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

按照劉濞的本意,這一仗不會持續時間太久。

可打着打着,他發現問題很嚴重。他似乎陷入了個怪圈,衝上一隊,死一隊;投入一撥,陷入一撥,無論怎麼努力,都是泥沉大海,總收不到“城破”的消息。

劉濞焦急地在大帳裡踱着。他抓破腦袋也想不明白,最爲薄弱地地點,何以會如此頑強?

隨着時間的延長,劉濞漸漸絕望。

然而他不願意收兵,也不敢收兵,因爲已沒有了退路,只求再拼上一陣,能實現預定目標。

此時的他已成功轉型爲賭徒,並且是輸紅了眼的賭徒。

這一仗,持續到天方大亮。當劉濞再次看清城頭時,氣的差點吐血。長嘆一聲:中計了!

絕望地望了一眼屍橫遍地的吳楚大軍,痛苦地閉上了雙眼,有氣無力地下了道命令:鳴金收兵。

這仗不能再打了。使完了所有招數,也用盡了最後的士氣,更重要的是吃光了的存糧。這次夜戰不成,造反事業基本上就該收場了。

劉濞向昌邑城投上一瞥後,下了最後一道軍令:退兵!

此時他,只求儘快返回吳國,整頓軍馬,以期聯絡南越諸國,割據東南。

但爲時已晚。花光了所有的本錢,想再翻本基本很難。

打仗需要吃飯。走路一樣,一日三餐,頓頓少不了。但劉濞手中的存糧。根本滿足不了這個要求。

隨着這道“軍令”,吳楚大軍徹底崩盤了。

先是餓死一大批(士卒多飢死),後是跑了一大批。三十萬大軍。被劉濞搞的潰不成軍。

就在此時,周亞夫卻伸了伸懶腰,率軍出城,跟在劉濞的身後一路砍殺。

吳楚大軍餓的腿腳發軟,連走路都很困難,更別指望抵抗了。

周亞夫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手,不單自己熱衷與此。更喜歡讓同伴們都參與進來。

就在他臨出城前,沒忘記給樑王劉武送去了道軍令:出城截敵。

劉武收到這條命令後。張嘴就是一頓臭罵。早些天你不幫我,現在我也懶得理你。

沒等劉武罵完,就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這個人是韓安國。

韓安國眯着眼說了這麼一句話:此戰,大王勞苦功高。今吳楚敗亡之際而不出軍,徒讓周亞夫奪了軍功,實爲可惜。

劉武一愣:嘿,你說的不錯。當即調撥大軍,開出了睢陽。

如此一來可苦了劉濞和劉戊二人。僅周亞夫已讓二人很是頭疼,現在劉武也參與了進來,大有包餃子的意思。

沒等二人反應過來,吳楚大軍早已亂成了一團。都慌不擇路地忙着逃命,相互踐踏。潰不成軍。

劉戊觀此景象,絕望地搖了搖頭,說了句“吾軍敗矣!”然後拔劍抹了脖子。不得不承認。他辦事挺利落。

可劉濞不甘就死。

但他的舉動讓人不敢恭維,僅帶千餘人,甩掉衆軍,撒腿就跑。走彭城,過廣陵,途經吳國。未做停留,直奔東越。劉濞一跑。敗軍就地繳械,投降漢軍。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惑。

疑惑一:那個叫周丘的人不還在折騰嗎?劉濞爲何不去找自己這位老下屬?應該說,劉濞也動過這個念頭。可思來想去之後,最終放棄了。因爲周丘手上的人馬,是人家自力更生的結果,和他劉濞沒絲毫關係。如果愣頭愣腦去找周丘,混的再好,最多能當個傀儡;混的不好,結果就很難說了。更重要的是,他和周丘也沒什麼私人感情。

疑惑二:劉濞跑回了吳國,爲何不組織軍隊和周亞夫一搏?事實上,這只是憑空臆想而已。因爲劉濞當初幾乎帶走了吳國所有男丁(十四歲以上、六十二歲以下),並且一股腦撂在了半路上。這個時候,別說組織軍隊和身後的周亞夫幹架,就是這些父老鄉親們也會把他活剝了。因此,回到吳國後,不敢逗留,甩開膀子接着往南跑。

疑惑三:那麼多外藩,劉濞爲何偏偏選擇了東越?實際上,這個解釋起來也很簡單,因爲他和當時的東越王燒過香、磕過頭、拜過把子。甚至在起兵反叛時,東越還派了一支增援部隊,算是一根繩上的螞蚱。更重要的是,東越不屬於漢朝的地盤,劉濞此舉可稱爲“流亡海外”或“政治避難”。

然而,劉濞自認爲這個不錯的選擇,還是葬送了他的老命。

只能說,劉濞眼光太狹隘。“政治避難”這種事,弱小國家是做不來的。就如現在,捐款出逃的經濟犯也很少選擇泰國、老撾、新加坡這些國家。說白了,這裡不安全。說不定你剛跑到這裡,鋪蓋卷還沒展開,就會被扭送回來。經濟犯還是如此,更別說政治犯了,那“回國”速度會更快。

劉濞就親力親爲地做了一次示範。他剛跑到東越沒幾天,就被東越王找個機會砍掉了腦袋。然後一路向西,送去了長安。這也怪不得東越王,人家也沒辦法,都是爲了活命而已。

主要人物都介紹完了,但還有一個配角的結局還沒交代。這個人就是周丘同志。

當初,周亞夫派韓頹當南下破壞吳楚糧道,劉濞也連忙讓周丘阻攔。就這樣,周丘和韓頹當把躲貓貓遊戲一直玩到現在。劉濞一口氣逃到東越後,周丘失望了,他沒想到這些藩王們如此不濟事,還沒怎麼着呢,都紛紛繳了械。

既然吳楚大軍不復存在了,也就省了糧路問題。周丘不願意陪韓頹當玩遊戲了,因此他決定返回下邳。可由於心情不佳,又驚有懼,還沒回到下邳城,就因後背生毒瘡而死,其軍也一鬨而散。

這次七王之亂,除了劉遂鬧的時間久一點外,其餘幾路也就折騰了三個多月。當然,這些當事人們,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叛亂被平定後,漢景帝劉啓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歸朝廷所有,同時取消了封國的官員任命權和賦稅徵收權。並且規定: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稅”,即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爲俸祿。至此,諸侯王的地位基本與漢郡無異。更重要的是,經過這次折騰,也爲後世那個“推恩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

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
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節 天才隕落(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五節 抓人(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19章 爭儲——第十二節 伏筆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五節 開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節 最能鬧的人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六節 樑王請罪(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二節 衝動(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一節荒唐的謀反(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三節改正朔(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四節 羣臣定主(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6章 旭日東昇—(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五節大婚(三)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九)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9章 爭儲——第一節 洗牌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