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

李嘯迅速閱畢臺灣拓殖集團團長丁估的來信,臉上不覺滿是思索之色。

丁佑在信中,簡介了拓殖集團,自今年五月十五日,啓程前往臺灣的經過。

他在信中告訴李嘯,因爲鄭軍的返回船隻,是逆南風而行,全體拓殖人員在海上行駛了近一個月後,才終於到達臺灣。

到達臺灣後,李定國迅速帶領檯灣派遣軍,接收了原先鄭軍駐防的各崗樓與軍堡。丁佑與拓殖團副團長馬華興,以及一衆文官,則接替了原先的鄭軍辦事衙門,開始正式按李嘯設定的計劃,也和赤鳳衛一樣,組建了民政司,農牧司,錢糧司,商業司,監撫司,安全司等部門,開始正式運作。

丁佑告訴李嘯,由於長期的海上乘船顛簸,以及初到臺灣不服水土之故,2萬餘名移民中,約有七百多名老弱,或在途中,或在初到臺灣之時不幸去世。剩餘的近2萬人,方順利在臺灣落腳安頓。

因爲人數尚少,丁佑把他們全部集中在官府所在的大肚地區附近,與原先就有的殘餘5千福建移民雜居混處。

他希望,以這種雜居混處並互相通婚的方式,儘可能降低宗族勢力的形成規模,使得基層組織管理起來更加方便。

丁佑在信中,以一種喜悅的語氣,向李嘯彙報道,現在那近2萬的移民中,約有五千多戶,已按每戶授荒地五畝的規格加以分派,到現在爲止,已初步開墾2萬二千多畝荒地,加上福建移民的1千餘畝稻田,共開墾了約二萬三千餘畝的稻田出來。這樣的話,到晚稻收割時,以每畝二斗的標準,可收取稅糧近5千石。

當然,這個數量,還是太少,丁佑在信中說道,據他在所接收的大肚,二林,南社三地探查,僅這三處,初步估算,尚有可開墾的荒地就有100多萬畝,故他希望,李嘯可以再派更多的流民過來,進一步加快拓荒的進度。

看完了丁佑來信,李嘯在沉吟了一陣後,便迅速地做出了決定。

現在,因爲清韃子這次入關燒殺擄掠,宣府北路與東路,以及順天府諸地,都有大量的流民產生,故李嘯可以基本不用費力就可招收到大批的流民。

於是,李嘯給陳子龍與許秀清二人下令,着他們在看看一個月的時間內,從這些地區至少招到20餘萬的流民,全部運往臺灣拓殖開發。

如果有這20多萬移民,近5萬戶家庭過去,李嘯相信,這些流民至少可以新開墾出25多萬畝稻田出來。這樣的話,等到到次年後,以每畝五斗的稅糧徵收,可是25萬石糧食的固定稅糧。

這還只是李嘯暫定的計策,李嘯打算,等臺灣的稻田產量,達到永曆年間鄭成功開拓臺灣時,那種畝產近3石的產量時,便以每畝八斗稅糧,以每年收兩次的標準,加以徵稅,自此永爲定例。這樣的話,加上現有的二萬多畝已開墾的稻田,近28萬畝稻田中,可產出44多萬的稅糧了。

而現在李嘯軍中,單縣、赤鳳衛、以及海洋島等地加起來,共有耕地158萬畝,以每畝二斗的數量計算,共有63萬石的稅糧。

這樣的話,每年總共有100多萬的稅糧,以一名正常成年人一年需3.5石米糧的量來算(考慮到浪費與損耗),足以供應近30萬人的生活用度。

而現在而需要李嘯提供糧食的各營軍兵,工廠工人與政府人員,以及各類勞改俘虜、建築勞工之類,可按總數16萬人計,現有的糧食供應,已是完全的綽綽有餘。另外還可看出,哪怕就是維持現有的糧食供應狀態下,也足以支持李嘯的下一步擴軍計劃了。

錢糧在手,天下我有。若有充足錢糧,李嘯的雄心,將會再不受制約。

二人聽了李嘯這壯闊的移民計劃,皆是心喜非常,二人大聲應諾,向李嘯保證會順利完成這項任務。

陳子龍更是笑道:“李大人,能給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流民,謀得一條活路,這消息一傳出,怕是不知有多少流民想來呢。”

招攬流民之事定下來後,李嘯立刻給鄭芝龍飛鴿傳書,希望他遵從上次所定的協議,再派最少5百艘船隻過來,把李嘯新招收的20餘萬流民們,再度運往臺灣。

五天後,鄭芝龍收到了李嘯來信,不由得爲李嘯移民的大手筆大大震驚。在感慨一番後,上次已嚐到甜頭鄭芝龍,十分爽快地給李嘯回信,說已立刻命令鄭彩鄭聯兄弟二人,帶大小船隻六百艘,即刻北上赤鳳衛,運送流民與物資,兼採購商貨。

