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功臣閣

春日下的功臣閣,籠罩在一層柔光之中,進入二月以來,氣溫逐漸回暖,天空是湛藍明亮的,輕風也帶來陣陣舒適與愜意。

東有昭烈廟,西有功臣閣,這是兩京內的標誌性建築,爲了紀念幾十年來爲大漢浴血奮戰的功勳將士,也是對他們出生入死的肯定與褒獎。

昭烈廟是烈士廟,功臣閣則是功勳祠,與昭烈廟宏偉壯觀的碑石林不同,功臣閣的規模要小許多,但更加堂皇大氣,規格也要高上不少,香火不斷,生生不息。

昭烈廟平日裡是對外開放的,供人蔘觀遊覽,祭祀憑弔,功臣閣雖然同樣在皇城之外,但守備等級很高,平日裡戒備森嚴,常人難以靠近,即便有心瞻仰祭拜着,也只能在閣外。

在幾十年的不斷宣傳中,功臣閣與昭烈廟的象徵意義也在不斷放大,尤其是功臣閣,更是神聖不可侵犯,對於大漢諸多的功臣勳貴子弟而言,甚至成爲了他們的精神象徵。

畢竟,他們父祖輩的牌位就供奉在裡邊,這不只是精神榮譽的象徵,更是他們地位、財富、權勢的來源,因此,在劉皇帝的諸多政策與安排之中,唯有“功臣閣”是受到上下勳貴們絕對擁護的。

而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不管劉皇帝對勳貴階層有多少限制與打壓,但對大漢的勳貴們而言,只要功臣閣還在,那他們就依然是與國休慼的統治權貴。

這些年來,在大漢的上層中,也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入昭烈廟易,進功臣閣難。功臣閣絕不是一般人能進的,大漢有數百公侯伯爵,但能在死後牌位能在裡邊享受香火供奉的,不足三分之一。

功臣閣的建立,最初自然是以乾右二十四功臣爲核心,他們的牌位居正中央,輔以畫像高懸,同樣畫像也只有二十四臣有資格掛列,這與其他功臣的地位直接區分開來了。

餘者,則依次排開列位。進入功臣閣的門檻是很高的,雖然有一系列的綜合權衡,但核心只有一條,非大功者不入。在這方面,劉皇帝的態度明確而強硬,諸多有爵在身的皇親國戚,都被毫不妥協地排斥在外,到如今,除了國舅泗水李洪威之外,再無一人入閣,今後最後可能大概也就是雍王劉承勳、壽國公李少遊與惠國公宋延握了,按照劉皇帝的規則,連徐王劉承贇都沒有資格,哪怕他是如今的宗室之長。

如此,功臣閣的規格也就越發拔高,地位也越發突出,很多老貴在去世之前,唸叨的除了身後事,大抵就是能否進入功臣閣了。

十幾二十年下來,老臣凋零,功臣辭世,功臣閣自然也不像當初那麼“冷清”了,不斷有人入駐,香火也日漸旺盛。

最近也再添了兩位新人,其中一位自然是溫國公向訓。向訓的命還是算硬的,但也頂不住玄學的偉力,在劉皇帝探望七日後,在家中病逝。

另外一位則是武清公王彥超,這個老一輩的藩鎮節度。王彥超算不得開國元勳,也不是劉皇帝的從龍之臣,甚至連投效朝廷的時間都不算早,但這個人軍事才幹出衆,並且具備有別於一般武臣的政治嗅覺與見識,在大漢南征北戰、一統天下的過程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再加上資歷深厚與劉皇帝的良好印象,最終得了一個縣公爵位,也高壽,享年七十五歲,屬於善終,一生經歷豐富,也沒有什麼遺憾。

當然,大漢功臣勳貴凋零得得太多了,再加上與向訓前後腳離世,聲勢被掩蓋了,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反響,家人置辦喪事也很低調,王彥超算是走得是靜悄悄的......

此時,功臣閣門大開,莊嚴肅穆的閣堂內,濟濟一堂,大漢在京功臣勳貴的當家者基本都來了。這是今年的第二次,上一回還在由太子主持的公祭典禮上,這一回則奉詔而來。

主祠內的空間很大,一兩百人聚在一起,絲毫不顯擁擠,場面很嚴肅,秩序井然,在這種莊重而神聖的地方,所有人都保持着敬畏,不敢有任何逾制舉動,只是依爵等次第排好,以虔誠的心態瞻仰着先輩們的牌位與畫像,默默告慰着英靈。

事物總是向前發展的,一代新人換舊人,當初大漢勳貴們,可是慕容延釗、柴榮、向訓、高懷德、趙匡胤、魏仁溥、王樸、李谷、薛居正那一批的風雲人物,如今,已經被一些二三代勳貴所替代了。

