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

七月底的武昌,天氣極爲悶熱潮溼,許多百姓們穿着普通棉布或者麻布製成的短打,頂着灼人的日頭,在城內大街小巷穿梭着,還有一些文人穿着長衫,在街上緩步走着,手裡拿着的摺扇輕輕搖動着。

“老茶碗嘞!兩文錢咯!”

“油條果子咯!”

青石板鋪成的道路兩側,許多小販正在叫賣着,他們的臉上汗涔涔的,遇到那些穿着體面的官人時,便上前興奮地吆喝着,若是有那等出手豪奢的老客,便會付上幾文錢,泡上一碗老茶,就着油條果子大口嚼着,享受着片刻的愜意。

數名青衫士子圍坐在一張黑色的小方桌前,人手端着一碗茶水,就這油條果子,卻是吃得歡快,一邊吃着自然一邊聊到了如今的實事上面去了。

“聽說大都督已經帶着大軍打破了江寧,連兩江總督範時繹都被活捉了!”一名士子喝了一大口茶水,臉上微微帶着幾分得意之色。

“哼哼,清軍腐化難戰,這又不是什麼稀奇事,大都督取得大勝也是正常。只是我這一去,怕是要許久才能與幾位再聚了。”說話的士子臉上卻是帶着幾分低落。

說話的這幾人,正是參加過復漢軍春闈的士子,他們率先響應了復漢軍的號召,參加了這一次科舉,再加上幾人應對實務的能力都還不錯,因此矮子裡拔將軍,卻是都考上了復漢軍的進士官。

雖然說復漢軍的進士官與傳統進士比起來有些怪怪的,可好歹也是一個進士不是,不過這幾人在中了進士以後,還參加了一個爲期三月的復漢軍短期政務培訓班,這兩天算是已經結業,大夥都在翹首以盼,等待着復漢軍吏科的分配。

“敏軒兄,你是這一屆科舉的探花,想來這去處應該被分配好了吧。”一名小胖子臉上帶着幾分好奇,望着一名身穿白衫的士子。

那士子正喝着茶水,慢條斯理地嚼着嘴裡的油條,擡頭時卻看到衆人的眼光已經聚焦了過來,當下便苦笑一聲:“諸位,雖說我是探花,可是這前面還有個狀元呢。”

“嘿嘿,說起來,咱們這一屆科舉雖然僅僅只是侷限在湖廣和江西三省之地,可是出來的人才卻相當不少,除了咱們這位吳敬梓大才子,還有那彭啓豐、汪由敦以及劉統勳這三個大才,據說連大都督都過問了他們的前程呢。”

小胖子大口嚼着油條,一臉的羨慕之色,大夥現在心裡誰不清楚?這眼看着新朝就要建立了,還是恢復漢家江山,這要是能夠得到重用,將來未嘗不能名留青史。

更特別的是,這是復漢軍第一次開展科舉,跟日後的科舉恐怕有很大的區別,若是能夠抓住這一次機會,將來說不定還能做上一任大學士呢。

其餘的士子們一齊沉默了一會,卻有展顏笑道:“今日這街頭一舉,便權當做鹿鳴之宴,將來諸君若是能夠步步高昇,還不要忘記我等。”

衆人散去之後,吳敬梓卻是慢悠悠走回了自己的住所,對於他來說,前途之事雖然頗爲要緊,可是再如何焦急也沒什麼太多的意義,還不如回去讀書罷了。

吳敬梓住在了城東邊一片驛館處,距離城內距離卻是頗爲遙遠,環境也頗爲簡陋,不過價格十分低廉,每日五個大銅板就夠了,因此也十分受士子們的歡迎,有不少人便是住在了那裡。

按道理來說,吳敬梓幼年出身官宦之家,少時便有文名,又常常隨父親參加當地的一些名士聚會,因此也沾染了些“家本膏華,性耽揮霍”的習氣,因此上一次他偶遇寧渝時,進入這城內最大的酒樓,也能做到不慌不忙,實在是從小到大見得多了。

好景不長,父親吳霖起一病不起,吳家家道中落,最終病故,而族人們也仗勢欺人,將家產分了個乾乾淨淨,留下來的資財少之又少,而當時的吳敬梓還沒有功名,妻子陶氏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飲恨而死,可以說到了這個階段的吳敬梓,心灰如死。

後來吳敬梓聽說復漢軍打算舉行科舉,便想着趁着這個機會,來改變自身的厄運,當科舉考試結束後,他心情很快便重新變得開朗起來,甚至在雨中念起了詩,卻沒想到遇到了當時的寧渝。只是寧渝知道他的身份,而吳敬梓卻不知道寧渝的身份。

