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進士投效

一紙佈告,僅僅表明邦泰的態度而已,能濟得何事?如果認爲佈告一出,枝江豪紳就應者雲集,紛紛至股權交易所,將傳承幾輩子的土地換成他們不熟悉的貨棧和工坊,那簡直太高看豪紳對商業的敏銳性了。

按照閣幕屬擴大會議擬定的方案,枝江各村的貨棧理事及弓兵隊長早已未雨綢繆,鎖定了各村的攻堅對象,紛紛深入豪紳家中,宣傳、威逼、利誘等手段無所不用:

“李老太爺,按照林副將的命令,擁有土地超過一百畝者,必須在一月內換購成貨棧和工坊,如果一個月內不換購,整個邦泰將按照每畝地兩個銀幣的價格強行贖買,如果連贖買也不答應,土地會直接被沒收……”

“他敢!還有沒有王法?”

“有什麼不敢的?林副將有萬夫不當之勇,乃聖上認可的戰將,如果李老太爺堅持對抗到底,直接以違反軍令處斬,李老太爺到何處伸冤?”

“老夫已經七十五了,早就活夠了,就是拼了這條命,也要護住土地!”

“拼了這條命,也不過是朝廷眼中的反賊!再說,老太爺無所畏懼,但老太爺的子子孫孫呢?土地被沒收之後,李傢什麼也得不到。還不如換成貨棧和工坊,好歹爲子孫留了份產業。老太爺想想,李家擁有土地五百多畝,佃戶租種的租稅超過五成,搞得天怒人怨的,一年的租稅不過二百多兩銀子,如果換成了李家河的貨棧,老太爺豈不是賺了?”

“賺個屁!老夫不會換的!”

“據小的所知,現在李家由大公子掌管,老太爺不妨將大公子叫來問問,這些年招募佃戶有多難,佃戶可以到工坊做工,一月工錢至少也有五百文,何必種地?”

貨棧理事和弓兵隊長苦口婆心,也難以說服七十五歲的老人,於是將矛頭對準了李老太爺的家人,一番威逼利誘後,家人紛紛屈服,圍繞在李老太爺耳邊不停地呱噪。

然而李老太爺就如茅坑裡的石頭一般,又臭又硬,家人也無法說服。最終,李大公子瞞着老太爺,前往股權交易所換購了一家棉油工坊一成的股份……

這樣的事情在枝江各村上演,邦泰基層組織完善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源源不斷地將各村的進展彙報到林純鴻和中書府那裡。彙報太多,林純鴻根本無暇細觀,更何況,他潛意識裡希望冒出一些頑固者,以便將這批頑固者當成駭猴的雞。{ .

正當林純鴻忙得不可開交之時,忽然收到馬世奇的一封信。林純鴻大奇,拆開一看,發現信中只有七個字:“山不就我,我就山。”

林純鴻沉思片刻,忽而大喜,揮舞着書信,對小荷大叫道:“這就叫錦上添花?哈哈……”

小荷接過書信,瞅了一眼,美目中露出疑惑之色,“七個字,什麼意思?”

林純鴻笑道:“回教的《古蘭經》裡有個故事,說一位先知要在衆人之前表演移山大*法,結果幾個時辰過去了,山峰紋絲不動,衆人紛紛指責先知吹牛,先知就跑到山前,說‘山不就我,我就山’。”

小荷忍不住撲哧一笑,“這先知真有趣……這馬世奇爲何要給老爺寫這句話?”

林純鴻眨了眨眼睛,“馬世奇將邦泰比做了大山咧。”

小荷大悟,吃驚道:“難道馬世奇要加入邦泰?這馬世奇整日閒逛,哪有本事做事?”

林純鴻大笑道:“就衝着他看《古蘭經》,我就相信他絕不是固步自封的庸才!”

……

林純鴻正爲馬世奇改換門庭而大喜不已時,馬世奇就爲他出了一個難題:“本官三年磨堪之期轉瞬即至,不知林將軍對本官作何打算?”

