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

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

朱祁鎮最後見的是這位馬愉馬性和。只是馬性和與曹鼐的畫風完全不一樣了。

曹鼐以情動人,朱祁鎮雖然心中暗自揣測曹鼐是別的心思,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曹鼐並不是僞詐之徒。

但是馬愉卻不一樣了。

或許是因爲這內閣之中,馬愉的年紀比較小。

楊士奇,楊溥,張輔,胡濙,都是六十歲以上了,王直而今也五十出頭了。他才四十多歲了。

不過數起來,曹鼐還比他小上幾歲。

馬愉在朱祁鎮面前,表現出一個完美的士大夫。一舉一動都合乎禮儀。

並不是別人都不合禮儀。

比較對儒家士大夫來說,禮儀是基本功,沒有不會的。但是楊士奇楊溥年老,朱祁鎮免其禮儀。張輔雖然表面上好像是一個士大夫,但是他本質上還是一個武將,循規蹈矩是指在政治上,在禮儀上卻沒有那麼遵守了。

似乎是因爲他最近想盡辦法在家裡造小人,想留下來一兒半女。居然好幾次早朝都遲到了。

這是很多士大夫決計不會做的事情。那麼他知道早朝已經成爲形式了。

至於王直,王大鬍子本身就不是一個太拘泥於禮儀的人,他與朱祁鎮最熟,也明白皇帝不太講禮儀,就隨便多了。

甚至有時候,正談事情,放在桌子上的果盤,他都敢拿起來就吃。

就好像宴會上的食物一樣,議事時候桌子上的果盤,一般情況下,是沒有人動的。

至於曹鼐,在君前痛哭,就是大大失禮了。

但是馬愉行不越距,一舉一動,與書上寫的幾乎是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

朱祁鎮雖然不是第一次見到,但是一瞬間心中就有一些厭煩。

倒不是這樣的道德君子不好,而是朱祁鎮想要的內閣成員都是能辦事的人。看其餘人的履歷,楊士奇,楊溥,張輔,不用說了,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至於王直也是幾十年宦海沉浮。而曹鼐也是邊境,南方都當過小官的,而且說起河北水情,更是瞭如指掌。一看就不是那種死讀書的人。

但是馬愉。

一直在翰林院。

不過一詞臣而已。

不過,朱祁鎮也不會推翻自己的決議。畢竟這事情已經定下來了。不可能改變了,只是朱祁鎮之後,也不大想見他了。

只是隨口問道:“先生分管刑部,卻不知道有什麼要做的?”

馬愉說道:“臣以爲久旱不雨,當主刑獄之中有奇冤未雪,臣分管刑部,第一件事情就是清獄。”

朱祁鎮聽了,心中更是厭煩。

你想清獄就清獄吧,將這事情與旱情扯在一起是什麼意思?如果不是朱祁鎮之前已經聽過曹鼐說過,河北這一代的氣候特點,春旱幾乎是經常性發生的,說不定就被他哄了。

朱祁鎮陡然想起,之前地震就說有人說,這乃是太皇太后主政,陰陽不協的原因。

但是朱祁鎮心中雖然惱火,但是卻不能發作。

因爲這一件事情,並非馬愉一個人這樣想的。這是這個時代通用的價值觀。甚至太皇太后心中未必不是這個心思。

朱祁鎮一個人怎麼想並不重要。那麼他是皇帝。

殺死一個人很容易,但是想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卻是很難的。朱祁鎮只能客套說道:“那刑部就交給馬卿了。”

馬愉又是一字一板的說道:“有臣在,決計不會讓刑部有一例冤獄。”

朱祁鎮心中安慰自己,暗道:“如果這馬愉真能做到這一點,朕也容他在內閣了,否則-----”

朱祁鎮很明白,在他被楊溥套出心思之後,眼前這個內閣就已經成爲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內閣,決計不可能如楊士奇一般穩定十幾年。

三年之內,不,或許到了明年,就會有一次大動。

只是誰去誰留,就要看誰手段高明瞭。

朱祁鎮終於將內閣大員召見完了,又一一詳談之後,立即對身邊的人說道:“去司禮監,讓他們將明代的奏摺,快點送來。朕要看。”

