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

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

陳循立即說道:“臣以爲商輅畢竟是三元及第,陛下欲重用之,就應該當讓其由翰林入閣,如果陛下不願意,就當早日安置。”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也好,這數年水旱不時,然河北水利尚可,尤其爲山東,青兗與鳳陽淮安等地災害最重,就讓他下去當一個知府吧。”

此刻的商輅已經是太子教學班子裡面一位了,品級不低,自然不用從知縣開始了,慣例從中樞到地方都是升一級的,畢竟是外放吧。

陳循說道:“對於內閣大學士,臣有兩個人選,一個是李賢,一個是鄒來學。請陛下聖裁。”

朱祁鎮想了想,而今的李賢已經是吏部尚書了。

而鄒來學也是工部尚書了。

李賢成爲吏部尚書,也是當初朱祁鎮一口氣罷免三個閣臣的後遺症。

爲什麼這麼說。

在楊士奇,楊溥,曹鼐時代,吏部從來是首輔掌管的,吏部尚書一直是首輔心腹,即便不是心腹,也是緊要的盟友。

而在周忱上位之後,就針對吏部進行了好幾次行動。

周忱的辦法就是理清吏治,在正統十六年進行京察,一口氣清楚了六百多名官員,還撤掉很多地方官的編制。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周忱的做法有一定的緊縮財政的意圖。

當朝廷沒有錢的時候,自然要裁員了。

只是裁員是需要理由的。

就有了一次京察。

只是力度這麼大的京察,自然會遭到反噬。被人找到的錯處,周忱就將吏部尚書給拿下來了,以平衆怒,上面的人被拿下來了,下面的人自然出頭了。

李賢作爲侍郎,在京察之中,出力很大,堪稱目光如炬,法眼無雙。而且在品行上也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被周忱安排到了吏部尚書位置上。

至於鄒來學,也是一等一的能臣幹吏,在正統十四年的時候,他就代表工部視察北京周邊防務,親冒箭矢,甚至來紫荊關視察過。

在戰後,加固北京周邊的關城,都是鄒來學一手操辦的,堪稱清廉如水,在做事的時候,也體恤百姓。在服勞役的時候,百姓不以爲累。

以此升遷工部尚書。

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資歷淺。

李賢與鄒來學是宣德八年進士。科名尚在劉定之之前。

朱祁鎮想來想去,說道:“就李賢吧。”

