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寫得不錯!

擬好對調查結果的報告,準備好輔助的各項材料,包括武濟川、徐士廉以及一干監考、閱卷僚屬簽字畫押的證詞,又仔細地檢查了一遍,劉暘方纔懷着並不輕鬆的心情,前往崇政殿面聖。

天色已晚,暮色降臨,習習輕風吹散了已然在京城瀰漫的絲絲炎意,去吹不去劉暘心頭那麼沉凝。

他仍在琢磨着,雖然事情查清了,沒有任何阻礙與波折地理順了,結果也是有利的,但他心頭始終縈繞着一抹陰影。

哪怕能夠證明李昉的清白,朝廷取士的公正,但已經造成的影響,卻不是能夠輕易消除的。甚至於調查得越快,反而會給人一種匆忙感,加深人性最本能的質疑。

攪入這場風波,沾上這層麻煩,不論事實如何,李昉已然深受影響,名譽受損,今後在短時間內恐怕也難擺脫,將長就是經受旁人的質疑與非議。

這也是劉暘在查清事實後,心情依舊沉重的原因,有的時候,事實如何,真相如何,當真不重要,甚至沒有多少意義,有太多人,只願意去相信他們期望的真相。

當然,真正讓劉暘感到不痛快的,還在於此事前後所籠罩的一層若有若無的迷霧,還得屬那從一開始就浮現在腦海中的懷疑,背後竟是誰在推動。

在瞭解到徐士廉的情況後,劉暘有過這樣的考慮,這場風波,只是意外與巧合,並沒有人從中作梗。

然而,在擬寫報告之時,轉念一想,或許,恰恰是徐士廉這樣的性情,才方便利用,容易挑撥,露出馬腳的可能還小。從這個思路展開,那麼一切仍舊說得通。

雖然對事情的思量有所偏向,也很想探究個一清二楚,但是,劉暘也有數,此事該到此爲止,至少明面上該是這樣。拖得越久,對李昉,對科舉,對朝廷,惡劣的影響只會越發擴散。

崇政殿內,明亮的燈火與歸於質樸的裝飾,共同營造出一個寧靜祥和的氣氛。自泰山歸來後,劉皇帝便下諭,將身邊那些帶有奢華浮麗之風的裝飾全部撤了。

並且,明詔地方道州,今後除鹽、茶、糖、酒、瓷器等日常御用之物外,禁止蒐羅上貢,並着少府擬定了一份貢品清單,劃定了一個範圍與標準。

經過一段時間的迷茫之後,劉皇帝或許仍舊沒有找到讓他激情再現的目標與追求,但是,在生活作風上還是嘗試着向過去靠攏,找回過去堅持多年卻在近十年逐漸被遺忘的東西。

並且,算是真正做到了,就連平日裡多用來撓癢癢的玉如意,也換成了木製的,雖然也不是普通木材。

如今劉皇帝身上,除了袍服還是絲綢,也就拇指上帶的玉韘與腰間配的玉飾,顯得貴重些。

劉暘到時,劉皇帝方用完膳食,正慢悠哉地聽着小周唱曲,慢條斯理地品着美酒。這是河東轉運使張自貢獻的御釀,據說是開國時期釀造封存的一批汾酒,到劉皇帝封禪方纔被意外取出,作爲貢賀。

不管巧不巧,就衝這份寓意,劉皇帝還是沒有多說什麼。甚至,張自這個名字,又再度進入他的視野,有些模湖的印象也變得清晰。

作爲當年的探花,還與劉皇帝在民間有過一場偶遇,張自的仕途,走得還是比較順暢的。當過一段時間劉皇帝的秘書,乾右北伐之後,外放雲中縣,在宋琪的領導下重建雲中,也沾了宋琪的光,在雲中任上頗有政績。

後宋琪調任中樞拜相,張自也從雲中令知雲州,後調任太原府,一直到如今的河東轉運使。大漢的轉運使設置,並不是遵循一道一設的原則,比如劍南轉運使,設立之初,職權範圍就在川蜀三道,如今,更是把整個西南五道都囊括其中。

河東轉運使也類似,負責河東、山陽兩道,管理着京城與漠南之間最主要的一條經濟交流通道。

如今的大漢的職權設置中,轉運使的權威是越來越重了,這代表着朝廷對地方財權的影響控制,也是中央集權的突出措施之一。

而於張自而言,不到四十歲的道司大吏,十分不凡,進步上升的空間很大。而到了這個地位,張自鑽營的本能也開始積極發作了,當然,他沒有輕易向朝中掌權靠攏,畢竟是劉皇帝身邊出去的人,孝敬取悅劉皇帝纔是最主要的。

畢竟,道司級別大臣的調動升遷,朝中權貴(主要指趙普)雖然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最終都得通過劉皇帝。

小周並不如她姐姐那般有才情,多才多藝,但是,周宗培養出的女兒,基本素質都是拔高的,而小周的優勢,一在年輕,二則是更會取悅劉皇帝。

經過通報,劉暘入內,饒於殿樑間的靡靡之音停止了,面對太子,小周盈盈一禮,得到劉皇帝首肯後,優雅退避。

劉暘多看了小週一眼,心中暗歎,如今後宮中,最受寵的,大概就是這周宜妃了。從近來陪王伴駕的頻率,就可窺一二了。

劉皇帝還是一臉雲澹風輕的,這兩日轟動朝野的“登聞桉”似乎一點都沒有影響他的閒情逸致。

劉暘收斂心神,拱手道:“關於陸士廉登聞舉告之事,兒匯同臣僚,經過細緻調查,已然得出結論!”

