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朝會

開寶二十年,夏六月,初八。

晨曦初露,天色尚且朦朧,崇元殿前,東京城內的公卿貴族、文武百官們,正緩慢地通過步廊登上殿臺,卸履入殿。

一切秩序井然,氣氛嚴肅而莊重,能夠參與大朝會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員或者是御史、拾遺、補闕這樣的諫臣,對於大部分上層權貴而言,一年之中,也難得起這麼早。

朝會制度,依舊朝廷最嚴肅的制度之一,但是,經過這麼多年,實則也僅僅保留着一個形式了,時至如今,也沒有什麼官員會認爲,通過朝會能議出什麼實際的東西來。

但是,每逢朝會,必有大事,這也是朝中幾乎每個人的共識。那麼今日,所謂何事?每個人,心中都難免生出這樣一個疑問?

很多人,都不由地把目光投向前列的那些重臣們,想要從他們的反應中窺探出些什麼,當然只是做無用功,那一個個,哪一個不是老奸巨猾,城府深厚。

崇元殿內,幾排宮燈把殿宇照得透亮,內侍們垂手束手,恭敬地侍奉兩側,百官依品階次序落座,畢竟不是西京的乾元殿,這樣人員齊整的朝會,從未擴大過的崇元殿也顯得有些“擁擠”。

人離得近了,這關係似乎也就拉得近了,也更方便說話了,一些矜持的議論聲,也就自然地在殿中響起。皇帝未駕臨之前,還是有他們討論、串連的餘地。

“這場朝會,來得突然,頗不尋常啊!”處於殿中末尾的幾名言官,見這陣勢,不由小聲議論着。

“是啊!既非逢年過節,也不是什麼大典,陛下也有兩個月沒有大朝,也不知此番是爲何事?”

“莫非是河西之事?”

“我看不像,河西之桉雖則震驚朝野,但以陛下的處事風格,如今不論是廟堂之上,還是西北地方,早已行動起來,相關部司也早已經遣派幹吏前往調查,這等情況下,何必拿到大朝上來討論......”

“此言有理,昨日傍晚,方纔接到通知,看起來,有些倉促啊!”

“連歸養既久、不問朝政的榮國公都出來了!”一人望向位次居前的趙匡胤那邊,目光中帶着少許探究。

“恐怕有大事!”

朝廷總是這般,一有些風吹草動,就難免議論紛紛,蜚短流長。但大部分人,也僅止於此,底下人都揣測諸般,那些手握重權的大臣們,又豈能沒有猜測。

而他們,通常耳目更清明,消息更靈通,嗅覺更敏銳,但即便如此,此情此景,眼前也有如蒙上了一層迷霧,難以窺測。

過去,每臨大朝,都會提早準備,並且把相關議題整理好,連流程都是固定的。但此番,明顯不一樣。

議論多了,聲音就難免嘈雜,並且越聚越大,這精英齊聚的崇元大殿上,一時之間與東京城內那些茶寮酒肆內的氛圍差不多了。

見此情形,端坐臣席首座,正閉目養神的趙普睜開了雙眼,環視一圈,重重地咳嗽了兩聲。咳嗽聲短促而有力,穿透力十足,就像具備着特殊的能量,一下子就改變了殿中的氛圍,漸漸的,議論聲停止了,所有人靜氣凝神,不敢再多言,靜靜地等待着劉皇帝的道來。

這一等,就是大概兩刻鐘,在所難免地引起了一些驚疑,不是這些大臣們耐性不夠,只是那種異樣的感覺縈繞於他們心頭。像這樣的正式嚴肅的場合,劉皇帝是幾乎不會讓滿殿朝臣如此枯等的。

一直到喦脫以其高亢的聲音唱道“陛下駕到”,所有人都肅容挺腰,起身迎拜,這一刻,所有人的小心思彷彿都停止了。

劉皇帝是與太子劉暘一道前來的,一身簡便的龍袍,在所有人或恭敬、或畏懼的目光中,隆重出場,表情平靜如常,看不出絲毫異樣,但依舊讓人不敢側目。

太子落後半步,步伐穩健地跟隨,只是,神情之間,似乎多了幾分凝重。

登上丹墀,落座,接受百官朝拜,劉皇帝稍微掃一圈,目光在趙普、盧多遜這二者身上稍微停留了下,而後大手一揮,免禮平身。

這場朝會,以一種平澹的方式展開,還是議了一些東西,比如擡升治安執法職吏地位,給天下捕吏分級定品。

這是順勢而爲的事情,一直以來,大漢都實行的官吏分流制度,官與吏之間,也有一道巨大的鴻溝,天下官吏成千上萬,但屬於朝廷正授的官員,卻是少數,並且這個比例,正在不斷變大。