工部與吏部不同,工部在六部之中分量並不重,但是吏部就不一樣了,吏部天官,從來是重臣。

李賢能玩得轉吏部,自然也能玩得轉內閣。

如此一來,新的內閣班子就出來了。

首輔陳循,次輔孟瑛,朱祁鎮制定的規矩,公侯入內閣,只能是次輔的位置。之後是王驥,王永和,江淵,李賢,劉定之。

這個班子,在朱祁鎮看來只能算湊活,倒是六部尚書看起來要被內閣強悍一點。

吏部尚書,朱祁鎮準備要讓王文接任。

王文也是六十多的老臣,永樂十九年進士,以監察御史出身,久在西北,脾氣暴躁,個性耿直,但是爲人清正。而且也見過兵。

宣德八年彰德府白蓮教作亂,就是王文一手平定下去的。

這太符合朱祁鎮用人的標準了。

至於戶部尚書何文淵,也是一個老臣了,地方官出身。又有周忱的餘蔭,工部不用說了,鄒來學入不了閣,自然還在工部任上。

兵部尚書羅通,也是一個有脾氣的人。

禮部王一寧是胡濙的老部下了,也是在這個位置上做得夠久了,按理說應該可以入閣,但朱祁鎮從來不覺得禮部有什麼鍛鍊人的用處。

故而朱祁鎮登基以來,禮部一直是胡濙的自留地,固然是優待老臣,但也是朱祁鎮對禮部這些事情都束之高閣。

刑部耿九疇,也是下面大名鼎鼎的青天。大清官。

在清名之上,與騶來學不相上下,而且執法不避權貴,以至於他在地方爲官的時候,朝中有不知道多少彈劾他的奏摺。

朱祁鎮當時有些奇怪。

區區一個地方官爲什麼能惹得中樞這麼人彈劾,派錦衣衛暗中查訪,耿九疇號稱平生無他好,不是處理公事,就是在讀書。

地方的人打不通耿九疇的關節,這纔想辦法通過中樞將耿九疇扳倒。

朱祁鎮既然知道了,自然要維護一二,他也確定了耿九疇的培養方向,就是刑部。畢竟朱祁鎮知道司法公正,是多麼重要。

很多大動干戈的事情,他做不來,畢竟皇帝也做不得快意事。卻可以安排一個精於刑名的清官。

看耿九疇能做到幾分了。

耿九疇在刑部更是大名鼎鼎,上至藩王子弟,清貴子弟,下到地主豪強,沒有耿九疇不敢辦的案子。

一時間青天之名,自然是大聲傳頌,他的這麼多年辦的案子單獨列出來,幾乎可以寫一部耿公案了。

至於都察院還是劉球,劉球有幾分老愈彌堅。很多事情上他都敢與朱祁鎮當庭抗辯,弄得朱祁鎮下不來臺。

不過,朱祁鎮也只能忍了。

正統十四年之後,大明雖然多災多難,除卻廣西與貴州福建三個地方之外,沒有別的地方有民亂,這就是因爲大明的政治大體保持清明。

這其中就有都察院,吏部,刑部的通力合作。

朱祁鎮在心中將這些大臣過了一遍,他問道:“朝鮮之事下部議之後,下面有什麼反應?”

陳循說道:“臣看了下面的奏疏,大部分大臣都覺得應該派使臣質詢朝鮮,讓朝鮮方面解釋誤會,以正視聽。”

朱祁鎮聽了,心中輕輕一笑,暗道:“看來大家都不大喜歡打朝鮮。”

大部分朝臣的意思,無非是將這一件事情在外交範疇之內解決掉。

朱祁鎮卻已經遇見到了,即便派了使臣,也不會有什麼用處。原因無他,李瑈已經走到了這一步,退一步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被他侄子殺死,與被大明殺死有什麼區別嗎?

李瑈一定也想將事情給限制在外交範疇之中,但是除非朱祁鎮點頭,就註定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亂臣賊子在儒家價值觀之中,是決計不可饒恕的,即便有大臣爲朝廷着想,最好的辦法是不將消息傳開,朝廷當做不知道,這事情就過去了。

歷史上明朝就是這樣處置的,至於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就要問當事人了。

但是事情已經鬧大了,那一個讀聖賢書的大臣,敢承認李瑈的王位,必被無數士子,口誅筆伐。

在這一件事情,被朱祁鎮下部議之後,就註定大明與朝鮮之間要一場摩擦了。

這一場摩擦會不會發展成爲戰爭,就要看主政者之心了。

朱祁鎮嘴角帶笑,說道:“既然如此,首輔覺得誰可以出使朝鮮?”

陳循說道:“老臣以爲禮部郎中李實合適。”

朱祁鎮想了想,對這個人似乎有些印象,但是印象不深,不過想來是禮部的,應該是專業對口,說道:“好。就讓他速速去一趟朝鮮。”

陳循立即答應下來。

於是乎,在大雪紛紛之中,李實這位正統七年進士,四川省解元,出京向東北方向而去了。

由於大雪紛紛,天寒地凍,天津港也被凍住了,不能走海路,只能從遼東走陸路到朝鮮。

只是這一路道理本來就難行了,更不要說大雪紛紛一直都沒有斷絕。

李實這個四川人哪裡承受得東北的酷寒,到了朝鮮的時候已經是滿身的凍瘡了。而且正統十八年已經成爲過去了。

這已經是正統十九年正月了。

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
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七十章 年關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章 外戚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