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

平康二年的大漢帝國,誰的權勢最重,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首先排除的就是皇帝劉文澎,本該是名正言順地掌握帝國最高權力,然前有雍熙輔臣牢牢掌握政權,後有慕容太后一系列喪失人心的舉措,而皇帝自身,則連太宗皇帝給留下了多少的家底都還沒盤點清楚。

主弱臣強的局面,在平康二年春的“移宮案”後,依舊持續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這種情況。“陛下闇弱”的印象,第一次真正進入了朝廷衆臣僚們的心理,而“諸輔當國”的政治格局也成爲現實。

而要論權勢,當然得從政事堂那乾重中找,從開寶時期起,尚書令成爲帝國事實上的首相,這一點早已成爲了一種共識,即便在《漢會典》中並沒有隻言片語對“首相”一職的解釋,但這種約定俗成的共識卻已深入帝國上層人心。

因此,作爲尚書令的張齊賢,毫無疑問是帝國權勢最重的人物之一。不過,比起這位三朝元老,更引人注目,或者說讓人意外的,還得是中書令、魯王劉曖。

從世祖時期起,魯王就不是一個多麼出衆的人,才幹、功德都被他那些如龍如虎的兄弟們的光芒所籠罩,即便是名聲,也都不如劉暉、劉曙這樣麻煩纏身、“爛事”一堆的皇子。

低調是其作風,平庸是他帶給人最深的印象,即便開寶末期晉位“皇室宰臣”,那也是走了“狗屎運”,吳公劉暉因“裁撤皇城司議”觸怒世祖被罷黜相權,燕公劉昭又謙懷本分、退居不從,方纔讓世祖把目光注意到這個八兒子。

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魯王劉曖能夠從開寶末期開始活躍於大漢政壇,近似一種偶然與巧合,權位與名望,幾乎就是從天上掉到他頭上的。

而在前後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你也很難找出他有多麼出衆的建樹與作爲,即便被太宗皇帝封王、晉位中書令,在公卿百官的眼中,他依舊是那個平庸尋常的“八皇子”,他立足於政事堂的資本,在帝國權力中樞扮演的角色,只源於他的身份,只因爲世祖皇帝定下的體制需要有這樣一個身份的角色居朝堂.

對於這樣的角色定位,不管魯王劉曖心裡是作何感想,但他分寸卻把握得十分到位,並且,由此度過了整個雍熙時代,臨了太宗還把他放到輔臣的位列中。

從這個角度來講,魯王劉曖又豈是表面的“愚魯”與“平庸”就能解釋的?

而真正展現其本色風采,讓宗親勳貴、羣臣百官看到劉曖一絲真容,恰恰是“移宮案”後的秉政時期。

通過“移宮”行動,劉曖與張齊賢等一衆雍熙輔臣,算是達成了一個政治同盟,這個同盟未必牢固,也難談能持續多久,但至少在把慕容太后及慕容氏外戚壓制之後,把控着大漢帝國的前進,維持着朝廷的秩序。

秩序之江山社稷、國計民生的重要性是不需贅言了,這就是這個政治同盟的積極意義,這也奠定了整個平康二年大漢帝國的政治格局。

而在這個格局中,最突出的就是魯王劉曖以及尚書令張齊賢,雙方甚至有一個明確的分工,張齊賢總理國政,就同太宗皇帝在時一般,負責軍國大事的具體處置執行,只不過,比起當初獲得了更多的議政、決策以及拍板權,當然,效率變低是必然的,因爲衆輔臣也不可能齊心一致,內部總有拉扯。

而魯王劉曖的作用,則在於偕同衆臣,協調內外廷關係,以及處置諸國、諸族、諸王諸事宜,核心就在一點,他是世祖之子,太宗欽點的輔臣,是代表皇室參與到國家事務,保證帝國政權的穩定,社稷的安全。

再這樣的背景下,魯王劉曖的身上,也漸漸具備了一定的大義與正統。他的權力與威望在不斷提升,與之相對應,是麻煩與壓力也在不斷積累。

“攝政王”絕不是一個容易做的位置,說坐在火爐子上烤也不爲過,一個不注意,甚至就是身死族滅,而無葬身之地的下場。

於魯王劉曖而言,上有天子劉文澎,皇帝年紀是輕,但並不是一個毫不知事的幼主,任何一種莽撞過激的舉措,都能給劉曖帶去巨大的衝擊與麻煩。

與此同時,在與雍熙輔臣的合作,也隨時有破滅的可能。他們這些太宗老臣,此前能忌憚趙王劉昉,配合着慕容太后將他逼退,當魯王的權威真正樹立起來之後,同樣也不可能無動於衷。

