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

經過一系列的掩飾,當李潼抵達安排秘密會面的立德坊那處園業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傍晚。

“稟郎主,兩位客人已經在園中等候短時。”

一直守候在門內的蘇三友見李潼下車,忙不迭匆匆迎了上去。

“辛苦了!”

李潼聞言後點點頭,並又不乏好奇道:“這兩人見面,氣氛如何?”

“只是各自有些驚訝,彼此卻沒有多說什麼。”

聽到蘇三友的回答,李潼心中略有了然,同時也暗鬆了一口氣,舉步向園中深處的小閣行去。

蘇三友則留在園外,先是檢查了一番園業周邊所佈置的那些暗哨,又行至新潭碼頭處,確保那裡安排的退路隨時可以啓用。

小閣中兩人聽到腳步聲,各自警惕的站起身來,探頭向門外望去。

李潼走進來的時候,見到兩張臉各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心中也是一樂,感覺人生總算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兩人乃是資望一流的大臣,各自也都擔任過宰相,但如今生死卻都捏在自己手裡。

如果他計較往年這些唐家老臣們對他不理不睬的態度,今天就可以直接在此地弄死他們,當然眼下是沒有這種必要。

見兩人拱手致意,李潼快步行入閣中並擺手說道:“此時此地,本就不夠從容。閒話虛禮,不必多說,見過兩位之後,小王還要入宮。今日冒險相聚,也只是各述所思,坦誠相待。”

聽到代王這麼說,兩人便又各自落座,俱作欲言又止,但對望一眼後卻都又繼續保持沉默。

李潼將這一幕收於眼底,心中也是一樂,他並不介意兩人各存猜忌。如果進來便看到這兩人湊在一起,聊得興高采烈,反而要仔細想想該不該跟他們一起搞事情。

至於現在,這兩人究竟是真的不能坦誠相待,還是故意擺出這樣的姿態出來,李潼也並不在乎。哪怕是僞裝的,起碼也說明他們現在對自己是保持足夠的正視,哪怕各自一腦門子想法,沒有李潼的參與,就沒有實現的可能。

“此次所以興謀,在於狄公傳信,大義陳言,使我警覺奮起。但自覺人微言輕,難當大事,所以請人將李相公請回主持局面。”

見兩人都不開口說話,李潼便先開口,簡單講了一下他們之所以在此相聚的原因。

聽到這話,李昭德便瞥了狄仁傑一眼,眸光閃爍間對狄仁傑說了一聲“佩服”。

狄仁傑見狀,臉上不免閃過一絲不自在,微微欠身道:“我與殿下雖無深交共事,但殿下入事以來所作諸事俱收眼底。特別年初所事地官編戶,殿下使員接手,讓民戶能夠從速入定、生計有仰,治亂之能,仁杰自愧不如。如今畿內妖氛更熾,諸事行邪,能匡扶正道、掃除妖氛者,非殿下莫屬。斗膽剖心寄書,承蒙殿下不棄,大事相論,唯捐身報效,死亦無悔!”

這番話算是解釋了他聯絡代王的原因,講到這裡後,狄仁傑又看了一眼李昭德,繼續說道:“大事本非二三赤誠能就,李相公能夠入事共濟,事成更有把握!”

這就意指李昭德不必說那種陰陽話,你聽到有這事不也巴巴跑回來了,腿腳比誰都快。

李昭德嘴角咧了咧,並沒有再多說什麼,直接自懷中掏出一份圖紙平鋪開來,乃是整個神都城的城郭防守圖。

這可不是他盜取的機要圖籍,而是憑着記憶重新描繪出來。精度或許比不上有司勘察之後精繪出來的圖紙,但通過李昭德的講述,許多圖紙表達不出來的細節都能如數家珍,且在這張草圖上都有所標註。

譬如含嘉城的北門德猷門往西二十多丈的位置上,有一條夾牆城道能夠直通東城,原本是用來向東城運輸木石物料的便捷通道,可以避開絕大多數的宮衛盤查。

聽到李昭德講起這一點,李潼也是不免暗暗咂舌,這片區域正在千騎巡守範圍之內,他甚至都不知有這樣一條隱秘通道的存在。

至於李昭德知道這些,也並不意外。因爲如今的洛陽城牆和東城尚書都省等官衙,本身就是李昭德主持營建的。

李昭德在進入政事堂擔任宰相之前,還曾經擔任過兵部夏官侍郎,現如今神都城仍在使用的城防系統,便是由其人整編安排。

細節處或是有所調整,但整體上也不出幾個方案,再加上李潼所推斷出的神都禁軍兵力,基本上已經能夠將南衙諸衛的軍力調配情況大概分析出來。

討論到這裡,李潼也不由得暗作感慨,有宰相參與的謀反真是防不勝防。

李昭德所提供的資訊直接將他的兵變計劃給充實大半,這還是李昭德已經離任且離任前已經離開政事堂數月之久。如果李昭德仍在政事堂,一紙書令說不定連血都不用見,便能直接控制整個皇城。

