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

正統十一年(1052年)春二月,西京,三年一度的科舉大試,剛剛落下帷幕,趁着四海俊才、天下羣英齊聚京師的機會,一年一度的牡丹詩會,也即將開展……

隨着時間的流逝,列祖列宗在當世人們的印象中已逐漸模糊,曾經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也僅僅停留在史官學者筆下與文人詞臣的詩文中。

絕大部分人們,更習慣於活在當下,享受當下,尤其是對居天下之中的京畿士民來說。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璀璨的正統時代,堪稱一個全民享樂時代,只不過,這盛世康樂,針對的人羣不可避免越來越窄……

自世宗以來,近四十年間,大漢帝國科舉,愈加呈現“政法化”、“學院化”,這既是朝廷選材越發注重法理,也因爲大量政法大學堂以及其他地方學政學堂出身的學生士子,大量出現在“科舉”這條帝國最正統、最高等、競爭也最激烈的入仕“賽道”上。

到正統時代,大漢帝國的入仕途徑,已經更爲清晰地分爲三條,一考舉,二恩蔭,三則是“以吏能入仕。這三條中,不論考舉一事,如何受權貴、學閥等統治階級的影響,它都是帝國最爲公平的一項選材辦法,至少還能讓人看得到點希望,每一屆都還能看到些“寒門”出身的才士冒頭。

第二條,不必贅言,這權貴們的福利,也是統治階級們維護帝國統治的根本原因之一劉,雖然從來爲清流賢才所攻訐,但它始終存在。

並且於“低調”之中,從容傳承,牢牢地掌握着帝國莫大一份話語權,而在帝國一百多年的發展變遷下來,新老權貴固然在不斷更迭替代,但這個階層卻在不斷壯大,既是帝國的強大脊樑,也是帝國龐大身軀上的寄生者.

至於第三條,則是最爲艱難的一條路了,情況也最爲複雜,並且呈現越來越艱難、複雜的趨勢。歸根結底,帝國上下,各級墨吏以百萬計,而朝廷命官卻是有定數的,而官與吏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拉大,有如鴻溝一般深峻,以致底層官場有“一入吏場身難翻”的說法。

回頭來看,反而是在世祖皇帝時期,纔是真正將“不拘一格降人才”理念貫徹的,到太宗、世宗時期,法治在不斷加強,等級規矩日益森嚴,對廣大吏員們也越來越不友好。

世宗通過興辦吏政學校的辦法,的確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吏才,但很多學生,其第一選擇,依舊是進京參考,萬不得已,才願意接受“吏”這樣的道路。

不過,吏職轉命官,固然艱難,上限也很低,但容易出人才,尤其是實幹之才,那畢竟是從百萬吏員中脫穎而出的人才,不管是能力、經驗還是運氣,都缺一不可。

在尚書令范仲淹秉政的六年之中,對帝國吏政有着衆多的整頓與改革,其中在選拔良才幹員上,就大力地提拔了一批吏員,授以命官,這批人大多具備實幹之才,但被攻訐爲“範黨”,以及范仲淹“弊政”之一,究其原因,動了其他既得利益集團的奶酪。

這三條入仕途徑,在其日益清晰的同時,也意味着帝國階級的徹底固化,這一點在帝國上層統治建築中,尤其顯著。

開寶時期,在以乾祐一代開國元勳的基礎上,還能崛起趙普、盧多遜、張雍、李昉、呂端、王祐、王禹偁等一干庶族領袖;

太宗時期,張齊賢、李沆、呂蒙正、徐士廉、寇準等臣也扛起庶族官僚的旗幟;

哪怕到了世宗時期,仍有張儉、杜衍、曾會、王欽若、丁謂、夏竦、包拯等一干崛起於平庶的名臣、幹臣。

但進入正統時代,準確地講從建隆中後期開始,已經很少能夠看到憑藉一己之力,以驚豔才情,位居高位的了。不是沒有,只是很少,並且上限肉眼可見。

處在帝國廟堂高位的,已基本爲權貴集團所佔據,越往上,越是如此,不管是中樞部司宰臣,還是地方封疆大吏,你想要找一個出身平平者,反而很困難。

倒不是沒有寒門崛起,但是,若不通過依附權貴,僅靠個人才幹與努力,想爬至高位,簡直是癡心妄想。大漢帝國不是沒有這樣的骨節之士,但絕大部分人,窮極一生,能否做到州府之任,都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包青天聲名在外,不附權貴,甚至專門與權貴“作對”,但是,這樣的人,數遍天下,又能有幾人?而況,如非政法大學堂出身、世宗近臣、皇帝侍講等一系列buff加持,即便包拯名望隆重,又能在帝國高層待多久呢?

便是如此,也屢屢受到攻訐,處境堪憂,個人仕途上,也難有寸進,內閣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等虛銜隨便加,但范仲淹曾兩度推動包拯進入政事堂拜相,都被羣起反對,尤其在都察使的提議上。

看看世宗中後期在帝國政壇上嶄露頭角的一些臣僚吧。歐陽修,這個到正統時代已是一代大文豪,與蘇舜欽等人,重修《唐書》、《三代史》,堪爲新一代清流領袖。

但歐陽修的冒頭,除了本身那驚豔的才情之外,政法大學堂出身,狀元及第,是個很重要的原因,而要溯源的話,他還是靠幾個岳父的扶持,早有胥偃,後有楊侃、薛奎.

