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

完顏阿骨打和完顏吳乞買等金國大臣們議論了一陣後,一班人逐漸由亢奮中冷靜了下來,開始對宋朝究竟有多大誠意表示懷疑。在完顏阿骨打等金國大臣們看來,馬政的職務,放在宋朝,實在算不上是大官,就這樣一個人物來商議此事,究竟靠不靠譜?再說了,剛纔馬政說的情況,究竟是馬政爲了活命信口胡編的?還是宋朝真的派他來和大金商議聯盟之事?

完顏阿骨打和弟弟完顏吳乞買及金國其他大臣、大將們,就馬政所說的情況,整整商議了一整天,終於決定,先與南朝進行一番接觸,看看這個南朝上國,究竟是什麼意思?然後根據情況,再作定奪。

完顏阿骨打等人商量的具體辦法是,放馬政、高藥師及其他人回去,但將呼延慶給扣押住,作爲人質,另派本國司天臺李善慶,隨同馬政、高藥師一同到南朝,由馬政引薦李善慶拜見南朝皇帝,以向南朝皇帝討要個準信兒。

完顏阿骨打派出的李善慶,乃是渤海國漢民。

渤海國始建於698年,是以靺鞨族爲主體建立,位於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等地。當時中原尚是李唐王朝。

到了公元926年時,渤海國被遼國所滅,歸屬於遼國。

李善慶祖上因不願受遼人統治,遂逃難至生女真部落。後來女真建國,李善慶在金國擔任司天臺的職務,職能是負責觀察天象、考定歷數之類。

完顏阿骨打之所以派李善慶隨馬政前往宋朝,一來是因爲李善慶官職較低,議定的事情如有反覆,操作起來餘地較大;二來是李善慶熟悉漢語,擅長觀察天象,能言善辯,與宋國交涉起來,有許多先天之利。

李善慶使宋前,完顏阿骨打單獨召見了他,把有關事情又做了一番安排。

隨後,李善慶隨馬政出發,仍由海上,乘船至登州,然後由登州府派兵護送,或騎馬,或乘轎,前後半月有餘,終於來到了大宋京都汴梁。

馬政將李善慶安置於皇家驛館,自己單獨去見童貫,將受命使金的情況,報告給了童貫。

童貫得報,遂又進宮,將馬政使金情況稟報於徽宗皇帝。

自此,宋朝朝廷與女真算是接上頭了,接下來如何操作,事體重大,徽宗皇帝將此事交給了童貫、王黼及蔡京三人運作處理,讓他們專門論證聯金滅遼、收復燕雲故土的可行性、由此而帶來的結果及接下來的具體行動等事宜。

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朝廷上當權的,正是蔡京、王黼、童貫三人,而這三人又勾心鬥角,互挖牆腳,謀取個人最大利益。

那個時候,蔡京得以第三次任相,童貫在其間起了很大作用。以童貫的意思,他幫助蔡京任相,蔡京要幫助他擔任樞密使的職務。然而,蔡京任相後,雖然多方運作,讓童貫當上了樞密使,但蔡京見童貫權勢越來越大,並深受徽宗皇帝寵信,怕自己的權威受到損害,遂又處處牽制童貫。由此,蔡京和童貫,兩人貌合心離,關係並不融洽。對蔡京,童貫心也有怨恨,很是不滿。

王黼乃是徽宗皇帝的寵臣,擔任着太傅職務。這廝極善溜鬚拍馬,他見童貫和蔡京貌合心離,互挖牆腳,遂緊盯着蔡京的相位,琢磨着如何取而代之。

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蔡京、童貫、王黼所處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的利益不同,故此在觀點和態度上也不盡相同。

過去,神宗皇帝在推行王安石變法時,曾許願過,說將來誰要是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誰爲王。宋朝的王爺,只能趙家人做,其他人若想做王爺,非得建千古之功勳不可。

童貫是武將,因西北戰場上收復失地有功,屢次升遷,升到了樞密使的高位上,屬於朝廷最高軍事首長。童貫因此野心膨脹,想通過收回幽燕十六州之功績,更進一步地被朝廷封爲王,由此實現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好流芳百世。

