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

寧渝在南京搞風搞雨的時候,天下人也開始知道了復漢軍已經立國稱制了,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這天下各方勢力的耳中,當然河南的白蓮教也是最早知道這個消息的勢力。

“砰——”

一隻嶄新的青花瓷碗被劉如漢狠狠摔了出去,他的臉色由漲紅變得青紫,心裡的萬般怒火卻感覺無從發泄.....自從上一次他侄子被複漢軍給趕回來後,他的心情就一直不太好,只是一直在心裡強自忍耐着。

如今聽到了寧渝在江寧登基爲帝,還將江寧改成了南京以後,劉如漢的心情就有些止不住的暴躁,那個黃口小兒,怎能如此?怎敢如此

對於劉如漢來說,現在雖然已經佔據了小半個河南,可是依然難以突破北線的清軍,只好圍着洛陽乾瞪眼......這個時候看到復漢軍在南方大打出手,一舉拿下了江南,眼珠子都羨慕得發紅了......

老子在北線啃幹骨頭,一個黃口小兒在江南吞下了偌大一塊肥肉!

此時的劉如漢已經不打算繼續那個所謂的同盟了,畢竟人都已經是皇帝了,但是他也不會想不開去跟復漢軍在南方爭鋒,因此處於南北交界之間的劉如漢,眼睛也就盯上了關中,絞在這南北的大漩渦裡畢竟不是個事,若是能在將來割據關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薛觀被劉如漢召來以後,這個狗頭軍師自從徹底投靠了劉如漢之後,日子並沒有好過到哪去,特別是上一次出使復漢軍,不僅沒有達到結果,還使得他被劉如漢的侄子劉召嫉恨,因此回來後也被劉如漢不陰不陽地刺了幾句。

可是這一幕很快便被所有人都知道了,大家心裡便有了底,這很明顯是失去了劉如漢的看重與信任......此時若不打落水狗,更待何時?

在這個所謂的大義軍中,薛觀被排擠得幾乎立不住腳,他原先的一些親信都被人給調離開了,此時只剩下他一個人還待在劉如漢的身邊,可是日子卻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對於薛觀而言,他心裡未嘗沒有過後悔的情緒,可是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因此只能跟着劉如漢一條道走到黑了......

“王上所言,屬下以爲甚可,三秦之兵驍勇酣戰,當年闖王便是盡其三秦大軍,一路打到了京城,奪了這天下!”

薛觀當然明白劉如漢的一番心理,當下便順從着對方的心思,將對方暗中比爲闖王,可實際上眼下的劉如漢哪裡比得上闖王?不過是惹人笑話罷了。

只是劉如漢的心思已經完全到了這上面,可是想要進關中,洛陽便是擋在面前的一塊大石頭,需得將其搬開才行,劉如漢心裡細細思慮着,他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拿下洛陽,進入關中。

“不過,咱們可不能單獨面對清狗,你速速去南京,告訴寧渝,就說我大義軍願意向南京稱臣,希望能夠得到一些鳥槍和火炮的支援,以便於爲大楚拿下洛陽!”

劉如漢臉上帶着幾分冷笑,他心裡越是恨極了復漢軍,可是面上卻絲毫未顯,反倒是希望能夠再依靠復漢軍得一批軍備物資的支援,至於拿下洛陽以後,到時候他劉如漢也要開國建制,到時候就坐鎮關中好了。

就在薛觀再一次帶着使團前往南京時,清廷也得到了這一消息,而對於知道此事的雍正而言,卻是無疑在他的臉上再一次狠狠地甩了幾個巴掌。

要知道,今年纔是雍正元年!

他雖然已經登基有一年了,可是雍正爲了表示對康熙的父子之情,還特意在去年一直堅持使用康熙六十一年,如今好不容易能換成自己的雍正元年,卻被這樣的一個消息給打得暈頭轉向了......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之前寧忠源、劉如漢和朱一貴雖然先後稱王,可畢竟不是帝,這中間就有可以說道的地方,因此雍正裝個死問題也不大,可是當寧渝稱帝的消息傳來後,雍正可以想到的一點,就是明天大臣們的摺子估計都會像雪花一般飛過來,那就是開戰。

能開戰嗎?

雍正心裡不由得閃過一絲悲哀,安慶一戰幾乎葬送了京營的大部分精銳,現在組建的新軍也纔剛剛起了個苗頭,如果這個時候開戰,就只能把年羹堯的西北大軍調回來.....可是剛剛看到勝利苗頭的西北戰場又該怎麼辦?