“坐!”劉皇帝輕聲道,接過劉暘呈上的一疊奏章文書,也不看,讓喦脫給他斟酒,道:“陪我喝兩口!”

這指的真就是兩口,酒香四溢,聞着都能醉人,何況入口了,劉皇帝也只敢用舌頭舔舐,杯中那一二兩,還有一大半了。

“這酒釀造封存之時,你還沒出生了,你娘都還沒嫁給我!嘗一嘗,這與大漢同年同歲的汾酒,於我而言,也算家鄉的味道了!”劉皇帝兩眼中滿是追憶之色。

“是!”劉皇帝相邀,劉暘自不敢拒絕,恭敬道。小小地抿了一口,烈火歌喉,差點咳出來,爲免失儀,強行忍住,臉憋得通紅。

“別憋着,那多辛苦,憋壞了身體就更不值了!”見其狀,劉皇帝微笑着表示關心。

劉暘這才咳了出來,連咳幾聲,噴了一嘴的沫子,臉上的紅潤非但沒減輕,反而更加濃郁,汗都滲出來了,還是接過用絲帕擦了擦,方纔緩過勁兒來。

“兒失儀了!這近三十年陳釀,太厲害了!”劉暘尷尬道。

“是你喝得太急了!”劉皇帝搖了搖頭。

注意力終究不在酒上,拿起劉暘的奏報翻閱,劉皇帝隨口問道:“調查結果如何,你們得出了什麼結論?”

迅速穩定心神,劉暘都站起了身,以一個小心謹慎的姿態,鄭重道:“今科考試過程,皆依條制,並無違規亂制,取士公道,李公並無舞弊!”

“哦?”劉皇帝似乎很意外:“倘若是這樣,那徐士廉何以如此激切?”

劉暘:“據臣等觀察,徐士廉自負才幹,恃才傲物,文章不爲閱卷官所取,心中不平,恰武濟川與李公的同鄉關係,招其攻訐!”

瞥了劉暘一眼,劉皇帝悠悠道:“我原以爲調查出結果,會費些時日,沒曾想這麼快,很是高效啊!”

聞此言,劉暘表情變得格外嚴肅,躬身說:“兒初時也認爲此事錯綜複雜,然而,事實確實簡單明瞭!”

劉皇帝不作話,又埋頭閱覽那些奏章。

“二次閱卷,得出的取士結果,有所異同,這屬於正常情況!”劉暘則簡單地解釋了下二審的結果:“二經兩批臣僚審閱,徐士廉都不在錄取進士之列,由此可見,他所謂的不公與舞弊,並不存在,只是過於失意激憤罷了!”

劉皇帝終於點點頭,擡眼:“不過,朕也接見了這徐士廉,從其表現來看,也有可圈可點之處,落到紙面上,就如此不堪,難入閱卷官之眼?”

劉暘:“兒也親自對徐士廉做個詢問,其確實頗有辯能,也不乏見識。只是,爲人過於狂傲,進士科諸項試題,他作答也沒有什麼疏漏,只是在策論上,行文偏激,論述狹隘,爲閱卷官所棄!相反,爲其所質疑的武濟川,其文章見識,則中肯踏實,沒有奇論怪談!”

“呵!”劉皇帝笑了笑:“徐士廉的策論,可在其中,朕倒要看看!”

“在!”劉暘上前,幫助劉皇帝從那疊奏報中,挑出那份已經被翻閱皺了的策論試卷。

“寫得還是不錯的嘛!”初讀之時,劉皇帝的評價,也如劉暘一般。

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38章 任其紛擾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21章 道士第33章 豪強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344章 打個賭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2053章 終章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77章 間策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4章 大論第216章 馬政第213章 紆尊降貴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60章 論婿第1768章 崩第9章 新官上任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21章 道士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402章 這事沒完世宗篇終 駕崩第150章 蜀亡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59章 不知死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06章 調任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27章 冬至宴3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71章 殺,不殺?第53章 遁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84章 教訓第133章 納了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97章 財計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8章 楊蘇還京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
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38章 任其紛擾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121章 道士第33章 豪強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344章 打個賭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2053章 終章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77章 間策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94章 寬仁的處置第14章 大論第216章 馬政第213章 紆尊降貴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60章 論婿第1768章 崩第9章 新官上任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121章 道士第12章 令人陶醉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402章 這事沒完世宗篇終 駕崩第150章 蜀亡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時代下的大漢(下)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59章 不知死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406章 調任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07章 深思熟慮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73章 紙上談兵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127章 冬至宴3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88章 党項人的現狀第53章 兵臨刪丹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371章 殺,不殺?第53章 遁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184章 教訓第133章 納了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69章 王溥的補充第197章 財計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8章 楊蘇還京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