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

在寧渝的心裡,眼下是一個大時代,也是一個急速變革的時代,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已經成立了數十年,而沙俄也將會在今年發動對波斯的戰爭,旨在奪取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表面的太平景象下,掩蓋着重重危機。

未來的寧楚也絕不可能止步於華夏,一旦統一全國後,到時候既要考慮到東進的沙俄帶來的威脅,也要考慮到進入西方的西方列強,那些人可不是一灘爛泥的清廷,需要真正的血與火的考驗,才能取得勝利。

因此,寧渝纔會感覺到一種由衷的緊迫感,西方不會給他更多的時間去肆意發展,他纔會如此着急地去推動新政改革,可是對於其他人來說,就會感覺有些不能理解了,至於這麼着急嗎?

“崔先生,華夏如今處於一個大變革的年代,這場大變革不是我寧楚起兵反清,而是來自於海外,來自於一種目前還看不到的威脅......這個世界絕非只有華夏一隅,大爭之世當中,要看的也不僅僅是現在。”

“咱們的國家甚至可以說咱們的文明,將來的興衰存亡,完全取決於在這個時代所佔據的位置,可是咱們現在的思想和教育,是有問題的,它可以適應過去,但是不能適應未來........”

寧渝說的有些混亂,可是崔萬採依然察覺到了那份急躁,這是寧渝從來都沒有的,哪怕是面對清廷,都從來不曾有過這般的憂慮。

“陛下所言的威脅,莫非是海外西人?他們雖然有些門道,可是與我華夏數千年的底蘊相比,也不會有什麼勝算吧......”

縱使是崔萬採如此人物,也難以預料到西人在未來兩百年的發展速度,也難以預料到他們可能存在的威脅。

天朝上國的執念,已經深深紮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寧渝欣賞這份從容與大氣,也希望能夠一直保持這份天朝上國的霸氣,可是前提就是波動命運的齒輪,讓華夏避免那一段屈辱的沉淪史。

“崔先生,眼下的西人處於蛻變的前夜,他們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都已經逐漸調整完畢,將會在未來的一百年裡爆發出來,你我可能會看不到,可是我們的子孫,將不得不以一種被動的方式去迎接他們的到來。”

寧渝輕輕嘆口氣,“他們開啓的鑰匙,便是朕當年跟先生說的那個缺失的東西。”

“錢?”

“沒錯,正是資本。它是一個怪物,能夠吞噬一切以利自身,可是反過來它也是強大的,它自從誕生之日開始,便開始改變這個世界,它會越來越強大,可是胃口也會越來越大,從歐洲到美洲,再到天朝.......”

寧渝不想繼續跟對方普及資本論的基礎知識,輕聲道:“在資本面前,一切資源都會得到最大的利用,可是對於天朝而言,咱們似乎已經陷入了一個怪圈,一切的目的都是維持,只要能夠得過且過,就能一直過下去。”

“安逸,到死了都要安逸,咱們的百姓不是不夠辛苦,可是這份辛苦的背後,是朝廷只想着安逸地過下去,所謂的兩宋繁華,何曾不是安逸?”

兩宋,儒家盛世,可也是漢人對外極爲屈辱的一段歷史。

崔萬採陷入了沉默之中,他有些明白了寧渝的想法,面前的這個皇帝,絕不等同於一般的皇帝,他心裡的所謂天下,實在是太大了。

“朕明白,我大楚的官員們都是讀着儒家精義上來的,他們不懂工商,也不明白如何去促進工商的發展,哪怕是朕給縣令們上課,也只能給他們留下一個想法,但是做不了更多的事情。”

“但是,朕真的很希望,這些未來的大楚棟樑們,不光是看儒家的經典,也得彎下腰去,好好看看農民是怎麼耕田的,好好看看商人是怎麼經商的,多看看百姓們的生活,多去感受下百姓的疾苦!”

寧渝的話語裡沒有多少的憤怒,反而更多的是一種無力感,儘管他是皇帝,甚至可以說是未來天下最有權力的人,但是他也不可能真正一言興邦,想要改變現狀,就得一點點去做,從教育、思想、民生等領域開始,一步都不能少。

“陛下所思,臣亦所願!”

