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

仗打完了,似乎該撤軍了。然而,在劉恆的心中,這場戰爭還遠沒結束。這個人較起真來,還真不好對付。

上郡大捷的消息傳到甘泉宮,劉恆龍顏大悅。

事情進展的太順利了,順利的讓所有人都興奮不已。劉恆就是其中之一。

他還真沒想到,灌嬰的辦事效率如此之高,前前後後也就二十多天,三下五除二就把右賢王給趕跑了。如此看來,匈奴人不過如此嘛!若按這種進度發展下去,把冒頓趕去西伯利亞喝風似乎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現在的他有些頭腦發熱,準備趁熱打鐵,派大軍深入漠北,一舉解決老爹遺留下來的問題。

思想決定行動。自從劉恆有了這個想法後,他下詔諸侯,調集部隊向高奴聚集。如此一來,高奴大軍不但沒少,反而又多了起來。

漢匈新一*戰一觸即發。

調兵的調兵,動員的動員,就在漢朝有條不紊地爲大戰做準備時,劉恆又做了個決定:親征。

縱觀整個漢王朝,除了開國皇帝劉邦和中興帝王劉秀之外,基本上就沒有其他人再幹過這件事情了,連那位非常有名的漢武帝,也只是動了動心思而已,最終也沒能成行。而一直以老成持重聞名的劉恆竟然冒出了這麼個想法,着實令人眼前一亮。

這個提議引來文武大臣一直反對,但劉恆吃了秤砣鐵了心,無論你們怎麼費口舌,老子就是裝糊塗,嘿嘿一笑,打了個擦邊球,直接下詔:移駕高奴。

史料裡,太多的介紹劉恆寬厚的一面,事實上這個人並沒那麼簡單。

在劉邦的這些兒子中,劉恆是經歷戰陣最多的一個,。這並非他打仗的能力有多麼強,主要是其居住環境所決定的。

他曾經的職務是代王,代地臨近匈奴,是匈奴人熱衷之地,自然而然匈奴人流竄的就比較頻繁。

匈奴人興高采烈的跑來,不僅僅是爲了串門聊天,更多的時候是來搶東西。既然如此,劉恆就不得不操傢伙和這些不速之客幹架。一來二去,劉恆成了箇中老手,別人一提匈奴而色變,但劉恆和這些人打交道卻如同家常便飯。不得不承認,環境造就人,劉恆能坐穩皇位,與前期的磨練是不無關係的。

五月二十七日,在一片反對聲中,劉恆動身了。

然而劉恆走路的效率比較低,跑到太原(代國地盤)後停下了腳步。在老家,劉恆很是愜意地盤亙一段日子,封賞了一些故人,還免了當地三年徭役,搞的皆大歡喜。

事情都辦完了,那就動身吧,待在這裡作鬧,似乎和“親征”兩個字不沾邊。然而,他並沒準備動身,反而耐着性子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十幾天。

作鬧的差不多了,劉恆終於拍拍屁股準備走人。而就在此時,一個極不長眼的傢伙蹦了出來,攪黃了劉恆的好事。這個蹦出來的人叫劉興居。

前邊介紹過,劉興居是劉肥的兒子之一,是劉襄、劉章的親弟弟。這個人在誅諸呂時出過一些力,並且頗有些背鍋精神,主動進宮趕走了少帝劉弘。應該說,他對劉恆的順利即位是有一定貢獻的。

然而,劉恆卻對他很不感冒。

革命成功後,劉恆把劉襄三兄弟扔到了一邊,不管不問。劉襄的日子雖然不好過,但畢竟“齊王”這頂帽子還依然戴着。而劉章、劉興居就有些可憐了,連個象徵性的封賞都沒給,直接無視他們的存在。記得革命成功前,陳平等人曾把“趙王”、“樑王”這兩頂帽子許諾給他們倆人。而劉恆繼位後,別說給他們封王,連個屁都沒放。

這讓劉章、劉興居很惱火。

事實上,劉襄比他倆更惱火。劉襄滿心當皇帝,結果屁股沒挨着皇位就被趕了回來,還被人防賊一樣盯着,甚至隔山差五會有人跑過來對他搞政審。這讓劉襄很生氣,苟延殘喘地活了一年後,最終一口氣沒憋過來直接翹了辮子。

劉襄一死,劉恆毫不客氣地把齊國一分爲三,劉襄兒子劉則爲齊王,劉章爲城陽王,劉興居爲濟北王。

劉章、劉興居雖然被封了王,卻並沒感到高興,反而很不滿。他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兄弟三人在誅滅呂氏過程中出了那麼大力,最終卻是這麼個結果。

劉章是比較直性的人,他率先表現出了自己的不滿,並且表現的很直白,朝廷詔令下到他的一畝三分地後,他直接無視,根本不賣劉恆的帳。

事實上,此時的劉恆正準備找他們的麻煩,劉章的這種二球行爲剛好滿足了要求。因此,劉恆隔山差五會派人過去幹一件事——申敕。總的來說,劉章這段日子,過的比較憋屈。

劉章憋屈的日子也沒過多長時間,兩年後,劉恆對他煩不勝煩,最終派人暗示他自殺,萬般無奈的劉章就這樣走完短短的23年人生。

劉章一死,劉興居心裡發毛了。兩個哥哥先後嗝屁,下一個就輪着自己了。

此時的劉恆卻突然沒了動作,好像根本就不認識劉興居,對他不管不問。

劉恆的態度讓劉興居一頭霧水,他根本不明白劉恆準備幹什麼。

應該說,此時的劉興居表現的比較老實,規規矩矩,不多說一句話,不多走一步路。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而已,因爲劉興居在老實本分的僞裝下,幹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

實際上,這件事情大家很眼熟,當初那個叫陳豨的也這麼搞過。說白了,他在暗地裡和匈奴人有了來往,希望借外力來確保自己的位置。更誇張的是,在他和匈奴人建立了感情後,還派人去遊說過小叔叔劉長。

很多事情,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就劉興居的行爲,說他是在玩火,一點也不算過分。甚至說,匈奴人這次突然南下,與劉興居是有莫大關係的。

劉興居的玩火行爲,終於在漢匈大戰後,逐漸暴露了出來。。.。

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章 起點——(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
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節 晁錯其人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六節竇漪房的身世(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4章 軍挺咸陽—(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四節大婚(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六節荒唐的謀反(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章 起點——(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