林純鴻愕然,難道馬世奇投奔邦泰就是爲了討官?馬世奇一介進士,不會看不出朝廷封官乃邦泰最大的弱項啊?“馬大人說笑了,林某一介雖爲副將,離開了邦泰,平常一七品縣令都可以頤指氣使,哪能對馬大人的升遷之途有所打算?”

馬世奇微笑道:“林將軍坦誠,本官心折。邦泰擁百萬之衆、攜萬餘精銳士卒,想必不會侷限於荊州、夷陵和夔州,林將軍巧闢蹊徑,以弓兵和貨棧牢牢控制了四地,此乃至陽之策,自古良策,講究陰陽相合,林將軍就沒有考慮過陰陽調和?”

林純鴻沉吟片刻,道:“馬大人的意思是……百姓爲陽、士子官僚爲陰?”

“然也,本官居枝江兩載,雖諸多限制……”林純鴻尷尬地笑了笑,馬世奇毫不介意地接着說道:“本官倒也看出,林將軍設立行知書堂,未嘗沒有陰陽相合的心思,只可惜行知書堂偏重於實務,倒忽略了科舉,廣大士子在行知書堂找不到晉身之途,何談吸引力?長此以往,將軍將失去士子官僚的支持,恐怕對將軍並沒有什麼好處!”

林純鴻嘆道:“馬大人之言甚爲有理,林某非不爲,實無能也。復社張西銘公苦心經營多年,今年春闈無一人中進士,更何況行知書堂?林某無奈之下,唯有力取之!”

馬世奇默然半晌,忽然聲若洪鐘,厲聲言道:“如若將軍不嫌棄,邦泰獲士子官僚之心,請從世奇始。”

馬世奇的自稱由“本官”變成了“世奇”,讓林純鴻瞪大了雙眼,失聲言道:“君常公有何良謀?”

馬世奇躬身拜道:“無他謀,唯有與復社聯合!”

林純鴻大驚,“復社對林某的辱罵還少麼?西銘先生名滿天下,如何看得上林某一介武夫?”

馬世奇慨然道:“將軍無需謙虛,治世之能臣放在將軍身上,一點也不爲過!世奇不才,卻看出復社與邦泰聯合,實乃互補長短,世奇將立即前往太倉,盡力說服先生!”

林純鴻沉思半晌,方言道:“君常公不用急,林某並不反對與復社聯合,只是對如何聯合還有點疑慮,待林某考慮清楚,請君常公一併帶話與西銘先生。君常公不妨趁這幾日在枝江附近多轉轉,當有所得。”

馬世奇道:“正合世奇之意,以前總是霧裡看花,正好趁這個機會看個明白!”

兩人攜手哈哈大笑,兩年來的怨恨與猜忌頓時煙消雲散。

馬世奇要充當邦泰和復社的中間人,促成兩強的合作,林純鴻當然樂見其成。

這些年來,邦泰在軍事、工商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更是藉着弓兵和貨棧將觸角伸到了四地的每個角落,成就不可謂不輝煌。但是,缺乏朝堂、士林中的代言人一直是邦泰的短板,以致於除了極少數才智之士能看出邦泰制度的優勢外,無人知曉。

東林黨諸老與邦泰維持着表面上的合作關係,不過關係也僅僅止步於利益交換,要想東林諸老爲邦泰搖旗吶喊,無異於與虎謀皮。拋開東林黨,林純鴻也想過另起爐竈,培養邦泰在士林和官僚中的代言人,但薄弱的根基、驚世駭俗的政策無不讓大多數士子們望而怯步,行知書堂開辦幾年來,在讀的學子一般都是家境貧寒,或者本身對格物極有興趣之人。

這麼想來,如果復社能夠看清大勢,與邦泰精誠合作,不失爲雙贏的策略。復社在今年春闈中無一人中進士,張溥試圖通過科舉掌控朝政的方略遭受到重大挫折,沒準張溥真能痛定思痛,改變一條腿走路的老思路,將思路轉換到通過政績謀取晉身之階的道路上來。

