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開海

第八十九章開海

施長恨說道:“朝廷下西洋,乃是大漲漢人威風之事,因爲鄭公公之舉,南洋漢人地位。在此之前,西洋航道之上,卻是回回的天下。甚至南洋各國也都是回回國家。”

“漢人想要在南洋行商,沒有回回各國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鄭公公下西洋,也不是不見血的。”

“只是而今朝廷沒有再下西洋之意,南洋各國也都知道了,當時朝廷南下,不以刀兵爲意,回回不會以爲仁慈,只會以爲朝廷軟弱。”

“而今朝廷戰船不到南洋,回回自然有反撲之意。”

“家祖早就看出這樣的趨勢,除非朝廷一直保持這西洋船隊,否則一旦朝廷不至,則回回的反撲,是我施家接受不了的。”

“所以家祖這纔將船隊傳給父親,而將舊港傳給姑姑。”

朱祁鎮聽了,回想鄭和下西洋中發生的戰事,就明白了施長恨所言,南洋華人的衰落。

這衰落的原因,還要歸到鄭和身上。

鄭和打得最大一仗,就是幹掉了陳祖義。而施進卿本身就是陳祖義的部將而已。施家的實力是遠遠比不上陳祖義的。

但是陳祖義是海盜。

只是這個時代的商人,本來就是亦商亦盜的。很難精確的說明,誰是海盜,誰是海商。

並非幹掉陳祖義不好,畢竟陳祖義本身行爲,也好不到什麼地方去,只是幹掉陳祖義,也就是大明朝廷代替了陳祖義,成爲南洋華人的保護者,已經南洋華人的後臺。

而當時鄭和本身就是回回,一路以和爲貴,與各國相處很好,也就是說回回的實力並沒有衰弱,甚至有所增強。

原因很簡單,朝貢貿易代替了原來的貿易體系。

唐代宋代元代都有很深的海貿基因,所以南洋這一代的傳統商道都是漢人所把持的。閉關鎖國,又開啓朝貢貿易。

這種私人性質的貿易,自然成爲最大的犧牲品。

當然了,你有我的陽關道,我有我的獨木橋。

漢人海商很是很頑強的,不會因爲政治層面的問題,影響他們做生意了。而今大明海禁雖然不是後世那麼猖狂,但並非沒有。

甚至可以說,這些海商都還在迅速發展之中。

只是你可以將他們整體貼上標籤,但並不意味着,這些漢人海商就真是一個整體,他們往往內鬥比外鬥還厲害。

所以施家決定與當地回回聯姻,進入回回的貿易網,未必不是一個好選擇。

大明下西洋,舊港從來是不可或缺的地方,可以說大明到西洋的中轉站,大明放棄這裡的利益,但是回回是不會放棄的。

朱祁鎮他之前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南洋的興衰。其實貿易本身的力量就很強大,別的不說,爲什麼東南亞有這麼多的回回國家?不就是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形成的局面嗎?

朱祁鎮對施長恨也高看了一分,說道:“施卿,想來你也猜到了朕的想法。不錯,舊港雖然是施家的舊港,這一點沒錯。但是施家在舊港世襲罔顧的前提,舊港是我大明的舊港宣慰司。”

“既然舊港不是我大明舊港宣慰司,那麼施家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大明天朝,敢給你,敢讓你要,就也能從你手中拿出來,你姑姑就是不明白這一點。”

施長恨立即跪倒在地,說道:“臣生乃大明之臣,死乃大明之鬼,忠誠之心,天地可鑑。”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起來吧,你說什麼,朕也不會信的,不過,朕也會給你機會。讓你奪回舊港,至於你將來如何,只需想清楚,不可自誤即可。”

施長恨說道:“請陛下放心,有臣在一天,舊港就是大明舊港。”

施長恨這一句話,倒是真心實意。

別的不說,大明西洋船隊而今在沿海各港口,只是不下西洋了。並不是說他們都爛光了。而施長恨也是見過大明船隊,遮天蓋地的樣子,是他們萬萬不能抗衡的。

朱祁鎮說道:“說吧,你要朕怎麼支持你?”

