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遼夏密謀
慶曆四年,五月,居住在遼國上京道的山南党項諸部舉族叛逃,歸附西夏。
遼軍越境追擊至白狼山,斬殺千餘人。
隨後遼軍統領率千餘騎兵繞過白狼山追到烏加河畔,欲斬草除根。
山南党項諸部於背水一戰,拼死抵抗眼看着就要被屠殺殆盡。
西夏威福軍司大將鬆頓忽然率軍殺到,將遼國騎兵擊退,解救了山南党項諸部。
遼夏就此結仇,半個月後,遼國皇帝耶律宗真派使者質問西夏國主元昊,讓他解釋爲何包庇山南党項諸部,若是不在兩個月內將餘者交還大遼處置,遼國便會兵戎相見。
八月,元昊回信給耶律宗真告訴他,西夏如今有火槍一萬條,遼軍要是敢進犯會一敗塗地。
與此同時,遼國才裝備了一支火槍隊,人數不過五千,還是用來守衛上京林潢府的。
遼國、西夏的火槍均來自宋朝,這大半的功勞要歸於宋朝的商人,餘下的一小部分功勞歸於兩國潛伏在宋朝的細作。
最早是由一個叫馬老大的江湖人士將火槍一事泄露出去的,隨後,在宋遼兩國互市過程中,遼國得到了更多有關宋朝火槍的消息。
常年在遼國南京道經商的西夏商人也很快得知了此事,他們在半年後,將一條在大宋高價購得的火槍獻給了國主元昊,並得到了元昊的重用,從此不斷來往於宋夏兩國腹地用珍珠瑪瑙等等昂貴的奢侈品在大宋國暗中活動,收集有關製造火槍的情報。
半年後,元昊舉全國之力打造了一支萬人火槍隊,這支火槍隊是繼鐵林軍後,西夏又一支勁旅,戰力不在衛戍禁軍之下。
同年,九月。
遼國興兵十萬,在大將蕭惠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殺入西夏腹地四百餘里,雙方大戰在賀蘭山下。
元昊將擒生軍正面遇敵,萬人火槍隊布在右翼,鐵林軍隱藏在火槍陣中。
諸蠻部、潑喜軍在左牽制。
大戰進行了一個月有餘,雙方互有死傷,但,西夏軍的火槍隊給遼軍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十月,元昊將火槍隊運用得爐火純青,竟然摸索出火槍排射戰法、陣地戰法!
中旬,大敗遼國於泰蘭綠洲地區,生擒遼國駙馬都尉蕭胡睹。
數月後,慶曆五年春,遼夏出人意料地握手言和,在遼國西京道交換俘虜。
遼國派出了丞相劉六符,西夏派出了國師張元。
雙方在邊界地區搭起了一座巨大的氈帳,會談了一個月有餘才神秘地離開。
從那時起,宋遼、宋夏邊境的衝突事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大打出手,攻城掠地的事件每天都有發生。
7.邊關大亂
慶曆五年後,邊關風雲突變
宋朝兩面受敵,邊關將士的傷亡人數急劇增多,每日送往京師的求救戰報如雪片般飛至。
各地州縣的驛站、宿頭日日客滿,接待了上千位來往於各地間公幹的快馬信差,數以萬計的路過大軍。
大宋的國運在那一刻變得異常脆弱,似乎連一場暴風雨都會將其毀滅。
汴梁京師,
經過半個月的爭吵,以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爲首的主戰派佔了上風,原樞密使夏竦夏大人被踢出樞密院,貶爲廣南東路提刑按察使。繼任者是禮部尚書晏殊,晏大人,富弼的岳丈。
這時,垂簾聽政的曹皇后不得不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授權內閣重臣范仲淹、韓琦、文彥伯、歐陽修、餘靖等人準備迎戰,這一戰,大宋需舉全國之力禦敵。
至此,汴梁祥符皇莊的狼山腳下晝夜不停地忙碌起來,運送軍器的挑夫隊伍綿延數千裡,源源不斷地運往邊境地區,乃至各州各縣充實各地守城軍力。
8.內閣對策
慶曆六年,仁宗陛下仙遊的第三年。
大宋老將王德用坐鎮河間府,指揮北方抗遼的戰場。
朝廷隨後派遣了兵部員外郎王素、監軍全彬起兵兩萬趕赴北方河間府支援北方。
范仲淹已經做了最壞的打算,並徵得了內閣重臣的一致通過,曹皇后也點了頭。
如果王德用在北方失利,讓遼兵闖過了真定府,范仲淹將下令北方各地州縣掘開所有河道、堤防、海岸,破釜沉舟,湮沒整個河北東路,將北方變成海天澤國,一片汪洋。
拒遼國於萬里之外。
9.蘇素來信
慶曆四年,仁宗駕崩。趙澤便預感到有大事要發生。
果然,一週後蘇素派展昭夫婦捎來了急信,信中她告訴趙澤,朝廷因爲皇位繼承人一事斗的很厲害,諫院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範鎮等聯名上書,請求冊立太子。
但,仁宗的遺詔上寫的很清楚,冊立曹皇后的孩兒爲太子!
可是,曹皇后腹中的孩兒還要半年左右才能降生,是男是女未知,如何冊立。
諫院歐陽修等人認爲國不可一日無君,若是外邊知曉了仁宗新喪必會天下大亂,所以力主在擁有子嗣的六大藩王中選一後人入宮即位。
一干大小御史也在一旁搖旗吶喊,支持歐陽修等人的建議。
但,參知政事范仲淹反對,樞密副使韓琦也反對。他們認爲應該按照仁宗的遺詔等曹皇后生下孩子再做定論,若是龍子自當順理成章接任大寶,公主就只好作罷了,從藩王的子嗣中選一繼承大統之人。
在爭奪江山的問題上,往往一波三折。
樞密使晏殊出人意料地提出讓八十多歲高齡的鎮王趙元儼接任王位,不僅如此他還找到了支持者御史中丞魚周詢、劉元瑜;臺諫官樑堅、監察御史裡行李京;殿中丞陳榮古等人。
鬧到最後,連太師龐籍都不得不披星戴月趕回京師參與決策。
後來的事情,曹皇后讓了一步,她將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趙曙接進宮中,臨時立爲東宮太子,自己則垂簾聽政,參與朝廷,直到孩子降生再做定論。
慶曆五年二月,曹皇后誕下一龍子,取名趙頊。(注:‘頊’讀‘xu’,趙頊即未來的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