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由於路途遙遠,交通幾乎斷絕,河西、榆林兩路漢軍在漠北的作爲,短時間內還傳不到國內,兵臨燕然、馳騁域外的豐功偉績,還需要時間的沉澱發酵。

北出的漢騎,事實上就像放出去的斷線風箏,基本不受控制,有什麼情況也難以及時有效反饋,西京的朝廷中樞,連後勤補給都不用操心,能夠做的,只有默默**、祝福。

事實上,就如西域的戰事那般,對於這兩路偏師,朝廷也沒有抱有過多的期待與要求。輕騎大舉出絕域,能夠揚威塞外,這在大漢立國以來,還是第一次,第一次也代表着嘗試,有容錯的空間。

相較之下,還是山陽一線的劉廷翰軍,更加值得重視,一者動兵更多,三萬餘衆,全是大漢的精銳騎兵。二者,自遼軍北縮,漢軍前插之後,劉廷翰軍距離遼國都城上京最近,如果說有哪支軍隊能夠威脅到遼上京,那只有出山陽的劉廷翰軍了。

大漢此番北伐的軍事佈置,遼東是頭,河西、榆林是尾,山陽則是腰,已然頭重腳輕的情況下,這腰桿就更需要硬朗起來了。

不過,在郭進軍高歌猛進,楊業、王彥升軍長驅直入之時,劉廷翰所率漢騎,卻始終不溫不火的,沒有太多的建樹。

得到朝廷的進一步鬆繩放權後,劉廷翰也率領大軍二度出塞,並且深入遼境,但是結果仍舊不如人意。

漠南的契丹部族撤得太乾淨了,三百里縱深之內,竟然沒有讓漢軍抓住行跡,唯一給機會的,算是遼西南招討使韓匡美,領軍相抗。

兩軍在白水濼東北約兩百里的鴛鴦泊進行了一次對陣,後以漢軍勢大,遼軍主動撤軍,在遼後備兵馬的援應之下,從容擺脫漢軍的糾纏。

鴛鴦泊一戰,雙方動用的兵力並不少,但結果有些虎頭蛇尾,漢軍斬獲只有不到兩千卒,自身傷亡雖然不大,但對於這樣的結果,劉廷翰顯然是不滿意的。

要知道,韓匡美率領的,並非遼軍精銳,沒有重甲,沒有宿衛、皮室。劉廷翰出塞的目的是什麼,牽制遼軍兵力,對其軍隊、部卒進行有效打擊殺傷,然而,隨着遼國的收縮戰略,這個意圖並沒有實現。

而吃了一次虧之後,韓匡美也學乖了,不再貿然與漢軍接觸,再度變得猥瑣保守起來,一味避戰,在漠南草原北部同漢軍打起遊擊來。

這裡,畢竟是遼軍的主場,漢軍重拳出擊,卻一拳打了個空氣,十分難受。雙方倒不是沒有接觸,不過,那是小股部隊的偵騎、斥候廝殺,再是激烈,卻難以影響大局。

到五月份,劉廷翰再度向西北深入百里,然而除了發現那些見識、試探己軍的遼軍斥候之外,再無更多的收穫。

這個時候,以雲州爲起點,漢軍已然躍進五百餘里,自然不如河西、榆林兩路那般狂飆急進,但在這東部草原,遼軍的力量顯然要更強些,部族兵力也要更集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劉廷翰軍的選擇也不多了,想要破局,要麼就像楊業、王彥升那般,大膽一些,徹底捨棄後方,不管不顧,挺進漠北,將戰火燒到遼國的大後方。遼國漠南的部族,大多是向北遷移的,他們能遁五百里,卻遁不了一千里。

不過,這個決心可難下,與大漠西北的情況不同,貿貿然北上,更大的可能不是收穫橫掃漠北、打開局面的奇效,而是陷進去,出不來。箇中風險,太大!

另一個選擇,就目標明確,直擊要害,向遼上京進軍了。這個時候,劉廷翰軍所在的位置,處於大漠中部地區,距離遼上京的直線距離,也就六百來裡。以劉廷翰軍中充足的騾馬所提供的高機動性,快則十日,慢則半月,總能抵達上京。

然而,這同樣是個危險的選擇,比起往漠北打,風險還要大。自開戰以來,幾經試探,漢遼雙方對於對手的瞭解,也逐漸清晰起來,此前礙於消息封鎖、通訊不暢導致模糊的形勢與情況,也逐漸明朗了。