施長恨說道:“臣只要陛下許臣兩事,臣立即就回去奪回舊港。”

朱祁鎮說道:“那兩件事情?”

施長恨說道:“請陛下給臣一紙冊封。”

朱祁鎮說道:“這容易。”

這一件事情,即便施長恨不說,朱祁鎮也要做的。反正一紙文書,朱祁鎮的權力雖然受到了太皇太后的限制,但是他畢竟是皇帝,如果關於朝廷大政上,自然有人規勸,但是海外一宣慰司,朱祁鎮不用通過太皇太后就能做到。

施長恨說道:“臣請舊港宣慰司與朝廷之間,不受勘合限制。”

朱祁鎮聽了,臉色微微一沉,說道:“你是說要開海。”

施長恨也知道,自己所說的有一點過分,連忙說道:“王公公之前說過,朝廷此時不能動用大兵,但是二姑在舊港,有家兵數千,又與三佛齊,滿者伯夷相交,可動員士卒數萬之多。臣在海上雖然有戰船數十,士卒千餘,但是萬萬不是對手。”

“只要借力。只要陛下許此策,臣不用陛下一錢,就能奪回舊港。併爲朝廷收復數萬水師。”

朱祁鎮聽了,說道:“海上走私,已經如此猖狂嗎?還是說,從來有倭兵,無倭寇?”

施長恨聽了,一時間瑟瑟發抖,跪在地下,說道:“聖明不過陛下。雖有不肖之徒,僞裝倭寇,但是我等在海上討生活的人,從來不敢冒犯天威。”

朱祁鎮一時間不能下決斷。

開海這一件事情,實在太重大了。

這是祖制。

前文已經說過了,不改祖制,本身就是孝道的一種。

朱祁鎮還沒有正式親政,卻屢屢在祖制上動刀,有效無效暫且不說,其中政治影響就很不好。

朱祁鎮自然知道,其中利益所在。

施長恨只需拿着這個政策,去找南洋海商,這些南洋海商就會玩命的爲施長恨打下舊港,然後以舊港百姓的身份來中國做生意。

至於他們從國內買了東西之後,真正賣到什麼地方,就不大好說的。

甚至也不用國內支援施家保住舊港了,這些南洋海商都會拼命保住這個窗口,乃至回回也未必會動舊港。

原因很簡單,回回或許失去了國內到舊港的航線,但是從舊港以西到印度,阿拉伯的航線還在他們控制之中。

天下攘攘,皆爲利來,天下熙熙,皆爲利往,說得再正常不過了。

而且這些漢人海商,也會成爲將來大明經略南洋的助力。朱祁鎮心中忍不住受到誘惑,但是卻擔心其中阻力,最重要的阻力就在朝廷之上。

這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辦到的。

朱祁鎮轉換話題,說道:“此事暫且放下,只是你的名字,戾氣太重了。”

施長恨聽了,立即會意,說道:“臣請陛下賜名。”

朱祁鎮說道:“你父親的遺恨,一定會解決的,所以,你從今天開始,就叫施長安。願舊港之地,能在施家手中,長治久安。”

施長恨,不,施長安說道:“臣遵旨。”

朱祁鎮就安撫了施長安幾句,就讓他下去了。隨即派人傳令,讓于謙,張忠,金英,馬順,阮安,全部到乾清宮議事,如果不是劉定之已經離開北京去西北了。恐怕這乾清宮之中,也有這一席之地。

等人都到齊之後,朱祁鎮讓王振將施長安的話,重複了一遍。朱祁鎮方纔說道:“此事茲事體大,朕不能決,諸位何以教朕?”

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章 災年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章 新內閣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
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三章 災年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九十二章 開海四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二章 軍議第五章 新內閣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