一樁樁一件件壓在了雍正的心頭上,他不由得感覺到一絲悲憤,甚至是對康熙的悲憤,若不是那一戰舉措不當,現如今豈會陷入這般被動的局面?

雍正從匣子裡掏出一個青色的小瓶子,從裡面倒出來幾顆淡黃色的即濟丹,一口吞嚥了下去,接着喝了半盞子水,很快藥力便出現了,他的臉色重新紅潤了幾分。

“把軍機處的大臣們都給朕請來.......”

很快,怡親王允祥、戶部尚書張廷玉、兵部尚書托賴、大學士徐元夢和隆科多等人便已經到了養心殿,只是衆人剛剛一進來,便感覺到了不對勁。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衆人磕完頭之後,卻發現雍正並沒有讓他們起來的意思,只好繼續跪着,心裡也都開始琢磨了起來,這皇帝今天是怎麼了?

雍正慢吞吞道:“根據密探消息,楚逆已經在江寧登基稱帝.......”

大殿中陷入了一片死寂,大傢伙自然明白了一點,那就是楚逆這是在逼着要打了,如果大清不去打,等同於承認已經無法控制,這是什麼局面?是明末的局面,其他地方的野心家也會出來的!

兵部滿尚書托賴臉上赤紅如血,高聲道:“啓稟皇上,楚逆此舉實在是十惡不赦,奴才以爲,當起大軍伐湖廣,攻江南!”

說是這麼說,可是人人都明白,這不過是一句空話套話罷了,哪有兵去伐江南,而且現在寧楚在今年大肆招兵買馬,那火槍火炮更是一水地從槍炮廠里拉出來,這些都是朝廷目前清清楚楚的,因此打打白蓮教還行,打楚逆實在是力有不逮了。

張廷玉輕聲嘆氣,“奴才以爲,當下楚逆已經不可制,或可另選他法......”言下之意,便是要和談了。

對於張廷玉的這番話,其他人罕見的沒有進行反駁,任誰都知道,現在跟寧楚死磕確實有些不妥......只是沒人敢說出這句話來,因爲任誰說這番話,都將會成爲朝廷上的靶子,哪怕是雍正,也難以將此人給保下來。

雍正面無表情,他心裡已經認可了這一點,可是他不可能自己開口,只能找個替死鬼來才行......他的目光在羣中大殿的羣臣裡巡視了一番,眼神落在了隆科多身上。

在目前的親信當中,隆科多一來地位高,二來也是有功之臣,他說話是有這個分量的,黑鍋他能扛得動。特別是,隆科多在前些日子裡,跟八爺黨來往確實密切了些,這讓雍正早就有些不滿,借這個機會把他放下去也好。

只是雍正是這麼想的,可是跪在地上的隆科多卻不想做這個替死鬼,他硬着頭皮道:“奴才以爲,不如派人去招撫白蓮教與朱一貴,還有可以將西北大軍調集回來,集中力量來對付楚逆,或可一試......”

這番話說的似乎很有道理,可是跪在地上的幾個人心裡門清,眼下跟劉如漢和朱一貴和談,先不說對方會不會在這種局勢下同意,就算對方同意了,也不可能改變清廷目前的現狀,因爲清廷本身就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二者身上。

眼見得隆科多敷衍推諉,雍正眼神微微眯了眯,現如今可不是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在上個月他已經將八爺党進行了徹底的清算,鄂倫岱坐廉親王黨被奪職削爵,發往盛京,以其弟誇岱襲一等公,而在之後,便已經召集了廷臣宣示胤禟罪狀,並及胤禩、胤蓪、胤禵等人,算是來了一次了斷。

就在雍正有心發作之時,一直跪在地上的怡親王允祥卻嘆口氣,低聲道:“奴才以爲隆科多所言不可,如今關鍵不在於寧楚,而是在於我大清如何保全現有的地方,穩住寧楚或可一試,奴才願意出使寧楚,爲我大清搏得一絲喘息的機會。”

允祥這番話當中,已經不再去說什麼楚逆了,而是直接以寧楚代替,這讓衆人心裡有了一絲明悟,看來這和談怕是早就已經定下來了。

只是對於允祥主動背黑鍋的行爲,雍正心裡還是比較感動的,因此當下也就順水推舟答應了下來。

“着怡親王允祥爲招撫使,前往楚逆.....寧楚進行招撫之策。爲彰其爲國報效之心,敘總理王大臣、怡親王胤祥予一子郡王。”

