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

第一百四十三章李賢的機遇

朱祁鎮自然知道陳循在內閣有多少功勞。

如果說完全沒有功勞,那是假的。

但是有多少功勞,卻也不實。

雖然周忱沒有活到大明終於戰勝瓦刺的時候,但是朱祁鎮卻認爲主要的功勞是在周忱。

就是因爲周忱的財政改革,讓大明財政收入大增,如果刨出賑災的話,每年有二千五六百萬石糧食,與一千三四百萬兩白銀。

正是因爲,有這樣財政的支持,朱祁鎮才能用錢砸出一場勝利。

陳循不過是承襲周忱之功,主持庶務罷了。

單單論之前陳循之功,萬萬不夠一個世襲枉顧的爵位。

但是如果陳循願意站在朱祁鎮這一邊,推動變法。朱祁鎮願意以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來收買陳循。

因爲在朱祁鎮看來,變法是比打瓦刺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在政治思想乃是制度上有所變革,朱祁鎮之前所有的改革也不可能維持多長時間,人亡政息這四個字,誰都知道。

之所以不在陳循在內閣的時候封爵,卻是不想打破內閣的平衡。

雖然朱祁鎮很看重大明勳貴,但是也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這是大明不是大漢,西漢時期,非侯爵不得爲丞相,這背後是龐大的軍功集團作爲支撐。

但是而今,如果讓首輔成爲一個國公,反而讓首輔與下面士大夫有一種割裂,首輔的位置也坐不穩的。

朱祁鎮不說還好,這一說陳循反而下定了決心。

陳循知道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有多麼值錢,甚至可以說,是陳家今後數代數十代的金飯碗。但是利益太大,其中的風險就更大了。

陳循說道:“臣愧不敢當,都是陛下聖明,將士用命,臣豈有寸功於天下?陛下再出此言,臣只能退位讓賢以謝天下了。”

朱祁鎮只當陳循是客氣,也就沒有說什麼。

陳循雖然已經打定主意退出這個是非圈了,但是他畢竟是大明首輔,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小官,想走就能做的。

他必須安排好了。

陳循又與朱祁鎮說了一些瑣事,就退了下去。

朱祁鎮回味他與陳循之間的交鋒,心中甚至暗暗慶幸,暗道:“幸虧而今的首輔是陳循,否則這事情還真不好辦了。”

太子在一旁問道:“父皇,丘浚是什麼樣的人?”

朱祁鎮微微一愣,說道:“是一位大賢。”

朱祁鎮對於丘浚的出現也很吃驚,他不知道歷史上丘浚是大明實學第一人,從丘浚之後,有很多人主張實學,就是從丘浚開始的。

但是丘浚很多主張,都是與後世的思想暗暗相合。

甚至可以說是君臣相合,比得上朱祁鎮與于謙。

其實朱祁鎮與于謙關係雖然不錯,感情也很好,但是在政治意見上,雙方卻貌合神離,于謙固然是能臣,但是他更多是繼承了楊士奇的一些思想。

與朱祁鎮思想相差太大了。

如果說于謙出外,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楊溥的手段,後來就是朱祁鎮感受到了這種潛在的衝突。

而丘浚並不一樣。

其實丘浚也是一個標準的理學信徒。

但是朱祁鎮並不在乎這些,只要丘浚很多思想,給了朱祁鎮發揮的空間。給朱祁鎮的變法增加了思想基礎。

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將來朱祁鎮改成什麼樣子,就與丘浚無關了。

就好像是復起馬克思於地下,他看得懂而今的共產主義嗎?

但是並不影響馬克思的地位。

丘浚同樣如此。

當朱祁鎮選擇了丘浚的思想。那麼不管丘浚如何做想,他必然是大明中葉久富盛名的思想家,

自然是大賢。

陳循回到了內閣之中,將手中的所有公文都放在一邊,陷入沉思之中。他默默衡量利弊,長嘆一聲,最後確定歸去,是他最好的結局。

陳循很明白,與之前的首輔相比,他的權威最弱,幾乎是完全依靠陛下立足的,也就是說,如果皇帝對其他首輔任免的時候,還有一些顧忌,但是罷免他,估計內外都不會有什麼反應。

也就是說,他不從陛下之意的時候,他的首輔位置就進入倒計時了。

如其這樣,還不如先走一步,自己識趣。

陳循完全放下功名誘惑之後,反而清明起來。

他心中暗道:“不管陛下變更什麼法度,而今都不是合適的時候。”

陳循比起楊士奇,楊溥,曹鼐,周忱的才能雖然有所不足,但是卻也是大明頂尖的人物了,否則他不可能在與這麼多人競爭之中,進入內閣,併成爲內閣首輔。

又主持內閣政務多年,看上去沒有什麼大功勞,但是也沒有犯什麼大錯誤。

他對大明內外局面瞭解太透徹了。

一張一馳,纔是做事的道理。

爲了與瓦刺大戰,皇帝做事太急了。

特別是茶馬,清理運河鈔關,乃是滅朝鮮,誅滅兩班貴族,都做的太急了,很多事情細細說來,都是污點。

當時幾乎一切的一切都在爲大戰服務。很多事情都顧不得了。

要知道打仗,雖然是前方將士與瓦刺大軍生死相搏,並不是說大明其他官員都閒着了,爲了支援前線,延邊各地很多民夫都揹着徵用起來。

如果說,大明朝廷是一個人的話,他此刻就是咬着牙,憋着氣與一個叫瓦刺的人打架,而今一拳將瓦刺給打趴下去了。

這一口氣也就鬆了。

在這個時候,如果皇帝隨即想讓大明進入另外一個戰場之上,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時候。

不過,陳循也很明白,他即便如此對皇帝說,皇帝也不會改變對他的處置。不如將這一個人情給下一任首輔。

陳循希望下一任首輔,不是劉定之,而是李賢。

所以,他將李賢叫了過來。

將今日之事說了一遍。

李賢頓時眉頭皺起,說道:“陛下可是要變法?”

李賢的政治敏感性,並不比陳循差。

陳循說道:“天意向來高難問,不過我準備告老還鄉了。”

李賢大吃一驚,說道:“而今根本不是變法的時候,正需要首輔主持大局,首輔豈能言去?”

陳循說道:“能阻止陛下的人,或許有,但是決計不是我,外面都傳我爲三旨相公,既然如此,我也只能做三旨相公。而今做不下去了,不管是什麼理由,都要去位。”

“天下大事,就要靠你了。”

李賢聽了,心中既是激動,又是沉重。

李賢知道,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一飛沖天的機會。

陳循退了,內閣首輔必須增補。

同時要退下去的,要孟瑛與王驥。如此算起來首輔的熱門人選,估計也就是他與劉定之。

李賢該怎麼越過劉定之確定首輔之位?

眼前就是一個好辦法。

當今登基以來,雖然注意向來很正,但也不是不聽人言的。只要能說服陛下,改弦易轍,那麼就能以勸諫之功,勝過劉定之。

不過,勸諫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天下最尊貴的人,這簡直是批龍鱗。雖然朱祁鎮一直營造出寬鬆的政治環境。並不是說一旦進言不成,就不會付出代價了。

而且陳循今日給李賢說,讓李賢得了先機,但是這個先機並不會一直存在。

陳循要走的消息,也不可能永遠瞞下去。

所以,給李賢的時間並不多。

成與不成就在這一兩日之內了。

一想到朱祁鎮對劉定之的看重,李賢估計,如果他不做出什麼事情,恐怕不可能越過劉定之成爲內閣首輔了。

而李賢與劉定之年紀相差不大。很可能李賢一輩子,都不能接觸到首輔了。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
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