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強勢破城

深秋高日的光芒顯得異常素淡,瑟瑟秋風,呼嘯不斷,似乎在爲密雲城的攻防助威。在漢軍遠程武器的打擊之下,飛石、箭矢、火彈,密不透風,持續創傷城郭,由外及內,滿目瘡痍。

在半個時辰之內,漢軍向密雲城投投射了1500顆火油彈,2500顆石彈,500支鐵鏃,弓弩箭矢150000支。這樣的攻擊模式,對於守城的遼軍而言,可謂災難,原本就不甚高的士氣,又被剝奪幾成,消減至更低。

在漢軍發起進攻之初,遼將還下令以弓矢對射,但很快就被徹底壓制住了。城頭的守卒,大部分只能躲避在女牆之後,冀望于堅固的牆體,能夠庇護他們。

面對漢軍這種鋪張的戰法,缺乏準備的遼軍,也確實找不到什麼有效的應對辦法。蕭思溫命人準備了大量的木牌木盾,以作防禦,但是,這擋得住箭矢,卻擋不住石彈的衝擊,擋不住穿透力強勁的牀子弩,更是爆裂開的火油彈燃燒的養分。

是以,在不長的時間內,城上防禦,便顯得支離破碎,士卒驚慌而走,將校約束不止住。事實上,漢軍戰法的目的,除了摧毀防禦設施之外,並不在於殺傷多少敵軍,着重打擊其士氣,震懾其軍心。

在這樣無差別的打擊之下,總免不了倒黴蛋,被火油吞噬,被石彈砸死,被鐵鏃穿透,慘烈的死法,所造成的衝擊,足以將守卒的信心摧毀,使其本就不怎麼牢固的信念崩塌。而關鍵更在於,漢軍有種予取予求,而他們連象徵性的反擊應對都難以做到。

南城外,護聖軍尉將張瓊早早地拔出了戰刀,盯着城頭,銅鈴般的雙目中,透着股兇殘的光芒。城上的慘狀,可以想象,不時回望,希望能夠看到中軍突擊的命令。

去歲從徵川蜀,攻城拔寨,張瓊始終身先士卒,先登之功,就有三次,回朝之後,調入護聖軍,擔任尉將。對於張瓊這樣的廝殺漢而言,馭兵指揮非其所長,唯有廝殺,纔是其展示自己武功、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情。

身後,是2500名護聖軍士,這是慕容延釗選派的攻城戰卒。哪怕列陣,張瓊都選擇站在最前方,是以,其性情雖則粗魯殘暴,但在戰場上,部下都願意跟隨他衝擊,刀山火海,生死無懼。

在護聖軍後,設置的霹靂炮,已然換了一輪,此車雖然犀利,但磨損也大。而負責操控的士卒、民勇,則換了兩批了,漢軍的這些攻城器械,無不是需要大量人力操縱。此番,僅僅負責霹靂炮的者,就專門配備了3000人。

當然,這比起早年漢軍的拋石車,可省人省力多了,那時候,想要用拋車發射一顆石彈,需要數十乃至上百人經過訓練的人配合拉拽。作爲配重式的拋車,霹靂炮的優勢,一目瞭然。

火油彈、石彈,仍在發射,破空的聲音,有刺耳之效。密雲城上,已然看不到遼軍的人影了,卻是遼軍主動縮到城廂內,以免繼續這種無謂的傷亡。

隔着約兩裡地的距離,乃中軍所在,架設起了一座高約十丈的將臺,大纛迎風飄揚,慕容延釗登臨其上,督戰指揮。

戰場形勢可縱覽無遺,距離有些遠,對於城頭情況不甚清晰,但總能察覺其狀。身邊,幾名隨軍將校,也陪同觀戰,別說是遼軍了,哪怕這些漢將,對於此等攻勢,都目瞪口呆。對於漢軍升級換代的攻城戰法,他們有所預料想象,卻也沒想到徹底展現出來,竟是如此的犀利強大。

孫立喃喃地道:“換作是我等,面對這等打擊,如何御之?”

事實上,攻城之法,哪有無法應對的,只是遼軍缺乏準備,以致於倉皇無措。而別看這半個時辰內,漢軍進攻,聲勢之大,足可使天地變色,當實際效果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想要奪城,還得靠攻城士卒建功,器械再堅利,決勝還需靠人。

而遼軍如果能習慣這等陣勢,鼓足勇氣,冷靜應對,那漢軍也不過徒廢器械罷了。當然,那對於守將守軍的素質要求,卻也過於高了。

“都帥,面對此雷霆打擊,遼軍已然震恐,倉皇無措,末將以爲,可以進攻了!”慕容延釗身邊,步軍都監盧懷忠向他建議道。

對此,慕容延釗的儒和麪容間一片淡定,只是平靜地吩咐道:“傳令張瓊、慕容延卿出擊!換一批弓弩手,登土垣,自由射擊,掩護城戰!”

