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內閣增補

第九章 內閣增補

雲南之事,對朱祁鎮來說,僅僅是一個小插曲。

對於大明來說,雲南戰局不管勝負如何,都不會影響到中樞的。

真正影響到中樞的,卻是楊榮的死。

內閣在處理楊榮黃福兩位老臣的後事之後,已經由楊士奇正式向皇帝上奏,奏請增補內閣人員。

楊士奇所要增補的自然不是內閣之中,用來跑腿打下手的中書舍人。

所以這樣大事,事先都要好好商議。

文淵閣之中。

楊士奇,楊溥,胡濙,張輔四人列坐。

朱祁鎮手中拿着一張宣紙,細細看着,說道:“曹鼐,馬愉。”

楊士奇說道:“臣以爲這兩個人合適。臣年老體衰,不堪重負,臣請多援引一人入閣。爲陛下解憂。”

楊士奇眉目之間,似乎更加衰老了。

楊榮與他是亦敵亦友的關係,兩個老人明爭暗鬥一輩子,也合作了一輩子。而今楊榮一去,楊士奇頓時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楊士奇精神層面的感覺,更讓這個老人難以支撐。

特別是而今諸事繁雜,楊士奇難免有些力不從心

朱祁鎮對這兩個人都有印象。

都是朱祁鎮的講官序列之中,不過不像是王直一樣,負責朱祁鎮的整體教育。而是負責某一門功課。

曹鼐講得是《皇明祖訓》,馬愉講得是《大明律》。

雖然他們作爲朱祁鎮的老師,但是朱祁鎮與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很親密的。只是覺得兩個相貌堂堂的。風格各異,但是都是美男子。

馬愉與曹鼐都是北方人,馬愉乃是山東人,曹鼐乃是北直隸人。身材高大。一副披上盔甲都能上陣的好身材。

他們兩個還有一個同樣的特點。都是狀元。

馬愉乃是宣德二年狀元,曹鼐乃是宣德八年的狀元。

朱祁鎮說道:“先生爲什麼不選陳芳洲?”

楊士奇說道:“陳芳洲乃是臣之鄉人,臣當迴避。而且,陛下欲用實務人才,陳芳洲久在中樞,卻不通地方事務。”

陳芳洲也就是陳循,也是一個狀元,乃是永樂十三年的狀元。

算起來,要比曹鼐還有馬愉都要老一些了。

朱祁鎮問道:“乃曹鼐與馬愉在地方上歷練過嗎?”

朱祁鎮在位也有幾年了,朱祁鎮的用人標準,滿朝文武都知道了。只有在地方上有治行,纔會被朱祁鎮重用。

也幸好這是明初期,很多典章制度還沒有固定。

否則朱祁鎮想要提拔一個非翰林入朝,難度也是相當大。

楊士奇說道:“曹鼐雖然宣德八年狀元的,但是他在宣德元年考取鄉試第二之後,就出仕了,先後擔任代縣訓導,江西泰和典史,頗有治行。不忘所學,方纔於宣德八年考取進士。”

朱祁鎮一聽,第一反應是,這個曹鼐乃是楊士奇的人。

因爲楊士奇是江西泰和人。

當然了,楊士奇是江西泰和人,與曹鼐曾經在江西泰和爲官,似乎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朱祁鎮卻知道,這足夠了。

後世的人會跑關係,這個時代的人更會。

有這個一點契機,就足夠曹鼐經營與泰和楊家的人脈了。

當然了,這並不是代表朱祁鎮不欣賞曹鼐了。

甚至他更欣賞了。

倒不是說楊士奇說曹鼐有治行,而是曹鼐家境貧寒。

雖然楊士奇的介紹之中,沒有一句說曹鼐家境貧寒,但是想想就知道,如果不是曹鼐家庭原因,曹鼐爲什麼要去以舉人身份當官,他如果參加宣德二年的科舉,未必不能一舉成爲進士。

以進士爲起點當官,與以舉人爲起點當官。

是兩種不一樣的生態。

曹鼐不會不瞭解的。

而且朱祁鎮這一兩年之內,施政的重點乃是直隸。內閣之中有一個直隸人,也是有好處的。

朱祁鎮點點頭說道:“那麼馬愉如何?”

