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

在一片孤冷的榆林,似夏州這樣的主要城鎮,要熱鬧些,畢竟還有些人氣,但這份熱鬧也極其有限。除了駐紮的重兵,就是一些接濟的難民。

整個夏州城外,還是一副凌亂的景象,大量的難民匯聚於此,即便有官府的維護,也難以見到一絲安定祥和,到處都是隨意搭建粗陋的篷寮木柵,這是難民們數月的棲息之地。

人也有如行屍走肉,如今所有人,都在苦苦熬着,等待着解禁的一日,生活所需,只能依靠官府微薄的救濟糧。

在這方面,官府實行嚴格的口糧配給,而這種救濟糧,也只是讓他們維持性命,不餓死而已,想要吃飽是不可能。朝廷的糧食,更多還是充當軍糧,供應平叛的軍隊,以及戰功賞賜,救濟難民只是順帶罷了。

而即便如此,夏州本地的難民們,還得感恩戴德,戰爭背景下要求也沒法太高。否則,在生產秩序完全破壞難以維繼的情況下,所有人都得餓死。

當然,要說一點怨氣都沒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隨着榆林平叛的發展,以及開春後“大清洗”的展開,所有的怨氣都消解了。

至少,他們是漢人,官府還有一點“愛護”,還能得到一些救命的口糧,也不用像那些散落民間的人一樣被人斬去腦袋拿去請賞換錢。

夏州,作爲榆林道治,算是當下最安全的地方了,即便賊勢最盛之時,都不敢貿然靠進犯。而現狀也正是如此,偌大的榆林,也只有這些城市據點還有點殘酷人間的樣子,至於其他地方,幾如絕域,遊蕩着的都是些孤魂野鬼。

事實上,爲救濟這些難民,朝廷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幾萬人的純消耗,還是接近半年的時間,即便以最低水平的糧面供給,加起來也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而所有的糧食物資,都是從外部輸入,運輸成本也從來是居高不下,尤其在去年寒冬以及大亂正酣之時,每輸送一石糧食,都需付出數倍的成本。一直到大部叛軍被消滅,運輸壓力方纔減輕了些,但也有限。

以往按照漢軍征服作戰的習慣,都會採取一些戰時生產政策,既安置平民,維護治安,也減輕朝廷壓力。但這一套,在榆林的特殊環境之下,也無法展開。

有鑑於大量的損耗,開春之後,行營這邊,又進行了一次難民轉移工作,將夏、鹽、靈、綏等地的難民向關內、河西轉移,以此減輕榆林消耗,也繼續讓鄰道官府分擔壓力。

夏州這邊,原本接收了上萬難民,這已然不少,能夠活着抵達州城,接受庇護的,都是幸運的,也是少數的。

不過如今,也只剩下不到四千人,大部分,都被官府轉移走了,“武裝護送”,而剩下的,都是些老弱,命硬,也不願意再折騰了。…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接任不到半年的榆林布政使張齊賢,對遷民政策,十分排斥。雖然過去的半年,他的工作重心也在平叛上,但如今亂事漸休,他自然不能再只考慮平叛一方面,需要爲榆林的恢復做打算。

然而,叛亂與戰爭帶來大量的死亡,人口銳減,不是腰斬,而是十室九空,十不遺一。如今,眼瞧着境內僅存的一些難民,都要被送走,張齊賢哪裡還能坐得住。

二月的時候,終於從鹽州匆匆趕來,入駐道府,同時求見趙王劉昉,希望他能下令取締遷民政策,將榆林僅剩的一點元氣保留下來。言辭激切,甚至有冒犯之嫌,但熱血上涌的張齊賢也顧不得許多,即便得罪趙王也在所不惜。

張齊賢的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要是榆林人都沒了,他這個布政使還有什麼價值,牧守一方,圈裡羊都沒有,牧什麼?

