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滅國之危

被販運至西域的奴隸。尤其是安息王子洛吉斯五世,親自運來的二十餘萬高價奴隸。名義上雖來自貴霜,實則有過半數出身羅馬。甚至其中還是不少沒落的羅馬貴族。

正因羅馬皇后魯琪拉,曾與奴隸同行,一路同吃同住。故對奴隸的組成,心知肚明。除去羅馬平民,戰敗的羅馬第一軍團戰士及其後代,亦大量裹挾其中。戰後,並未得到羅馬帝國支付的贖金,於是淪落成安息人的奴隸。直到二十餘年後,屋大維成爲羅馬元首。朝野上下曾一致要求,和安息開戰以雪卡萊之恥。但屋大維對羅馬軍隊的優劣,心知肚明。知與安息作戰,勝算太小。於是便頂住各方壓力,堅持通過外交斡旋,終使卡萊戰役中的羅馬戰俘獲得釋放,羅馬軍團被繳獲的鷹符得以歸還。

然被釋放的多是軍隊將領,或能支付足量贖金的中小貴族。大量普通士兵及其後代,並未能重返故鄉。

時光荏苒,匆匆百年。

父輩雖早已埋骨異鄉,然後輩們卻延續了對羅馬帝國的仇恨。一路行來,羅馬皇后魯琪拉,感同身受。

若這些心懷憤恨之人,被重新武裝,隨大漢聯軍西征羅馬。羅馬尚未對陣,便已輸了一半。

這些羅馬士兵的後代,深知羅馬民情,熟知羅馬地形,對羅馬軍隊作戰方式及裝備水平,更如數家珍。

雖說,前後兩次羅馬與安息,爲爭奪亞美尼亞控制權的戰爭,已過去很久。然百年來,邊境衝突不斷。零星的戰鬥,時有發生。大到對某個據點或城市的爭奪,小到兩國商隊間僱傭兵的廝殺。在羅馬與安息接壤的東部邊疆,溫暖溼潤的地中海沿岸狹長平原上,戰火從未熄滅。

換言之。大量羅馬僱傭兵,亦裹挾在二十餘萬奴隸之中,被販賣到了遙遠的綠洲。

此,皆是潛在的“帶路黨”。

平心而論。若只有上述劣勢,並不足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

正如阿奇麗婭和魯琪拉,皆敏銳的發現了大漢與羅馬,最大之不同:沒有奴隸。

奴隸是羅馬的基石。幾乎承包了一個羅馬人從生到死,全部的人生所需。而大漢的基石,卻是數千萬擁有土地及家產的自耕農。

試想。若從羅馬奴隸及奴隸的後代口中得知:所有被販賣到遙遠綠洲的奴隸,皆被綠洲主人慷慨釋放,重獲自由。戶戶得良田一頃,宅邸一座。可娶妻生子,出入自由,享有自由民才能享有的全部權利,並只需承擔相應的義務。

羅馬的奴隸,會作何想。

許不等聯軍攻城,奴隸們便已羣起暴動,自行打開城門。簞食壺漿,恭迎王師入城。

待劉備當場宣佈,奴隸重獲自由,永世不再爲奴。消息傳出。沿途城市,必如野火燎原,奴隸紛紛暴動,開城投降。

再試想,劉備以征服者的姿態,授予奴隸土地、田宅。任命爲官,爲將,再就地募兵。隊伍如滾雪球般壯大。外有聯軍合圍,內有奴隸暴動。

羅馬帝國,一敗塗地。

此,便是封建制度的優越性。

如此說來。羅馬和大漢,完全沒有可比性。

一言蔽之,奴隸是羅馬繁榮的基石。也是羅馬最大的隱患。

話說,聖火女祭司阿奇麗婭提到的斯巴達克斯起義,極大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

奴隸主們,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比如,改良控制奴隸的方法,及修正對奴隸的態度。儘可能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奴隸集中使用,提防奴隸聯合。又把大片土地分割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甚至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於是,奴隸漸漸從“會說話的工具”演化爲“隸農”。無論奴隸主是否心甘情願。然此舉,確實有助於羅馬社會的穩定。

而斯巴達克斯起義後。歐洲接連發生了多起以斯巴達克斯爲名的奴隸起義,其帶來的破壞與衝擊,甚至不侷限於歐洲。

然即便是改良後的“隸農”。在綠洲主人“三十稅一”的田租面前,亦毫無優勢可言。堪稱完敗。

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若能得“三十稅一”,羅馬隸農,願鋌而走險乎?

答案,不言自明。

毫不客氣的說,只需大漢聯軍抵達,便是一場足以彪炳史冊的“奴隸解放戰爭”。作爲基石的奴隸,因逃亡、暴動大量流失,羅馬整個上層建築,隨之轟然崩塌。飛灰湮滅,成爲歷史。

若兩軍陳兵國境,還有一戰可能。

只需讓劉備突破封鎖,攻入境內。便是一場如火如荼的奴隸大解放,羅馬大崩盤。

一言蔽之:羅馬和大漢,沒有可比性。

正因敏銳的看到了大漢封建制度的優越。才讓皇后魯琪拉,徹底打消了重返羅馬的念頭。此舉,何止引狼入室,引火燒身。分明是滅國之危。

或有人問:羅馬的奴隸,難道不是羅馬人嗎。國難當頭,不知道同仇敵愾?

