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

劉旻等待的,自是一個最合適的戰機,他觀察的,自是綴於馬維爾軍後的十幾萬東征軍主力,那隻以伽色尼王朝精銳爲核心的龐大軍隊。

作爲中亞漢族的領袖,作爲安西國的領袖,同時也作爲一名戎馬倥傯、能征慣戰的統帥,比起二三十年前,劉旻的戰略眼光早已實現了一種進化,格局與目光,胸襟與器量,都十分龐大,都建立在一種超脫了普通軍事範疇的基礎上。

在找機會、抓要害的事情上,當時的劉旻也是十分擅長的,而從一開始,他就盯死了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盯死了那接近十萬的伽色尼軍隊。

要打擊ysl聯軍這第二次東征的圖謀,首先就要打垮本次敵軍來犯最根本的支撐——伽色尼軍。對於這一點,劉旻認識地很清楚。

因此,從動兵伊始,他的目標就清晰而明確,將馬哈茂德以及伽色尼軍作爲其狩獵的目標,相比之下,由齊亞爾國大將馬維爾率領的那支帶有前鋒性質的ysl,甭管他多麼瘋狂,有多少聖戰者,都不在劉旻眼中。

只不過,想要找一個一擊制敵,畢其功於一役的機會,也的確不是這麼容易的。這需要出色的耐心,敏銳的判斷力,強大的抗壓能力,或許還需要一定的運氣。

但不論如何,劉旻當時做的,就是像一個耐性驚人的老道獵手,靜靜蟄伏,等待着一個戰機。而這個戰機,顯然需要以明城守軍的犧牲來創造的。

至於堅守明城自海東經略使劉文濤以下所有將士的安危,在“漢伊大戰”這盤大棋裡,則多少顯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在這方面,劉旻的心很硬,甚至於完全就是一種冷酷的心態。當年爲什麼願意把海東的大片領地交給北廷經營,幾年間北廷上下又從海東地區攫取了多少利益,這些可不是毫無代價,也絕非單純爲維繫兄弟之國間的深厚情誼,這是需要承擔相應責任與使命的,堅守準確地說死守明城,就是必須之擔當與回報。

而對於這一點,海東經略使劉文濤實則也心知肚明,因此在防禦事務上,也從一開始就沒給自己留退路。同樣清楚這一點的,自然也包括劉文共,但清楚歸清楚,但就難以真正理解並接受了。

畢竟,劉文共不只是劉文濤長兄,更是北廷國的王,他也必須站在北廷國的利益立場來看待此事。過去的幾年,北廷確實通過海東地區獲得了不少利益,但他們同樣付出了辛苦的“經營”,也實質上幫助安西鞏固河中地盤,他們所獲都是應得的,並不欠安西國什麼。

由此,劉繼琨不僅培養出了對北廷國深刻的感情,同時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具備了極其出色的軍政視野,尤其在陪其父鎮守明城、經略海東的幾年間,軍政實踐能力更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與之相對的,則是明城守軍的巨大傷亡,死者逾半,人人帶傷,而最重的損失在於,海東經略使劉文濤的戰死。作爲趙王劉昉之子,在軍事才幹上,自然遠遠不能與乃父相提並論,但依舊以其堅韌、剛強廣獲軍心。

一個月的時間,ysl聯軍在明城守軍的鐵壁防守下傷亡了上萬人,損折超過兩成,若非有一干狂熱聖戰者的支撐,僅靠孱弱的所謂齊亞爾國精銳,早就自我崩潰了。

而劉繼琨,出來做事則要更早,十一歲就正式跟着出征、參謀、治務,他巡院使的職位,可不是給貴胄子弟的虛銜。

同時,海東地區六千餘漢族軍隊(從最初的三千逐年增至六千),可都是北廷國的精銳將士,骨幹力量,要知道,整個北廷國也就勉強能動員出兩萬的漢軍步騎。

畢竟,連漢人都恨不能一個分爲兩個來用,作爲擁有天家血脈的子弟,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使命,從小就得經受考驗,抗不過,就只能作爲一個被淘汰的米蟲。

在防禦期間,更是從容不迫,長時間於一線指揮,甚至身先士卒,親自參與廝殺,幾天幾夜不下城,連日累夜不睡覺,最終在堅守二十五日之後,傷重不治而亡,時年僅僅三十歲。

明城攻防戰最危險的時候,顯然是劉文濤戰死後的那幾日裡,在任何時代的戰爭裡,主將的陣亡,都可以宣告戰爭的失敗了。

與中央帝國那些皇子皇孫們按部就班的培養不同,在安西三國,或者說在大部分封國,對所有宗室人員來說,揠苗助長是很尋常的事情。

可想而知,但劉文濤以及他麾下的北廷精兵被當作犧牲品放在明城苦守時,北廷王劉文共又是怎樣一種心情。這種情況下,讓他去顧全大局,顯然是有些爲難人的,尤其在劉旻連象徵性的援兵,一點給明城守軍減輕壓力的動作都沒有,這更加惹得劉文共不滿。