而在得知鄭彩等人又要率隊北返赤鳳衛的消息後,這拔臺灣的移民中,有不少在山東等地還有親眷之移民,紛紛或是寫信,或是求帶口信,向北方的親人通報近況或簡單地報個平安。還有不少人,央求着鄭彩的船隊,再給山東的親人們,帶上些臺灣的土特產作爲禮品。

經臺灣拓殖團長丁佑與鄭彩等人溝通,鄭彩最終同意,幫這些移民們,帶回這些信件與禮品,只不過,考慮到船隻載重與搬運不便,鄭彩要求,只能運送小件禮品。

在得到了北上的鄭軍船隻,可以帶信件與小件禮品的消息後,臺灣派遣軍監撫司中,負責騎兵二隊的監撫文官趙文采,十分高興。

當天返回軍營中自已那間的竹木房後,趙文采立刻點起油燈,鋪開信紙,向在山東赤鳳衛的自家哥哥趙文煥寫信。

趙文煥趙文采兩兄弟,原先皆是黃縣的童生,因當日孔有德在山東興兵作亂,全家被殺,僅剩兩兄弟潛入山中,得以逃命。

後來,兩兄弟皆被招入李嘯軍中做事,哥哥趙文煥原爲赤鳳堡民政司辦事文員,後來,在李嘯兼併了招遠與黃縣兩地後,哥哥趙文煥,被委任爲招遠區安遠鄉民政分所副所長。

而趙文采,則一直在軍中監撫司擔任監撫文官,在今年五月時,其所在飛鷂子騎兵隊,被選入臺灣派遣軍中,趙文采自然也隨軍前往臺灣。

從當日渡海出發,到現在臺灣安心定居,趙文采內心感慨頗多。在跳躍閃爍的油燈下,他沷墨揮毫,很快就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幾張紙。

爲了便於讀者觀看,現在將趙文采這封信的內容,以半白話文形式,展示如下。

尊兄在上,愚弟頓首,願全家安好。

自今年五月,愚弟從赤鳳衛龍口港,渡海來臺,自今已有近四月矣,愚弟在臺一切安好,望尊兄勿念。

愚弟自五月十五日啓程,在海上航行近一月,終順利到達澎湖,隨後再乘船轉進到臺灣中部大肚之地上岸。

因乘船者,皆是北人,不慣船舶,暈船者甚衆,愚弟亦不適應,連日嘔吐,米食難進,數日後方漸適應海上風波。然我等年輕力壯者,尚可撐住,其一衆移民中,老弱者則更辛苦不堪矣。自離山東後,不時有老弱暈船生病而死,因天氣炎熱,爲防瘟疾發作,故屍首不得保留,皆拋入海中作罷。餘觀其家屬怮悲之狀,扶舷號泣,亦是可憐。

到臺灣後,我臺灣派遣軍,遂與駐守之鄭軍交接,接收其軍營崗樓。愚弟所在的飛鷂子騎兵二隊,先駐大肚沿海邊,後被調防到近山地區,以防當地山野之土著。

尊兄,這臺灣之地,風景氣候卻與山東卓然不同。其地溼熱非常,巨木茂草從雜,越距山中土著近處,越多有瘴氣蠻煙,每天海風蕭然,常有暴雨突來,我等北人,一時實難適應這般溽熱潮溼之天氣。愚弟僥倖,尚未得病。然多有生疾者,或中暑,或發燒,或拉痢,且多有不服水土之老弱移民去世,實實令人傷感。

不過,孔子日,既來之,則安之。這臺灣既已爲李大人之土地,我等自是守土有責。卻也不得不與那一衆福建移民一般,居於隨船前來的工匠們,用竹木搭成之小屋內,尚得聊解暑熱,以爲存身。

後來,幸得隨軍而來之醫士,每日煮藥派發,方使得大部移民,疾病漸消,並日漸習慣臺灣之環境。

隨後,臺灣拓殖團長丁大人,開始給每戶移民分授田土,一戶實授五畝荒地,自行開墾耕種。就連那原先之五千福建移民,若有不足數者,亦配予五畝之地,以供其墾荒翻耕。

據官府安排,北人移民與福建移民,雜然相處,互相間居,屋舍相隔,儼然已成一體矣。後全部移民,被劃爲數鄉,每鄉均設了民政分所,從此治安晏然,鄉間無事。

據丁大人講,赤鳳總兵李大人愛護民衆,給每戶農戶免費了稻種,約定一年後再以稅收抵之即可。另以十戶一組,給包括福建移民在內者,皆免費配了從澎湖採買的耕牛,和我鐵龍城所產的鐵製農具,亦約定來日以稅糧抵其價,故各民戶極欣悅,紛頌李大人之恩德。

因李大人的善政,一衆福建移民極爲感動,紛紛自發來幫助我等北人移民,教習種稻之技術。餘觀其景,心下遂嘆,古語道,播春風者,方爲下雨,如今兩處移民相善之狀,然哉其言也。

以愚弟觀之,這臺灣之地,雖氣候與環境,皆不甚好,但其土地,卻是積肥甚深,極適種稻,沿大肚溪河兩側,不過月餘,便是片片新開之稻田,遠望稻苗青青,萋萋如畫,觀之令人心喜矣。