對於張齊賢而言,榆林之任,是仕途上升的一個關鍵門檻,他花了近二十年,方纔成爲方面大員,一道主官。跨過了這道檻,方纔有更廣闊的天地,登上更高的殿堂。要是房子都拆了,這門檻意義也就不大了。

在過去的半年中,張齊賢這個榆林布政使表現很亮眼,任勞任怨,積極配合行營,後勤安撫,做得也到位。劉昉身處榆林,也看得清楚,更何況,張齊賢還是他太子二哥看重的人,因此,能多幾分體諒,對其請求,考慮之下,也同意。

事實上,朝廷能在榆林投放十幾萬軍隊,並且好吃好喝招待着,哪怕只分出一點殘根剩飯,都能救濟難民,後勤的壓力,並不會因減少難民的救濟糧得到根本的緩解。

於是,經過一番誠懇的進諫,榆林人口進一步的流失,方纔得到制止。然而,事已至此,留下的也是一片滿目瘡痍的爛攤子。

但攤子再爛,也是自己的基本盤,還得鼓足信心,硬着頭皮去收拾。張齊賢也只能自我安慰,越是危難,方顯能力,榆林要是收拾得好,也是一樁政績。

因此,到三月以後,隨着“大清洗”也漸進尾聲,張齊賢已經正式開始了善後工作準備。首先做的,就是對於榆林剩餘人口進行統計,當然,僅僅針對於各城鎮接納的難民。

結果很不樂觀,甚至讓人頭皮發麻,整個榆林,只剩下不到三萬人,這還得把北面沒有受到太大叛亂影響的豐、勝二州算上。

要知道,在叛亂之前,整個榆林,在籍人口都有一百多萬,若是算上隱匿人口以及那些党項雜部,還要更多,如今,算是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哪怕心有預料,張齊賢也不免驚悚,這比最壞的預想還要嚴重。因此,張齊賢對下屬哀嘆,過去有邊州不如中原一富縣,如今他這個一道主官治下之民都不如中原一縣了…

不過,張齊賢也確實不是常人,性情也夠堅韌,在這樣的條件下,依舊按部就班地進行着各項善後工作。對剩下之民,進行編戶,同時安排恢復生產墾殖。

當然,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的,且困難重重,因爲恢復生產也需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都嚴重稀缺,這些,毫無疑問都需要朝廷的支持,這也需要時間。

實在沒辦法,張齊賢又把主意打到了軍隊身上,厚着臉皮再求到趙王劉昉身上,希望能協調一部分牲畜、糧食。榆林的官軍,別的不多,種子、農具沒有,但各種牲畜是足備的,軍糧更是足備。

大概是感張齊賢一片誠心,又同情其艱難處境,劉昉很大方,批條一發,就是上萬頭牛馬與五萬石糧。當然,這些也都奏報朝廷,基本作爲榆林恢復重建的本錢了,對於當下的榆林而言,也足夠了。

事實上,關於榆林的善後問題,朝廷也早就開始商討了,其中就有人提出,乾脆裁撤榆林道,再度併入關內道。

當初,之所以將之從關內道拆分出來,除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利於政令通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党項人,如今,整個党項都被摧毀了,再單獨設道,就顯得沒那麼必要了。

在榆林兢兢業業的張使君,甚至不知道他的布政使帽子已及及可危。

bq

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5章 軍略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465章 “教匪”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8章 請願第173章 日常第74章 萬歲呼聲第95章 掘地求生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19章 回京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446章 流光園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40章 定論第31章 功成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46章 驕將第99章 兩個人才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56章 是非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391章 暗箭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19章 回京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44章 揣測者第23章 夜宴第82章 瓦橋關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66章 陷河陽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5章 楊村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676章 慘重第397章 指點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714章 百姓苦第1章 何謂開寶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
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5章 軍略第74章 萬歲呼聲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465章 “教匪”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8章 請願第173章 日常第74章 萬歲呼聲第95章 掘地求生第461章 過重的恩典第119章 回京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446章 流光園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40章 定論第31章 功成第447章 形勢不妙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146章 驕將第99章 兩個人才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44章 太后相召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56章 是非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第391章 暗箭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19章 回京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444章 揣測者第23章 夜宴第82章 瓦橋關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54章 繼續忽悠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66章 陷河陽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5章 楊村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24章 幽燕事了(續)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676章 慘重第397章 指點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714章 百姓苦第1章 何謂開寶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