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節 大明宮

馬周的建議,對李世民來說等於雪中送炭,正中下懷!

每當遇到步履坎坷的關卡,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馬周總是不失機時的輕輕說幾句關鍵話,就讓李世民腦路大開。李世民欣賞馬周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太極宮東北角新建一座皇宮,給太上皇避暑專用,消息傳開,長安城的百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輕易彌補因玄武門造成的不利影響。然後,徵發附近百姓到新皇宮服勞役,過六個月左右,再徵發一批,如此循環,不僅不影響百姓春種秋收等正常耕作的農活,還能把事親至孝的名聲帶到四面八方,可謂一舉兩得,好到不能再好了。

除此以外,還可以從嶺南,一定要從南方徵發幾批百姓,以役代糧的形式,伐木鑿石,長途送到長安來。沿途所過州縣,不許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打擾。或是這樣嚴格規定,那些好奇的百姓越是打聽到,這就是給太上皇修建避暑皇宮的材料!

於是,幾乎不廢吹灰之力,把孝順老人的名聲傳播到大唐境內的角角落落。

李世民也僅僅是因爲李淵不與他一起避暑,感到心裡不痛快,馬周就想到這麼長遠的對策,目光不謂不深遠,計劃不謂不周密。

馬周有宰相之才!

於是,大明宮還沒有破土動工,馬周就自然而然的升到從四品上的太中大夫之職。

隨後,李世民下一道聖旨,令馬周和工部尚書閻立德以及將作閻立本全權負責大明宮的修建。

三個文人,齊心協力。晝夜計算,考慮到太極宮地勢低窪,夏天溫熱,新建的大明宮必需高,既要有避暑作用。還要向世人展示皇家威嚴,從而在設計,運輸到整體藍圖,反反覆覆推演數遍。直到確保安全,萬無一失,纔在長安徵發一批勞役。破土動工。

每天,隨着長安城內早朝鼓聲的響起,城東北部十萬人馬開始忙碌。砸夯的呼喊聲響徹雲霄,百姓密如螻蟻,把從南方運來的石塊以及木料。一塊一塊鋪平,打好堅實的地基,足足修建了三層,超出長安十五米的高度。

從城東北出去,首先鋪建一個寬六百三十米的廣場,使百官上朝,以及外邦使者來大唐參見時,親眼目睹大唐的雄偉和宏大的氣勢。百官上朝從兩側分別擡階而上。起名叫作龍尾道。

主殿兩側又修兩處樓閣,使皇帝處理朝政睏乏之後,登高望遠。體會俯視衆生,舒展胸懷之自豪感。

爲了這次修大明宮,李世民專門調撥十五個州的賦稅,對參與的百姓進行補償。因此,雖然參與這次浩大的工程,大唐李世民並不像楊廣一樣。勞民傷財,而是從細小之處着眼。把一件好事辦成兩件好事。使百姓在心裡默默對比,李世民與楊廣兩個皇帝的不同之處。

而身份卑微的百姓。也展示了平凡而偉大的一面,把宮殿的基礎打得固若金湯牢不可破。

可惜的是,宮殿剛剛進行一年,第二年便駕崩在垂拱殿。爲此,李世民輟朝數日,率百官舉國發喪,把喪禮辦得十分隆重。

大明宮是爲李淵修建的避暑宮殿,如今李淵駕崩,大明宮就沒有必需修建下去。恰恰相反,閻立德閻立本兩兄弟又被調去修築獻陵。

二人思來想去,以前的帝王們也只有漢武帝才配得上是一個偉大的帝王,就按照漢武帝的規格爲李淵修建一個獻陵。

大明宮停修以後,李世民把馬周叫到面前,爲修建大明宮而勞民傷財,鬧得天下人皆知,現在太上皇駕崩,宮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然後問馬周:“馬太中這個建議可是坑了朕一把啊!你說現在怎麼辦?是修下去,還是繼續停工?”

按馬周的意思,絕不能半途而廢,既然太上皇已經不在了,就更要把大明宮修建得富麗堂皇。以此宮殿來緬懷太上皇,使人知道,人在不於不在,李世民對父親的懷念都是一模一樣的。

這次,李世民沒有同意馬周的看法。太極宮已經足夠寬大,不必要再修一個不必要的空宮殿。馬周也沒有堅持意見非要李世民修建,畢竟,還有人幫着馬周,勸李世民一定把這件工程完成。

第二年,李世民還沒有從喪父之痛中徹底恢復過來,長孫皇后一病不起。令李世民大吃一驚,太子李承乾上書,要求舍免天下所有犯罪人一個等級,並讓佛寺爲皇后祈福。

也許是冥冥之中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長孫皇后的病情恢復過來。

馬周懂醫術,已經多年不用。據太醫診斷所知,長孫皇后得的是氣疾。中醫稱爲氣,其實就是免疫力,淋巴系統出現了問題。這是由體內的血液不乾淨引起的,而血液不乾淨,主要又來於溼寒,溼寒侵入體內,長時間不清除,侵入血管五臟,使五臟虛弱,自然而然導致身體迅速垮下來。