尊兄,自此之時,全部南下之移民,始得徹底之安頓。然我等移民雖安,我軍駐守之崗樓,卻開始多有當地土著前來騷擾。

按李定國將軍之計,我臺灣派遣軍,對所來之土著,實施打撫相結之策。凡是惡意想來偷襲我軍移民,偷盜財貨,搶掠牲畜,甚至出手傷人之臺灣土著,皆殺無赦,其頭顱砍下,於各鄉入口通道處築成京觀,以戒效尤。

尊兄,在大肚溪深林之處,有一土王名爲大肚王,此人向來好勇鬥狠,壓服了附近諸多土人村寨,對我軍移民與財貨,甚是覬覦,前來我軍各鄉偷襲擄掠者,多爲其部之民。起初之時,因其部兇悍而我軍不備,多有百姓遭其荼毒。後李定國將軍設計,趁其率部數百,前來大掠之際,於一峽谷處,前後截住,官軍一起攻殺,可憐這縱橫一世的大肚王及其部數百精銳,頓被我軍殺得乾乾淨淨,片甲不留。數百個頭顱,被我軍運回至官衙前,築成京觀。

經此戰之威,我軍在臺中一帶,威名大起,土著皆爲震懾。自此之後,前來各鄉偷掠的土著幾近於無。餘乃嘆之,自古蠻夷畏威不懷德,以今觀之,實非殊言也。

而那些僅僅是想與我軍交換財物,採買物資,以濟生活之土著,我軍則以柔撫之。經李定國將軍與丁大人商議,將大肚溪彎處一塊空地,闢爲榷場,並與這般土著約定,以每月上中下旬的最後兩天,也就是總共六天時間,與其換貨貿易。

榷場開闢後,愚弟亦曾去看過,開榷之日,由我軍軍兵在外嚴加守衛,以防有不懷好意之土著惡意搗亂。其榷內各處,我軍則設了諸多商臺,販賣運來的海鹽,呢絨,鐵器等物,而多有土著則沿道擺開小攤,售賣鹿皮,牛角,椰酒,珍珠,玉石等物。商攤擺好後,便有大批漢人與土著入場,分別採買商品物件。

尊兄,你等不知,這幫臺灣土著,生活極其窮困,幾乎人人衣衫襤褸,鳩形鷎面。他們對我軍之產品,極其感興趣,每次開榷,我軍所供之商貨,基本被其採買一空。他們尤以得到我軍之鐵器爲樂,我軍所制的菜刀,柴刀,水壺,鐵桶,鐵鍋,鐵鏟,鐵鍬等物,往往最先被一搶而光。

愚弟趁軍中放假之機,閒逛過兩次榷場,亦買了些須土著商貨,買了上好鹿皮一件,大水牛角一根,海珍珠二十顆,以及數瓶子椰子酒。

現在,鹿皮我已讓鄉中裁縫,製成坎肩一件,極爲保暖,山東冬日極冷,正好讓尊兄穿着禦寒。另再送尊兄兩瓶子椰子酒,此酒以椰肉釀製,味道香甜醇厚,入口極適,亦贈給尊兄一嘗。

而那水牛角,愚弟已請工匠製成牛角細梳一把,據說有護髮溫皮之效,便贈給嫂子。那海珍珠二十顆,也請工匠製成了項鍊,外觀頗佳,就亦贈給嫂子爲禮。

另有一件喜事,愚弟也要向尊兄稟明,我經人搭線,識得一當地的福建移民女子,爲人甚是溫婉和順,我甚喜之,欲娶爲妻室,就在這臺灣安家而居。餘念婚姻事大,特於此信中,求尊兄懇準矣。

尊兄,想來我兄弟二人,當日藏在深山中,以躲避孔賊之叛亂時,何嘗想過會有今日這般安穩之生活!只是,餘現在雖已生活安穩,只每念及被孔賊所殺之父母親戚,悲從心來,每每情難自抑。子欲養而親不在,如斯之痛,餘心深喟矣。

紙短情長,餘言亦不多敘。唯願意尊兄全家,在山東生活安好,若將來有緣南北一聚,全家團圓,則餘弟不勝欣悅之至矣。

趙文采寫完信,小心地裝入信封,又用蠟泥封好,再帶上早已包裹好的禮物,大步向軍營外正在集中收取信件與禮品的郵差走去。

這個夜晚,明月高照,海風浪浪,趙文采做了個夢,夢見在已是風雪交加的山東老家中,一向關心自已的哥哥趙文煥,烤着炭火,正在一盞閃閃油燈下,捋須細讀自已的來信,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五十章 軍議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十五章 反目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
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八百一十九章 序曲結束,正戲開始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三百九十九章 失控的李嘯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七百零二章 聯絡外力,共抗李嘯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五十八章 南撤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三百零六章 劉國能歸降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九百四十六章 城門混戰 生死一線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陳情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三百一十八章 暴力奪城第五百一十一章 百戰不歸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五十章 軍議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三百八十六章 是戰是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第十五章 反目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