蔡京是文官,帶兵打仗,沒他什麼事,憑藉收復幽燕十六州而封王的,只能是童貫,絕不會是他。另外,蔡京作爲宰相,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自然也要全盤考慮。一來蔡京不情願童貫立功封王,而來蔡京見國庫空虛,邊境無備,軍力薄弱,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多有變數,故此,蔡京心中,並不贊成聯金滅遼的計策。

蔡京的這個意思,在徽宗皇帝最初和他略微談起此事時,就有所表達。徽宗皇帝因此知道蔡京在聯金滅遼之事上的態度,遂在前期向金國派出使臣時,不讓蔡京參與此事。徽宗皇帝怕被蔡京從中阻撓,攪黃了這事。現在,朝廷和女真接觸上了,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考量和論證的,蔡京的意見也是需要參考的。所以,這個時候,徽宗皇帝便讓蔡京也參與了進來。

此時,王黼正受徽宗寵信,時刻盯着蔡京宰相的位置,故常從中攪局,竊視蔡京的一言一行,但凡蔡京與徽宗皇帝意思不同,王黼便立馬進宮,密奏徽宗。因爲這個原因,蔡京有所顧忌,在商討聯金滅遼之事上,不敢完全亮出自己的態度。

正是因爲蔡京、童貫、王黼之間相互爭權,所以,當童貫對收復燕雲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時,蔡京往往從中作梗。

爲了牽制童貫,蔡京在覲見徽宗皇帝時,假意秉公辦事,請求將此事由他們三人協商變爲提交到了朝廷上,讓衆大臣們都來議議這個事情,以求穩妥。

蔡京的理由很充足,因爲茲事體大,事關國家最大利益,當慎之又慎,應當多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對蔡京的提議,徽宗皇帝琢磨了好幾日。徽宗皇帝覺得,如此重大的事情,一直隱瞞下去,也不妥當;就如蔡京所言,提交到朝會上去,讓大臣們一起議議,說不定又能有許多好的主意,這樣才穩健妥當,如此一想,徽宗皇帝遂同意了蔡京的奏請,將此事放在朝會上來討論。

當此事提交到朝會上後,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贊成的熱烈贊成,反對的激烈反對。

贊成者認爲,聯金滅遼,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上蒼賦予大宋的重大機遇,此時要是不抓住這個機會,不借助金人的力量,奪回幽燕十六州,估計就永遠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幽燕十六州均在長城以南,與北宋接壤,之間沒有任何天然障礙,遼國人可隨時入侵;加之遼國騎兵力量強,機動靈活,故此在以往的戰爭中,北宋深受其害。

自太祖起,因燕雲十六州,宋朝與遼國發生了數次戰爭,均以失敗而告終。

宋真宗時,總算是得了一個勝仗,結果卻簽了一個恥辱的澶淵之盟,北宋朝廷每年要向遼國進貢,由此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

儘管這個和平維持了一百一十年,但因爲付出巨大的貢銀,這使得歷任皇帝心有不甘。

神宗皇帝就曾許願,將來誰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誰爲王。

到了徽宗皇帝時,眼看着經濟越來越強盛,放着幽燕十六州不能收回,每年反倒要給契丹進貢財物,這使得徽宗皇帝心裡甚是不平。故此,徽宗皇帝心裡,還是傾向於聯合金人,滅了遼國,奪回幽燕十六州的策略。

贊成者摸準了徽宗皇帝的這個心思,故此極力鼓譟,請求立即執行此項策略,而反對者因從中看到了危機,反對起來更是激烈。

在反對的人裡面,尤以太宰鄭居中態度最爲堅決。

鄭居中乃鄭允中的哥哥,也是徽宗皇帝最爲寵愛的鄭貴妃的哥哥。

鄭允中曾作爲賀遼主生辰正使,曾和童貫一同出使遼國。當時,趙良嗣向童貫獻計,要聯合女真,攻擊契丹,收復幽燕故土。這個情況,鄭允中非常清楚,心裡覺得不甚合適,操作起來非常危險,搞不好會危急大宋江山社稷,遂將此情況,悄悄告訴了在朝廷中擔任太宰、副樞密使的哥哥鄭居中。

