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

澄心堂,原本是南唐中主李璟的居室,李煜即位後,也就順勢成了他的居處,平日裡也主要在這邊讀書作畫,吟詩寫賦,或邀同道好友,坐而論道,以敘風雅。而經李璟、李煜兩代才情出衆的帝王的薰陶、浸潤,這澄心堂,裡裡外外都散發着一股文化的氣息,雅緻高遠,不與俗同。

李煜繼位,滿打滿算,也就兩年,然而其父留給他的不是安定富裕的國度,而是各內憂外患、江河日下的爛攤子。哪怕是個雄才大略的人,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也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而況於李煜?

他只是個喜好文辭典籍的風流才子,當帝王,實在是太難爲他了。當然,另一方面,這個時代,李煜繼位的表現,墮落地比原時空還要迅速徹底,也未嘗不是時局已經崩壞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沉浸於自己的愛好之中,或許也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然而,即便有心兩耳不聞窗外事,來自於中原朝廷的壓力,還是讓李煜感受頗深,尤其是那一道道詔書,一個個邀請,就彷彿催命符一般,打擊着他的心志。

惶恐,畏懼,無所適從,事實上,早在聽說朝廷在做平南戰爭準備後,李煜就已然對未來喪失希望了。初時,他不是沒有想過,接受劉皇帝的邀請,北上東京,然而不敢。

當然,若說完全放棄抵抗,任滔天洪水,淹滅自己的國家,傾覆自己的宗廟,也不盡然。比如對於長江防禦的人事調動,就是掙扎的表現,然而,除此之外,似乎也想不到更多有用的措施了。人總是複雜的,哪怕深陷絕望,內心也未必沒有一絲絲的希冀。

就如此時,李煜就仍抱有一絲幻想。

澄心堂內,李煜坐在主座上,江南國主,長相十分俊朗,頭頂冠冕,渾身散發着書卷氣息,完全一個儒生才子的皮囊。或許是酒色過度,看起來略顯發虛,泛白的面龐,搭配着略顯憂鬱的眼神,這樣的氣質倒也劉容易引起婦人的憐愛之心。

堂內在座的,還有幾名當朝的重臣,宰相徐鉉、光政院輔政陳喬、樞密使馮延魯、吏部尚書鍾謨,這四人是如今金陵朝堂掌握主要權力的人物。

然而,觀其成色,卻給人一種衰落的腐朽感。徐鉉,作爲江南名士,三朝老臣,一直以來卻與韓熙載走得頗近,是此前的改革派,不過,論文章才情,這是位大家,但在治國理政的能力上,總歸是欠缺的,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政績。

陳喬,這也是位老臣,一位忠臣,算是李璟留給李煜的真正的忠正之士。在李煜繼位以來,幾度勸諫敦促,希望他能振作,興盛國家,也是朝堂上最明確、最激烈地反對朝廷,希望能夠加強武備,對抗其吞併的人。然而,這終究只是個文臣,有一腔熱血,嘴上能頭頭是道,涉及到軍事、兵政,實則無能爲力。

馮延魯,出身名門世家,繼承了其兄的政治資本,就個人而言,也算博聞多識,比起其兄馮延巳,德行都要高上不少,但要他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卻也着實爲難他了。

至於鍾謨,則更不需提了,到如今爲止,金陵朝堂上,如果還有誰不知他與朝廷的勾連,那就是睜眼瞎了。一直以來,鍾謨都是“求和派”的領袖人物,作爲使節去東京,就不止一次了。

比較無奈的是,李煜所能依仗的,也只有這些人了,這兩年間,能夠保證穩定,維持朝政的正常運轉,靠的也正是這些人。

要說江南沒有人才,那顯然是不可能的,自古江東多才俊。只是作爲君主,無論是李璟還是李煜,都沒有識人之明與用人之智。

除了四臣之外,還有一名官員,金陵令陳起,江南有名的強項令,性情剛硬,不懼權貴,不畏鬼神,尤惡妖異。而他此番匆匆入宮,能把沉醉於風花雪月中的李煜給驚醒,顯然是有大事。

卻是長江漁民,在江水中發現了一些浮筒,自上游漂流東下,拆開之後,卻是一封封信。信上所書,也是大漢皇帝的平南詔書與告江南百姓書。這是曹彬的在上游,效仿前例,命人做的手腳,還是老一套,攻心之計。

此時的李煜,心神不定,面帶悲情,手裡拿着一封詔文,手微顫,一張英俊的面龐,此時顯得有些可憐。嘴脣微顫,喃喃自語:“原來,在朝廷眼中,我竟是如此一個無道昏主,江南百姓也是這樣看待我的嗎?”

看李煜竟然爲這封詔文影響,陷入自我懷疑之中,底下,陳喬卻急了,當即道:“國主,這都是欲加之罪,北漢意欲亂我人心的詭計,不必當真。還請速速下令,讓沿江官府、軍隊,遇此信筒,即行收繳銷燬!”

然而,李煜眉頭卻不禁皺了皺,有點痛苦的樣子,他在想,這詔文上說書,貌似他都能沾到點邊......

不過,陳喬的話,終究起到了些作用,回過神來,李煜卻問道:“朝廷當真要發兵攻伐,滅我國祚嗎?戰事真的不可避免?”