因此,當劉文濤亡故之際,劉繼琨是毅然履行父親遺命,肩負起守城重任,就提着劉文濤留下那柄染血的漢刀,立於城頭,暴於矢石,指揮若定,冷酷決然。

劉繼琨乃是劉文濤長子,生於開寶二十八年(990年),時年方十四。年紀雖小,但從小跟在父、伯身邊,打有意識開始,就經歷着北廷相對荒涼、貧瘠環境的磨礪,見證着北廷國從無到有、從草創到日漸完善的過程。

劉文濤之死,劉文共失一胞弟,北廷國失一樑柱,打擊不可不謂深重。甚至於,此事也是安西、北廷二國離心之開端,當然那是後事了。

而能讓明城繼續堅持下去的,則有兩點原因,其一是那種形成本能的抵抗力,二則是出現了一個臨危救亂的人物——劉文濤之子,巡院使劉繼琨。

然而,即便有劉繼琨臨危受命,也只是多堅持幾日罷了,在圍城二十九日之時,明城守軍已是強弩之末,搖搖欲墜。當然城外的ysl聯軍也不會好過,其軍心、士氣也在長時間的鏖戰與巨大的傷亡下,損折殆盡。

到最後,明城攻防,已然成爲一場比耐力、拼意志,也比援軍的戰役,直接的戰鬥場景反而減少了,烈度也大幅降低,這也是劉繼琨能堅持住的一個重要原因。

也是到這等程度之後,老獵手劉旻也坐不住了,畢竟他不可能真的坐視明城陷落,尤其在城池已經呈現出明顯不能守的情況下,就更不能坐視明城這個戰略要點陷落。即着北廷王劉文共、康王劉曄各率本國兵馬六萬人,分兩路援擊明城,劉旻則自率大軍押後。 在漢軍採取行動時,ysl聯軍大本營那邊,幾乎不約而同地動作了,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急遣兵馬,馳援馬維爾,同時盡起大軍,北上明城。

也是相同的理由,他也不能坐視馬維爾大軍的潰滅,畢竟,圍攻明城一月而不克的馬維爾軍,在血戰之餘,實則也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不消多,只需一支數千人的生力軍,就可以將之擊潰,這一點,對長於征伐的馬哈茂德來說,是不可能察覺不了的。

顯然,劉旻在狩獵的同時,馬哈茂德也在垂釣,其目標自然也是安西三國的主力精銳,同樣想着一戰定乾坤的美事。只不過,劉旻穩了一個月,依舊不動如山,這讓馬哈茂德十分無奈。

當然,他最終選擇大動兵,除了馬維爾不停的催促求援之外,也因爲明城的守勢也確實脆弱到一指頭就能戳破的地步。大魚釣不到,那就先拿下明城這個戰略要點,再圖後計。

雙方都捨得下重餌,又都捨不得自己的誘餌真的被對手吞下,熬到最後,還是一場比拼硬實力的戰鬥。先是北廷王劉文共親率一萬騎兵,不惜馬力、體力,率先趕到明城,直襲敵軍,輕鬆解明城之圍,然後就發起對馬維爾軍的急攻,在後續部隊不斷加入之下,馬維爾軍迅速崩潰。

然後是ysl援軍馳至,緊跟着投入對北廷軍的反擊之中,以數量優勢,將其壓制。隨其後,便是康居王劉曄王駕下的騎兵趕到,同樣投入戰鬥。

再加上馬維爾在收容部分敗卒,組織之後重新參與廝殺,以及雙方後續步軍的陸續趕到,於雍熙十一年秋冬之際,明城之下,爆發了漢伊之戰爆發以來,雙方第一次超過十萬人的大戰,一場步騎大混戰。

這場大戰,持續了三日夜之久,一直到雙方都兵疲力竭,方纔相互擺脫,當然,也與由劉旻、馬哈茂德所率雙方中軍先後抵達明城有關係。

於是可以想見的,“明城會戰”真正的高潮到來了,各自重整旗鼓後,三國聯軍十一萬,ysl東征軍十六萬,雙方近三十萬人,在明城以南二十里外的一片曠野之上,當面鑼、對面鼓地擺開陣勢,展開決戰。

這場由一系列戰鬥構成的戰役,持續的時間更長,足有七日六夜之久,並且在不短的時間裡呈現出勢均力敵的狀態。

三國聯軍,尤其是其中漢族軍隊的高組織度,以及器械之力,是混雜的ysl聯軍怎麼也比不了。但ysl聯軍同樣有其優勢,大量悍不畏死的聖戰者,是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話題,同時,也離不開馬哈茂德及他那一干伽色尼將領的出色指揮。