只是就在吳敬梓準備讀書之時,幾聲清脆的敲門聲響了起來,不像這裡其他人一樣大力拍門,因此給人一種頗爲禮貌的感覺。

吳敬梓打開了門,卻見到門外站着兩名穿着復漢軍紅色官衣的小吏,他們的臉上帶着淡淡的笑容,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楚王府有令,宣安徽滁州吳敬梓覲見。”

吳敬梓心裡一動,他下意識便反映了過來,這一次想來應該是要授官了。只是究竟是在湖廣二省,還是在江西和安徽二省?

只是王命相召,卻是容不得吳敬梓有違,他立馬將衣冠整理了一番,便隨着這兩名小吏一路前往武昌城內的楚王府。

楚王府原本是湖廣總督衙門,後來才被改建成爲王府,裡面的設施經過改變後,裡面的金銀內飾都已經被取消了,連同擺設也少了許多,看上去十分樸素,反倒顯得更加莊嚴肅穆。

吳敬梓踏入楚王府時,卻不知爲何,心裡突然想到了當初宴請他的那個年輕人,他從心底就覺得這人應該不簡單,很有可能便是復漢軍的高層人物,卻不知是否還能再見到。

三人一同緩緩前進,卻是到了一間正殿之後,那兩名小吏便笑眯眯地擡手示意吳敬梓進去,他們便就此轉身離去了。

等到吳敬梓進入正殿後,才發現裡面還站着幾個年輕人,只覺得面熟,再仔細一看卻正是這一次科舉的前五名,大家之前也曾互相遞過名帖,因此雖然還不甚相熟,可是也都識得對方。

過了片刻之後,門外卻是傳來了一陣密集的腳步聲,衆人不由得擡頭望去,卻見到一名身着大紅圓領藍緞平金繡蟒袍的中年漢子走在正前方,頭上戴着一頂翼善冠,身後則跟着幾名復漢軍的高層官吏。

那漢子臉上帶着笑,掃視了這幾個年輕人一眼,笑道:“我復漢軍初次舉行科舉試,便能吸引到這麼多的青年才俊,實在是我漢家之福。”

吳敬梓和其他幾個年輕人這才明白過來,這漢子想來就是如今的復漢軍楚王殿下了,便紛紛跪了下來。

“微臣彭啓豐叩見楚王萬歲。”

“微臣吳敬梓叩見楚王萬歲。”

“微臣汪由敦叩見楚王萬歲。”

“微臣劉統勳叩見楚王萬歲。”

“微臣陳大受叩見楚王萬歲。”

儘管這幾人都是跪在地上,可是卻也顯得氣度盎然,若是寧渝在這裡,恐怕心裡會開心好久,這裡面任何一個人放在原來時代裡,都算得上佼佼者了。

吳敬梓、劉統勳就不說了,名氣一直傳揚到後世,堪稱人傑。至於其他的人在原來歷史上也是頗爲強悍,像狀元彭啓豐原本是在雍正五年考中了大清的狀元,後來一路官至乾隆朝的兵部尚書。

汪由敦是這一次考試的榜眼,年齡二十九歲,在衆人當中算是最大的,在原本歷史上是雍正二年的進士,後來也是一路做到了吏部尚書的位子,算得上一代能臣。

陳大受長相青澀,在原來的歷史上是雍正十一年的進士,後來也做到了兩廣總督的位子上,堪稱一代封疆大吏。

當然對於眼下的寧忠源來說,他還不清楚這些人的能耐,只是呵呵笑了笑,輕聲道:“復漢軍不遵僞清禮法,這跪來跪去的卻是免了,除了祭祀大禮和朔望大朝,咱們就不興這個了。”

一番話卻是讓幾個年輕人感覺有些新奇,他們從小都是跪來跪去都跪習慣了,如今不讓跪了,倒還覺得有些彆扭。不過大家也不是生了賤骨頭,既然可以不跪,那麼自然是最好不跪了。

一旁的崔萬採望着這幾個年輕人,心裡卻是點了點頭,雖然現在還看不出來其他,可是光憑眼下這幾人的風采,卻是已經斷定,這些人在二十年以後,想必都會成爲一時的風雲人物,只是在感嘆之餘,卻是更爲好奇,這寧渝是如何知道吳敬梓、汪由敦和劉統勳這三人的名字?

