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

晁錯這個人的文學造詣很深,上過的奏疏也不止這一篇。

在漢文帝時期,晁錯有過《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等多篇政論,篇篇深識幽顯,見解透闢,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不發空論。

《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都提出了一個“徙民實邊”的觀點,事實上,這是後世“民屯”的最初說法。漢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後世的歷代王朝,包括今天都依然沿用這個辦法。

再比如《言兵事疏》中也提出一個頗有見地的觀點——“以蠻夷攻蠻夷”。這個紙上談兵的書生,着實令人佩服。清朝時期那個“以夷制夷”的口號,只不過是拾晁錯的牙慧而已,並沒什麼新鮮。

魯迅先生曾有過一個“西漢鴻文”的評價,這四個字實際上針對的是兩個人的文章,一個是賈誼的政論,另外一個就是晁錯的。

晁錯的文章,頗具戰國縱橫家風氣,力道遒勁,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同時語言明理,意脈流轉,在延續戰國大開大合、鋪張揚利的文風,也彰顯了大漢氣象。並且他的文風和賈誼稍顯不同,賈誼政論恢弘磅礴,而晁錯的政論多峭直犀利。不管怎麼說,這個政壇新貴,早已是文壇巨匠。

現在,他又準備發表文章了。

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錯上了一道很有名的奏疏——削藩策》,這是一篇影響了很多人命運的議論文,當然也包括晁錯本人。

實際上,晁錯提出“削藩”是在漢文帝時期,由於劉恆不置可否,因此晁錯每年都揪着這個內容不放,一口氣給皇帝寫了幾十封信。不過在當時,他的這個口號並沒什麼實際意義,只不過爲自己招惹了不少仇人而已。

但現在,有景帝的充分信任,晁錯說出來的話就今非昔比了。

要說,晁錯選擇這個時候上疏也是有自己考慮的。因爲這兩年來,憑藉皇帝的信任,毫不費勁地氣死了申屠嘉,趕走了袁盎,勢頭強勁,朝堂上幾乎沒什麼人敢和他唱反調,甚至連丞相陶青見了他還要客客氣氣,不敢造次。這麼好的氛圍不利用一下,簡直是對生命的浪費。因此,晁錯展卷寫下了這道《削藩策》,以簡潔短促語句,犀利剛硬地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削藩”這個口號在很多朝代都曾涉及,但並非所有朝代,比如秦朝就未曾提過。

不過這是有特殊的歷史背景的。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把皇家子弟全部好吃好喝地養在京城,沒讓他們去禍害地方。而地方的最高長官是郡守,但其手中沒有兵權,想搞獨立王國很難。因此,秦朝從未產生過“諸侯尾大不掉”的景象。

可漢王朝卻大不相同。劉邦建國時,在周朝“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兩條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搞了一了中間路線——京畿之地,實行郡縣制;偏遠之處,推行分封制。並把自己的侄子們打發遠遠的,在偏遠地區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這些人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權力大的沒邊,政治、經濟、軍事……反正皇帝有的權力,他們基本上都有,只不過幅度沒那麼大罷了。

對劉姓天下來說,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爲這些藩王們絕大部分都是劉姓子弟,不管之間怎麼鬧,說白了都是自家人之間的事情。就算有一天搞的不可開交,甚至“皇位”易主,也都是老劉家的後代,不會便宜外姓人。

但久而久之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劉邦在世時,這些人都和劉邦很親近,可是世各三代後,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雖然“爺爺”、“叔叔”、“哥哥”、“弟弟”稱呼的很親切,但心裡想的卻不是一回事。我的就是我的,無論你是誰,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也別想動我的東西。如果一旦動了,我就和你沒完。

然而,還是有人會在他們身上打主意——皇帝。這種局面,“皇帝”是不願意看到的,畢竟自己是無可爭議的老大,爲了確保自己合法地位,自然而然地要在他們身上做文章。如此一來,這些人會不謀而合地得出一個結論:皇帝不老實,相處需謹慎。

有了這個結論後,“很嚴重的問題”就出現了:皇帝是我們共同的敵人。

這對“皇帝”來說是危險的。雖然這些親戚們平時表現的很規矩,但無時無刻不想着如何壯大實力,確保得利益,捎帶提高安全係數。而越是如此,糾紛就愈嚴重,在相互拉鋸的過程中,“兄弟相煎”就理所當然地發生了。

這大出劉邦的初衷。沒辦法,這也是“分封制”的副作用。當然後世我們所稱呼的“軍閥”,也存在相似的問題。

這個“副作用”,是很多皇帝們所頭疼的事情。漢文帝劉恆頭疼,漢景帝劉啓也頭疼。漢文帝雖然很頭疼,但沒敢輕易去捅這個馬蜂窩,雖然也不動聲色地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先後將齊國、淮南國各一分爲三,不過總的來說,沒在這方面搞出更多過火的事情。

但劉啓卻大不一樣了,早在當太子時,晁錯就在耳邊宣揚“諸侯坐大”的危害性和“削藩”的必要性,其心裡深處無時無刻不在想着這件大事。雖然老孃竇漪房建議他“不要操之過急”,但強烈的“責任心”,讓他有些坐不住。

因此,晁錯這份削藩策呈上來後,劉啓把公卿、列侯、宗室等文武大臣召集一起商議。而這一次,朝廷上卻出奇的平靜,幾乎沒什麼人反對。當然也有個例外,竇嬰是唯一一個唱反調的人。

大家不反對也是無可奈何之舉。申屠嘉強爭了一把,死了;袁盎反對了一下,走了。混個一官半職不容易,沒必要拿着身家性命和晁錯死磕。既然皇帝你聽他的要削藩,那你就削吧。

在“一團和氣”的氛圍中,晁錯講出了“削藩”的具體辦法:覓諸侯之罪。也就是說,在去劉啓親戚身上挑毛病,按個罪名抓起來,趁勢躲了他的地盤。

這真是一個簡單便捷的好辦法,也是一個不知所謂的辦法。這種辦法,只有晁錯這種個不懂世事、不通人情的狠角色敢提出來。

而有趣的是,33歲的劉啓卻點了點頭,認爲這個辦法不錯。年輕,還是太年輕了。

晁錯提出了辦事方略,找到了解決辦法,可他漏掉了一條:保障機制。

用他的話來說,“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可如果人家真要反了的話又該如何應對,卻沒能提出來。這對他來說是危險的。

應該說,他還是個沒經世事的書生,只有謀劃大略的智商,卻沒有付諸實施的手腕。一根筋似的往下捅,捅不死別人,就會捅死自己。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節 衝動(一)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四節 曹參拜相(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八)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9章 日落長河—(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2章 覆滅—第十五節 呂氏敗亡(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八節 諸侯興兵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七)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9章 日落長河—(八)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5章 楚漢爭鋒—(八)第12章 覆滅—第八節 呂氏敗亡(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8章 紅霞萬里—(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二節劉恆進京(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