與此同時,朝廷內外,對魯王與雍熙輔臣把持朝政,權不歸於天子的情況,不滿的情緒乃至聲音也是層出不窮。

當今天子,乃是正統皇帝,太宗留輔臣,是爲從旁輔弼,而非讓魯王一干人等代行皇權。

如果說慕容皇太后那一番粗糙、急躁的操作,只是讓人心中不滿的話,那麼“移宮案”後,對於雍熙衆輔臣的指責與攻訐就擺到明面上了,因爲不管怎麼說,那都有“犯上”的嫌疑,即便有“杜絕後宮干政”這麼一條理由,但法理性終究不強。

慕容太后,終究沒有做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平心而論,“移宮案”的發生,除了阻止慕容太后進一步折騰大漢中樞之外,對於偌大帝國而言,是沒有更多好處的。

這件事,事實上削弱朝廷中央的絕對權威,徹底暴露了年輕天子對帝國把控的無能,這是具備重大政治風險的事情,給帝國的運轉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那些級別不夠、接觸不到的階層就不說了,但至少京畿權貴、地方高官,封疆大吏乃至那些封國王們,對此,不說洞若觀火,但至少能有些看法的。

當然了,以帝國強盛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央權威,以及那套依舊穩定運轉的國家體制,還不至於讓這些人等對朝廷、對中央失去敬畏。

但是,對於“主弱臣強”,以及“輔臣當政”的局面,卻是發自內心的不滿。

他們未必對天子劉文澎有多忠誠信服,但事實就是,他們能接受一個少年天子指點江山,對他們發號施令,卻很難容忍有人“代天”行權。

天子的權力,有法理的解釋,道統的維護,那是世祖、太宗兩代先帝賦予的,年輕也不是那幹輔臣恃權傲上、代行國政的理由。而僅僅依靠一道“太宗遺詔”,一個“輔臣身份”,顯然無法解釋他們輔政以來的所有行爲,可以攻訐的地方很多。

而這種不滿,顯然也不可能僅僅出於對皇帝的忠誠,對法統的維護,其中必然會夾雜着一些權力與利益之爭。而一旦涉及到這些,那麼矛盾、衝突、鬥爭都是無法規避的。

可想而知,在太后移宮之後,大漢帝國內部的爭鬥並沒有停下,反而是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還政天子”的呼聲,也從年頭喊到年尾,從春夏喊到秋冬。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劉曖-張齊賢”爲核心的輔臣集團,依舊牢牢地把持着大漢帝國這艘船平穩向前航行。

這段旅途,當然不可能風平浪靜,甚至波瀾起伏,挑戰迭出。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不了,就解決製造問題的人。

當然,能夠讓他們如此把持朝政,也主要源於兩方面的原因。一則是皇帝劉文澎相對剋制,慕容太后的事給了他相當大的壓力與教訓,即便心懷諸多不滿,也只能暫時忍時待機。

同時,在羣情相逼之下,“輔臣集團”還是還了一部分權柄與皇帝,政事堂處置的國事都要上呈皇帝批閱,一些事務甚至也能讓皇帝決定。

只不過一些牽涉重大的問題,皇帝還是沒有拍板權就是了。但有這麼一層妥協在,就還能得一夕之安寧,劉曖等人,也終究不敢真正的、徹底地“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要遭羣起圍攻的。

至於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則在於“輔臣集團”畢竟沒有明目張膽地犯上作亂,欺君僭越,又有太宗遺照的背書。同時,他們掌握的實權,通過體制運轉建立的威勢,足夠牢牢地壓制住內外的異聲,那些反對者,即便不乏影響重大者,但在形成合力以前,是很難動搖“劉張”輔政集團的。

同樣的,這樣一套“輔政模式”,也註定難以長久。首先還是輔臣集團內部的問題,輔臣之間,貴庶之間,以及劉曖與衆臣之間,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矛盾,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合的。

其二則在於,反對者們之所以難以對劉曖等人造成真正的威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無法形成合力,而在大漢帝國內部,真正能夠整合起衆人,挑戰乃至推翻輔臣當政格局的,有且只有一個人:天子劉文澎。

對於這一點,認知得不清楚的人,只能做一些無用的攻訐與呻吟,認知清楚的人,也有兩種選擇。少部分採取行動,上奏也好,密諫也罷,總之表忠心的同時,也希望能夠讓皇帝“覺醒”。

而大部分,卻選擇了保守地等待,這還是皇帝帶來的影響,終究是當今天子,從繼位開始,就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表現。

