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

實際上,崔玉一點都不慌,不遵守承諾的人又不是他,而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陛下,皇帝要真是打定主意賴賬,借他們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真正去上門討要。

不過好在皇帝寧渝還沒無恥到那個地步,至少有些東西還是跟崔玉交了底,因此崔玉眼下也知道應該去怎麼說。

“諸位都是工商界的代表,於北伐之戰也是盡了力,至少北伐基金國債,你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朝廷自然沒有苛待之意。”

崔玉臉上笑眯眯的說道,卻是讓李東陽等人有些不悅,他們可不是來聽這些官話套話的,畢竟像這些話,他們已經從工商部侍郎那裡聽夠了,聽膩了。

李東陽端着酒杯喝了一口,才緩緩道:“崔會長應該明白,無論是貢獻也好,還是出力也罷,終究是爲北伐大局着力,我等自然不會有二話。可是今天之所以請崔會長來,只爲跟崔會長說一句實心話,朝廷的意思到底是怎麼安排的?”

崔玉笑道:“李兄不要擔心,實際上陛下的意思很明白,南北一統之大局,絕不僅僅只是軍事之一統,更是政治、經濟乃至於文化之一統,所以陛下既要嚴禁軍事上對北地造成過大的傷害,也要防止其他方面對北地的過度侵入。”

聽到了這裡,衆人的神色微微恍惚,如果皇帝真的這麼想,固然是聖君之舉,可未免也太過於仁慈了,畢竟南北彌合固然是大局,可是對於這些出錢出力的商賈來說可是虧大了,他們又不是來做善事圖美名的。

再說了,商賈的背後也都是勳臣和一部分引導過來的士紳大族,他們如今利出一孔,可不會管皇帝的那些所謂大局,沒給好處那就是昏君暴君。

當然了,憑藉寧渝眼下的手段和武力,完全可以強行鎮壓下去,可是後面呢,好不容易立起來的信譽也就徹底沒了,到時候還有誰會給皇帝出力?

“南北一統,我們自然都明白,可是有些東西,還需要崔會長交個實底,我等回去也要交差。”

崔玉微微一笑,低聲道:“南北一統是大局,可是一統之後,其他地方可就算不得大局,而即將拿下的關外、蒙古、青藏諸地,將會是陛下給你們的頭道湯,等到未來,朝鮮、日本、安南乃至於緬甸諸地,將會是給你們的第二道大菜。”

“這些地方看似貧窮,可是資源、人口那也是非常豐富的,像日本的金銀礦產、朝鮮的人口勞力還有安南的肥沃土地等等,到時候也能夠讓我們獲得十倍甚至百倍的利益!”

隨着崔玉這番話說出來,衆人只覺得有些口乾舌燥,他們完全能夠想象到從中獲取到的巨大利益,可是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崔玉真的能代表皇帝的意思嗎?

如果再一次爲他人做嫁衣裳,只怕誰都不會再相信朝廷了。

李東陽決定再試探一番,他故作姿態地喝了口酒,低聲問道:“崔先生莫要玩笑話了,他國的利益,終究是鏡中花水中月罷了,如今說來卻是太遠。”

“你是懷疑我大楚軍隊做不到.......還是懷疑陛下沒有這般決心?”崔玉似笑非笑道。

“呵呵......我大楚軍隊自然是能做到的,可是針對他國這般......只怕士林還有朝廷裡的大臣會不同意。”這話說得卻是衆人都默默點了點頭,像這樣的虎狼行徑只怕不會得到儒家大師們的認同。

崔玉微微一笑,“如今的情況,你們的心裡應該有數纔對的,陛下講究的大局,是整個華夏,可不包括那些外藩之地,至於朝廷裡有人說什麼重要嗎?要知道,陛下才是我們最大的支持者!”

這話卻是說得硬氣十足,可是放在李東陽等人眼裡,卻有顯得十分理所當然。

三月初,寧楚工商部在南京召開工商行業南北促進大會,寧渝作爲皇帝親自坐鎮,而南方商會一衆人等,再加上北方一衆代表商賈,也都參與了這一次具備深厚意義的會議,因爲通過這一次會議,南北兩地在經濟領域上率先實現融合,而不是由一方去吞吃另一方,使得北方商賈率先歸心。