“是!”

隨着軍令一下,攻擊改變,早就蓄勢待發的漢軍,當即朝着密雲城進攻而去。當然,不可能是扛着竹梯、木梯一窩蜂得往上衝......

漢軍的進攻,也是極具備章法的,左右各五架厚重雲梯,被推向城牆,每一架,都由250名苦力推動,呼號整齊,留下密集的腳印以及幾道深陷的輪印。

而踵其後,漢卒們,在軍官的帶領下,或執盾,或抗牌,或隱於木棚之下,保持着陣勢,穩步推進。

密雲甕城內,遼軍是一片悽慘忙亂的景象,空氣中是血腥味與焦臭味,城上城下,是燃燒着的建築,有人在救火,有人運屍,還有未曾停息過的痛苦哀嚎。

爲了鼓舞士氣,蕭思溫是親自到南城的,此時他也躲避在城廂內,面目緊皺在一起,不復平日裡的從容風度,微顫的雙手,顯示着他內心的緊張。

“早聞漢軍攻擊強大,銳不可當,卻未料,其器械之精,鋒利至此!”蕭思溫的語氣中,竟透着些哀嘆。

“樞密使,漢軍器械雖精,但想要以此攻破城關,還遠遠不足。此之後,必然迎來其戰卒附城攻擊,還當做好城戰迎擊的準備。”在一旁,一名中年武將,語氣嚴肅地對蕭思溫道:“如今,將士皆恐,人心不穩,樞密可不能畏懼,還當安軍心,準備接敵!”

這名中年武將,就是韓匡美,遼國韓氏家族的核心成員,正史上遼國著名權臣韓德讓的親叔父。雖然已是秋末,但額間汗水卻不斷地淌下,不知是被火烤的,還是精神過於緊張。

聞其言,蕭思溫稍定其心,看着韓匡美,當即道:“將軍之言有理!禦敵之事,有勞將軍,我在後,組織人手,全力支持將軍!”

事實上,密雲的防禦,多仰韓匡美之功,再加上守城遼軍中,有大量的漢卒,蕭思溫也敢於放權與他。

二人言罷,在城上,便傳來守卒近乎淒厲的示警聲:“漢軍進攻了!”

頓時色變,韓匡美不假思索,當即走出城廂,驅策着一批人,拿着武器,登上已經被烤得有些發燙的城樓。登上城樓,已顧不得看城上破壞嚴重的環境,只見得,那一座座戰爭巨獸,伴着大量漢軍,緩緩迫近,甚至可以清晰地看見一些漢卒殺氣騰騰的臉。

漢軍的弓弩,仍在發射,但因爲城戰在即,給城頭造成的壓制力有所減弱。趁着這個機會,韓匡美趕緊安排守備人手,並調集弓弩兵,朝外反擊。但是,這種反擊,仍舊只能用無力來形容。

因爲此前的土攻準備,極大地壓縮了漢軍與密雲城郭的距離,不過一刻鐘的功夫,十架雲梯,順利地靠上城頭,樓頂的弩兵,有素的進行攢射,就近打擊城上遼軍,即便遼軍有些防護,每一輪,仍舊能造成不小的殺傷。

樓中部,兩道踏板被放下,重重地砸在城牆邊沿,發出沉悶的聲音,有幾名靠前的守卒,腦袋直接被砸爛。而隱藏在雲梯內部的漢卒,當即順着踏板,快速的朝着城上衝去,那兇狠的氣勢,猙獰的面孔,就如餓狼撲向綿羊,走狗衝向獵物。

對此,韓匡美表情異常凝重,漢軍的進攻,壓迫性太足了,根本不給他們多少反應的時間。只能竭力指揮防禦,一面以弓弩對敵,一面以長槍抵擋從雲梯上躍擊城頭的漢卒。

劇烈的廝殺,爆發開來,雖然在遼軍的守禦之下,漢軍想要衝上城頭,有些難度,但只損失了上百名士卒,就順利登上城頭,順利短兵相接。攻城之戰,進行到這個份上,遼軍所仰賴的堅固城防,幾乎完全失去了其效用,有先登戰士的牽制作用,後續的漢卒,則源源不斷地支援上去。

在密雲城外牆上,密集地釘着一排排粗大的弩箭,此謂踏橛箭,三支一排,乃牀子弩所發,半截沒入,在城頭接戰之時,城下也有身手敏捷的漢卒,踏着這些箭身,猿附而上,參與戰鬥。

張瓊切實地展現着他一貫的作戰風格,親登城頭,一身重鎧,左手執盾,右手握着四尺大刀,帶着麾下士卒,廝殺在第一線。城下遼軍,竟無一合之敵,每揮刀,必有殺傷。

登城的漢卒,依照平日的訓練,五人一小隊,緊密配合,逐步推進,如有死傷,後者繼之,一個個小隊,就像一支支尖銳的椽子,將守軍扎得破碎。

在這樣激烈的近戰之中,比拼的就是雙方的訓練與勇力,檀州的遼軍,是有一定戰力的,但在配合不如漢軍嚴密,在前後打擊之下,更讓人輕鬆登城,士氣更是跌落至極,哪裡能是如狼似虎的漢軍對手。