在場之中,資望最高者,已經變成河內公韓通了,要知道,韓通雖然追隨劉皇帝較早,但從來不是第一階梯的權貴,地位始終低人一等。

如今,情況不一樣了。如慕容延釗、柴榮乃至趙匡胤者,功勞再大,能力再強,又能如何,早就化爲一抔黃土。

而他韓通,命夠硬,活得更久,身體倍棒,至今尚能吃酒食肉,兒子已然位居宰堂,這等顯赫聲勢,已然超過絕大部分貴族了。

在場的勳貴中,誰見了他韓通,都得乖乖低頭,恭敬低喚聲“韓公”,即便他倚老賣老,對他們指三說四,也得老實聽着。

這樣的地位與待遇,可是當初韓通享受不到的。因此,功臣閣內,站在衆勳貴之首,韓通雖拄着柺杖,但卻是昂首挺胸的,那柺杖是檀木鎏金,龍頭形狀,還是去年劉皇帝看他腿腳不便賜的。

而韓通觀察着供奉在臺桉上的那些“老夥計”們,心中感慨之餘,腦中也不由思考,等他死了,應該也能入閣吧。這該是必然的,連王彥超都有資格,何況他韓通!

莊重的環境氛圍中,沒有一點雜聲,都默默地等待着,畢竟正主還沒到。不過,並沒有等待太久,隨着一聲高昂的宣呼,劉皇帝的聲影出現了。

老皇帝駕臨了,這些人前顯貴的貴族們雖然不至於像耗子見了貓,但也差不了多少,一個個低眉順眼,屏氣凝神,就連韓通也不敢再保持着挺胸的姿態。

竹杖已然成爲了劉皇帝的標配,行走期間是片刻不離手,也不再像當初那般龍行虎步了,只是在太子劉暘、晉王劉晞的陪伴下,慢吞吞地穿過衆勳貴,在一道道小心敬畏的目光中,一步步地走向衆人之前。

突然一個住步,便讓人下意識地緊繃起身體。劉皇帝停在了平原公孫立的面前,這個經常被劉皇帝拎出來教訓的“反面教材”,如今也是老態頓顯,鬚髮花白,身形瘦削,嘴裡也只剩下幾顆爛牙還堅挺着。

看着他這副老樣,劉皇帝不免有些共情,指着孫立佈滿斑點的老臉,道:“你這憨貨,也老了啊!”

迎着劉皇帝溫和的目光,孫立咧嘴一笑,還是耿直地說道:“老臣雖老,但還是陛下的馬前卒!”

聞言,劉皇帝笑了笑,往前走了兩步,又停下,這回是王彥升。啖耳將軍,自從北伐之役,自漠北九死一生歸來後,身體便一直不好,一度讓人覺得行將就木,但快二十年過去了,當初的老戰友們,博望侯郭進等都早早故去,他仍舊在世。

不過,歲月的侵蝕實在難以抵禦,王彥升也蒼老得不成樣子,腿是瘸的,老眼昏花,耳朵也有些不好使,劉皇帝叫了他一聲,都沒什麼反應,還是旁邊的楊業提醒了一句,方纔有所回神:“陛下來了?在哪兒啊?”

“陛下在你當面!”楊業不由湊到他耳邊拔高聲音提醒着。

這回聽清楚了,王彥升當即要行大禮,動作笨拙,絲毫不見當初的強健。要知道,王彥升當年可是以勇武剽悍着稱的。

見其狀,劉皇帝下意識地探手托住王彥升,握了握他的手,讓楊業攙着,吩咐了句:“好好照顧着!”

以劉皇帝的稟性,原是該懷疑王彥升這番作態有沒有僞裝的可能,但此時,他卻沒有多想,既憐功狗之老,也給君臣關係留下一點溫情餘熱......

再往前走,劉皇帝注意到石守信了,自回京以來,擔任過一段時間禁帥,不過,很快就染病不起,一直臥榻養病。

看着石守信病態深重的老臉,劉皇帝眉頭凝起,道:“身子不爽,行動不便,就好好休息,何必要動彈?”

劉皇帝這話,權且當是關懷吧,石守信咳嗽了兩聲,拖着有些虛弱的聲音道:“陛下相召,豈能困縛於區區病榻?臣已年命不永,更當珍惜聽取聖訓的機會......”

石守信此言,是極盡謙卑忠順,但聞之卻頗令人感傷。劉皇帝老眼之中有些許波瀾,擡手輕輕地拍了拍他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第98章 封禪之議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96章 言官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5章 襄陽第351章 林邑國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9章 寫得不錯!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67章 請辭第14章 外戚第364章 沉默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章 鼓譟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68章 榮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66章 兄弟之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78章 會獵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9章 長教訓第286章 宗室第2章 王、鄭二公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416章 面試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8章 請願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65章 舊邸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61章 安東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52章 面聖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194章 減稅難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1章 動心第347章 割韭菜淺談兩點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68章 婚宴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
第98章 封禪之議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96章 言官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5章 襄陽第351章 林邑國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9章 寫得不錯!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167章 請辭第14章 外戚第364章 沉默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145章 策勳御宴第17章 鼓譟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368章 榮寵第64章 邊事不寧第66章 兄弟之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78章 會獵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9章 長教訓第286章 宗室第2章 王、鄭二公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99章 兩個人才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416章 面試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8章 請願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65章 舊邸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21章 黃袍加身第361章 安東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52章 面聖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194章 減稅難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1章 動心第347章 割韭菜淺談兩點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68章 婚宴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