當然,如果李昭德還在政事堂的話,李潼也根本拉攏不到其人搞事情,如張柬之那種畢竟還是少數。

殊不知,他這裡感慨的時候,李昭德心裡也在暗暗驚歎,只覺得代王謀劃這件事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因爲其人所提出的問題全都專指要害,這分明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總結才能提出的問題。

至於狄仁傑,這會兒話倒是不多,主要是聽代王與李昭德商討具體的計劃。一則並不急於表現自己,二則他在這方面瞭解的還真不算多。

但這也並不意味着狄仁傑的參與就沒有意義,畢竟兵變僅僅只是整場政變能否成功的一個前提,而非全部。

當具體的兵變思路已經梳理出一個大概,接下來便是力量的展示。

眼見各人都不急於開口,李潼索性便提議將各自能夠調用的力量都寫在紙上,然後再一起展示挑選各自都認同的那一部分核心力量。

李潼寫起來倒是簡單,他檯面上可以動用的力量,無非千騎與那三千肅嶽軍健兒,再向外擴展,便是右金吾衛唐先擇與他二兄丈人獨孤氏。倒也無需細作斟酌,提筆便寫了出來。

只是當他寫完後,擡眼再看李昭德與狄仁傑,或是皺眉沉思,或是伏案緩書,久久都沒有把手中筆給放下來。看到這一幕,他心裡不免酸溜溜的,爲了表示自己也很有路子,索性將剛剛挪到含嘉城的幾座軍械倉邸也寫了出來。

但就算是寫完了這些,那兩人仍然沒有結束。這兩人都是資望深厚、久立朝局的國之大臣,當然不會找不到合謀的對象,之所以這樣子,還是選擇太多,需要仔細權衡。

眼見兩人遲遲沒有停筆,李潼也只能在心裡安慰自己,你們能找到那麼多同黨又有什麼用,最後玄武門還是隻能靠老子才能打下來!

如是又過了小半刻鐘,李昭德與狄仁傑才先後停筆。相對而言,李昭德所提供的名單要更長,足足羅列了二十餘人,都是他覺得可信且能引入事中的人選。

對此李潼也不感覺意外,李昭德畢竟被罷相不久,一些人事關係還沒有完全淡化。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李昭德出身隴西李氏,與關隴勳貴的關係也有所重合。而且這一次被罷相,也跟保全一部分關隴人家有關,彼此之間因果乾系很深。

李潼之所以將李昭德引回神都,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算在事情進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讓李昭德取代豆盧欽望。他也沒有向他姑姑撒謊,心裡的確存了將豆盧欽望消滅掉的想法,無關豆盧欽望立場如何。

當然,李昭德之所以引出這麼多人選,還有一個比較隱晦的原因,那就是要確保他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話語權。

無論此前他再怎麼威風,現在只是一個被罷相流放的罪臣秘密潛回了神都,勢位上已經不能有益於事,那總得體現一下老子還能搖人。

至於狄仁傑所提供的比較簡單,目下供職兩衙不過三人而已,但是近畿州縣人選則有十幾個。這就是狄仁傑的價值體現了,能夠在兵變之後快速鎮撫神都周邊的地域,不讓騷亂繼續向外擴散,確保能夠定勢於朝中。

狄仁傑的作用,對李潼而言是有着極大的互補。他現在外州的關係唯有一個汴州的姚璹與懷州的李元素,而這兩個還都不怎麼靠譜。王方慶勸他前往廣州之前,肯定是跟姚璹商議過。至於李元素,則就是瞪着眼想踩着他歸朝復相。

各自都交出了一批人員,接下來就是挑選。只有三人都認可的,才能被引入進行下一輪的謀劃。

這時候,李潼也適時講出了他通過來俊臣去逼迫豆盧欽望的事情,兩人聽完後,都點頭表示贊同。對於豆盧欽望在時局中舉足輕重的位置,這兩人瞭解又比代王深刻得多。

一番勾勾叉叉後,最後選出來下一步謀劃有五人。分別是李潼所提供的唐先擇、泉男產,李昭德所提供的右衛中郎將薛訥與右監門衛將軍李道廣,以及狄仁傑所提供的鳳閣舍人崔玄暐。

