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變樹的啓示

一九七七年夏天,在臺大外文系教英國文學史的李達三教授到香港去教書,侯健邀我回臺大專任教這門主課,這是我終身志趣。

在編譯館的歲月,風夜從公,我非常認真而勇敢地做了很多改革,完成文學文化的計劃,包括:翻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進軍世界文壇,放下“政治正確”的尚方寶劍,從文學的角度新編國中國文教科書,以及編纂西方文化經典和“現代化叢書”。

很多人以爲我會繼續這份工作,但我內心真正喜歡的是回校園教書,因此當我離開時,也就無所眷戀了。

離開國立編譯館那早上,我獨自一個人站在曾度過五個夏天的辦公桌前,望着窗外那棵美麗的變樹。在一切俗務煩惱之外,我曾多少次從那臺新的電動打字機上擡頭,看到日影移動的神奇,多少次不由自主地在心中升起《樹》歌(JOyceKilmer"Trees”)之中的讚歎:

AtreethatlooksatGOdallday.

Andliftsherleafyarmstopray.

這樹整日仰望上帝。

高舉枝葉茂密的手臂禱告。

啊!它使我想起,這些年中我曾度過多少“難過苦關頭”,尋找了多少解決難題的方法,請教了多少學者專家,折衝、討論。達到一個“國家出版人”的穩妥結論。

他們的審查意見,在那個沒有複印機,沒有計算機的時代,都是一頁一頁的墨寶……這些學者的大名可以說涵蓋了一九六0到八0年代的臺灣文化史,他們的聲音笑貌,這棵變樹隔着窗子,看得真切。

一九七七年暑假,王館長已退休,我從編譯館全身而退,他全心而退,回到臺大那寧靜的文學院老樓,斑駁而明亮的迴廊。

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七七事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1節 戰雲密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前言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前言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楔子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臺中一中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中一中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永別母校
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8節 周南女中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2節 七七事變第13節 六一慘案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節 溯江第1節 戰雲密佈第14節 戰爭結束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8節 築夢成真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前言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大學聯考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4節 高級英文課和革命感情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2節 七七事變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13節 六一慘案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前言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1節 戰雲密佈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8節 周南女中第2節 再遇名師第1節 母親的安息第3節 維多利亞時期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楔子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臺中一中第11節 大學聯考第9節 戰火逼近時初讀濟慈第4節 北溝的故宮博物院第1節 溯江第1節 臺中一中第5節 柏林的苦兔兒(Kultur)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0節 永別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