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

李嘯俯望衆人,臉上表情愈發嚴肅。他擡起頭,目光投向極遙遠的地方。

“本王雖然草莽出身,讀書不多,文章典故,聖人理論皆遠不及爾等。但是,本王卻始終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自古明君賢臣治天下,莫不是以民爲本。萬民安則天下固,萬民足則天下富。這安穩天下的根本,便在於人民有活路,有生計,不致於被生活與戰亂逼迫爲造反活命的流寇!”

李嘯冷笑道:”本王還真不知道,這國家從什麼時候起,不管百姓死活,反而一味只顧全所謂的士紳豪族的利益了。本王更不知道,又是什麼時候,不是那天底下的萬千普通百姓,反是這衣食無憂生活活富足的士紳,竟成了國家的根本了!”

李嘯說到這裡,下面已是鴉雀無聲,一片寂靜。

非但一衆書生低首無言,就連那應天巡撫左懋第,亦是在一旁暗自點頭,心下感嘆不已。

李嘯見衆人俱是無言,遂冷笑一聲,繼續道:“現在,本王再與你們,詳細說說本王的土地政策。你們知道,本王將這江南田土,劃爲基本田與富餘田,並決定但凡地主豪紳人家,超過200畝以上的土地被劃爲富餘田後,若無力負擔稅賦,則可由官府按市價略高的價格進行贖買。這項政策,實則亦是苦心積慮多時,又結合當前實際,方得出的施政方略。絕非是本王一時心血來潮,想當然所出的衝動措施。”

見衆人聽得仔細,李嘯又接着說道:“各位其實都知道,現在江南之處,雖是土地豐腴,物產豐饒,但畢竟人多地少,又兼土地兼併,就連本地民衆都難以靠耕作爲生,更遑論外地流民了。但在這江南,卻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整個江南地區,堪爲我中華最優良的耕地所在。本王瞭解過,滿足一戶自耕農的生活需要的田畝土地,哪怕再貧瘠,有兩三畝也就足夠了。那麼,本王劃定的200畝以上方爲富餘田,實在是已考慮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只會讓極少部分的大地主與大豪紳感覺壓力,其餘的自耕農與中小地主,基本不受任何影響。”

“這樣一來,本王可以料定,這項政策推行下去,最大的反抗者,也只有這少部分大地主豪紳們了。只有這麼一小部分人反對,本王根本就不放在心上。整個江南時局,也絕不會如爾等說得這般危言聳聽。“

”更何況,本王不是韃子或流寇,只會強搶強奪,對於這些大地主大豪紳,本王也充分考慮了他們的現實境況,採取田土贖買之策,進行價格優惠的田土併購,絕不會讓他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這樣的事情,可謂兩全其美,那些大地主大豪紳們,又如何會再有什麼不滿呢?“

李嘯說到這裡,下面又是一片竊竊私語,一衆書生,又在交頭接耳地低聲談論。

李嘯看得出來,到了現在,這些書生的表情言語,已明顯開始傾向於自已了。

“那唐王若從地主富紳中手上,通過這市價惠購的方式,得到這大片富餘土地,接下來,卻是作何用處呢?”許久沒說話的黃宗羲,這時悶悶地回了一句。

彷彿早就猜到他會這般發問一般,李嘯淡淡一笑道:“各位,你們真以爲,本王從地主富紳手中購得這大片田土,乃是私心自謀麼?非也。本王是打算,將這些收購上來的田土,按戶分發給無地的百姓與外來的流民。並把這些田土,劃分爲上中下三類田土,除了上田依舊進行稻田作業外,其餘中下田土,則全部改造成桑田與棉田。”

“哦,唐王爲何要全部改成桑田與棉田?”一直沒說話的應天巡撫左懋第來了興趣,急急插問了一句。

李嘯微笑道:“原因很簡單,因爲本王打算將整個江南,打造成中華乃至世界的織造中心。要讓我中華之地的絲綢與棉布,行銷至整個世界。要以數量與質量優勢,打垮一衆泰西國度的紡織業,要壟斷全世界的布料市場。要讓全世界,都只用上我中華所產的精美絲綢與華麗布料!”

聽到李嘯這般宏大的計劃與安排,下面的一衆書生,個個一臉吃驚。

沒想到,這唐王李嘯,竟有如此宏大野心。

只不過,這樣宏大的計劃,會有這麼順利得以實施麼?