這五人中,唐先擇擔任右金吾衛將軍,是控制城內秩序的重要人選。泉男產乃是高句麗遺民目下的首領,接下來李潼打算將之安排到左羽林軍中,他還是沒有向兩人透露有關麴崇裕的事情。

右衛的薛訥不必多說,如果不是李昭德這次能頂,早被其堂兄薛季昶之事給牽引入案了,更難再留職於南衙。這本來就是李潼要拉攏的人選,不過發生王城驛兇案後,李潼能夠做到的也很有限,與薛訥便沒有進行更進一步的接觸。

右監門衛李道廣也是老關隴了,跟李潼所推薦的左監門衛獨孤元立對比很有意思。

獨孤家本是隴西李氏庶支,因爲追隨西魏大柱國獨孤信而被賜姓獨孤。至於李道廣家世,則是在高祖李淵進入關中後以響應之功而被賜姓爲李。李逵與李鬼,關隴勳貴圈子關係之混亂可見一斑。

左監門衛判出,右監門衛判入,搞事情的時候,顯然是進去比出來重要。既然李昭德已經提供了更合適的人選,李潼也就不再強爭,確定將李道廣發展爲下線。

至於狄仁傑所提供的崔玄暐,雖然並非兩衙統兵將領,但因其居任鳳閣,位置同樣很重要。

這一次兵變,是跨衛府、多部門的聯合行動,一定要有一個居中協調的人選發放調令,才能做到配合行事,同時壓制住其他南衙幾軍不要妄動。

擔任這個位置的,其實勢位與威望越高越好。像是神龍革命中,負責在南衙節制南衙諸軍的乃是相王李旦,宰相張柬之等則都奮鬥於一線。

李潼他們這個小團伙,配置當然沒有那麼高。地位最高的他,是需要奮鬥於一線,奪取玄武門從而控制大內。

至於狄仁傑與李昭德,屆時雖然也需要進入南省乃至於政事堂,但很顯然不適合發放號令。鳳閣內史豆盧欽望那老傢伙,誰也不指望他能臨事有擔當,所以是需要一個在職的發放號令的人選。

其實類似的人選,李潼也有,那就是陸景初的爸爸陸元方,同樣在鳳閣擔任鳳閣舍人,有擬寫制敕的權力。但陸元方南人出身,關鍵時刻未必能有太大的號召力。而且李潼特意留下這個人選不寫,也是想試探一下兩人真實想法。

儘管現在三人將計劃與人選都大體敲定,但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卻很有默契的一直避而不談,那就是這一次政變,想要達成一個怎樣的局面。

在李潼而言,他當然是希望自己能夠一步到位,搶班成功。但他自己也明白,這想法多多少少有一些輕狂,能夠實現的可能微乎其微。

這一點,在剛纔的討論過程中也都有所體現。李昭德與狄仁傑都在積極的出謀劃策,從而確保自己在這場政變中的話語權。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很明顯兩人所圖謀的並不是一個從龍之功。

像狄仁傑傳書李潼,所說的是歸政李氏。這種話都說出來,如果真想輔佐李潼上位,那又何妨把話說得更直白準確一點。我信不信是另一回事,你說不說就有大問題。

李潼給李昭德的傳信,也只是“誅除諸武”這個行動,沒有多提目的。

武氏諸王是他與李昭德共同的敵人,如果李潼胡吹大氣、漫言其他,李昭德未必就會這麼幹脆的回來,就算被強引回來,配合度也絕沒有這麼高。

總算三人都還比較成熟隱忍,沒有一見面就狂言就得像我說的這麼幹、否則老子不幹了。先達成一定的默契,起碼幹掉諸武乃是眼下已經達成的共識,至於接下來該要怎麼做,那就在這個基礎上繼續討論。

這個話題,是由狄仁傑首先開口:“用事之重,在於儘快把控禁中,請皇嗣代行制書,讓李相公歸堂復事,代王殿下督領兩衙,畿內可無大患。”

他這話一說出口,不獨李潼神情變得微妙,李昭德眼神也變得閃爍起來:“聖皇執掌國業,所受者天皇遺命。今次所以兵諫於上,在於逐除武氏禍國諸王。若先請皇嗣制令,將置聖皇於何地?以子忤母,循短利而害大義,這絕對不妥!”