以一縣爲例,真正有官身的,只有縣令、縣城、縣尉、主簿,至於其他,全都屬於不入流的雜吏。然而,真正做事的,恰恰是這些吏,而吏也是整個大漢管理體系中最龐大,也基礎的一個羣體。

關於提升“吏”的地位與待遇,朝廷中也爭論了許多年了,但始終沒有一個結果,支持的人不少,但反對的人更多。

大部分人,站在階級的立場看問題,堅決反對官吏合流,要維護官的體面與地位,還有一些人,則是考慮到財政的問題,這一提升,便是全方位的,倘若通過,朝廷每年在養吏一方面,又將增加一筆巨大的支出。

而此番對捕吏的地位的提升決議,也算是正式開了一道口子,也是多方因素促成的。畢竟,捕吏衙差也屬於國家的暴力機構,爲維護治安、打擊罪惡的主要力量,該值得重視。

過去,又不少軍隊軍官,在退役之後,都安排進地方的治安系統中,也就造成了一種情況,在軍中有軍官頭銜,轉任地方後,卻成爲了不入流的角色,哪怕他們的職責、權力實則都不小,這種差距,讓很多人都不適應,怨言頗多,已經上達天聽。

另一方面,考慮到河西桉所引申出的全國各地治安惡化的現狀,朝廷已然決策對各地進行一次治安整肅,要想讓捕吏盡力賣力,這也是先給一個甜頭,提高其積極性。

顯然,這是對大漢官吏體系結構的又一次調整,可以想見,今後還會進一步改良,至於結果如何,影響如何,還有待檢驗。

大朝會總是這樣,這並不是議事的場所,比起討論國事,更像是一種宣佈儀式,走個流程,這一點,所有的朝臣早已習慣。幾乎都有人都知道,國家大事需要議論的時候,都在政事堂,在崇政殿。

而此番大朝,顯然也不只是通知一下決策,捕吏提級的事情定下之後,崇政殿快速地安靜下來,氣氛趨於嚴肅,逐漸壓抑。

劉皇帝高居寶座,平靜地俯視着羣臣,良久,方纔悠悠出聲:“許久未曾大朝,許久沒有見到這麼多臣工,你們有些人也許久未曾見朕,如此難得的機會,就沒人有話要說,有事要奏嗎?”

此言落,不少人面面相覷,就是靠後的那些言官,也面露猶疑,這架勢,不像是要聽他們進諫奏事的樣子。

“臣監察御史王禹偁,有事啓奏!”這個時候,“頭鐵”的人站出來了,滿朝側目。

但見到是王禹偁,很多人都收起了意外的表情。當年“童謠桉”之後,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了這個膽大包天、犯顏直諫的年輕諫臣。

朝中言官諫臣雖多,像王禹偁那樣行事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有好結果的,卻沒幾個。關鍵,還是看劉皇帝心情,看他的認識,劉皇帝總是有一雙“慧眼”,有些人在他看來是忠言直諫,有些人則被他認爲是以直邀寵。

當年“童謠桉”後,王禹偁被冷落了半年多的時間,閒居在家研究學問,寫詩作賦,但半年之後,劉皇帝又想起了此人,一道詔書,又復其職,還給他升了官。

此時,見又是王禹偁跳出來,大部分人都有些好奇,此等場合,這“鐵頭娃”又要說什麼事。

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492章 事發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89章 談話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689章 高規格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96章 反響第17章 武德司第67章 遺表第321章 矛盾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85章 浮雕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713章 機遇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761章 新問題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7章 小張探花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756章 海豐號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68章 二次北巡第465章 遼奸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76章 去鄴都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04章 平息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26章 問罪第244章 邊帥變動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01章 老郭威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7章 覆滅在即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77章 嚇人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9章 鳳翔戰況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7章 出兵爭論第46章 糧與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77章 嚇人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79章 喜從天降
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492章 事發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89章 談話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1689章 高規格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296章 反響第17章 武德司第67章 遺表第321章 矛盾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85章 浮雕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1713章 機遇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761章 新問題第319章 稅制的考量,二治山陽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7章 小張探花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756章 海豐號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63章 武德奏事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68章 二次北巡第465章 遼奸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176章 去鄴都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93章 錢去哪兒了第67章 來自河陽的消息第55章 拉開序幕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04章 平息第42章 西州局勢岌岌可危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50章 再添兩道第126章 問罪第244章 邊帥變動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401章 老郭威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7章 覆滅在即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306章 爲了統治需要第13章 相敬如賓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77章 嚇人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9章 鳳翔戰況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27章 出兵爭論第46章 糧與錢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77章 嚇人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31章 議治湖湘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79章 喜從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