崔萬採長揖一禮,他並不是被寧渝所說服的,而是他們本來就是同一類人,那就是對於百姓對於天下,懷着一種莫名的責任感,只是二人的思想存在時代的差異罷了。可是對於百姓,他們的想法都是一致的。

得到了崔萬採的支持後,寧渝很快便在朝堂上掀起了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或者說是從根本上開始改變傳統的科舉制度,從而適應未來國家的需要。

“科舉乃國之大事,事關社稷千秋萬代,自即日起,大楚科舉將會全面改革,改三年一次科舉爲一年一次,僅設立秀才、舉人、進士三級,大楚所有官吏將會通過科舉制度進行選拔。”

寧忠景捧着詔書在朝堂上大聲念着,他的神情肅穆而莊重,只是雙手卻微微有些發抖,似乎拿着的不是一封詔書,而是一張宣戰書。

其實他想的也沒有錯,因爲這封詔書的內容,就是在對天下儒學宣戰!

奉天殿裡的大臣們靜靜地聽着,當他們聽到科舉改成一年一次,當下便有人有疑義,只是見朝廷大佬們都還沒說話,當下也就忍耐不言,靜等着首輔將後面的內容繼續說完。

“此番科舉改革,將會跟吏治改革結合在一起......”

當寧忠景唸到這一句時,許多人便感覺有些不妙,他們想要開口說些什麼,卻被寧渝冷峻而嚴厲的目光給嚇了回去。

“從革新元年開始,所有人均可參與我大楚科考,凡是通過者可獲得秀才學位,該學位可由各省教育院認定通過,能夠在本地擔任不入流品級的官員,負責原先的吏員所負責之公務,地方職位需任滿五年,官聲良好且考評優先者,方可參與舉人考試。”

“凡是通過秀才學位,並且擔任五年官職者,且官聲良好且考評優先者,參與舉人考試通過者,可以擔任縣令及以上等地方官職,或不超過五品官職的省府官職。”

聽到這裡的時候,朝堂已經是一片譁然,大臣們雖然已經任職高官,可是對於這種改革卻是存在潛在的牴觸心理,這基本上意味着過去那種考上進士,入翰林院十年苦熬,然後出來便是從三品以上的督撫侍郎模式,徹底宣告破產。

“肅靜!朝堂之上,豈能由爾等放肆!”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紱沉聲喝道,他冰冷的眸子掃視了一眼那些鼓譟的大臣們,當下便讓那些大臣們噤若寒蟬,李紱原本就是跟着寧渝打天下的老臣,再加上任職獨立的都察院,負責整個大楚官僚的監察,甚至比起次輔的威懾力還要大一些。

寧忠景也沒有理那些官員們,而是繼續念道:“在省府擔任佐貳官三年以上者,且具備至少兩年的地方主政官員經驗者,方可參加進士考試;若是在地方擔任五年以上知縣者,也可參與進士考試。考中進士者方可擔任中央各部衙主政官員以及地方主政官職。”

“當然了,這些都是日後慢慢調配完成,不會一下子就進行改制,諸位現在的位子還是穩妥的......”寧渝慢悠悠說道,他臉上露出一絲笑容。

“但是,日後內閣、行政院、都察院以及大理寺等系統內官員,都必須要有地方主政經驗,若是隻是考考試,以後可就做不了大官了。”

寧渝的意思很清楚,以後的大楚自上而下,都需要一步步爬,哪怕你是考試的天才,哪怕以原來的實力能夠考中狀元甚至是探花,到日後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樣,從秀才爲官開始做起,只有地方上的主政經驗足夠豐富,才能參與下一輪的考試,這等同於將科舉制度變成了選拔官員的考覈方式。

寧忠景可繼續道:“此番科舉改革,不光是改革選官用官之法,還會改革科舉的考試內容。爲了適應地方上的行政需求,原先的儒家精義雖然還會考,但是會加入算學、農學、工學、商學、法學等內容......秀才一級考試會全部涉獵,舉人考試會分爲各科考試,根據考試內容和成績來分配官職。”

在這個改革模式當中,秀才一級的考試內容難度並不高,因此考覈的面會比較廣,爲官者應該對算學、農學、工學、商學、法學等內容都有一定的瞭解,才能去擔任與百姓打交道的官員。