合作方式既要讓張溥能夠接受,又要把主動權掌控在邦泰手中,這纔是關鍵,也是林純鴻遲遲難以下決定的主要原因。

林純鴻甚至想到,復社之所以能夠快速興起,與背後江南豪紳的支持分不開。江南豪紳在聚斂了鉅額的財富之後,不可避免地需要在朝堂上增加話語權,以更好地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因此,與復社的合作,無異於拉近了邦泰與江南豪紳的關係,假以時日,江南豪紳與邦泰用一個聲音說話,並非只是一個夢想。

當然,只要合作,對雙方就有好處,現在的難題是,雙方的合作到底能不能成功。林純鴻向來認爲,合作應該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利益之上,這樣的合作纔算穩固。

對此,林純鴻的頭腦相當清醒:目前邦泰境內的土地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此改革,勢必侵犯大量守舊豪紳的利益,江南豪紳聽聞之後,心裡要是沒有厭惡之意,那簡直可以稱之爲奇蹟。

當林純鴻將自己的顧忌告知朱之瑜後,朱之瑜笑着說了一句話:“與願意合作的人合作……”

林純鴻大悟,一時之間思路清晰無比:一項政策、乃至一個政權,要獲得全部人的支持,無異於癡人說夢。就拿這次土地改革來說,四地的豪紳將會分爲三類,一類是換購工坊和貨棧的豪紳,對此類豪紳,邦泰將全力支持,並將此類豪紳作爲執政的根基;一類是強自低價贖買土地的豪紳,此類豪紳或猶豫不決、或攝於邦泰之威,方不情願地賣出土地,對此類豪紳,當盡力拉攏;最後一類就是沒收土地的豪紳,此類豪紳將遭到邦泰的嚴厲打擊。

對內如此,對外何嘗不是如此?

江南的豪紳當有眼界開闊之士,如馬世奇、如王大俊者,均是此中的傑出代表。對這類人,當然得同心協力,共同逐利。對那些不開眼的,暫且可以不顧,而對那些處處設置障礙的,當嚴厲反擊。

於是,在林純鴻看到“山不就我,我就山”七天後,馬世奇欣然乘船順流而下,往太倉逶迤而去。

……

在張貼土地換購佈告半月之後,商號和各村的彙報不禁讓林純鴻大跌眼鏡:偌大一個枝江縣,竟無一地主有耐心等到強自贖買階段,紛紛將土地換購成股權,成爲了工商業主。

林純鴻表情豐富,他萬萬想不到,想抓一隻雞來威懾其他地區的豪紳都做不到。林純鴻絕不相信,枝江的地主覺悟有這樣的高度,要怪,只能怪那些理事和隊長工作開展得太出色。這幫理事和隊長惟恐村內的地主拖了他們的後腿,在說服地主的過程中,無所不用其極。威逼算是輕的,鼓動佃戶罷耕的有之、帶領佃戶上門要求降租稅的有之……林純鴻對這些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這些下屬不鬧得太出格,他也懶得管。

當然,這些地主也想出了各種奇思妙計鑽邦泰政策的空子,如有的地主憑着自己兒子多,立即分家,每個兒子分得不到一百畝的土地,藉此來規避邦泰強自贖買土地的政策。更出奇的是董家灣的董臣泰,他既不願意將二百多畝土地換成貨棧和工坊,也不願通過分家來規避邦泰的緊逼,而是將一百多畝土地轉化爲村裡的學田和祭田,成爲村民的公共財產。

聽聞董臣泰的高風亮節之後,林純鴻不禁肅然起敬,敬仰之餘,忍不住對張道涵和朱之瑜嘆道:“當年倪新澤曾言道,董家灣能出兩個進士、五個舉人,與學田制度大有關係。可惜咱們看過之後就拋在腦後,到目前爲止,整個邦泰除了行知書堂外,僅僅在百里洲設置了蒙學,可憐可嘆,咱們還不如董家灣!”

朱之瑜毫不客氣地指責道:“這個得問將軍!連年擴軍、連年投入巨資於工坊,幾乎耗盡了邦泰的元氣,邦泰哪有一塊剩餘的銀幣投入到學堂中?”