鄭居中聽到這個情況後,大爲震驚。因爲事情並未公開進行,馬政出使女真的情況,他也不知道,朝會上也沒有公開討論此事;故此,鄭居中以爲此事僅是童貫個人之舉,並沒有給予鄭重對待,想在朝廷正式研究討論此事時,再提出反對意見,予以否決。

鄭居中太高看自己了,他不知道,其實徽宗皇帝和童貫是一個意思,也是要聯合女真,討伐契丹,收復幽燕故土的。

現在,殿堂上正熱烈地討論着這個事情。

看到殿堂上一班大臣皆擁護這一誤國之策,鄭居中大怒,猛然出列,對徽宗奏道:“啓奏聖上,但凡主張聯金滅遼者,皆可推出去殺了!”

徽宗聞言一怔,面有不悅,心裡暗道,朕就是主張聯金滅遼者,你如此說是甚的意思?!難不成要殺朕啊?故此,徽宗忍住心中怒氣,對鄭居中說道:“聯金滅遼之策,卿有看法,但講不妨,焉何要如此武斷,出口傷人?!”

鄭居中據理爭辯道:“啓奏聖上,非是臣出口傷人,實乃此策系誤國之策。陛下,自真宗澶淵之盟至今,已愈百年。百年來,宋遼兩國,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和親之計,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輕開戰端,對外構釁,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貽害不知凡幾!啓奏聖上,以太祖之武烈,太宗之神勇,收復燕雲,尚且數戰俱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

鄭居中的話,蔡京愛聽,但他不便出面聲援,一來是因爲以前的時候他和鄭居中不和,二來是因爲他知道鄭居中的話,好大喜功的徽宗皇帝不愛聽;故此,雖然蔡京甚是愛聽鄭居中這番話,卻不出面聲援鄭居中。

鄭居中的話,除了徽宗皇帝不愛聽之外,還有兩個人,甚是不愛聽。

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百七十二章 再見馬植 (2)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二百五十四章 師師被逼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六章 趙氏諸君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芝自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二百四十五章 保衛太原 (1)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六十章 首戰寧邊 (1)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二百四十八章 趙構顯技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
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一百〇七章 江南民變第一百八十一章 截擊童貫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二百三十八章 勸阻欽宗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三十一章:兩族拼殺 (1)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三十一章 仇人相見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一十三章 前往睦州第二百一十三章 藥師叛宋 (3)第一百四十五章 逃離汴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六十五章 達魯之戰 (1)第二百二十七章 徽宗禪位 (3)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三十二章:兩族拼殺 (2)第二百〇二章 二次伐遼 (5)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一百八十八章 藥師投宋 (2)第一百七十〇章 醞釀出兵 (5)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二百二十三章 晉陽城下(1)第二十九章 童貫出使第二百〇九章 收復燕京 (3)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一百七十二章 再見馬植 (2)第一百章 方臘起義第一百五十章 月下比武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一百三十五章 比武招親 (1)第二百一十一章 藥師叛宋 (1)第二百二十五章 藥師獻計第二百五十四章 師師被逼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七十章 叛賊下場第六章 趙氏諸君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五章 橫生災禍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一十八章 收復燕京 (12)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十章 元祐黨碑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七十七章 火併梁山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三十八章 吞併石顯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十七章 二次任相第一百一十一章 拼死奪關 (1)第六十四章 太祖稱帝 (2)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三十九章 奇人出世第二百五十二章 蔡攸伏法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言令色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二百四十章 君臣議事第七十五章 逼上梁山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芝自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二〇二章 收復燕京 (16)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二百四十五章 保衛太原 (1)第六十九章 反攻上京第二十四章 三次任相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六十章 首戰寧邊 (1)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六章 大興土木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一百四十章 宋江釋疑第四十八章 馬植探營 (2)第二百四十八章 趙構顯技第一百三十三章 攔路打劫 (2)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九十一章 二次使金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二百六十章 宮前情願 (2)第一百三十章 醉仙樓上 (3)第二百二十六章 世忠死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