並且,通過與韓匡美在漠南、漠中的交手,劉廷翰心中始終存在疑慮。在他看來,遼國手中所擁有的實力,絕對不如表面展現出來的那般。

當然,有些情況是可以解釋的,比如遼東那邊承受的防守壓力太大,遼國大力支援,從而導致漠北、上京實力不足,方纔採取如此被動收縮的防禦辦法。

但是,如果單純做這樣的猜想,並把它當做現實,那就有些自欺欺人了。劉廷翰鎮邊也有些年頭了,對於遼國遼軍的瞭解,縱然談不上熟悉底細,基本的認知還是有的。

作爲劉皇帝看中的將帥之才,具備膽略與決斷的同時,更有幾分持重。在遼軍應對漢騎所做出那些“可以理解”的表象之下,劉廷翰總覺內心不踏實。

因此,在挺進漠中之後,他的任何舉措都變得小心起來了,不敢貪功冒進,戒備更提升到了最高級別,斥候佈置的範圍,更放寬到周邊五十里。

雙方的斥候,也在這充足的空間內,進行着殘酷的廝殺。斥候一般都是軍中最爲精悍、敏銳、戰鬥經驗最豐富的士卒,但在這種絞殺纏鬥之中,漢軍足足損失了七百餘卒,讓劉廷翰不得不調撥補充。畢竟,在域外廣袤的草原上,在人家的地盤上,必須得保持耳聰目明,付出再大的犧牲都是必要的。

漠中彷彿成爲了一片雷池,在長達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劉廷翰一直以一個謹慎的姿態,不敢跨越,彷彿前進一步,就是萬丈深淵一般。

在軍中,有不少將校,都有些難以忍受這種枯燥乏味,他們策馬出塞,是來打契丹,建功立業的,尤其是派給劉廷翰的那些禁騎。

再加上,主動出擊,深入草原,是劉廷翰主動提出的策略,然而大軍北出,你這做主將的反而遲疑了,畏戰怯敵,遷延不進,貽誤戰機。

外則戰局晦暗,內則將校相逼,劉廷翰承受着極大的壓力,但正是這種重壓,他更加不敢疏忽大意。

麾下的將校,只需聽從指揮作戰,不需要考慮太多,但作爲主帥,尤其是經過劉皇帝帶在身邊培養的主帥,劉廷翰不能想得那麼簡單。

這是一個有大局觀的將帥,他得爲隨徵的三萬將士負責,得爲朝廷負責。所部三萬騎兵,半數是朝廷禁騎,加上邊騎以及徵召的諸蕃騎,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大漢培養出這麼多的騎兵不容易。

再加上,此次出塞,山陽、榆林一線的漢軍邊軍抽調了太多,倘若他們這支戰略力量出問題了,遼國發兵南下叩關,那對大漢而言,可就是新的壓力了。

那樣的情況,即便憑藉着完善的防禦體系,能夠頂住,但是對於整個戰局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就無法預料了。

畢竟,山陽不比西部,那茫茫大漠戈壁,也是大漢天然的屏障。這一點,也是劉廷翰真正顧慮的地方。

於是,在遲疑許久之後,劉廷翰終於下定了決心,不再前進一步,甚至,以軍需補給消耗嚴重爲理由,向南撤軍兩百里,以接應後方糧草補給。

什麼叫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利益功勳,這就是!

事實上,劉廷翰穩妥的做法是正確的,他那不進不退、謹小慎微的表現,同樣讓遼國那邊難受。

在韓德讓的籌謀下,遼國那邊,早就爲劉廷翰軍設好了圈套,不需多,只要他再挺進百里。因爲劉廷翰的猶豫,遼軍甚至打算再放出一隻誘餌,結果劉廷翰撤了。

爲了謀劃劉廷翰這支軍隊,遼國這邊可是精銳齊出,耶律賢把宿衛兵馬都派出來了,最後的結局卻是,看得見,摸不着,快熟的鴨子,飛了......

第35章 瑤華春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2章 稱帝第99章 北使南歸第51章 以鎰稱銖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89章 威壓王帥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3章 日常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2章 令人陶醉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98章 秋獵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111章 動心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96章 反響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771章 襄陽王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97章 財計第150章 蜀亡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0章 契丹亂政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33章 捷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49章 南國風起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1章 功成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1章 小風波第127章 不允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51章 壽國公第29章 勸諫第66章 兄弟之國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78章 滄州府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740章 農民苦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5章 名單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4章 西南事務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12章 兄弟第61章 南北之爭第76章 處置決議第9章 寫得不錯!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674章 爆發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48章 西撤!第47章 應對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8章 侯益淺談兩點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
第35章 瑤華春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22章 稱帝第99章 北使南歸第51章 以鎰稱銖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89章 威壓王帥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173章 日常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2章 令人陶醉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198章 秋獵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111章 動心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96章 反響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771章 襄陽王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97章 財計第150章 蜀亡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0章 契丹亂政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33章 捷報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49章 南國風起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60章 狠狠敲打第31章 功成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41章 小風波第127章 不允第450章 殺一皇親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251章 壽國公第29章 勸諫第66章 兄弟之國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78章 滄州府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90章 關右節度第1740章 農民苦第34章 崇元殿中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62章 緊鑼密鼓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5章 名單第79章 大獲全勝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4章 西南事務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12章 兄弟第61章 南北之爭第76章 處置決議第9章 寫得不錯!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47章 負荊請罪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1674章 爆發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48章 西撤!第47章 應對第62章 二代勳貴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8章 侯益淺談兩點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84章 張德鈞的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