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

別看劉皇帝說得風輕雲澹,但衆臣一聽,便立刻打起了精神,都意識到了,財稅問題或許纔是劉皇帝召見他們的真正目的。

但同時,都不由得心生隱憂,劉皇帝對當下財稅制度的不滿,表露的不是一次兩次了,但始終沒有大動作,最多提出些能夠讓上下接受的改良意見。

此時,方罷一任計相,又提起財稅問題,很可能是又動財稅的腦筋了,這就不得不讓在場衆臣們多幾分警惕。

與吏治一樣,稅制同樣是一個牽涉廣泛的問題,從老成爲國的角度考慮,輕易不能觸動。反貪除惡,對付的只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那還可以算作是帝國的自我調節淨化。

這財稅可就不一樣的,那幾乎是把方方面面都牽扯進去的,不只是勳貴、官僚,地主商賈,豪強鄉紳,還包括全天下的爲大漢提供稅賦的黔首,這是真不可擅動的。

當然,並不是不能改,讓人遲疑的,只是不知道劉皇帝打算怎麼折騰,這纔是最讓人憂慮的。哪怕劉皇帝還沒有圖窮匕見,在場的大臣們已然打好了勸阻的腹稿......

“臣等恭聞陛下垂訓!”太子劉暘開口了,拱手向劉皇帝道。

劉皇帝眼皮子擡了下,不答反問,道:“太子說說,大漢兩稅制度,其原則是什麼?”

聞問,劉暘思忖片刻,以一種謹慎的口吻道:“戶無主客,以見居爲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爲差;以資產爲宗,不以丁身爲本;以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米......”

顯然,在這方面,劉暘還是有些研究的,熟稔地說出幾條大漢兩稅稅制的幾點核心要素。大漢稅制,基本沿襲自中唐時開始推行的兩稅法,雖然到大漢有些細節上的刪改完善,但要旨是沒有多少改變的。

僅以稅制而言,兩稅法是伴隨着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大進步,從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爲主的稅賦制度向舍人稅地的方向發展。

到了大漢,也沿襲其制,取其先進之處。只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兩稅法的核心原則,卻在逐漸澹化,其約束能力,也在不斷減弱。

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有限,並不足以支撐兩稅法的完美實現,而事物的發展一旦超過了客觀條件,那往往是會產生問題了。

比較重要的一點,兩稅制下,土地買賣自由,土地兼併是不可不免的,甚至會以超出尋常的速度蔓延。而一直以來,劉皇帝又沿襲着自古以來,官府對土地兼併私有的控制政策。

當年所制定高額的土地交易稅,便是其中舉措之一,效果自然是有的,但究竟有多大,卻是不容樂觀,從已經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土地兼併成本呈現向賣地者傾斜的趨勢,便可窺一斑。

一方面從法制上便確立了土地自由買賣的性質,一方面又想要干預土地買賣,控制土地兼併,這種自我矛盾的現象,在大漢朝並不少見。這也是劉皇帝總是想改變革新的原因之一,僅從個人視角出發,對這種矛盾便時感難受。

聽完劉暘的回答,劉皇帝繼續問道:“說得不錯,只是這些原則,落實了幾分?大漢每年的財稅,是在逐年上漲的,但在具體的稅務執行過程中,計稅依據,貫徹了稅制規定嗎?”

“這......”對此,劉暘默然。

雖然此前沒有深入地去了解過,但以他秉政多年的經驗,以及同有司及相關官僚的交談了解來看,在這方面,顯然是大有不足的。

尤其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各地的官員們,在稅務工作上,是越發急功近利,傾向於完成任務了。至於稅制,大多隻取其簡,圖省便,至於遵從貧富均等原則,兼顧公平,大多隻停留在口頭上,甚至早就被拋諸腦後了。

各地官府,能用心細緻地去鑽研稅法的,都很少,都算有良心了。當然,以當下大漢的政治環境,朝廷中樞權威正盛,各地官府並不敢太肆意妄爲,至少在正稅定額之外巧立名目、壓榨剝削的情況很少。

不是沒有,只是一旦出現,就被從重、從嚴處置。但可以想見的,一旦朝廷監管鬆懈,抑或出現其他狀況,以肉食者的貪婪本性,橫徵暴斂、苛捐雜稅都會紛至沓來。

問題是存在的,別說劉皇帝,這些長年治國理政的大臣們,也同樣清楚。但從來沒有人就此進言,原因也很簡單,保守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爲了保證稅賦穩定,民生“安定”,不得不抱殘守缺。當然,隱晦些的則是,在現行稅制下,對於勳貴、官僚、地主、商賈而言,是十分友好的。

利益導向往往帶來行動,即便有看出問題的,要麼位卑言輕,沒有發言權,要麼就是徹頭徹尾的保守派。何況,目前的稅制已經穩定運行幾十年了,朝廷每年財稅同樣穩定,餘地很大,遠沒有到需要改變的地步,何必折騰呢?

