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

見到趙傑與葡萄牙人們懊喪的表情,李嘯心裡亦在惋惜不已。

只不過,他並未就此責怪他們,因爲李嘯知道,在這個明末時代,想要成功鑄成一門火炮,到底有多難。

19世紀中期以前,不管東方或西方,因爲鑄造工藝不成熟,火炮鑄造的廢品率其實是相當高的。

《火攻挈要》中記載,由於當時鑄造工藝尚不十分穩定,即使是在火炮技術相對成熟的歐洲,“鑄十銃能得二、三銃可用者,便稱高手”。也就是說,鑄炮的廢品率可高達70~80%以上!同時,因爲廢品率太高,還導致火炮的鑄造價格,長期高居不下。

李嘯記得,歷史書上曾說過,此時火炮鑄造廢品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個就是,炮管內外的冷卻速度差距問題。由於這冷卻速度的差距,炮管鑄造時,稍不注意,就會在冷卻時因爲熱脹冷縮而在火炮身管產生裂痕。而一旦炮管出現了裂痕,自然就是廢品一件了。

另一個是,炮管的內應力不均勻的問題,會使炮管在內部出現細小的裂縫,這些些細小的裂痕,外表上是看不出來的,而是隱藏在管壁金屬內部,一經打放,就會暴露出來。

所以,當日登萊巡撫孫元化就規定,每次造好的火炮,即使在檢驗外表合格後,還均需作三次試放。

也就是,在炮管內填滿火藥但不裝炮彈,連續打放三次,再檢查管壁無裂痕者爲合格。如果管壁有內傷,一定會在這三次打放中,裂開暴露,這樣的炮管,也就只能淘汰了。

李嘯注意到,現在火炮廠的試驗區內,這樣的報廢炮管堆積如山。而在成品區內,竟只有區區十門重量爲2000斤左右的輕型紅夷火炮鑄造成功,在空曠的庫房內,擺成了小小的一列,看起來十分不起眼。

李嘯心下暗歎,這近一年時間過去,才造出區區十門,產量未免太低了。而之所以火炮鑄造遲遲上不了規模,這廢品率太高,應該是個重要原因。

雖然李嘯對於火炮鑄造,也只有書本上獲得得一點淺顯知識。但他突然想到,也許,自已可以把這些後世的經驗,向他們簡略說明一番,讓趙傑他們把握方向,再去加以解決。

李嘯記得,在前世看過的歷史書中,曾記載過,如果在鑄造過程中,能到火炮炮管進行強化的話,可以大幅降低廢品率。

所謂火炮身管強化,就是在炮管制造的時候,用各種手段,給炮管施加一個由外向內的預應力,這就可以抵銷部份炮彈發射時爆炸產生的向外壓力。一來可以大幅延長炮管壽命,大大降低廢品率,同時加快鑄造速度。二來炮管壁也可以不用做的那麼厚,從而達到用較薄的炮管獲得同樣的膛壓耐力的效果,因此便可以大幅降低火炮重量並節約成本,以十九世紀歐洲的經驗來看,炮管重量降幅可達到20~50%之多。

李嘯打算用延展性與緻密性更好的鋼材,來代替現在這種銅胎鐵芯炮管,這樣炮身重量當可大幅下降,也許,那近50%的下降幅度,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接下來,李嘯向趙傑及三名葡萄牙人,簡介了以下兩種技術。

第一種,是內模水冷技術。

這種技術,是19世紀中期的美國人羅德曼,在南北戰爭時期發明的,故又稱羅德曼法。當時據稱可一舉將炮管壽命提升五倍之多。這種技術又可稱之爲內模可控冷卻技術,或者內模水冷技術。

而這種技術,其實說穿了,也十分簡單,那就是,因爲水冷比氣冷還快,如果要讓鑄好的炮管裡層比外層先冷卻,那就往炮管內灌水,實施水冷就行了。

一般來說,鑄好的紅熱炮管,在靜置時的自然冷卻,是由外往內,原因一是炮管外表面面積比內管大,其二是外面空氣流通比內部快,這樣自然外層比裡層冷的快。但是如果能同時讓炮管裡層冷卻,甚至使之比外層先冷下來,不但可以提升整根炮管的冷卻速度,更可以提高炮管性能。

當然,若是真的傻乎乎地直接往紅熱炮管內注冷水,結果只會讓炮管迅速破裂。實際上的具體做法是,把鑄造炮管時,用來作炮管內模的模具換成空心的,中間加上冷卻水管道,然後往裡面注冷卻水就行了。當然這冷卻水管道必須要作成可循環樣式,譬如說u型管,又或者把水管出口放在炮尾處,從裡面開始注水之類的,這樣才能持續循環冷卻。

