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

第七十八章祖孫盡釋前嫌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吃驚的說道:“娘娘真的是這樣說的嗎?”

于謙說道:“臣豈敢欺君。”

朱祁鎮猛地站起來說道:“多謝於先生。”

固然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有一把刷子。

朱祁鎮與太皇太后之間的根結,說小了,不過是祖孫兩人各有所執,鬧彆扭而已。但是往大了說,兩宮不合,朝野之間就要有動盪了。

這是影響國家穩定的事情。

朱祁鎮難道不想討好太皇太后,只是太皇太后卻從來不用眼睛來看人,卻是用心。

太皇太后將朱祁鎮的心思,把握的牢牢的。

朱祁鎮縱然百般服軟,但是他內心之中的想法,卻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朱祁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于謙一出馬,就說服了太皇太后。

實在讓朱祁鎮心中佩服。

于謙說道:“微臣不敢當,不過,臣以爲而今不是放鬆的時候,臣請陛下速速去慈寧宮,見太皇太后。”

“在太皇太后面前不要虛言敷衍,一定要實話實說。”

正朱祁鎮連忙點頭說道:“好。”

朱祁鎮連忙更衣,匆匆去了慈寧宮。

一見太皇太后,就跪倒在地,說道:“孫兒不孝。讓娘娘憂心了。”

太皇太后看了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說道:“起來說話吧。”

太皇太后心中複雜之極。

此刻太皇太后對朱祁鎮雖然有添犢之心,但是已經將朱祁鎮的位置擺正了。

朱祁鎮固然是她的長子長孫,也是皇帝。

縱然朱祁鎮而今還沒有親政,但是皇帝本身該有的一些權力,他依然是有的。

皇家無親情,倒不是皇室的人都是冷血動物,而是每一個人他們身後都不代表自己一個人,如果將背後的利益衝突安排好了,未必不能其樂融融,但是兩者衝突處理不好,這親情也是講不下去的。

太皇太后說道:“乖孫長大了。你之前選的于謙不錯。”

朱祁鎮站起身來,就站在太皇太后身後,輕輕爲太皇太后揉着肩膀,說道:“孫兒以爲大明內閣首輔,定然要從各地地方官之中選。而於謙是其中佼佼者,將來如果不出差錯,孫兒以爲內閣有他一個位置。”

太皇太后說道:“那你將他安排到翰林院,安安分分當你老師不好嗎?放到順天知府上,這位置可不好做?”

朱祁鎮說道:“正要如此,內閣的位置也不好做。”

太皇太后說道:“是你想在順天府做一些事吧。”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猶豫,最後想起了于謙的話,實話實說道:“娘娘聖明,前番娘娘教訓孫兒,孫兒回去之後,也細細想過了,特別是於先生說,內閣清查衛所逃兵,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朱祁鎮感受到太皇太后的肩膀猛地僵,好一陣子,才放鬆下來。朱祁鎮心中微微吃驚,暗道:“娘娘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嗎?”

楊士奇讓于謙給朱祁鎮透漏的是小道消息,是一個估計。

只是很多時候,小道消息反而比正式的消息更精準,太皇太后的情報網雖然不錯,但是還伸不進楊士奇的書房之中。

按照程序,全國清查一遍,這數字才能報到中樞,最少也在正統二年了。甚至報上來的數字,也是粉飾過的。

很可能還沒有這種估計準確。

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種統計數字,從洪武之後,大體沒有一個準確的。

太皇太后也沒有想到,局面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后是能看見的。所以宣德年間,在太皇太后的影響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減免賦稅,安置百姓的舉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對江南重賦的調整。

杭州知府況鍾,奏請減免杭州賦稅一百多萬石,讓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幾百年,稱之爲青天。

這種大規模減輕民間負擔,與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觀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裡的。

太皇太后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最近各軍實力有些不如當初了。但是具體的卻不大瞭解了。萬萬沒有想到,逃兵之數,居然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太皇太后吃驚非小。只是心中如何吃驚,臉上一點不漏。

朱祁鎮也沒有細究,繼續說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頓軍務是不行的。”

太皇太后聽了,皺眉說道:“整頓軍務?”

太皇太后是靖難一起走過來的,太明白整頓軍務的風險了。一旦出了錯,江山都爲之動搖。她強忍着訓斥朱祁鎮之心,心中存了,讓朱祁鎮栽個跟頭,好讓朱祁鎮知道,他固然聰明,但是天下並非沒有英才的。

可見,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表露出來的穿越者的優越感,成爲太皇太后看來朱祁鎮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鎮說道:“孩兒其實與于謙,還有張忠分別討論過,如果想重整軍備,最好的辦法,將屯兵改爲募兵,在衛所之外,另起爐竈。從衛所之中,挑選精幹之士,再從民間徵召敢士之士爲國家所用。”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放鬆,說道:“倒也穩妥。”

朱祁鎮這個辦法,並非是什麼好辦法。

但是最大好處就是穩妥了。畢竟朱祁鎮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再做減法,雖然而今整體上來說衛所軍戰鬥力下滑的嚴重,但是整個衛所體系還是有戰鬥力的。

朱祁鎮苦笑說道:“這是如此一來,朝廷的錢糧就不夠用了。所以孩兒,只能將這辦法放棄。孫兒查看了,本朝歷代的歲入,發現歲入最高的,卻是在洪武年間,之後,幾乎是每況日下。”

“孫兒百思不得其解。”

“從洪武以來近五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爲什麼歲入不如當初,固然有太祖皇帝之令,但是而今卻也不能死守律令。”

“娘娘,素知民間疾苦,朝廷雖然屢屢免稅,但是朝廷免的賦稅,能讓百姓受益嗎?”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一嘆,說道:“這都是于謙告訴你的。”

朱祁鎮說道:“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朝廷免稅,各地百姓扔要交稅,或者是縣令貪墨,或者是糧長貪心,朝廷的恩惠都被此輩吞了,而假借徵糧爲名,敲詐拉索,無惡不作,固然有一兩糧長有良心,但是大部分糧長都是民間惡疾。”

太皇太后對於謙又高看一眼了。

這民間的情況太皇太后知道是知道,但是總就是身在九重,不是親民官,不如於謙知道那麼清楚。

在太皇太后看來,于謙纔來皇帝身邊幾天,皇帝的見識就大有長進,卻忽略了,她小半年時間沒有與朱祁鎮細談了。

朱祁鎮每日都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個時代。絕非於謙一人之功。

但是太皇太后不在乎,她心中暗道:“于謙是一個信得過的,有于謙在皇帝身邊,將來皇帝即便有些差錯,也有人勸了。”

她微微一笑,道:“你準備怎麼辦?”她心中對朱祁鎮更信任了幾分。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孫兒不知道。這裡千頭萬緒的,各種情況,孫兒瞭解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南北各地又有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孫兒一時間想不明白。”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好,你不明白就對。你如果像那一日一般,給說出一個計劃來,我反而要好好教訓你。”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
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八十章 寇深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章 馬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十五章 香港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