而到了舉人考試階段,就不會再涉及全方位的考試,而是根據個人的能力選考科目,比如選考算學者,將來可以分配到各省府的財政廳局,比如選考農學者,可分配到各省府的農業廳局當中去.......以此類推。當然,雖然到時候考試的內容少了,但是難度也會適當加大。

寧渝的想法很簡單,傳統的科舉考試確實是一種良好的人才選拔模式,這個模式是沒問題的,但是考覈的內容是有問題,因此這次改革的重點是改內容不改模式,該考試還是得考試。

“未來的科舉考試將會由教育部與組織部共同負責完成,負責考覈的內容,當然還需要設立科舉都察院,專門來負責考察官員的相關政績,以此綜合判定成績。”

最後一顆釘子被徹底敲下,此時的大臣們更慶幸的是一點事,那就是他們都是從龍一代的臣子,已經跳過了這些步驟,可是後面的繼位者們就沒那麼簡單了,他們將會真正從紮根基層開始做起,否則根本沒有升到高位的一天。

當然對於寧渝而言,這也是他給這些從龍老臣的甜頭,畢竟他們都是從血火裡摸爬滾打起來的,如今享受了這份優待,也不算差了。

“可是陛下,當下士子們都是讀這聖賢書長大的,這算學、農學、工學、商學、法學等,卻沒有正經學過,如何才能考過?”

很快便有大臣反映過來,這裡面其實還存在着一些漏洞,只是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沒有察覺到。

寧渝臉上掛着幾分笑容,有人這麼快就反映過來了,也不枉他一力調教,笑道:“此事便是關於教育改革方面的內容了,還請首輔給大家介紹一下。”

寧忠景當即又拾起一副詔書,開始念道:“將來科舉一應考試內容,均有教育部和組織部共同擬出,爲了配合新的科舉制度,未來三年內會逐漸在每省建立一所綜合性新式大學,還會在十年內在各府建立新式學院,以供學子學習,此外也將會鼓勵私人創立新式院校,一應學習資料均由教育部擬定推出,原先的舊制私塾亦不會取締,均可保留。”

在寧渝的設想當中,教育這種需要花大錢的事情,自然不會一步到位,而是分解到數十年當中逐步提高,三年在各省辦一所綜合性大學,咬咬牙還是能夠完成的,至於各府的院校則是在十年左右全面鋪開,至於府一下暫時不會考慮。

當然了,辦教育是會花錢的,因此寧渝也不會採取免費的手段,只能儘可能降低學費,比如辦學一應花費,由中央財政負擔三成,地方財政負擔個三成左右,而學子個人只需要負責四成,通過降低門檻,也能促進一部分人走進大學了。

至於全面免費的義務教育,也就是在寧渝的腦子裡過了一下,然後就果斷放棄了,因爲以目前的人口基數而言,就算寧楚把全面稅收全部墊進去,怕也是不夠的,因此只能作爲日後財政擴大後的備選計劃。

“一應士子的學籍,都將會在教育部備案登記,從而確保人才的建設和使用......考試過程中只以學籍編號和考官編號爲記錄,考官不得打聽學子的身份,學子也不可打聽考官身份,考試結束後也不得私自聯繫。”

寧渝的一番話,卻是在不動聲色中,以教育部登記備案學籍的方式,破壞了舊有的座師制度,也就打破了這種師生依存關係。

在過去的科考當中,士子與考官便是這種座師關係,儘管在考試之前二人從來沒有見過,可是隻要士子中舉,那就得去拜謝考官,確認師生關係,以後學生有事可以找座師幫忙,而座師有名,學生也不得推辭,因此科舉時代的考官,那都是天下一等一的好差事。

然而如今這項大大的好差事,以後是徹底沒了。

大臣們聽到以後,臉上紛紛露出了苦笑,這皇帝對於當官還真是門清.......

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六章 雛鷹營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
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三百五十一章 到底要不要跑路?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讓人心跳的數字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九十章 傷亡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九十二章 前途未卜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五百五十五章 戰前準備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六章 雛鷹營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一百六十八章 九江血(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一百零二章 以血換鐵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一百七十二章 九江血(五)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