看到這裡,可能各位讀者都能感覺到,這樣的炮管冷卻方法,和電腦的cpu水冷十分相象。這種水冷法,唯一的問題是,冷卻速度(也就是水循環速度)還是有講究的,太快冷卻的話內管還是會破裂,當年羅德曼也曾就這個問題進行了反覆的試驗,才最終確定了大致的水冷速度。而現在趙傑他們要採用這種方法的話,也完全可以慢慢實驗,找準技術參數,卻應該不是什麼難事。

而一但採用這種方法,對於趙傑他們來說,最大的好處,便是可以大大降低廢品率。

內模水冷技術,可以保證內外管冷卻速度相同,或者經過實驗與調整,將速度差異控制在安全的範圍下,如此身管就不會因爲冷卻溫度不一致,而產生裂疑與內傷。同時炮身因爲內外緊緻的程度一致,從而更加結實,沒有暗傷,平均壽命可提高近五倍!

也就是說,普通鐵炮只能打600發就要開裂不能再用的話,這種用水冷法制造的火炮,則能打個3000發纔會達到使用壽命。

據羅德曼當年的數據來看,美國人在採用這個水冷降溫技術後,鑄炮的廢品率從70%到80%,竟然降低到了個位數!

這種技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可以更方便地鑄造大口徑火炮。

因爲,在鑄造超大口徑炮時,由於口徑越大,則內外冷卻速度差距就越大。因此在自然冷卻的時代,口徑越大的炮鑄造時的廢品率也就越高。而鑄造的價格,也會因此呈可怕的指數性上升。而如果要鑄的火炮大到了一定程度以上,幾乎就是百分之百的失敗率了。

這也是爲何登萊巡撫孫元化,在登州這幾年時間裡,大口徑炮鑄成的極少,而多爲中小型口徑的火炮的原故。

而趙傑他們現在鑄成的10門火炮中,全是隻能打6斤或8斤炮彈的輕型紅夷炮,那種重達3000斤以上的重型紅夷炮,一門都沒造出來。

而現在如果使用內模水冷技術的話,就可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了,李嘯一直想擁有的能打12斤或16斤炮彈的重型火炮,也就可以正式生產出來了。

李嘯向趙傑等人說完這種技術,趙傑及三名葡萄牙人皆是一臉興奮之色,紛紛用紙筆詳細記錄了下來。

李嘯能明顯感覺到,趙傑及一衆工匠看向自已的眼神中,充滿了敬佩之情,與那些鍊鋼工人看自已的眼神十分類似。

接下來,李嘯再向他們介紹第二種火炮炮管強化技術。

這種方法,就是雙層或多層炮管嵌套技術,亦稱身管筒緊技術。與趙傑他們現在正在做的銅胎鐵芯炮,很有些類似之處。但具體的製作方法,卻是很有差別的。

這種方法,則是專門應對防止出現內應力不均勻而在炮管內部產生裂縫的問題。

只不過,孫元化的銅胎鐵芯法,是直接用鐵管作內模,再於外面澆鑄銅管,這樣的話,是沒有辦法制造向內的預應力的,也是這爲何即使僥倖碰到所鑄的炮管沒有裂縫,也往往在試炮時出現炸裂的原因。

19世紀中期時,歐洲出現了一種炮管多層嵌套技術,簡單來說,是在炮管制造時,造一個內管與一個外管,而外管的內徑要比內管外徑小一些,叫做過盈。理論上這樣的內管是不可能塞進外管裡的,但巧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只要把外管加熱燒到數百度,則由於熱脹冷縮,外管會膨脹,其內徑也會跟着放大,等到他的內徑膨脹到夠大超過內管外徑的時候,就可以把內管套進外管裡。然後等外管冷卻後收縮,自然就會向內箍住內管,提供一個向內的預應力,使內層炮管變得緻密緊湊,大大減少裂縫產生的空間。

而且,這種技術,真正使用起來也十分簡單,只要能把外層炮管燒紅使之膨脹套住溫度相對較低的內管就可以了。

這種炮管多層嵌套技術,隨着年代的發展,出現了很多種不同的鑄造方法,例如說,外管可以不用一個完整的套子,而是用幾個環的方式一一套進來。如果是一端有孔而另一端無的完整套子就稱爲炮套,若是兩端有孔的環的話就叫炮箍。再者,除了內管外管兩層外,需要的話也可以在外管上再套上第三層、第四層管子,以加強特定部位,尤其是承壓力最大的炮膛尾部的耐壓力。