聽到李昭德表態,李潼也開口說道:“聖皇陛下是我恩長,皇嗣受命則可,決不可代行制令!此番所以用事,在於滌盪污邪,絕不是悖恩反上、泯滅倫情的惡舉!”

即便不論接下來誰上位的問題,狄仁傑這話也根本就是胡扯。

看似將兩衙兵權分割給李潼,又許給李昭德宰相權力,可問題是,現在的皇嗣根本不配。如果他們從皇嗣手中接過制令,那是將自己與皇嗣徹底捆綁起來,大義拱手相讓。

狄仁傑當然也明白他這個提議並不靠譜,聽到兩人全都反對,也就從善如流繼續說道:“是我一時計狹,貪於短功了。不過皇嗣久在禁中,人不知其安危,爲從速穩定人心,還是請皇嗣南省待命爲上計。”

這話說完後,李昭德便點頭道:“狄公此見確是穩重,若皇統都集禁中,外朝人情必將驚恐難定。”

說話間,他便與狄仁傑一同望向代王。

李潼對此早有預見,聞言後只是低頭不語,過了一會兒,他才又說道:“唯誠唯信,尚義尚勇。皇嗣居苑,我不敢輕涉其中,屆時請二公任勞此事。魏王,我必除之!之後入宮拱從聖皇,須臾不離。”

聽到李潼這麼說,兩人俱都擡手抱拳,並沉聲道:“殿下尚義尚勇,負艱扶危,實在宗家之幸,國朝之幸!”

李潼聞言後則冷笑一聲,然後又說道:“聖皇陛下賜我慎之,我銘感肺腑,不敢貪望虛榮亢尊。唯家國是重,不當二公如此盛讚。與其闇弱居上,不如清白於枝。

今日與二公捐身議論,不以性命爲計,實在生平未有快意之事。若是執意亢行,今日情義將不復,恐二公漸爲裴炎故事!”

兩人聽到這話,一時間神情都有尷尬,但也總算相信代王並不是虛言作僞,應該是頗具誠意。

李潼對玄武門怨念不是一天兩天,但也很清楚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像他爺爺那種正常手段上位,都要通過廢王立武等一系列的手段才能觸摸到真正的權力。

他想要通過今次政變上位,不是沒有可能,但上位之後所要面對的局面,即便不是傀儡,也不會好上多少。

起碼眼前的李昭德與狄仁傑,就不是甘心打義務工的人,該要分給他們多少權力,他們才能甘心爲自己所用?而這兩人,也並不能代表世道全部。

他之所以選在這個時間點起事,原因是受不了他奶奶當國這種沒有休止的權鬥。可如果自己這樣一個威望、資歷不足的少君上位,權斗的烈度將會更高。

眼下他所掌握這點力量,沖沖玄武門還可以,想要震懾整個帝國,那純屬想多了。就眼下這倆戰友,他就夠嗆能壓得住。

別說眼下他們還根本沒打算拱自己上位,就算是真的一心一意爲自己服務,李潼都得考慮該引用哪一方勢力入局來制衡乃至於弄死他們,答案就是沒有。

起碼現在上位的話,他必須要依靠幾個老臣才能鎮撫外州各地,而且這依靠力度必然不會小。因爲現在他基本上是一點招都沒有,要人沒人,要威望沒威望。

當然,李潼就更加不是會打義務工的人。與其當上幾年傀儡,不如暫緩一步,獲取更大的成長空間。

革周歸唐,天下大定,那隻能是做夢。

神龍革命後的局面就是一個證明,一羣唐家老臣們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當然是要分享一下勝利的果實,給誰多一點,給誰少一點,弄不好都是一個事故。

他四叔無論權勢還是威望,較之他奶奶都不可同日而語,想要在當中取得一個平衡會更加困難。說一個最簡單的,回西京他四叔都回不去。

對狄仁傑等大臣而言,老子們苦心孤詣,爲了保你幾次出生入死,結果卻要回到西京讓關隴人家摘桃子,你把我們當什麼?真要回西京,神龍五王啥樣他們就啥樣!