優秀的領袖身邊往往聚集着一羣精英人才,就如安西三國上層充斥着諸多能人,北廷國下屬連一十四歲小兒都能脫穎而出,出類拔萃,伽色尼王朝那邊,同樣誕生了一批能征慣戰的將領。

另一方面,漢軍西征的幾十年間,不只促成了大食地區政治、文化、宗教版圖的大變革,在軍事上造成了影響也是尤爲明顯的。

就比如火藥、火器的運用了,在雍熙十一年的時候,火炮、火箭以及震天炮等利器,已經不是漢軍的專利。如伽色尼王朝,就在大力發展火藥武器,甚至已經有一些劣質的仿造火炮,也開始將火藥應用在各種戰爭場景中,南征印度河流域地區,就得到了大量試驗。

而明城會戰,則是亙古未有的一次“火藥大戰”,雙方都大規模、集中使用火藥武器,這樣的大戰,實事求是地講,就是作爲火藥發源地的大漢帝國都沒有發生過,即便帝國本土生產的火藥及武器,足以將周遭國家犁一遍,這大概就是沒有對手的苦惱了。

因此,明城之外的戰場上,用硝煙瀰漫,雷聲震震來形容,是很貼切的。當然,鑑於當下火藥有限的質量與威力,想靠其完全左右戰局的發展,也已不現實,這畢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對有所準備的人來說,那也只是與手中刀劍一般的殺人武器罷了。

當然了,不同的殺人武器有效率之高低,在不同人的使用下,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顯然是三國的火炮、火器對ysl軍造成的傷亡更重。

但是,最終決定戰役勝敗走向的,還是伴隨着爆炸聲而展開的短兵廝殺,騎兵會戰,步軍接戰。火炮的出現以及火藥大量應用於戰場,只意味着軍事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但冷兵器的時代則遠未過去,因此,不管是戰爭過程還是結果,都富含“傳統”的東西。

明城之戰的結果,最終還是以三國聯軍的勝利而告終,如果說高度組織、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三國漢族軍隊是勝利之基的話,那麼還有兩個因素則主導着戰役的最終結果。

一個是不論各條戰線、堡寨如何告急,劉旻都不曾動用的三千近衛鐵騎,那也是整個大軍最後的生力軍。一個則是,不爲人所注意,在明城內默默休整數日的守軍,在城外大戰方酣之際,劉繼琨則悄悄整備出不足兩千的可戰之卒。

而這兩支兵馬的目標,都是ysl軍統帥,伽色尼蘇丹馬哈茂德所在中軍。這五千人,並沒有能夠成功將馬哈茂德的近衛軍隊擊垮,但當統帥遭遇襲擊,高揚的大纛開始動搖,那麼五千軍隊動搖的則是十幾萬軍隊的軍心、士氣。

焦灼的戰局由此而變,隨着馬哈茂德迫走,ysl東征軍潰退了,並且一潰百里.

PS:雍熙11-12年的“漢伊大戰”,算是兩個文明之間第五次大規模戰爭。

第一次:劉旻西征,復碎葉,滅黑汗;

第二次:ysl世界第一次組建聯軍東征,意圖恢復黑汗,在中央帝國的強力支持下,擊退之;

第三次:安西都督府西征,克怛羅斯,潰ysl東征軍,奪薩曼王朝東部諸鎮;

第四次:安西三國聯軍西征,滅薩曼王朝,取河中之地;

第五次:雍熙11年由伽色尼王朝主導的第二次ysl東征。

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323章 鬥法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36章 橐相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33章 延禧驛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章 父母兄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75章 在滑州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772章 處置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4章 大論第1809章 餞行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章 臺懷之事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768章 崩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40章 城塌了第167章彈冠相慶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章 亡國之族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8章 巡視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90章 交趾收復第96章 言官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90章 安東國王?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30章 湖湘之治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32章 進宮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59章 還朝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61章 北使南歸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8章 瓊林宴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
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323章 鬥法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150章 天子之威,恐怖如斯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36章 橐相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133章 延禧驛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2章 父母兄弟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3章 新皇詔制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175章 在滑州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772章 處置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14章 大論第1809章 餞行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3章 臺懷之事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1768章 崩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56章 彌月之喜第240章 城塌了第167章彈冠相慶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34章 亡國之族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8章 巡視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90章 交趾收復第96章 言官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90章 安東國王?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30章 湖湘之治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132章 進宮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86章 籠絡人心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45章 世宗篇20 劉旻走了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54章 南唐來使1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59章 還朝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28章 蜀中亂象第61章 北使南歸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8章 瓊林宴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475章 趙盧之間的齟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