楊溥說道:“馬愉爲人寬厚,學問精深,乃北人第一位狀元,爲先帝所賞識。清廉自守,又爲陛下講師。足堪大任。”

朱祁鎮聽在耳朵之中,卻在心中默默回想,宣德二年主考官是誰?朱祁鎮立即想起來了,乃是楊溥,同樣想起來的就是宣德八年的主考官,乃是楊士奇。

此刻再看這兩個人。

分明是楊士奇與楊溥的合作,擴大他們在內閣的權威,並將楊榮的政治遺產吞併。

內閣之中,之前有五個人。

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作爲核心,張輔乃是武臣,很多事情都回避,而胡濙的履歷也侷限了他。

他是建文二年進士,入太宗麾下,尋訪建文帝數十年,到了太宗晚年,纔到了禮部任職,一擔任禮部尚書就是好多年。

可以說禮部乃是胡濙的自留地。

但是胡濙的影響力也僅限於此了。

楊士奇三人,那個不是在永樂年間就有大批人支持,雖然弱小,但是班底齊全。但是胡濙卻缺乏根基。

所以胡濙只能擔任禮臣,卻不能擔任內閣首輔。

如果再引入馬愉,曹鼐兩個人。

三楊聯盟,變成了兩楊聯盟。

朱祁鎮特別留意楊溥,心中暗道:“果然,這位楊師傅也不是吃素的。”

三楊之中,楊溥似乎最沒有存在感。只不過比起楊士奇與楊榮兩個人的才能,楊溥稍稍欠缺了一點而已。

但是依舊是大佬級別,此刻楊榮一去,楊溥就顯露出崢嶸來。

如果剛剛來到這個時代的朱祁鎮,自然會對這樣的情況,心中暗生惱火,覺得是私相授受。

但是此刻的朱祁鎮卻早已司空見慣了。

他此刻所想的是,要不要順了他們的意。

固然爲了維持朝廷穩定,即便楊榮去世了,以楊士奇主動內閣的情況,不應該有改變的,但是內閣之中,卻沒有一個主動靠近朱祁鎮的人,朱祁鎮還是覺得有些不舒服。

更讓朱祁鎮不舒服的是。

文臣通過科舉,鄉里組織成一張大網,此刻已經初建規模了。將來這張網只會越來越大。即便朱祁鎮也只能利用這一張關係網內部的矛盾來破局。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即便馬愉與曹鼐兩人是朱祁鎮的講師,朱祁鎮也覺得與他們之間,還隔了一個人。

朱祁鎮對此也有方案,早已準備向內閣之中再添加一個人了,他忽然問道:“黃介庵先生最近身體如何?”

楊士奇聽了,本來渾濁的眼睛一下變得精氣十足了,說道:“臣代宗豫謝過陛下,只是宗瑜自從宣德元年害病之後,從來是時好時壞,臣也好久沒有聽過他的消息了,到了我們這個年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也算是一個籌碼。”

黃介庵是什麼人?乃是黃淮,字宗豫,號介庵。

乃是大明內閣首任首輔。當時解縉在的時候,也不能奪了黃淮的風頭。可以說黃淮的在的時候,是壓了楊士奇一頭。

黃淮在宣宗皇帝處置漢王一事上,黃淮似乎站錯了隊。楊士奇與楊榮兩人都力主親征,但是黃淮的主張卻有些保守。

最終宣宗決定黃淮留守京師,楊士奇與楊榮等人從徵。

這才讓楊士奇有了超越黃淮的機遇。

但是即便如此,黃淮真正的失敗,還是他的身體。宣宗皇帝本想讓黃淮擔任宣德二年主考官,卻不想黃淮病重,據說是肺癆。不得已回鄉養病。這纔將主考官的位置讓給了楊士奇。

完成了楊士奇上位,黃淮致仕的過程。

不過,黃淮回鄉之後,並沒有一命嗚呼,反而身體一日比一日好了。這個時候黃淮未必沒有想起復的心思。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
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六章 困境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風雲變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