更何況,若是把整個江南一帶的農田,大量改爲桑田與棉田,那江南一帶的糧食供應,只怕會更加困難了吧。

彷彿看出了衆人的心思一般,李嘯笑道:“各位,可是在擔心江南的土地,大規模改爲桑田與棉田後,出現糧食供應不足麼?”

李嘯這一問,一衆書生齊刷刷地擡起頭,一齊望向端坐椅上的李嘯。

李嘯環視衆人一圈,繼續道:“各位有此想法,確是人之常情。畢竟民生之重,吃飯爲先。這世界上,確實沒有比糧食更重要的事情。只不過,本王想就的是,各位確是多慮了。因爲,江南之土地如此寶貴,又是中國最大的工坊作業基地,這裡土地,若全部用來種糧食,而不是種植桑田與棉田,實現原物料運輸的最大化利用。實在太過可惜。”

“那麼,本王有何辦法來解決這糧食危機呢?很簡單,因爲本王有大量的海外土地,可以用來大規模生產糧食,確保糧食供應無憂。象現在的臺灣,呂宋,菲律賓諸島,新幾內亞島,以及龐大寬廣的澳洲,其下的土地,已有極多地方被我國移民與當地土著,開發成了物產豐富的農田。這些土地,不但出產成千上萬的水稻,另有產量極大的馬鈴薯與番薯產出,物產豐足之至。本王可以不誇張的說,現在海外的土地,其糧食產出與我整個中華大地相比,亦絕不在其下。所以本王有充足的糧食供應這江南之地,絕不會讓江南的百姓們因爲糧食供應不足,而讓生活發生危機。”

李嘯的話,讓下面的一衆書生,頓是大大鬆了口氣,各人臉上明顯皆是輕鬆之色。

李嘯趁熱打鐵地說道:“所以,如果本王能順利地將大地主大豪紳的土地收聚過來,並把它們大部改爲桑田與棉田的話,非但可以大量安置無土百姓與外地流民,更可因爲原物料供應充足,從而繼續大增加工坊的數量與規模,從而利用這些絲綢工坊與織布工坊,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安頓更多的百姓與流民。”

“唐王,那這些流民與失業百姓,能最終得到全部安頓嗎?”一衆書生中,有人小聲地問了一句。

李嘯搖了搖頭:“流民之數實在太多,以本王預計,若這項政策能最終全部實施到位,也只能讓一半的流民與失業百姓得以安頓,其餘人等,還是要另想辦法進行安置。“

“唐王歸打算如何安置這多達300餘萬的另一半流民與百姓?”黃宗羲緊接着問了一句。

李嘯直視着他探詢的眼神,立即回答道:“很簡單,就是將這些流民百姓,全部移民海外。”

聽到了李嘯這句話,衆人一時間,又是議論紛紛。

其實大家都知道,李嘯自獲取海外土地以來,一直在積極進行海外移民的政策,

從崇禎九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李嘯從未停止過向海外移民。

他的移民,來源多種多樣,

到了現在,其移民數量,總有已有近一千五百萬人,十分蔚爲可觀。

這些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從最北面的庫頁島,到最南面的澳洲,都有大量分佈。漢家子孫們在這些異國他鄉的海外之地,紮根定居,抽枝長葉,繁衍生息。把古老綿延的中國文明,帶入了從未有文明存在過的蠻荒之地。李嘯這樣的大規模移民政策,讓龍的傳人們,以一種誰都沒想到的方式,成功地趕上了這個瓜分全球土地的大航海時代。

這樣的做法,可謂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而現在,整個江南之地,安置完現有的三百萬當地失業百姓與少量流民,依然有三百萬餘的流民等着自已安置。這個數量,可是先前移民的五分之一之多,人數倒是十分壯觀。

對這些流民,李嘯已在心下對他們將來的去處,有了充分的規劃與構想。

那就是,他們這些人,亦是如先前移民一般,以家庭爲單位,其中年老體弱多者,安排去澳洲或新幾內亞,而其他人,則全部移民北滿與東西伯利亞。

這樣的安排,李嘯是有充分考慮的。

因爲,到現在爲止,整個南洋之地,象臺灣,菲律賓,新幾內亞,以及澳洲,各地皆已有移民入住定居,而在前兩年奪取的東西伯利亞,以及最新奪取的黑龍江以北,阿蘇江(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皆是地域廣大,卻渺無人煙。