怎麼不出問題呢?太極宮建在一片窪地裡,長安的飲用水又出現問題,雖然得到及時的修建,可底下水誰能把他們徹底清理乾淨?而李世民在這裡,並沒有展示出一個偉大帝王所必需具有的大無畏精神,不僅不求醫,反而讓那些佛教之人祈福,使病情更重一步。

找準機會,馬周向李世民建議,應繼續修建大明宮,大明宮只要修好,帝駕移到新址,不再接受潮溼的侵襲,加以藥物調養,病情必然得到改善,必然不會再出現這種毛病。

李世民對長孫皇后愛如性命,可以說不亞於對父親李淵的孝順。一聽馬周有辦法,出於以前對馬周的信任,接着修建大明宮。

於是,在大明宮停建一年以後,長安東北角又忙碌起來。

而馬周也開始遍翻古醫書,仔細搜找治療氣疾的藥方。無意間,馬周發現淮安王李神通留下的那本《道德經》中,有一條治療氣疾的古藥方,據說是華佗留下來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馬周找到一些有類似病症的人,先試驗一番,取到良好效果以後,纔敢讓長孫皇后用藥。

以前聽李世民提起馬周很多次,長孫皇后這是第一次見到馬周真人,據說二人都出生於仁壽四年,年齡應該是一樣大,同樣是三十六歲。()

...??

第98節 一波未平第185節 殺與藏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78節 焦點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67節 空手套白狼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114節 一樁奇案第158節 道士攔路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74節 暗中調動第77節 馬跳鍋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9節 強人所難第92節 佈下天羅網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83節 風雲變幻大王旗第65節 榮歸故里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71節 敲竹槓第111節 血雨腥風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79節 爭執第34節 走馬燈第59節 眼都紅了第75節 美人計第118節 秦瓊倒黴第155節 金童玉女第114節 一樁奇案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89節 歸位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79節 吵架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27節 夜半怪異聲第72節 掌櫃聽房第125節 城門作亂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21節 念念不忘第166節 刺殺第3節 真相第20節 原來如此第2節 虎跳崖第99節 惡戰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70節 真真假假第125節 城門作亂第41節 純屬意外第136節 公主求婚第95節 別開生面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42節 靈魂飛昇第77節 馬跳鍋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85節 殺與藏第40節 痛打落水狗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第75節 美人計第134節 滿載而歸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66節 交椅之變第19節 強人所難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91節 暗室密謀第46節 送子觀音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39節 一敗塗地第76節 狗男女第45節 咄咄怪事第90節 絕妙之計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179節 爭執第178節 焦點第60節 一口濃痰第79節 吵架第16節 第一桶金第21節 念念不忘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117節 一杆打淨第73節 化敵爲友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166節 刺殺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33節 險鬥兇僧第98節 一波未平第81節 疑無路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23節 必有迴響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174節 外儒內法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76節 三權分立第60節 一口濃痰
第98節 一波未平第185節 殺與藏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78節 焦點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67節 空手套白狼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114節 一樁奇案第158節 道士攔路第107節 四請聖賢第74節 暗中調動第77節 馬跳鍋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19節 強人所難第92節 佈下天羅網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83節 風雲變幻大王旗第65節 榮歸故里第186節 事了拂衣去第71節 敲竹槓第111節 血雨腥風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79節 爭執第34節 走馬燈第59節 眼都紅了第75節 美人計第118節 秦瓊倒黴第155節 金童玉女第114節 一樁奇案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60節 一口濃痰第189節 歸位第108節 一鳴驚人第79節 吵架第113節 六親不認第27節 夜半怪異聲第72節 掌櫃聽房第125節 城門作亂第130節 移花借木第21節 念念不忘第166節 刺殺第3節 真相第20節 原來如此第2節 虎跳崖第99節 惡戰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70節 真真假假第125節 城門作亂第41節 純屬意外第136節 公主求婚第95節 別開生面第53節 不信你不笑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42節 靈魂飛昇第77節 馬跳鍋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185節 殺與藏第40節 痛打落水狗第175節 虛僞的儒家第75節 美人計第134節 滿載而歸第126節 枯木盤根第66節 交椅之變第19節 強人所難第137節 不爭之爭第91節 暗室密謀第46節 送子觀音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39節 一敗塗地第76節 狗男女第45節 咄咄怪事第90節 絕妙之計第141節 審查魏徵第179節 爭執第178節 焦點第60節 一口濃痰第79節 吵架第16節 第一桶金第21節 念念不忘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117節 一杆打淨第73節 化敵爲友第119節 皇宮鬧鬼第12節 詭異的約會第166節 刺殺第25節 一種手段第133節 險鬥兇僧第98節 一波未平第81節 疑無路第35節 一吻定乾坤第51節 新四大發明第23節 必有迴響第4節 堂兄的陰謀第174節 外儒內法第95節 別開生面第176節 三權分立第60節 一口濃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