顯然,這江南國主李煜,心裡仍抱有幾許幻想,雖然他自己都心裡清楚,那只是幻想。作爲宰相的徐鉉,開口了,那張儒雅的面容間,此時也籠罩着陰霾,語氣沉重:“國主,北軍南征,已然不可避免,不可再心存僥倖,爲今之計,當思對敵之策,伸御備之法,否則國家危亡,宗廟崩毀,就在眼前!”

嗯,徐相公說了一通,就是沒什麼落到實處的,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是見識的說法,是實際情況。馮延魯嘆了口氣,也說出一個壞消息:“國主,潤州已有消息傳來,北軍大舉南下集結,陳兵北岸,顯然,動兵在即!”

“樞密院有何御策?”看到馮延魯出言,李煜立刻問道。

“前者,已然調集水陸軍隊,支援京口,其他隘口,也都有佈置,北軍想要渡江,也不會容易!”馮延魯底氣不足地說道。

“朝廷三十萬大軍南來,能夠擋住嗎?”李煜並非愚笨之人,哪裡聽不出的馮延魯的心虛,苦笑着,喃喃道。

他這副模樣,卻是看得陳喬頗爲不滿,只見他近前一步,高聲道:“國主,北軍之來,必欲滅我社稷,李氏三代基業,危在旦夕,當此之時,你該振奮精神,和協文武,調兵遣將,抵禦敵軍。北軍雖衆,我們同樣還有二十萬軍,數百萬民,倘能上下一心,未必不能擊退敵軍,保延國祚!”

陳喬之言,書生之言,其激動言行,甚至有些無禮。也因爲他是文臣,也一片忠誠公心,他方能容忍,若是林仁肇那些武將敢這麼對他,估計就施以手段懲罰了。

努力地穩定心神,李煜問陳喬:“卿有退敵之策?”

聞問,陳喬直接道:“我軍精銳,多集於潤州,北軍亦聚兵揚州,鎮海軍林仁肇有上將之才,只要他能在京口擋住北軍,其他地方,只要穩定固守即可。另外,臣建議,朝廷繼續徵召青壯訓練,尤其當加強金陵的軍力!”

嗯,陳喬的策略,直白點說,就是交給林仁肇與其他將領,順便抓些壯丁,擴充軍隊,多少壯壯聲勢......

對此,李煜也表示同意,除此之外,他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了。

不過,瞧向一直沒有說話的鐘謨,李煜主動開口了:“鍾卿,國家值此危局,你有何進策?”

這段時間,鍾謨明顯減少了政治活動,也不在朝堂上做什麼表態了,這也是個聰明人,如果王師南來,兩國交兵,他再一味地鼓吹投降,怕引衆怒,丟了性命。尤其是陳喬這樣的激進份子,真事到臨頭,可危險得很。

鍾謨這些年,在金陵朝堂上的名聲,可謂是譭譽參半,一方面是投降派的核心人物,但同樣,鍾謨也着實提出了不少惠民惠政的制度與策略,只是都沒被採納罷了。

對其聲名,李煜也不是沒有耳聞,像陳喬這樣的直臣,不止一次進言攻訐鍾謨,說他居心叵測,因此,對於鍾謨李煜也是有所防備的。當然,也因爲此前鍾謨亮明旗幟支持自己繼位、擁戴自己,李煜對他又懷有幾分謝意。

在其矛盾的心理下,鍾謨也就繼續做着金陵的高官。此時,面對李煜的詢問,鍾謨想了想,說:“臣只是一介書生,不通兵事,倘若戰事不可避免,臣實無辦法。不過,若能一面堅守,一面遣使向東京說以衷情,苟拖得時間,抑或遷延戰事,或許朝廷見平南不得,會主動撤軍呢?”

鍾謨終究給了一個極不靠譜的建議,對此,陳喬立刻譏諷道:“歷來北漢用兵,從不怕鏖戰,北軍之來,是欲掃平諸國,一統河山的,想要靠使節便說退敵軍,鍾尚書不覺得可笑了?”

面對陳喬的譏諷,鍾謨只是淡淡道:“或可一試!”

對此,出乎意料的,李煜也表示贊同,只是,派誰去呢?

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76章 視察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09章 在長安第94章 善後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216章 馬政第30章 滿堂春宴第6章 進士樓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26章 冬至宴2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18章 進兵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21章 登乾元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97章 財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329章 遊市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6章 郭榮奏事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809章 餞行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48章 教誨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97章 決斷!第53章 有詩云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27章 延州事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6章 告一段落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68章 湖南亂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768章 崩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10章 坦白
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76章 視察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09章 在長安第94章 善後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81章 憂國憂民範相公第216章 馬政第30章 滿堂春宴第6章 進士樓第2081章 太宗篇28 劍南“玩”脫了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126章 冬至宴2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218章 進兵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21章 登乾元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46章 郭榮奏事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97章 財計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0章 契丹亂政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329章 遊市第293章 生於憂患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6章 壽春城內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46章 郭榮奏事世宗篇51 皇太孫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809章 餞行第76章 處置決議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48章 教誨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197章 決斷!第53章 有詩云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27章 延州事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6章 告一段落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68章 湖南亂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1768章 崩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10章 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