早在科舉結束後,爲了彰顯復漢軍誠意,所選拔出來的進士足足有三百多人,只是名次還沒有定下來,後來寧渝要過了這份名單,卻是在上面圈了三個人,意思自然就是要多加重視,這三個人便是吳敬梓、汪由敦和劉統勳三人,其中特別是對於劉統勳,寧渝更是畫了兩道圈。

崔萬採接到信件後,還以爲寧渝畫兩道圈是爲了特別強調此人,其實在寧渝自己心裡,卻是有另一番解釋,那就是劉統勳不光他自己本人能幹,生兒子的能力也是一絕,長子劉墉在日後也是一代名臣,這種買一送一的生意,實在是再划算不過了。

不過這一次見面也只是走一個流程罷了,這五人很快便被任命了職位,劉統勳、汪由敦擔任政事堂行走一職,彭啓豐與陳大受擔任了楚王府侍從室行走一職,這四個人的職位其實重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留在武昌參政。只有吳敬梓,卻被單獨留了下來。

崔萬採一臉和煦地望着眼前這個年輕人,輕聲道:“你的職位沒有公佈,心裡是不是有些不解?”

吳敬梓老老實實點點頭,他自然知道這其中應該是另有他意,只是也不去多想罷了。

崔萬採輕輕笑了笑,“這不是我的意思,也不是楚王的意思。原本你們五人,都會先留在武昌觀政,只是大都督從前線發回來的信件,讓你直接去江寧,擔任都督府從事。”

吳敬梓心裡似乎有所感悟,也沒有任何的異議,很爽快的接受了這一任命。

“下官自當遵從。”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得到了授官的士子們,對復漢軍和楚王府的忠誠瞬間爆表,大夥還是很現實的,既然大清沒能給官做,復漢軍給官做,那肯定是投奔復漢軍了。至於什麼叛逆不叛逆的,重要嗎?

當然,這一次科舉不光是讓復漢軍大大收割了一波士林之心,也讓復漢軍目前困窘的人才處境解脫了出來,至少在武昌和各個州縣辦事的人手已經將近足夠了。

不過寧渝在這一次授官前,也建議過一點,那就是不建議將這幫子還不識大局和人間疾苦的讀書人直接放在地方主官上,否則造成的後果將會十分嚴重,而且還會大大的浪費人才。

雖然這些士子都有足夠的潛力,可是不代表他們現在什麼都能做,因此留在武昌和各省州府先學習觀政是非常要緊的,等到他們對於大局觀有了自身的理解,再下放到基層去學習處理庶務,就能起到非常關鍵的效果。

在選拔官員上,目前的復漢軍是比較傾向於唐制,也就是“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因此考上進士也只是起點更高而已,也是需要從基礎庶務來磨鍊的,這樣才能得到一大批的實幹之才。

與此同時,眼下的整個復漢軍高層當中,也被江寧攻克的消息激盪起了一大片水花,許多人直接圍在了楚王府的宮殿門口,呈遞了勸進摺子。

古往今來,勸進一直便是與救駕等同的潑天大功,而且相對於救駕來說,還沒有任何的危險,因此人人都喜歡幹這事,哪怕當事人不想幹,下面的臣子和將軍們也會逼着把黃袍披在身上,實在是利益太大了。

就在外人鬧得嘈雜無比的時候,殿內的寧忠源卻是沉默不語,他望着跪在地上的崔萬採、程遠芝、鄭先還有寧忠景、寧忠權等人,臉上露出了一絲苦笑。

“這天下,我如何能坐得?還算儘早尋找一名大明後裔,以繼承大統吧!”

這話自然不是寧忠源的本意,只是說這話那也是一種潛在的規則了,畢竟當皇帝也要三請三讓,哪有直接二話不說就往龍椅上坐的?那不合規矩。

衆人心裡更明鏡似的,又怎會真的去找所謂的大明後裔,當下只得跪得更賣力一些。

“王上起兵反清,復我漢室江山,繼承大統,實乃順應人心之事!”

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六章 雛鷹營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十九章 火炮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
第二百二十七章 康熙倒下了?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二百五十八章 十四爺要奮起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二百七十章 忍辱負重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一十九章 德川綱吉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六章 雛鷹營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二百八十二章 年少萬兜鍪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三百零二章 改造儒家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強攻第四百三十五章 李紱辭官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六十七章 抉擇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二百三十八章 戰康熙(八)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四百三十七章 你要戰,我便戰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四十四章 七千萬斤鐵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四十八章 二虎相爭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五百四十章 京察處理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二百九十四章 修撰明史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十九章 火炮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