朱祁鎮準備明日出宮。卻看看盧溝河工程到底成了什麼樣子了。

正月末,春天的氣息緩緩而來在,積雪都融化了。

朱祁鎮帶着錦衣衛,御前司護衛儀仗,足足有三千人,這纔出宮巡視。

楊士奇坐鎮內閣,楊溥也老了。朱祁鎮讓他休息,朱祁鎮就讓曹鼐陪同。朱祁鎮的儀仗出了宣武門。

一行人走了一天,就到了盧溝河大工之處。

從遠處看看,只見人羣聚集一團團的,至於更遠處的河堤,卻不像是河堤,卻好像是高高的土丘一般。

只是這土丘綿延很遠,一眼看不到盡頭,又好像是城牆一般。

朱祁鎮騎在馬上,卻見周圍人山人海,不知道多少百姓的簇擁過來。扶老攜幼的遠遠的看向朱祁鎮。

朱祁鎮的儀仗將他們擋在百步之外。

只有以于謙,阮安,沐敬等人爲首的官員才能靠近朱祁鎮。

于謙領頭行禮道:“臣直隸巡撫于謙,拜見吾皇,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無數士卒齊聲跪下大喊,一聲接着一聲。就好像是聲浪一般轟擊着朱祁鎮的耳膜。甚至讓朱祁鎮聽不清楚他們到底說些什麼。

朱祁鎮一揮手,王振厲聲喝道:“肅靜。”

王振的公鴨嗓子刺耳之極,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發揮出了特殊的作用,壓制住各種聲音,下面的人才安靜下來。

朱祁鎮說道:“諸位平身。”

于謙說道:“臣御下不嚴。請陛下責罰。”

朱祁鎮知道于謙所說,乃是這些喊口號,喊的一塌糊塗,但是朱祁鎮不在意,說道:“於先生無須如此,這纔是百姓的心聲。乃是太宗,仁宗,宣宗皇帝留下來的人心。”

于謙聽了,立即說道:“陛下有此心,乃天下之幸。民心難得而易失,臣請陛下慎思之。”

朱祁鎮雖然在朝中感到束手束腳,但是不得不承認,他接手大明,正是鼎盛時期,或許在錢糧上,軍事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有一點,卻是沒有問題的。

那就是天下民心在明。

這才朱祁鎮最大的財富。

朱祁鎮在這裡第一次感受到,百姓士卒敬仰,敬畏,傾慕,各種複雜的目光。似乎讓他的肩膀之上忽然壓了萬斤重擔。

朱祁鎮正色說道:“朕受教了。走,去大壩上看看。”

于謙說道:“是。”

于謙在前面引路。幾十個人簇擁着朱祁鎮上了大壩。

這裡就是新盧溝河與舊盧溝河交匯之處。

朱祁鎮看見一道河堤將兩河隔開,一邊是流水,一邊是新挖的河道。只需將這裡拆開,再將上盧溝河故道塞住。就可以讓盧溝河改道了。

朱祁鎮同樣看到了一點,那就是盧溝河的河水很淺,絕不是去年秋天,宛如汪洋大海的感覺。

從側面印證了曹鼐所說的話。

再細細看看這挖掘好的河道,河道與之前在文華殿演示的一模一樣,只是同比例擴大了而已。

朱祁鎮問道:“盧溝河改道已經做到什麼地步了?”

于謙說道:“阮公公日夜在工地督工,而今已經差不多了,預計二月份就可以完成改道。”

朱祁鎮聽了,轉過頭對阮安說道:“阮安,你做到不錯。”

阮安跪倒在泥土說道:“皇爺,這都是奴婢應該做的。”

朱祁鎮見狀,一把將阮安拉起來,說道:“於先生,朕是知道的。決計不會胡亂夸人,他既然誇你,你定然是有功勞的,朕有功必賞,而今權且寄下,等大工完成之後,有你的好處。”

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章 困境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
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章 困境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