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

第二百三十三章紫荊關下

“你說紫荊關鎮守的是南軍?”阿刺知院有些懷疑的說道。

“屬下可以對天發誓,決計不會有錯的。”回來報告的探馬說道。

阿刺知院心中冷笑,先是看矮了三分。

也先爲了南下,不知道花了多少功夫,太詳細的情報不去說,但是最基本的情報還是知道的,比如大明精銳都在九邊,南方衛所軍爛的一塌糊塗。

阿刺知院發現紫荊關居然是大明南邊的軍隊,立即感覺是機會。

不管是因爲明軍兵力缺乏,不得不從南邊調兵,還是明軍排兵佈陣有誤,漏了紫荊關這個關鍵的地方。

這對阿刺知院都是機會。

阿刺知院一聲令下,大隊人馬進入蒲陰-徑,一路上,卻見到兩側山巒之上,一道道煙柱沖天而起,就知道被明軍發現了蹤跡。

索性也不隱藏了,派出麾下一部騎兵,以兵貴神速之態,直撲紫荊關。

幾乎在紫荊關這邊剛剛看見,一道道傳遞過來的狼煙,不過半日而已,瓦刺大隊人馬就出現在拒馬河南岸了。

前文說道,這太行八徑,都是不知道多少年,河流沖刷下結果,是古河道,但是這些古河道,大部分都因爲地質變化的滄海桑田乾涸了,但是也就有些地方,在古河道之中,出現新的河流。

而拒馬河就是這樣一條河。

紫荊關所在之處,就是谷地,山谷之中有一條河流,就河谷分開段。在河北比較窄,而河南是比較寬的。

拒馬河從這裡流出進入大清河之中,成爲大清河北系一道重要河流。

這個時代的紫荊關雖然有些軍事建築,但是決計沒有將這兩三裡的截面,連同拒馬河一併封堵住。

紫荊關雖然一處軍事要地的,但是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是定都北京,紫荊關的重要性,也沒有那麼大。

之前,與紫荊關有關的戰例,不過是成吉思汗攻居庸關不克,然後轉攻此地,內外夾擊攻破居庸關。

在此之後,即便是明初的戰爭之中,這裡更多是作爲通道,而不是關卡。

歷史上,也是北京包圍戰之後,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作爲京城的內三關,才被重視非常的。

但是方瑾在這裡駐紮了小一個月了。

他也不是什麼也沒有做的。

恰切相反,他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他將整個河谷都掘斷了。

雖然一時間,修建一座封鎖一兩裡山道的城池,有些不可能,但是三萬士卒,在這裡挖掘壕溝,高壘深溝卻是能夠做到的。

甚至方瑾一直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要不要將拒馬河給截斷,將深溝變成護城河?

只是工程有些太大了,也就放棄了。

但是即便如此,明軍整個防禦體系,也是相當之完善了。

丈餘寬,一人深的壕溝都不用了。當然了,也不是所有壕溝都是這個標準的,這裡畢竟是山區,很多地方都挖到石頭了,那也沒有辦法。

所以,方瑾在壕溝後面墊高近半丈,也就是一人高,上面有鹿角,拒馬。這個高臺也不是直上直下,也是有些坡度的,不會給敵人可以利用的死角。

而大部分士卒都在高臺上列陣。

少府打造大批火銃,在神機營不被待見,在福建軍中卻是上好的東西,原因無他,福建軍幾乎從上到下都是新的。

經過方瑾的整理之後,福建軍中幾乎被全部換血了。在軍紀上,與明軍精銳也差不了多少。

但是方瑾對福建軍的肉搏能力,其實還是有所擔心的。

南人不堪戰的說法,不僅僅瓦刺人知道,即便是在明軍軍中也是傳得沸沸揚揚,恍如真理。

或許有人覺得太祖皇帝不就是北伐功成嗎?怎麼敢說南人不堪戰?

