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

削藩的詔令勾起了劉濞多年來對朝廷的不滿,猶如洪流決堤,一發而不可收拾,他雖然年過六十,仍不辭勞苦,決定幹上一票。的確是該動手了,朝廷此舉引得天下諸侯不滿,不趁此良機折騰一下,就太對不起自己了。既然如此,那就啥話都不用再說了,反吧!

“造反”不是組團旅遊,高興了擡屁股就走,玩累了甩胳膊回來。這是一份難度很大、風險很高的行當,一旦邁出這一步,就別指望再回頭。“不成功則成仁”用在這個職業上,再恰當不過了。

從古至今從事這個職業的人有很多,真正成功的卻沒幾個,但還是有人前仆後繼、樂此不彼地加入進來。說白了,回報率太高。雖然失敗了會喪命,甚至全家老小都要陪着走黃泉路;可一旦成功,收益就大了去了——君臨天下、唯我獨尊。因此,這還是一項頗誘人的工作。

劉濞就是其中一位。

他想造反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其初衷也不僅是爲了當皇帝,關鍵是他和劉恆父子間的私仇。他對朝廷不滿,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當然,朝廷對他不放心,也婦孺皆知。雙方一直以來都在隱忍和剋制,儘量不做出過火的事情,免得刺激對方,發生摩擦。因此,二十年來相安無事。

可現在形勢變了。劉啓登基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並且第一批削藩名單中就包括劉濞。他要是不鬧出點事來。纔是怪事。

有這種認識的也大有人在,楚王劉戊就是其中一位。

劉戊從廷尉大獄出來,頭也不回地往吳國跑。我在前邊介紹過。朝廷明確規定:無朝廷詔令,藩王不可私自離開封地,更不準互相串門,否則以謀反罪論處。

縱然如此,劉戊還是去找了劉濞。當然,劉戊本人也成爲這次“造反”事件的首倡。送走劉戊後,劉濞又先後聯絡了一同挨處分的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卬。這四個人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當大家達成一致意見後。也分頭做了些準備。

在幾個人中,劉遂的花花腸子最多。當初送走吳國使者後,他很快也派出了自己的使者,目的地——匈奴。這是漢朝歷次造反工作的必修課程,沒多少新意。然而對劉遂而言。成效還是有的,因爲他和軍臣單于達成口頭協議:待諸侯起事,匈奴急速南下,直逼長安。

有了匈奴人的承諾,劉遂就多了一份把握。可他不曾想過的是:匈奴人只是一羣職業強盜而已,風聲緊了縮回去,風聲過了搶一把,沒道理不給好處就聽你指派,指望他們去和漢朝火併。還得看自己有多少分量。

當然,對軍臣來說,開出這種承諾還是必須的。開一張空頭支票。鼓勵他們放開鬧、盡情鬧,待鬧的不可開交時,自己再乘虛而入,既減少了工作阻力,又降低了戰鬥性減員,且收益豐厚。說不定還能搞一次長安自助遊。這簡直是送上門來的好事,何樂而不爲呢?

就在劉遂暗自高興之時。有兩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一個是趙國丞相建德,另外一個是趙國內史王悍。

建德兄反對是合情合理的。諸侯丞相通常是朝廷派過來的眼線。劉遂要造反,他自然不會太樂意。

至於內史王悍的反對就是另外一個層面上的問題了。他認爲劉遂此舉必敗無疑,不反無憂,反是找死。

待倆人講完,劉遂點了點頭,不置可否地說了句:“知道了”。

建德、王悍暗鬆了一口氣,事情看來還有緩和的餘地。事實上,他們太小看劉遂了。

當天晚上,劉遂就很客氣地派人過去,請他們吃飯。倆人高高興興地去了。剛進屋,身後的大門卻緩緩關閉,然後就是一把火……

劉遂準備的有模有樣,膠西王劉卬也沒閒着。

關於劉卬,劉濞是比較重視的。當初派使者和他達成一致意見後,劉濞還是不放心,爲了保險起見,喬裝改扮,親自跑來——和劉卬當面立盟。臨走時,劉濞留下一句話:約請諸王起事。

劉濞所說的“諸王”是有特指的——劉卬的那些自家兄弟們。

送走劉濞後,有人在劉卬耳邊提出了反對意見:“侍奉一個皇帝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今和劉濞共同舉事,就算能夠成功,還的接着搞兩主紛爭,其成敗更不可知。如此,還不如不反。”

劉卬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劉濞算個鳥!”

一片愕然。

統一思想後,劉卬開始出牌了。他請來了自己的五位兄弟,在密室裡開誠佈公地討論半天,雖然各懷心思,但最終也達成一致意見——造反。

不過待到動手時,卻發生變數。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志就地反水,徹底打亂了劉卬的佈局。當然,這是隨後發生的事情,到時將會介紹。

也許有人會疑惑,前邊提到齊國被一分爲七,還有那個城陽王劉喜(這些人的侄子)怎麼沒來?

實際上,劉喜也被通知到了,但這位兄弟油滑,腦子活泛,鑑於老爹生時吃過的虧,所以他的原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處跑不如待在家。

劉卬的使者還沒進門,劉喜就想明白了箇中關巧。他可不願意趟這灘渾水。隨即裝死賣活地躺在牀上,才令使者進門。

使者在他面前費了半天口舌,只得到了他這麼一個回答:寡人病,不能行,代以致歉。

待使者出門,他從牀上一蹦而起,接着是一陣暗笑。

劉喜很滑頭,叔叔們倒挺夠意思的,密謀結束後說了一句“仗義”的話:“此舉不必讓小孩子參與,事成之後讓他分享就是了。”

多冠冕堂皇。

劉戊準備的挺不錯,楚王劉戊也沒閒着。他從吳國回去後,先把丞相張尚、太傅越夷吾等異己份子抓了起來,並很快砍掉了他們的腦袋。他算是行事最爲堅決的一位。

大家都準備的差不多,專等劉濞的動靜了。

劉濞很有套路。

暗自派人南下,聯絡閩粵、東越諸國,相約共同起事。

通知劉戊、劉遂、劉卬等各路諸侯,推行恐怖專政,誅殺朝廷指派的各級官吏,準備祭旗。

通令國內:十四歲以上、六十二歲以下男丁,全部隨軍出征。真可謂是傾巢而出。要說這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劉濞現年六十二歲、小兒子十四歲,都上了戰場。既然領導人不退休,也不計較成不成年,那平頭老百姓們大可參照執行,。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劉濞傳檄天下,宣佈起義。

“七國之亂”開始了。()。.。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章 起點——(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章 起點——(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章 起點——(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章 起點——(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章 起點——(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九節 劉濞收場(二)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9章 日落長河—(六)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八節 明爭暗鬥(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章 起點——(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節 蕭規曹隨(一)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1章 起點——(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4章 軍挺咸陽—(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五節 國喪(五)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1章 起點——(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二)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八節 諸呂封王(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章 起點——(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九節最後的日子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20章 拔刺——第一節 廢太子的結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5章 楚漢爭鋒—(九)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2章 覆滅—第十七節 呂氏敗亡(十)第1章 起點——(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