在北伐之戰後,寧渝需要通過整頓舊有官吏系統,推行新政改革等方式,來消化整合北方,在這個階段當中,清廷的舊有官吏、頑固士紳嚴格來說始終都是寧楚的打擊對象,根本不存在合作的空間。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寧渝現在手裡得到了一張很好打的牌,便是聯合北方工商領域,以此加強對北地財富的引導,進而轉化能夠從土地轉到工商領域的士紳,實現對北方土地和百姓的掌控。

因此,在這一次會議結束之後,寧渝專門拉着即將派往北方各省的三司官員開小會,數十人匯聚一堂,其中連同地方各省總兵也都參與了進來,目的便是一個,那就是努力推行新政,不能有半分推諉之事。

在會議上,寧渝強調了一點,但凡有反對新政的北地大族,倘若有相關物證或者人證,可暫時進行收監,等到都察院以及地方大理寺進駐之後,再行查實,至於原先的田地、奴婢等,俱以新政而行,若依然有人敢於反抗或者是起兵作亂,可由地方總兵聯繫北伐諸師定之。

“對清廷的北伐打贏了,可是真正的北伐纔剛剛開始,諸位一定要拿出戰時之勇氣與決心,以定天下之混一。”

........

三月初八,就在寧楚磨刀霍霍的時候,盛京方面的清軍也趁着復漢軍沒有站穩腳跟,朝着朝鮮的方向進軍,超過五萬清廷大軍,幾乎勢如破竹地一路南下,五日即陷平安道,到了三月下旬的時候,清軍前鋒已經踏足黃海道,很明顯目標直指漢城方向。

而此時遼東方向的數萬復漢軍,卻如同絲毫沒看到一般,放任清軍南下,而他們卻在營地裡展開日常訓練,對盛京方向卻是看都不看一眼,很明顯楚清雙方已經達成了無言的默契,至少對於清廷的南下是帶着默許的態度。

烽火一路連綿不絕,很快就傳到了漢城,而此時漢城的昌德宮前,也黑壓壓跪倒了一大片人,不過他們分成兩個團體,彼此之間互相仇視着。

“王上,請誅殺逆賊,罷兵言和!”

“王上,清軍已往漢城而來,請速速言和!”

“王上,天朝已經掃蕩清韃,不日將會攻下盛京!”

“王上,只要堅守些許時日,朝鮮之土皆回吾手!”

大臣們頭上帶着高高的官帽,身上穿着緋紅色的官服,上面繡着各式補子,人人伏在地上高呼不止,卻是讓一旁站着的太監們,感覺到一陣心驚肉跳。

像這般大陣仗,也就前兩年的時候纔有吧!

然而,當大臣們在殿外請命時,朝鮮大王李昀卻正躺在病榻之上,他的臉色有些蠟黃,牀邊則坐着一名年輕貌美的女子,正是王妃魚氏。

李昀聽着殿外傳來的陣陣呼聲,卻是沉默不語,他的性子原本就十分仁厚,哪怕前兩年老論派逼宮的時候,他也只是將其中爲首大臣廢黜了事,並沒有像前番幾位大王那般大肆殺戮,因此眼下他也沒有爲此去大動干戈。

“魚妃,朝野動盪,予心難安,如今卻是苦了你了。”李昀握着魚氏的手,臉上微微露出幾分難捨之意。

魚氏年不過二十,正是最爲芳華的年紀,可是對於已經躺在病榻上的李昀,卻始終都帶着幾分愛戀,她低聲道:“王上只要能夠養好身子,這些問題都會消失了。”

李昀卻緊逼雙眼,低聲道:“若是之前,予只要有王世子誕下,問題自然就會消失,可是如今清韃南下,重演丙子之役,百姓流離失所......可是他們,卻盼望着予早死,好讓王世弟繼承大王之位。”

魚氏聽到這裡,卻不敢再多說,後宮干政是什麼下場,張禧嬪已經是個最好例子,她可不想成爲下一個張禧嬪。

李昀同魚氏又說了一些話,便讓她先行下去了,接着又派去小太監,將門外的對立的兩派大臣都給請進了殿中。

等到兩派大臣跪下行完禮之後,領議政大臣崔奎瑞當即便沉聲道:“王上,如今清韃已經侵犯黃海道,只怕不日即將抵達漢臣,還請王上能夠早做打算,力避丙子舊事。”

所謂的丙子舊事,便是指當年皇太極率領八旗徵朝鮮之事,當時的清軍便是如此,渡過鴨綠江便一路,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下,直指漢城方向,卻是將當時的朝鮮國王仁祖李倧嚇到躲避至南漢山城,結果又被清軍圍困,四十餘日之後便出城投降,最終成爲了清廷的藩屬國。

聽到領議政大臣崔奎瑞提到舊事,不光是李昀臉上露出幾分不悅之色,就連其他的大臣臉上,也帶着些許陰霾,對於他們來說,丙子胡亂就是一道赤裸裸的傷疤。

李昀微微沉默片刻,方纔低聲道:“諸卿以爲該當如何?”