很抱歉,請你看開國將領的籍貫,人家都是淮西人士,淮西人士他們不覺得自己是南人。

所以,方瑾下意思覺得應該避免福建兵與瓦刺肉搏戰。

而少府送過來的火銃,正合方瑾的心意。

少府的火銃,雖然不被神機營待見,但是質量卻是頂好的,而明軍軍事物資分配,從來是京營第一,邊軍第二,南邊衛所,如果打仗,還能想起你,如果不打仗,乾脆就忘記了。

方瑾深深明白,他帶的福建軍,可不是傲氣滿滿的神機營,有好東西就不錯了,哪裡有挑挑揀揀的餘地。

有了這些火銃,方瑾的佈置就一力發揮明軍的火力。

就成爲這個樣子。

瓦刺前鋒紫荊關以西稍稍整頓,就開始了第一波進攻。

無數騎兵俯在馬上,向東方飛馳而來。臨近壕溝之前,也不翻身下馬,卻是猛地一縱馬,向嚮明軍的陣勢撲了過來。

方瑾在一處高臺之上穩穩的戰立者,他所在之處,就是拒馬河南線陣地最核心之處,在這裡可以總覽全局。

一時間,只有瓦刺士卒大聲的呼喊之聲,明軍從上到下都沒有一點聲音。卻在高臺之上,整整三排火銃兵,將一根根火銃,透過柵欄的縫隙,瞄準了就要飛躍壕溝的蒙古騎士。

咻咻的弓箭穿過空氣的聲音,不絕於耳。

“轟轟轟。”數門小炮頓時整齊的噴發了,就好像是命令一般,頓時無數鐵沙帶着硝煙,覆蓋了整個戰場。

無數火銃也開始清脆的轟鳴之聲。

一時間不知道多少蒙古士卒紛紛栽倒。

只是也不能太高估這個時代火銃質量,不管這個時代火力頻率,還是射程,都會不到主宰戰場的地步。

否則戰爭經驗豐富的太宗皇帝,只是將火銃作爲最外圍第一線的火力,真正決出勝負,還是要大軍的廝殺。

連日俄戰爭時期,還有人叫囂,刺刀是好漢,子彈是笨蛋。

瓦刺人盛氣而來,正是氣勢洶洶的時候,自然不會因爲區區一點傷亡,而後退的。

明軍第一波火力,自然是密集無比,就好像是一柄重錘一般,猛地將這些衝在最前面的瓦刺士卒給砸在地面之上。

但是之後的火力,就沒有那麼密集了。

居然有人真的縱馬一躍兩三丈,撲到了高臺之前,只是面對一道道看似簡單的柵欄。卻攻不動了。

這一道柵欄,之前有鹿角拒馬,柵欄也是實木打造出來,根基深埋在地下不知道多少米,總之牢固之極。

當然了,即便在牢固,這都是死傢伙,只要給瓦刺士卒一點時間,清理這一點點障礙,並不是什麼問題。

但是就在一兩米之後,就是大量火銃手,這樣的距離,幾乎對準了腦門打了。

任何人只要在這裡稍稍停頓一下,就會被不知道多少士卒集火打死。

雖然火銃準頭很成問題,但是這種面前兩三米處的人形目標還不至於打失。

甚至有人直接連人帶馬撞在柵欄之上,似乎想要撞出一個缺口,但是還有長槍手,他們就在火銃手之後列陣,跟着柵欄,就能敵人連人帶馬給刺成血窟窿。

一番短暫而慘烈的進攻之後,瓦刺所部丟下了幾百具屍體,退了下去。

方瑾看似神色不動,心中卻暗出一口氣。

當他知道,瓦刺大軍進攻的時候,心中一根弦就繃緊了,因爲他太知道,他所在位置的重要性了。

勝了自然有功,一旦有敗,他是決計不能活,也不敢活的。

就如果成國公一般,如此重大的責任,讓瓦刺騷擾京師,他方瑾有幾個腦袋也擔待不起。所以,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勝,要麼死。

而今這一場小勝,雖然無足大局,但是總算證明他的戰術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
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八十章 寇深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章 新內閣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六章 新天子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章 輿情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二章 給他們死亡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