城上的廝殺,持續了近半個時辰,堆屍如山,血流成河,韓匡美算是爲遼國盡死忠了,親自指揮手下抵擋,箭矢紛飛之間,身中流矢而不後撤。城下,蕭思溫鼓動遼軍將士,組織人手,源源不斷上城抗擊,如此,方纔堅持了半個時辰。

然而形勢至此,勝負有判,蕭、韓二人的努力,在漢軍如潮的攻擊面前,終究不支。張瓊是漢軍最鋒利的箭頭,早就注意到了韓匡美對於遼軍守軍的作用。

廝殺之間,不斷地朝着韓匡美靠攏,意欲斬殺此獠。韓匡美也是狡猾,知道這名漢軍悍將不好惹,不斷的朝着後縮,並安排人截擊。

但是,一面要指揮作戰,一面要顧及自身安全,再加上城上的空間就那麼大,終有退無可退,且疏忽之時。

張瓊渾身浴血,接連砍死砍傷23名遼卒之後,終於撲到了韓匡美面前,暴喝一聲,雙手執刀朝他脖子砍去。韓匡美的親兵爲了救護他,朝着張瓊身上攻擊。

張瓊卻是不管不顧,嗜血的雙目之中,似乎只有韓匡美。面對張瓊這種不要命的氣勢,韓匡美自然是震懼不已,下意識地執劍抵擋,“鐺”的一聲,直接被磕飛,腦袋身體下意識地一偏,張瓊的刀砍在他肩膀上。

韓匡美身上穿着寶甲,防禦力不俗,即便如此,在張瓊的全力劈砍下,直接被砍破,伴着他一聲慘叫,鮮血汩汩而出。

一擊得手,張瓊奮力,硬扛着韓匡美親兵的進攻,再度揮刀,想要結果了韓匡美,但其親兵,還算忠誠,拼死擋住,方使韓匡美逃過一劫。

經此驚魂一擊,受到重創的韓匡美,再不敢在城上硬頂,在親兵的護衛下,朝城內撤去。見到這種情況,張瓊是怒不可遏,不想奪城斬將之功,趕忙帶人更加玩命地追擊,至於身上所受之創,似乎只是撓癢癢。

而韓匡美一撤,城上的遼軍防守,頓時土崩瓦解,攻守形勢,完全抵定。漢軍攻入城中,打開城門,後續的士卒,呼嘯着涌入。

城防失守,守軍士氣大崩,蕭思溫接應着韓匡嗣,在甕城內,重新構建了一道防線,想要頑抗據守,又是張瓊,領軍破之。遼軍連連敗退,兵潰逸散,漢軍趁勝而擊,徹底攻陷檀州。

城中守軍,原本有四萬之衆,然而從漢軍兵臨城下開始,前後真正投入到戰鬥中的不足七千,餘者不戰自潰。

密雲攻防戰,以漢軍的完勝告終,雖然真正進攻的時間,只花費了半日的時間,然而前期的準備,卻有近半個月。

漢軍也由此戰,向天下人展示了大漢軍隊強勢無匹的攻擊力。同時,也用密雲的下場,警告遼軍,想要守城,大漢歡迎。

第164章蜀臣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68章 撤了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433章 聖訓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84章 教訓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01章 大整軍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73章 解決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7章 武德司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265章 楊無敵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18章 進兵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1章 大敗蜀軍第88章 童謠第469章 視察澶州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95章 遼帝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7章 郭威病了第69章 禍事了第77章 間策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61章 安東國第68章 婚宴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12章 兄弟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1章 功成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78章 火油彈第1755章 良平島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92章 大調整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71章 北齊鎮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30章 蒼山洱海世宗篇47 封禪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2章 方略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9章 武夫第23章 老臣凋零第80章 京觀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82章 殺俘第118章 商賈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96章 言官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
第164章蜀臣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16章 新勳爵體系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68章 撤了第33章 兩廣運動第479章 開寶二十九年2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433章 聖訓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184章 教訓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101章 大整軍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73章 解決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7章 武德司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265章 楊無敵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218章 進兵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11章 大敗蜀軍第88章 童謠第469章 視察澶州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95章 遼帝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7章 郭威病了第69章 禍事了第77章 間策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61章 安東國第68章 婚宴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12章 兄弟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1章 功成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78章 火油彈第1755章 良平島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92章 大調整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71章 北齊鎮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130章 蒼山洱海世宗篇47 封禪第319章 重任相托第12章 方略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9章 武夫第23章 老臣凋零第80章 京觀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82章 殺俘第118章 商賈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賢紳,手段頻出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96章 言官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