便是如此,歐陽修終其一生,也沒有真正處在廟堂高位,掌握朝廷實權、重權,他只是名氣很大,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

但在大漢帝國真正的掌權者眼中,根本排不上號,更像是當家人們擺在殿閣間的一尊佛像罷了,而一旦言行出格,貶謫也就來了。

蔡襄,也是一代大家,清流領袖,他是出身閩學,如今更是莆田學派的當家人物;富弼、韓琦者,多年政事歷練,早已是帝國政壇的後起之秀,聞名朝野,但一路都少不了張儉、杜衍這等首相之才的提拔、扶持。

而今科的進士狀元曾鞏,他則是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歐陽修在房州時收的弟子,是其在“古文”上的傳聞,這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

便是范仲淹,若非其父打下的直通太宗的名聲,若非集婁江、睢陽這兩大對帝國政壇具備重要影響力學院的光環於一身,他豈有位列宰堂的一日。

當然,範公最終能夠入殿登堂,官拜尚書令,得“聚天下之望”,最爲關鍵的一點,還在於世宗皇帝的培養提拔,還得有個好運道,正統皇帝“聽話”.

也正是在這樣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官吏成長環境中,范仲淹秉政的幾年,也被後世之人,評價爲“大漢帝國最後的公平時代”。

而即便一心爲公的範公,其所維持的這份公平,也得打個雙引號,因爲他維護的朝廷體制,從根本上,是對帝國權貴們的維護。

一方面堅決維護帝國統治與律制,一方面又要打壓限制作爲統治基石的權貴官僚,范仲淹的執政,可想而知是在怎樣一種矛盾、糾結與艱難之中度過的,說其苦苦支撐,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

事情沒有盡善盡美的,也正因爲范仲淹之後,那種日益讓人窒息、束縛的政治環境與升遷制度,才顯得范仲淹在時,帝國那苦苦維持的清明,是何其難得。

然而,即便再固化,天下士林、寒門才士,終究還是有上升的可能,那條登龍之階,也被庶族官僚死死維護鞏固,被勳貴集團作爲裝點的門面。

上升的途徑,即便狹窄,畢竟存在

與之相對的,真正讓人窒息的,還是軍隊。一百多年了,軍功貴族們對帝國軍隊的掌控力,雖呈下滑趨勢的,但其依舊擁有強大話語權。

另一方面,在軍隊官僚主義大肆擡頭的同時,一些獨屬於軍令、軍政系統的規則,也更加固化了,最顯著的一點,同樣是提拔機制與上升途徑。

到正統時代,帝國官兵的升遷,看靠山,認出身,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了,甚至早已深入人心,爲人所接受,就好像生來就是這樣的規則一般。

對於一個普通入伍的士兵來說,若無靠山,僅靠正常的軍事訓練、衛戍、戡亂等職業活動,一輩子能夠做到一個“百夫長”,就極其難得了。

更多的人,在超齡之後,就被髮還家鄉務農了,若是有立功表現,抑或是掙得個軍職,或許還有機會被安排進地方差役系統,抑或鄉兵系統,從地方官府討份差事,就是這樣的人,基本都是十中取一。

正統時代的大漢軍隊,對普通官兵來說,已然逐漸喪失曾經擁有的榮耀與待遇,東京的昭烈廟,年年都有大祭,但那些曾經動人心絃、直擊靈魂的精神與意志,卻漸漸染上塵埃.

帝國軍官的來源,更多的,來自勳貴將門之蔭賜,出於帝國幾大軍事學校。至於武舉,則已經徹底被玩壞了,到如今,只是作爲一些即將受到提拔的軍官履歷之一。

至於軍事人才的選拔,軍隊自有其規矩!

而軍隊的這種固化,又以海軍爲甚.

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65章 看衰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64章 禁轎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9章 獨眠孤館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68章 二次北巡第76章 視察第25章 開寶新政第98章 追捕第154章 滅門第98章 溫柔鄉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51章 詔令西進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80章 開寶第76章 視察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44章 堂審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08 狀元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96章 天花板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6章 異見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84章 教訓第60章 “暴斃”第371章 殺,不殺?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461章 癲狂?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69章 禍事了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396章 天花板第24章 巡遊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
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365章 看衰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64章 禁轎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9章 獨眠孤館第74章 根由在朝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68章 二次北巡第76章 視察第25章 開寶新政第98章 追捕第154章 滅門第98章 溫柔鄉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429章 遠遁的契丹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51章 詔令西進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380章 開寶第76章 視察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144章 堂審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08 狀元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章 歸來謁天子第396章 天花板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6章 異見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22章 針鋒相對第184章 教訓第60章 “暴斃”第371章 殺,不殺?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461章 癲狂?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69章 禍事了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396章 天花板第24章 巡遊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