而且,李潼還有一個倚仗,那就是他奶奶武則天。就算這一次促成歸政李氏,武則天掌權幾十年的影響也不是說抹去就能抹去的。

李昭德、狄仁傑包括魏元忠這些資望深厚的老臣,他們雖然有歸唐的一面,但是如果徹底否定武則天,就等於在否定他們的過去。

至於李潼跟他奶奶的關係,或許會因爲這次政變而有所改變,但無論出於哪一方面的考慮,李潼都必須要堅定不移的維持他奶奶的地位。

武則天想要維持榮養處境,李潼這個孫子也是她最大的依仗。如果時局能進入下一步,她們祖孫倆關係反而能變得純粹一點,言之相依爲命都不爲過。

所以李潼這次政變的思路簡單歸納,就是跟李昭德所說的“誅除諸武”,至於歸政李唐,他不插手、不表態。

等到他四叔復位之後,趁着神都城還在角逐、消化勝利成果,快速抽身前往西京,佔住他們李家這塊祖地。

爲了達成這一局面,他在神都城的謀算只是一部分,甚至都沒動念把西京人事拉回神都。對於李昭德、狄仁傑等人而言,神都政變之後就是快速穩定局面,奉皇嗣歸位,歸政李唐,這就是他們政變的全部。

但對李潼來說,神都兵變繼而西京民變,逐殺關隴舊族,一直等到他引兵前往關中定亂,這次政變纔算基本完成。

與此同時,遠在隴上的劉幽求,李潼已經傳信給他,着他前往河源軍去見黑齒常之,救命之恩報在此時。只要黑齒常之能按兵不動,關中就是李潼的囊中之物!

0629 生殺之權,不可輕予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146 好狗戀舊槽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079 神宮巍峨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121 徐敬真引誣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058 薛師懷義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034 狄公滿腹荊棘0027 南衙北衙0238 洗劫武攸宜0036 身不由己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015 仁智院掌直0979 新朝修律,當世準則0053 誤我少王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355 大河漕幫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295 無妄之災0065 人情難測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286 竇七暴斃0082 武氏諸衆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295 無妄之災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212 獨不見,自惶恐0017 兄弟殊異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261 不欺少年窮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217 西京可守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352 姿容趣淺,率真可愛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212 獨不見,自惶恐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121 徐敬真引誣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010 悲慘的一家人0295 無妄之災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060 唯望生,不望死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324 寶藏仍未枯竭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061 佳人再贈香0117 權門惡事0268 薰蕕不同器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001 大唐宗王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883 買賣公道,互通有無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330 給事真幹才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235 義伎捐金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106 禁中逆亂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
0629 生殺之權,不可輕予0721 燕子築巢,無懼惡雀0569 可汗暴虐,蘸血食餅0405 都水使者,畿內藏丁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146 好狗戀舊槽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079 神宮巍峨0243 千金於世,需傍大枝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603 因墾爲功,量田授勳0121 徐敬真引誣0701 幽州都督,東夷都護0058 薛師懷義0465 大事將興,和氣無存0559 財助人勢,百業將興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750 廬陵奇貨,羣衆相謀0502 輕殺大將,軍心難定0034 狄公滿腹荊棘0027 南衙北衙0238 洗劫武攸宜0036 身不由己0231 長安壯義非人哉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015 仁智院掌直0979 新朝修律,當世準則0053 誤我少王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355 大河漕幫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295 無妄之災0065 人情難測0618 興亡繼絕,不足成事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538 擇事何主,觀其氣魄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286 竇七暴斃0082 武氏諸衆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826 逃人不追,大開武舉0575 戰獲雖豐,歸途莫測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973 三郎行邪,親者心痛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295 無妄之災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212 獨不見,自惶恐0017 兄弟殊異0134 我的心腹在成長0261 不欺少年窮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1040 君子治世,道不濫施0217 西京可守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1036 漠北天寒,人心渙散0352 姿容趣淺,率真可愛0811 集英羣才,開館納士0739 廬陵不動,潼關慎出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212 獨不見,自惶恐0469 喋血宮道,遁地無門0121 徐敬真引誣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706 家賊國賊,插標之徒0010 悲慘的一家人0295 無妄之災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060 唯望生,不望死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62 板蕩識誠臣,入死不自知0324 寶藏仍未枯竭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340 選月大圖,宰相托女0061 佳人再贈香0117 權門惡事0268 薰蕕不同器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001 大唐宗王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883 買賣公道,互通有無1000 仕途未進,君恩已享0463 誅除諸武,歸政李氏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330 給事真幹才1044 生無所恃,唯自謹守0920 自戕陛前,以死明志0235 義伎捐金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106 禁中逆亂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420 親徒齊聚,環拱宸居0810 日拱一卒,改制興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