羅馬的奴隸,真還不是羅馬人。

羅馬奴隸,大部分來自行省或被征服地區,少部分是負債者及罪犯。

其中外族奴隸佔絕大部分。自羅馬進入“共和時代”,便開始不斷對外侵略擴張,外族奴隸的數量和種類,增加極快。到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城有一百五十萬人口,奴隸便佔了九十萬。

正因坐享奴隸帶來的巨大紅利,不斷滋養着羅馬對外侵略,掠奪外族奴隸的野心。公元前三世紀,在征服意大利南部山地的戰爭中,有三萬六千名戰俘,被賣爲奴。第三次布匿戰爭(Third Punic War)結束,迦太基城中殘存的五萬人,全部淪爲奴隸。在希臘北部的一次戰役中,羅馬軍隊擄掠了十五萬當地居民,販賣爲奴。羅馬統帥凱撒征服高盧,把四十萬人當作奴隸賣掉。

羅馬城一百五十萬人口,奴隸佔九十萬。試想舉國之內,奴隸數量何其恐怖。

嵐風徐徐,拂面送爽。

聖火女祭司阿奇麗婭,與羅馬皇后魯琪拉,俯瞰萬家燈火,各想心事,相對無言。

許久,阿奇麗婭忽喃喃低語:“羅馬,究竟是誰的羅馬。”

聲音雖婉轉低沉,近乎呢喃。

可羅馬皇后魯琪拉,還是字字入耳。試着張了張嘴,卻泛起絲絲苦澀。

羅馬帝國,本就建立在累累屍骨之上。

羅馬人也早已,心安理得。

116 日黑水溢112 北國之春1.48 反間之計170 黃泉相見1.72 欲壑難平1.84 盡入彀中1.83 古羌遺規1.28 火燒長社143 動則生陽1.50 人中呂布1.45 因利乘便13 改造閭里16 乾坤倒懸1.64 懷瑾相報1.93 今冬尤寒103 玉石俱焚151 終破鄴城125 局中一子156 定鼎關中147 雙食君俸1.65 陰藏殺機117 七國馬會1.66 象軍初立146 何須十年125 息事寧人180 烏程白虎1.29 強渡漢水122 左伯皮紙107 自知之明132 七海雄心19 同胞兄弟150 勢如水火1.65 東界牧馬1.234 四大氐王190 並驅中原1.54 燕齊以安41 細數家珍1.94 與王雷同1.32 銅錢雨落1.44 善利萬物119 濮陽之戰194 開館典禮1.200 推賢讓能120 尚未割席51 流民來附1.84 海賊寶藏160 兵威將膽100 通明達照1.233 一步之先1.36 寒光耀雪1.94 貴不能言1.276 命喪宮門144 田貴如馬113 對面而弈1.205 長安小聚1.88 未盡全功1.57 身後之憂122 左伯皮紙1.68 燕人來也159 名不經傳1.9 車輪舫舟189 天下宗王178 萇孝仁皇162 繩之以法114 一州之地51 誰言廢立1.220 迫在眉睫1.49 生者如斯160 兵威將膽1.35 九流學派130 傭兵公會10 義結金蘭199 孤心甚慰134 公之於衆17 正月旦會162 難言之隱1.30 一書在手171 獨步天下103 寡情薄義1.83 以貲徵賦135 各有奇謀10 坐井觀天1.39 漢風速遞199 孤心甚慰1.75 愁雲散盡1.53 人生百戲1.46 尋機而動1.6 暗渡陳倉21 兵符將令1.34 恩同再造164 四海承風1.46 尋機而動130 南廣陽城11 佐世之才1.92 家賊難防1.7 小夥伴們1.96 魂不守舍187 得道不易104 龍吟虎嘯170 列城豪俠
116 日黑水溢112 北國之春1.48 反間之計170 黃泉相見1.72 欲壑難平1.84 盡入彀中1.83 古羌遺規1.28 火燒長社143 動則生陽1.50 人中呂布1.45 因利乘便13 改造閭里16 乾坤倒懸1.64 懷瑾相報1.93 今冬尤寒103 玉石俱焚151 終破鄴城125 局中一子156 定鼎關中147 雙食君俸1.65 陰藏殺機117 七國馬會1.66 象軍初立146 何須十年125 息事寧人180 烏程白虎1.29 強渡漢水122 左伯皮紙107 自知之明132 七海雄心19 同胞兄弟150 勢如水火1.65 東界牧馬1.234 四大氐王190 並驅中原1.54 燕齊以安41 細數家珍1.94 與王雷同1.32 銅錢雨落1.44 善利萬物119 濮陽之戰194 開館典禮1.200 推賢讓能120 尚未割席51 流民來附1.84 海賊寶藏160 兵威將膽100 通明達照1.233 一步之先1.36 寒光耀雪1.94 貴不能言1.276 命喪宮門144 田貴如馬113 對面而弈1.205 長安小聚1.88 未盡全功1.57 身後之憂122 左伯皮紙1.68 燕人來也159 名不經傳1.9 車輪舫舟189 天下宗王178 萇孝仁皇162 繩之以法114 一州之地51 誰言廢立1.220 迫在眉睫1.49 生者如斯160 兵威將膽1.35 九流學派130 傭兵公會10 義結金蘭199 孤心甚慰134 公之於衆17 正月旦會162 難言之隱1.30 一書在手171 獨步天下103 寡情薄義1.83 以貲徵賦135 各有奇謀10 坐井觀天1.39 漢風速遞199 孤心甚慰1.75 愁雲散盡1.53 人生百戲1.46 尋機而動1.6 暗渡陳倉21 兵符將令1.34 恩同再造164 四海承風1.46 尋機而動130 南廣陽城11 佐世之才1.92 家賊難防1.7 小夥伴們1.96 魂不守舍187 得道不易104 龍吟虎嘯170 列城豪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