這種層層上套的手段,是這種技術的額外優勢。

衆所皆知,大炮炮管壁一般不會前後一樣厚度,通常是炮口的地方薄,炮尾的地方厚。這是因爲火藥在炮尾爆炸,因此炮尾承受的壓力最高,而炮口承受的壓力最低。如果作成前後一樣粗的話,那麼炮口的管壁厚度,實際上就是不需要的多餘重量。

因此炮管一般會鑄造成前細後粗的樣式,但這樣的話,在鑄造上會較爲複雜。而如果用多層炮管嵌套的話,則可以用同樣粗細的炮管。例如前後一樣粗的2公尺長內管,套上1公尺長的次外管,再套上50公分長的最外管這樣的形式,就可以達成給炮管不同部位,提供相對應的厚度以承受不同壓力,從而大幅降低鑄造難度,並且提升製造速度。

這種技術的典型例子,就是19世紀中期德國的克虜伯大炮,以及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大炮,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優良大炮,都是多層嵌套技術的產物。

這種技術,其最大的優點,便是製造上手續簡單,也比較安全方便。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鉅艦大炮時代,戰艦的大口徑主炮,一般都是用這種方式來製造的。

聽完李嘯再介紹完這層多層炮管嵌套技術後,趙傑及各位工匠,都有一大開了眼界的感覺。

李嘯所提供的這些技術,其實真正說起來,也沒什麼特別複雜的地方,爲什麼自已就是想不到呢?

很多時候,技術的瓶頸,其實真的要捅破的話,也就是一層窗戶紙。李嘯提供的這兩項十九世紀纔出現的鑄炮技術,在真正生產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太多的複雜性,而且不受技術基礎限制,並不需要象二十一世紀現代陸軍所用的大炮一樣,使用什麼鎳鉻合金鋼,以用生產現代軍用炮的精密機牀。故而,現在李嘯提供了技術思路與方向後,接下來的試驗,趙傑和葡萄牙人,以及一衆工匠,完全可以就此試驗生產出來。

並且,只要制炮廠做好重點技術的保密工作,那麼這些技術,是不會因爲火炮在戰場上被擄獲而流出去的,也會難以被模仿。

“趙傑,本官要求你們,在我軍鋼材已成功生產的情況下,以後停止試驗銅胎鐵芯炮,全部改爲用鋼材制炮。可同時使用這兩種技術,務必要儘早生產出適合我軍使用的重型火炮出來。”

李嘯用一種殷殷叮囑的語氣,對趙傑等人說道。

“李大人,有你這兩項技術,趙傑我可謂是茅塞頓開啊!您放心吧,我會盡早將成品試產出來,一定包李大人您滿意!”趙傑爽快地回答道。

最後,李嘯與趙傑他們約定,現在已是九月,務必在今年年底前,將火炮製作成功,讓生產工藝成熟。然後,看看到明年三月之時,能至少製出20門可發射12斤鐵彈的重型紅夷炮出來。

趙傑一口應諾,保證達到李嘯的要求。

這時,他彷彿想到了什麼,他眨着眼對李嘯笑道:“李大人,那這新炮造了出來,大人可曾想好給它取個什麼名字?”

李嘯笑了起來,他沉吟了一下,便朗聲道:“古語有話道,迅疾之攻,有如龍擊。以本官看來,就將這新型鋼製火炮,命名爲龍擊炮吧。”

“好,好個龍擊炮,端的有氣勢!”李嘯的這個命名,讓一衆工匠爲之叫好。

隨後,李嘯又與衆人聊了一陣,便離開了火器研製場。

他離開時,令趙傑將已制好的十門銅胎鐵芯炮,全部運往赤鳳衛,以備使用。

而李嘯在返回赤鳳衛後,立刻有軍兵前來稟報,說就在前天,收到了臺灣拓殖集團團長丁佑,送來的飛鴿傳書。

“哦,速速拿來我看。”李嘯下令道。

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八百一十二章 當道而轟,何人可擋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十六章 暗謀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四十八章 與熊共舞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遠征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
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二百八十二章 明清結姻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六百九十五章 重炮當道,一擊而潰第九十四章 改造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八百一十二章 當道而轟,何人可擋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八十五章 贖買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十六章 暗謀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二十八章 四面總攻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五十三章 一箭雙鵰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五百五十七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四十八章 與熊共舞第六百五十一章 此計只爲賺你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二十三章 診治第四百二十四章 失落的遠征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五百七十九章 兵進營囗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