這樣地廣人稀的地方,當然不能僅僅只是駐兵佔據,一定要安排移民進行開發,實現對這些土地的有效佔領,方可對這些土地,實現真正有效的長治久安。

象清朝爲了保障其滿人的特殊利益,以及時刻要給自已留一個後退回家的自留地,對關內的百姓實行嚴厲的禁止出關進入東北的民族岐視政策。這樣的政策與做法,十分愚蠢與短視。

這種嚴禁政策,在相當程度上,大大阻礙了東北地區的深入開發,致使人口不足邊疆空虛,從而爲以後的朝鮮人大量越境開墾和俄國長驅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機,最終讓整個外滿全部落入敵手,再難收回,實可痛哉。

清朝的愚蠢錯誤,李嘯當然不能再犯,所以現在的他,下定決心要對這些地區,進行大量的移民屯墾,確保這些北疆土地,能得到合理的利用與充足的開發。

相比去溫暖或炎熱的東南亞與澳洲,要前往動不動就零下幾十度的東西伯利亞與外滿這樣的苦寒之地定居生息,這樣的移民方式,頗有些令人望而生畏。

只不過,在守護土地與傳播文明的現實考量面前,李嘯決定用鐵腕實施自已的方略。

畢竟,再苦再難,也就是初始階段難過,等到這些移民熟悉當地環境,開始定居生活之後,一切的事情,都會慢慢變得容易與適應。

要知道,當年沙俄爲了開發北冰洋沿岸土地,曾強迫犯人與勞役們,從葉尼塞河與額爾齊斯河等地乘船出發,一路北行到達目的地,便令他們下船登岸,丟下幾袋作爲種子與口糧的土豆,就再也不管了。

這些被迫定居於當地的犯人與勞役,不得不趕在冬天到達前,拼命勞作,自已動手開墾土地,建造房屋,採摘野果以求生存。雖然在沙俄這樣殘酷而粗暴的壓榨下,移民死亡數量極高,但最終,他們終於成功地在那些大河的北冰洋入海口生存下來,開始形成一個個自然村落,並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漸漸形成了小小的城鎮。

也正是因爲沙俄這般殘酷卻有效的手段,現在的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已有四千餘萬人口,俄羅斯族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在整個西伯利亞長期定居。

整個西伯利亞,已成爲現代俄國重要的工業與後勤保障基地。其糧食產量,更是十分可觀,每年除了保障本國需要外,還大量向鄰國出口,堪稱整個俄國的糧倉。

因此,對於這波移民,李嘯同樣打算採取強硬政策,以鐵腕手段,讓這三百五十餘萬江南之地的流民,除卻老弱爲主的家庭外,至少要近三百萬人,強制他們全部移民至東西伯利亞與外滿。

當然,李嘯雖然手段強硬,但相比殘酷野蠻不管移民死活的沙俄,卻是溫柔了許多。在整個具體實施移民的過程中,李嘯仔細考量過每一個具體環節,會對這些移民,實施充足的物質與生活保障,儘可能地提高他們的存活機率。

李嘯給自已定的目標是,至少要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移民,能順利地在東西伯利亞與外滿紮根,最終成功定居,成爲當地的永久居民,完成對這些北方苦寒之地的長期開發與佔領。

聽完李嘯的計劃,下面頓時一片寂寂無聲。

這時,一個聲音突兀地響起。

“唐王所言甚是,黃某感愧之至。學生願響應號召,率全家北遷東西伯利亞,在當地紮根生息。”

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十九章 北行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
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十九章 北行第八百六十三章 海城陷落,直攻遼陽第九百一十六章 堯勒瓦斯的抉擇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二百四十七章 近島海戰第七百一十八章 敘州爭奪戰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六百九十九章 罵暈史可法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六百九十三章 與城俱亡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八百零九章 北援金湯城第四百四十二章 公主的命運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四百九十七章 加封平遼王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八百一十八章 搏命阻敵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逼升龍城第五百九十六章 孤軍險境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二百二十九章 一生之敵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七百七十四章 西南爲重,北面爲輔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七百一十六章 借爾頭顱一用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七百四十七章 掙脫鐵鏈的猛獸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