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

第四章朱祁鎮的算計

真以爲逃進山中的都是什麼良民嗎?

這些在山中結寨而居的百姓,就是官府所言的刁民。

雖然這樣說不大好,但是深山之中很多愚昧的百姓,的確不知道後果,殺人越貨,簡直家常便飯,根本不覺得有什麼不對的。

即便後世一些偏僻小地方,也將王法當回事,更不要在這個時代了。

也是項忠有勇力,有膽魄,有手腕,同樣也有智謀,才能看似順順利利的上山帶下來幾十萬百姓

安置在襄陽,南陽一帶。

如果有人想仗着大明官員的身份就能完成這一點,早就人頭落地了。

朱見濬這才放心多了,但是又有了新的疑惑,說道:“於師傅,父皇登基以來,每日勤政不已,賑災之事從來沒有半點拖欠,就算是每殺一人,也必讓三法司多次覆刑,何以百姓屢屢爲亂,這白蓮教怎麼又能坐大?”

于謙長嘆一聲,說道:“陛下是明君,但是天下事,並非一個人就能做好的,而且百姓生活太苦,生死就在眼前,哪裡會念什麼君恩?”

“太子在蘭州衛也一年有餘,難道好不知道這一點嗎?”

如果之前,告訴朱見濬。朱見濬不會理解,他一個高居皇宮之中的太子,又怎麼能明白民間百姓的艱辛。

但是在蘭州歷練了一年,吃過苦,受過難,手上出過燎泡,餓過肚子,喝過泥水,生過病,淋過雨。更明白,他所經受的一切,對真正大明底層百姓來說,卻是夠好了。

至少,這些人還是吃皇糧的。

至少,西北衛所被于謙清理了一番,各種欠餉都沒有了。

比真正底層百姓,要好上不少了。

真正的底層百姓,根本沒有心思想別的,他們的一切思維都在吃飯上,因爲不努力想辦法,他們隨時都面對斷炊的危險。

爲了能吃飽飯,造反算得了什麼?殺頭算什麼?

很多人都不將自己的性命當一回事,因爲他們的性命有時候真就是那回事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在某個角落裡面了。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不能說沒有功業。

但是他的功業距離百姓有些遠,或許河北百姓受到了朱祁鎮的恩惠,這也是爲什麼朱祁鎮徵兵河北百姓最踊躍的原因。

但是對於其他的百姓來說,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

不過,有時候沒有什麼變化,並非什麼壞事。最少說明了,大明百姓生活標準,並沒有向下跌落。

于謙看着朱見濬的臉色,沉吟了一會兒說道:“其實以老臣之見,這一次白蓮教之亂,並不僅僅是因爲如此,恐怕真正的問題還在中樞。”

朱見濬心中一動,說道:“可是父皇身邊有奸臣?”

于謙苦笑搖搖頭,說道:“不是,李賢也不能奸臣。”

朱見濬說道:“師傅所說是李首輔,以孤看,李首輔不像是奸臣啊?”

于謙說道:“老臣也沒有說李賢是奸臣,只是他的京察大計太過嚴厲一些了,整個天下可以說官不聊生。”

于謙對李賢的舉動,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了。

去年,也就是正統二十三年的時候,李賢啓動京察大計。于謙雖然不在京城,但是他心底也是贊成的。

畢竟這幾年,朱祁鎮忙於征戰,對官員的監督就放鬆了。他當初對高陽伯李文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來。

如果不是時間緊,還有瓦刺的威脅,于謙決計不會讓李文好過的。

于謙的處置尚且如此,各地地方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一來,官府腐敗自然滋生了。

是時候好好整頓一遍。

只是于謙看李賢做的事情,有些失分寸。

從去年京察以來,已經有兩個巡撫,數個知府,幾個主事,一古腦被掀翻了,至於被罷免的縣令,更是數不勝數。

一時間官場震動之極。

于謙也大爲側目。

並不是于謙對那些自甘墮落之輩同情,但是作爲政治家,和光同塵是必修一課,洗刷吏治是一回事,但是將天下弄得人心惶惶,就真的好嗎?

有矯枉過正之嫌。

只是于謙並不知道,想要矯枉過正的人不是李賢。

李賢是多少年的老吏部了,放在現在,就是他大半輩子就是組織部,其中分寸拿捏,對李賢來說根本就是本能了。

如果一切讓李賢來做事,決計不會鬧出這樣的事情來了。

真正在背後推動的乃是朱祁鎮。

朱祁鎮之所以這樣做,卻是因爲祖制。

朱祁鎮被李賢勸阻之後,心中就一直再想大明祖制到底是什麼?纖細的說,就大明祖訓,大明律,已經太祖太宗的詔令爲中心的體制。

不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纔是祖制,太宗皇帝也是算。

畢竟太宗皇帝當年做的事情,其實早就違背了太祖皇帝的意思。

朱祁鎮爲了瞭解大明祖制在大臣心中的地位,啓動轉對之法,也就是大明京官五品官以上,按照順序每日去乾清宮與朱祁鎮談話。

大明京官數量不少。

朱祁鎮花了大半年纔算是將羣臣的思想摸清楚了。

羣臣對祖制的態度大抵是四條,第一祖宗立法精密,即便有所不行,那也是執行人的問題,並非祖制不同。第二,祖宗成法,已經有了成效,如果變更的話,不見其利,先見其弊。第三治國在於法祖,也就是說,你這個皇帝心中沒有一點逼數嗎?你是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你瞎出什麼主意,按太祖太宗的意思來辦就行了,第四,即便祖制真有了問題,也不應該大規模變革,而是救弊即可。

對照羣臣的態度,再來看李賢的舉動。

就分明之極了。

李賢的整改措施,就是兩個字:“救弊。”

但是朱祁鎮卻不滿意這一點,即便而今他已經有所讓步,他總就要將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的。

那麼該怎麼辦?

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然大家都覺得祖制好,那麼就按照祖制來。

所以這一次京察才弄得天下鼎沸,官不聊生。

或許白蓮教亂事,也是白蓮教積蓄了多少年的爆發,但也有天下不管是京官還是地方官的心思都在這一件大事上。

爲什麼會這樣?

並非朱祁鎮抓住很多大臣的小辮子不放。這不是皇帝該做的事情。朱祁鎮做事從來不會針對某個人。

某個人除非到了石亨這個地步,否則不值得朱祁鎮針對。而這一次清理出來的官員,最高不過一巡撫。堪堪到了朱祁鎮認爲重臣的序列之中。

至於下面的官員,更是不夠格讓朱祁鎮關注。

朱祁鎮就是翻開大明律,將下面官員的罪名,一條條按照上面的對照,凡是輕了的一律駁回刑部三法司的判案。

友情提示一下,大明律修過三次,最後一次是洪武三十年,以後都在沿用。也就是說,朱祁鎮是一律照搬太祖他老人家的手段。

至於太祖他老人家是如何對待貪官污吏的。

也就理解了爲什麼大明上下官員官不聊生了。

不過,朱祁鎮也知道,時過境遷,不可能拿太祖皇帝法,殺而今的官員,他的目的也不是爲了殺人。

而是讓大明官員自己上奏請求修訂大明律。

如此一來,作爲祖制重要的組成部分的大明律的修訂解釋的權力,就到了朱祁鎮的手中。百官之中,就又缺少一個可以制衡皇帝手段。

什麼?

他們不同意。

朱祁鎮還怕殺人不成?而且朱祁鎮也是通過大明律殺人,怎麼說也不能算是非刑殺人。看誰坐不住。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
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三章 都掌蠻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