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bookmark

漢帝劉啓回到寢殿,倒頭就睡,待得孫全前來喚醒,欲進午膳,已經是正午時分。

他在宮女的服侍下洗漱完畢,正用着清粥小菜,卻感覺孫全數次欲言又止,放下手中的象牙箸,問道:“可有要事稟報?”

孫全上前躬身道:“一個時辰前,太后召了匈奴使臣中行説入長樂宮。”

劉啓聞言一驚,劍眉倒豎,呵斥道:“爲何不早些稟報?!”

孫全急忙跪倒在地:“陛下恕罪,下臣怕擾了陛下午寐,且太子早早差人來稟報,說他已經知曉此事,自會前去處置,陛下無需煩心。”

劉啓面色稍霽,捻着鬍鬚點點頭,擺手示意孫全平身,低聲喃喃道:“既然徹兒有主意,也省得朕去打擾母后了。”

說完,他暫時放下心中憂慮,繼續用午膳,當做完全不曾知曉此事。

太子劉徹此時正坐在太液池邊的觀魚亭中,細細的品着茶。當然,不是漢初那種加了牛羊奶和各種佐料的油茶,而是劉徹自己炮製的茗茶,雖比不得後世的各種名茶,但也聊勝於無。

許久後,貼身內侍李福帶着一個身着匈奴特有服飾卻面白無鬚的老年男子緩緩行來,劉徹微微眯起雙眼,饒有趣味的打量着這個遺臭萬年的“漢奸”鼻祖——中行説。

當年匈奴著名的冒頓單于病死,其子稽粥立,號老上單于。

漢文帝鑑於國內不穩,各路諸侯對帝位虎視眈眈,且國力尚未恢復,無力與強大的匈奴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只好繼續與匈奴和親,文帝下令選取了一名宗室女封爲公主,送去匈奴。

漢室公主帶着她的美貌,帶着她的僕從,帶着她的嫁妝,嫁給了匈奴。在出發之初,出現了一個不顧大局的人,這個人就是宦官中行説。

他對命令自己隨公主出嫁的使臣說:“我不想去匈奴,如果一定讓我去,我一定會成爲漢朝的大患!”

使臣不敢有違皇命,也沒有把中行説的話太當回事,如果當回事,他會向皇帝彙報。中行説這條小命,就不會留到匈奴作漢奸。結果中行説被逼着,隨和親的公主來到匈奴。

中行説到達後,就投降了匈奴,老上單于特別寵信他。中行説叛逃不斷爲匈奴出謀劃策,策動襲擊漢朝邊郡和發起戰爭等,因此被稱作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老上單于死後,即位的軍臣單于更是對中行説言聽計從,視之爲第一智囊和心腹,此次竟讓他作爲使臣,來到長安犯險,怕是有不小的算計啊。

中行説隨着李福走進亭子,見到劉徹,既不行禮,眼中也沒有任何訝異之色,而是徑直坐到早就備好的側席上,拿起席前案上的茶壺,毫不猶豫的對着壺嘴,牛嚼牡丹般的狠狠灌了幾口,這才放下茶壺,舒暢的仰天打了個響嗝,胡亂用袖子抹了抹嘴。

劉徹揮手製止住滿臉怒容的李福,讓他退到亭外,幽幽道:“你倒是個妙人,見到孤王竟沒有半分訝異。”

中行説冷笑一聲,瞟了一眼亭外的李福,陰測測道:“太子莫忘了,我也曾在這未央宮呆過不少日子,這個小內侍說是帶我出宮,卻領我來這太液池,難道是欺我老眼昏花,認不得路?”

劉徹點點頭,微笑道:“倒是孤王疏忽了,忘了你也曾是我大漢的臣子。”

中行説滿臉戲謔,沒有答話。

劉徹毫不在意,微微嘆道:“你既也是漢人,何必爲一己私怨遷怒於大漢百姓?三十年來,多少漢人因爲你的緣故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再大的怨氣也該散了。”

中行説絲毫不爲所動,不屑的戲謔道:“我如今已是匈奴人,太子莫非想要離間我與大單于的關係?倒是和你國太后一樣的算計。”

“哦?皇祖母想要招攬你?要給你金子?還是美女?”