林純鴻搖了搖頭,辯解道:“朱幕使此言差矣,沒有工坊提供利潤,哪有錢投入到學堂中?沒有強大的軍隊,投到學堂中,不也爲人做嫁衣?不過朱幕使放心,此筆欠債,邦泰得立即補上,朱幕使趕緊拿出個方案吧,看學堂如何設置,需要多少塊銀幣,這事不要拖了,抓緊吧!”

朱之瑜忍不住心頭的狂喜,用挑釁的眼神瞅着張道涵,似乎在說,以前找財政司要一千塊投入行知書堂,你都推三阻四的,現在將軍已經決定增大投入,看你有何話可說!

哪想到,朱之瑜的喜色還未持續多久,就被急報打斷:荊州左衛兵變!

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50章 初識白杆第633章 禁衛軍第524章 猶豫第1章 垂髫小兒第530章 亂戰第517章 受阻第472章 范文程第472章 范文程第459章 援救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302章 英格蘭艦隊第568章 小高潮第71章 兵甲初備第302章 英格蘭艦隊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469章 整備第591章 金銀複合本位第293章 異地結果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54章 春香樓裡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100章 招募騎士(二)第36章 誓言報復第314章 原始的炮戰第390章 初戰第270章 經營南陽第71章 兵甲初備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60章 發展方向第165章 奇怪陣型第524章 猶豫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372章 沁水據點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134章 臨陣變計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94章 圍魏救趙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424章 運兵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404章 合謀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18章 思南攻略第80章 初戰告捷第471章 擄掠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523章 水陸之戰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150章 重返桐柏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62章 徽州會館第151章 南召受阻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167章 童莊河口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112章 內臣抵營第587章 西北劇變(二)第35章 風起雲涌第118章 觀口守營(二)第361章 出擊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671章 航運中心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65章 後院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96章 逼退紫金樑第293章 異地結果第646章 遼東變局(一)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41章 安定人心第62章 徽州會館第26章 求賢若渴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401章 條件第655章 平叛令第187章 川江邂逅第482章 借債風波(四)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664章 滅國之戰(九)第35章 風起雲涌
第480章 借債風波(二)第50章 初識白杆第633章 禁衛軍第524章 猶豫第1章 垂髫小兒第530章 亂戰第517章 受阻第472章 范文程第472章 范文程第459章 援救第643章 虎丘書堂第20章 如白崖洞例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302章 英格蘭艦隊第568章 小高潮第71章 兵甲初備第302章 英格蘭艦隊第280章 虛假銀庫第469章 整備第591章 金銀複合本位第293章 異地結果第581章 開眼看世界第316章 悲觀的科奎拉第六十九 掌崇禎皇帝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170章 追襲作戰第54章 春香樓裡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100章 招募騎士(二)第36章 誓言報復第314章 原始的炮戰第390章 初戰第270章 經營南陽第71章 兵甲初備第296章 密林小道第60章 發展方向第165章 奇怪陣型第524章 猶豫第662章 滅國之戰(七)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372章 沁水據點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134章 臨陣變計第148章 月白風清樓第210章 南下途中第94章 圍魏救趙第683章 地方官制第203章 婁東張溥第424章 運兵第341章 古典奇才第630章 封狼居胥(四)第132章 脫離包圍第638章 兩家商號(一)第404章 合謀第291章 內閣劇變第18章 思南攻略第80章 初戰告捷第471章 擄掠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523章 水陸之戰第281章 信用等級第123章 海洋戰略第150章 重返桐柏第224章 東施效顰第62章 徽州會館第151章 南召受阻第644章 任人唯親第167章 童莊河口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112章 內臣抵營第587章 西北劇變(二)第35章 風起雲涌第118章 觀口守營(二)第361章 出擊第352章 熊文燦的苦楚第502章 籌謀已久第366章 紛亂戰前第671章 航運中心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65章 後院第260章 遼東魔王第222章 海商大會(二)第96章 逼退紫金樑第293章 異地結果第646章 遼東變局(一)第490章 亂中動兵第241章 安定人心第62章 徽州會館第26章 求賢若渴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692章 參軍聯席署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613章 紡織業的前景第401章 條件第655章 平叛令第187章 川江邂逅第482章 借債風波(四)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664章 滅國之戰(九)第35章 風起雲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