老論派大臣申晚當即便往前挪動了一下身子,高聲道:“清軍前鋒前來,我朝終究不可敵,不如遣使與之議和,至於先前言說與楚朝外交之事,則絕不可行,或許當請王上斬其人,以謝天下。”

這話的意思很簡單,當初誰說要派去寧楚求援的,就斬了誰,然後拿着人頭去清軍大營議和,妥妥的要投降的意思。

隨後申晚不慌不忙地冷笑一聲,睥睨着金一鏡,“你以爲向寧楚派遣使臣一事,清人會不知道嗎?如今他們南下,正是你的過錯。”

當下便有人勃然大怒,承旨金一鏡冷哼了一聲,怒視申晚,高聲道:“還請王上誅殺此等奸細,未戰先言敗,豈有如此道理?況且楚軍已至遼東,不久便會征伐盛京,到時候清軍後陣既失,如何敢言戰?”

此話一出,老論派大臣金龜柱、金尚魯,洪啓禧,尹汲等人頓時便怒視金一鏡,而少論派大臣如趙顯命、李光佐、樸文秀、李宗誠、趙載浩等人,則同樣跟斗雞一樣,怒視着對方,雙方之間摩拳擦掌,恨不得就在李昀面前打起來。

李昀揮了揮手,有氣無力道:“好了,清韃還沒有打到漢臣來,你們如今這等做派,到底是給看的?”

衆臣聽到李昀話語中的不善,連忙跪下,雙方雖然不再看向對方,可是這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卻並未消除,或許對於他們來說,無論是清韃還是寧楚,終究都是排在後面的,他們真正最想殺掉的,還是彼此。

崔奎瑞卻是不慌不忙道:“王上,臣以爲,再去計較之前的事情已經沒有什麼意義,既然清人入寇,咱們也不妨派使臣前往打探一二,也好爭取時間,至於楚人那面,也可讓金世俊繼續接觸,最好是能夠讓楚人遣來援軍,於朝鮮未嘗不是好事。”

李昀深深點了點頭,崔奎瑞是他一手提拔上來的,因此多少心裡對他還是比較信任的。

實際上,眼下的朝鮮大王是個相當難當的差事,當然這一點也要拜他老爸李淳所賜,他老爸在位四十多年,玩政爭自然是一把好手,可是這樣一來也使得當時的臣子們,跟高手過招切磋多了,都變得非常狡猾。

等到李昀繼位之後,就發現自己面臨了一個十分慘痛的局面,無論少論派還是老論派,其實都沒有怎麼把他這個大王當回事,而他的生育問題卻成爲了雙方爭鬥的焦點,而當時的李昀爲自身利益考慮,站在了少論派這一頭,可是也擔心少論派權力過大,便讓崔奎瑞上臺,成爲了領議政大臣,實現制衡之策。

當然,崔奎瑞眼下也沒有太多的勢力,很多時候只能起到和稀泥的作用,可是今日這一番和稀泥,卻明顯得到了效果。

“崔卿此言甚爲得當,可向清廷派去使臣,不如就由申卿前往。”

李昀在同意了崔奎瑞的建議後,卻是把這份活交給了申晚,然後轉頭望向金一鏡,輕聲道:“雖然派去使臣,可是也不能什麼都不做,金一鏡卿家可統帥大軍,先行堅守漢城,等待王師來援。”

“是,王上。”

崔奎瑞、申晚以及金一鏡深深伏在身子,只是申晚以及金一鏡在低下頭的那一刻,卻是互相看了一眼,只見雙方的眸子裡,透着赤裸裸的殺氣。

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
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七十九章 吃麪第二百八十七章 成立軍機處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二百二十三章 八旗勇士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二百八十九章 勸進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零四章 先殺楊宗仁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一章 康熙還有六十年?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十二章 問責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七十一章 鳳翔之變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血戰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四百零三章 上當了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三百六十五章 孔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百一十二章 分封建國第五百七十四章 當大王的機會第一百零七章 勳陽府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九十四章 軍校始定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