劉徹往中行説的席位側了側身子,壓低聲音,避免亭外的李福聽見,隨後視線邪惡的停留在中行説的下身,饒有趣味的問道:“你要美女還能用嗎?”

中行説聞言,眼中的怒火幾欲噴薄而出。當過宦官,刑餘之人不能人道是他一輩子的痛,可以說他的變態個性很大部分都源自身體的殘缺。

他直起身子,雙手緊緊抓住案邊,過於用力的手指瞬間變得發白。

“太子不必多說!只想着漢朝輸送給匈奴的繒絮米櫱,一定要使其數量足,質量好就行了,何必要說話呢!而且供給匈奴的東西一定要齊全美好,如果不齊全,粗劣,那麼等到莊稼成熟時,我們匈奴就要騎着馬奔馳踐踏你們成熟待收的莊稼!”

他極力壓抑着胸中的怒氣,良久後,才深深吐出一口氣,放鬆身體,直視劉徹的雙眼,冷笑着挑釁道:“對了,還有太子的二姊南宮公主,也務必打扮好,我們大單于才能寵愛於她不是?”

劉徹眼中寒光一閃,卻很快隱去,輕笑道:“使臣莫要動怒,孤王此次召你來,其實是要感謝你的。”

中行説聞言一愣,這漢國太子莫不是氣傻了吧?

此次中行説主動向大單于提出要出使漢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見見這個不足十歲,卻隱隱攪動長安風雲的傳奇太子。根據匈奴在長安城安插的密探傳回的種種消息,中行説愈發覺得劉徹不是個簡單的孩童,平日行事更像個手辣心黑的老狐狸。

若是確有其事,說不得要暗中使些手段了,一個聰慧狡黠的漢國太子,實在不是匈奴希望看到的。

不得不說,身處大草原的中行説,比大漢的君臣們更容易看清劉徹的種種小手段給大漢帶來的變化。

畢竟人類最容易忽視自己身邊的潛移默化,卻對別人家裡的事情琢磨得頗爲清楚。因此,當中行説此時看着面帶笑意的劉徹,心中不由感覺到一絲荒謬,還有一絲無法掌控談話走向的心虛。

劉徹絲毫沒有考慮他的想法,而是幽幽問道:“孤王聽聞,你將從漢地得到的繒絮做成衣褲,穿上它在雜草棘叢中騎馬奔馳,讓衣褲破裂損壞,以此顯示漢朝的繒絮不如匈奴的旃衣皮襖堅固完美。把從漢地得來的食物都丟掉,以此顯示它們不如匈奴的**和乳製品方便味美。以此勸說匈奴不要太看中大漢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對自己食物、器械、風俗的自信心,可有此事?”

中行説滿臉得意的答道:“正是!我當年一到匈奴,就發現匈奴上下很熱衷於漢地的衣服和食物。匈奴的人口總數,抵不上漢地的一個郡,然而之所以強大,能讓你們漢人年年納貢,原因就在於衣食與漢人不同,不必依賴漢地。若改變原有風俗而喜歡漢地朝的衣物食品,一旦漢國掐斷這兩種來源,匈奴就只能歸附於你們漢國了。”

劉徹不置可否的點點頭,繼續問道:“孤王還聽聞,你建議匈奴單于禁止匈奴人對漢民儀態禮節進行仿照的風尚,斬殺妄自移風易俗之人,以此避免波及匈奴的舊有制度,甚至要求匈奴恢復原有古制,可以此事?”

中行説點頭:“不錯!匈奴人政體簡單易行,能保長治久安。所以匈奴族也會有內亂,但亂之後,再上臺的人,還會是單于所屬的欒提一族。而漢人雖雲有禮義,但爲了權力的爭奪,雖兄弟父子也會相互殘殺,最後自已人殺光了,人氣殺沒了,於是江山易姓。”

“哈哈……”

劉徹彷彿聽到了世間最有趣的笑話,不由捧腹大笑,眼淚都要笑了出來。

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
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四十章 朝鮮作妖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內附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一百五十章 豐年秋收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四百五十二章 劉沐封王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軍集結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六百零三章 三國密約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軍改制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