但就是這樣的情勢,帶給劉曖等輔臣的壓力仍是巨大的,他們並不能隔絕皇帝對外的交流通道,左一個皇城司,右一個武德司,即便有一些限制措施,但其深淺,外人誰也不清楚。

即便當今天子是個“闇弱”之主,真到關鍵時刻,二司仍舊只可能站在皇帝一邊,畢竟是皇權的爪牙,從來都沒有取錯的外號。

輔臣當政,最大的法理來自太宗遺命,他們所擁有的權威,更多來自於帝國那套延續了六十年的國家管理體制。

然而,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這套由世祖皇帝注入靈魂的國家社會運轉體制,即便經過太宗的改革完善,其本質依舊是圍繞着皇權,以皇帝爲中心展開的。

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這套體制威力的,只可能是皇帝。皇帝闇弱時,輔臣尚能攫取一部分權柄,而一旦皇權覺醒反彈,其發揮的第一道威力,劈向的也很可能正是這些“輔政柱國”。

當然了,天子劉文澎能否覺醒,能掌握幾成本屬於他的權力,能發揮出多少帝國體制的威力,又如何發揮,向何處發揮,這些仍是未知數。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由魯王劉曖、尚書令張齊賢主導的大漢輔政格局,不會持續太久,也很難持續太久。

自世祖、太宗二帝時起養成的帝國性格就不是這樣的,帝國可以有權臣,但必須是皇權下的權臣,這一點,可沒那麼容易改變,至少不可能出現在“後雍熙時代”。

在世祖登基之初的幹祐早期,倒也勉強出現過類似的局面,只是太過短暫,一干輔臣被世祖迅速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今,或許只是歷史的重演,只不過,同一場戲,不同的主角,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局勢,導致的過程與結果,也難免會出現差異。

事實上,在大漢出現“輔臣當國”的情況,本身就很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少年”天子的鍋,然而,若無“嫡長制”這根天柱的支撐,朝局或許又是另外一番光景,並且未必就比進入平康時代以來消停多少。

自古以來,權力傳承交接時期,總是麻煩最多、問題最重的時候,而大漢帝國的情勢,又遠比歷代統一帝國同時期的情況要複雜得多,即便十多年前已然經過了太宗皇帝嗣位的洗禮,在這方面,依舊不算成熟了,至少“少年天子”對於統一的帝國來說一個全新的需要摸索的新模式。

便是早早給“劉張輔國”斷定了一個沒有多少未來可言的結局,但不可否認的是,至少在平康二年,正式開啓了一段輔政時期的魯王劉曖,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平庸了五十多年的魯王劉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告訴所有人,他並不平庸。

偌大的帝國,那麼多如狼似虎的權貴與官僚,那麼多錯綜複雜的關係,那麼多是非與衝突,卻能被居中協調度過一段平穩的時光,這樣的人,豈能是庸才。

愚其外,而內秀於心,或許纔是對魯王劉曖更合適的評價。

而若是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從更寬、更高的視角,從更長的時間線,從歷史發展、王朝興衰,再來看這段“輔政時代”,卻又具備一定研究價值與意義。

至少證明了,在皇帝少干預朝政的條件下,國家依舊能夠保持穩定,各項機能依舊能夠平穩地運轉。

當然了,這個結論,只能在既定歷史條件與特殊歷史時期下得出,並且附加約束較多,對制度、意識與人的要求太高。

第1714章 百姓苦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9章 公府密議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385 禮賓館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章 登聞鼓響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半島史話·奇葩第141章 雌威第98章 追捕第16章 態度迥異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370章 劉鋹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71章 殺,不殺?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52章 面聖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327章 派系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88章 後續第52章 聯姻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6章 趙都帥第32章 潞州震動第35章 東歸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96章 楊邠案(4)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04章 冬夜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85章 安心第196章 橐駝兒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17章 修法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30章 小市民第175章 在滑州第336章 橐相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50章 喜訊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02章 遼國現狀
第1714章 百姓苦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9章 公府密議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385 禮賓館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章 登聞鼓響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363章 安西緩封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半島史話·奇葩第141章 雌威第98章 追捕第16章 態度迥異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導師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370章 劉鋹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371章 殺,不殺?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252章 面聖第179章 再見郭榮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327章 派系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188章 後續第52章 聯姻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6章 趙都帥第32章 潞州震動第35章 東歸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196章 楊邠案(4)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8章 史弘肇赴邊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404章 冬夜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85章 安心第196章 橐駝兒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317章 修法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330章 小市民第175章 在滑州第336章 橐相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50章 喜訊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39章 崇政殿聽政1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120章 多子多福第102章 遼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