“看你這麼猶豫,想來也是見識到了不少弊處吧!”見劉暘沉思,劉皇帝說了一句,而後又瞧向李昉、趙匡義等宰臣,道:“在座諸卿,都是由州部提拔中樞,都有充足的地方治政經驗,也都說說,大漢現行稅制,在執行過程中,都有哪些問題,出現了哪些弊病?”

面對劉皇帝的問題,衆臣不約而同地沉默了。對於他們的沉默,劉皇帝也不惱火,很是自然地看向王右:“王卿,西北算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地方了,你在西北任職多年,從州縣到道司,可謂見多識廣,你說說看!”

被劉皇帝點名,王右自然不能再裝啞巴了,想了想,應道:“戶稅以錢幣繳納,早年之時,爲了繳納稅錢,大量農民百姓,不得不賤賣絹帛、糧食以換取銅錢。由此造成錢重物輕,百姓負擔加重。不過,隨着朝廷加鑄通寶,流通天下,這種情況已然得到緩解......”

王右此言,提出了一個問題現象,但同樣指出,這個問題已經得到緩解,好像就在提醒劉皇帝,問題不大,不要折騰了。

不過,劉皇帝可不吃這一套,又問呂端:“呂卿,你也說說看!”

呂端一副不動如山的模樣,聞問,從容起身,拱手應道:“朝廷每年制定稅額,其中一點,以天下各道貧富差距定額,各道亦以各州府發展情況分等,州府亦然,以此保證公平,富者多繳,貧者少納。

然而到縣以下,情況便發生巨大變化,官府職吏,自執稅過程中,往往一概而論,罔顧貧富分等納稅原則,只求完成上司分派稅收任務,不顧治下戶民人身、土地、財產實際情況。

從而造成,貧富均等,居大邑與務小農者,繳稅相當。同時,不少官府,僅以地域攤派,大富之區與貧苦之鄉,稅額相等,反使富者少繳,貧者多納。

長此而往,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貧者入不敷出,爲避正稅,貧者寧肯拋耕舍業,而就富庶之鄉......”

呂端一席話,可以說將兩稅制在執行過程中,一大顯着問題給揭露出來了,別說劉皇帝了,就是其他人也都面色凝重,眉頭緊鎖。

“趙卿,你有什麼發現?”劉皇帝語氣似乎嚴厲了幾分,盯着趙匡義。

趙匡義心下凜然,不過未見遲疑,張口便道來:“這些年,全國有不少失地百姓,然地去稅存,稅額不減,負擔加劇。爲此,或逃稅,或逃身,或淪爲佃戶、僱工......”

趙匡義說完,劉皇帝又把目光轉向李昉,這下,都不需劉皇帝開口詢問了,李昉便主動嘆息道:“朝廷正稅,以貧富分等繳納,然各家各戶,財產多寡,土地多少,實難釐清,同時不乏隱匿財產、瞞報土地的情況,諸如此類,都影響到朝廷每年正課稅入!”

李昉言罷,劉皇帝終於沒再問了,沉默了一會兒,終於發出一陣有些滲人的笑聲:“呵呵......”

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380章 饒樂國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21章 登乾元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69章 禍事了第40章 郭黨俊傑第323章 鬥法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09章 在長安第364章 沉默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76章 對策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77章 吏職變動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403章 抓起來!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41章 祭關公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12章 整風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3章 日常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6章 奉宸營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3章 田畔問對第173章 日常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17章 輕狂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14章 大朝會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339章 那一腳第1章 何謂開寶無題第32章 潞州震動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
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54章 病虎獠牙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380章 饒樂國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21章 登乾元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69章 禍事了第40章 郭黨俊傑第323章 鬥法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09章 在長安第364章 沉默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76章 對策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77章 吏職變動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403章 抓起來!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7章 郭威病了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41章 祭關公第53章 兵臨刪丹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12章 整風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3章 日常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36章 奉宸營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3章 田畔問對第173章 日常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417章 輕狂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61章 晉陽來人第114章 大朝會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2069章 太宗篇16 聽哥一聲勸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339章 那一腳第1章 何謂開寶無題第32章 潞州震動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92章 金陵冬寒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