這番事解決了之後,衆人心裡也是長長鬆了口氣,看向允祥的眼神裡帶着幾分感恩和同情,更明顯這件事不管成不成,黑鍋都是允祥背定了。

雍正冷哼了一聲,“無論怡親王此行是否成功,這備戰一事絕不能停,在訥爾蘇的十萬大軍還沒成軍之前,前面以綠營久拖待變之策,絕不能停止下來。”

張廷玉這個時候也就不再裝死了,沉吟道:“眼下福建大半已失,兩廣處於包圍之中也是岌岌可危,急切間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不如重點加強西南,雲貴川陝或可重點經營,以地勢之優來拖住寧楚,乃可行之策。”

雍正點了點頭,“高其倬在雲貴總督的位置上,還是合格的,他曾與朕言:‘士司承襲,向有陋規,已嚴行禁革。諮部文冊,如無大舛錯,請免駁換。’可見對於雲貴之地還是頗爲了解的,以此來總覽大局,想必能夠有一番作爲。”

說道這裡後,雍正又想了想,“貴州還差一個提督,爾等以爲何人比較合適?”

允祥想了想,輕聲道:“奴才以爲,左都督馬會伯忠勇誠毅,於西藏亦曾立下大功,資歷和威望也足夠,或可用之。”

雍正很快便在腦海裡想起來了,笑道:“此人頗有儒將風範,也倒還合適,就讓他去吧,令有司賜下貂冠並孔雀翎,以賞其心。”

等到諸事都商議完畢後,雍正也就揮手退散了諸人,他還有許多奏摺需要處理,只是急切之間沒能來得及,如今也只能加班加點了,只是他心裡始終有一宗疑慮是放不下的,那就是現如今朝廷把希望放在了新軍上,可若是新軍也打不過楚逆呢?

想到了這一點,雍正心裡卻是越發地不安,他此時無比希望允祥這一次能夠建功,如果真的能夠說服寧楚議和,就算是把南方給出去,似乎也不爲過了.......

不得不說,大清的皇帝在這方面是真的不一樣,當初的康熙皇帝在戰前因爲一個省而反覆糾結不已,還在想要不要跟楚逆和談,可是如今到了雍正,先是讓了江南,現在又在考慮割讓整個南方.......

就在劉如漢和雍正都向南京派去了使團後,朱一貴的明軍卻跟復漢軍在新化府一帶對峙了起來,兩支嚴格來說還能算友軍的軍隊,互相仇視着對方。

當然原因並非是寧渝登基之事,這事還沒有傳到朱一貴的耳朵裡,也不會就此大功干戈,雙方對峙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明軍的眼裡,他們打崩了滿保的清軍,這福建和兩廣理所應當是他們的,因此並不願意相讓半分。

可是這對於福建的復漢軍而言,卻是不可能接受的,特別是在寧渝登基之後,大家心裡想的是這全天下都是寧楚的,又何須你等相讓?

雙方也都是剛剛取得了大勝的軍隊,因此士氣都十分高昂,不可能退上半步,便不約而同採取了敵對的手段,只是相對於隊伍嚴整的復漢軍,明軍更像是一堆義民,武器裝備也都是來自於繳獲的清軍,除了士氣和人數以外,並沒有什麼其他出奇的地方。

“皇上的意思很簡單,若是他們不讓,咱們就直接打過去。”

宇治景的眼神十分從容而淡定,多次大戰中他都死裡逃生活了下來,因此整個人的鋒芒似乎都被收斂了起來,看上去就像是一把藏在刀鞘裡的刀一般。

當然,如果說宇治景是一把藏在刀鞘裡的刀,那麼程銘更像是一座山,他的年紀和閱歷所積澱下來的東西,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因此這對於他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至少皇帝日後親征的機會會很少,他得向南京證明一點,自己是有能力獨當一面的,將來才能成爲更高一級的統帥。

而最好的證明辦法,自然莫過於戰場上的戰績了。

而程銘,需要一場足夠震撼的大勝。

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十九章 火炮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六章 雛鷹營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
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六十一章 康熙駕崩第四百零七章 國無信則衰第一百六十七章 生死搏殺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五十二章 分稅制改革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五百七十章 靠不住的準格爾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零一章 馬種改良計劃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十四章 嚴肅軍風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三百二十三章 槍和骰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十九章 火炮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十八章 危局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種痘之法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五十四章 嶽鍾琪的野望第六章 雛鷹營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一章 夢裡夢外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