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

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

文官奪權的方式,就是渲染太平,暗示天下而今應該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了。

那麼軍事開支就應該消減。樞密院的大權也應該限制。這些不穩定因素,應該轉到更加穩妥的文官集團手中才行。

不要看,武將在外打仗的時候威風凜凜的,但是在真正政治-鬥爭之上,楊洪,郭登等人,不是朝中文官的對手。

所以,在勳貴那邊,只要能打仗,就是最大的正義,其餘的事情就另外說了。

且不說,而今的政治環境逼得勳貴不得不向皇帝靠攏,單單說南洋戰事這個一個畫餅,就足夠勳貴向朱祁鎮投誠了。

勳貴這樣一說。

下面的臣子大部分行禮道:“陛下英明。”

這個時候,整個會議的節奏轉到了朱祁鎮的手中。

其實這也是朝廷的現狀。

大明朝廷雖然不是朱祁鎮的一言堂,但也差不多了,大部分臣子是不敢直接與朱祁鎮對頂的。

也就是民間有很多大儒,以朱子之道爲性命,以薛瑄爲首,這纔是反對的主力。

朱祁鎮目光掃過王恕。

王恕目光微微垂下眼瞼,目光掃過於謙。心中微微一嘆,出列替下丘濬,說道:“臣以爲欲求大同之世,必先求之,古之聖人之心。”

“古人以爲天下爲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而陛下欲求之大同世,當在太平世之後。太祖皇帝生於元末,羣雄割據,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上下失所,君臣失據,此內據亂世,太宗雄起宇內,見內憂外患,數次北伐,以至於陛下,三戰瓦刺,逐於極西之地,此爲昇平之世。

而今,國無外地,內無大患,天下承平,雖然偶有天災,但朝廷之力足以撫卹,此之爲太平之世。”

“人不患無才,但患無志。人如是,國亦如是。孟子云:‘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而今天下承平,似無近憂,然不可不憂遠患。”

“故而,陛下之言,正合今日之用,太祖之時,不可求大同之世,是以天下未定,太宗之時,亦不可求大同之世,是以外國未服,而今求大同之世,正當其時也。”

“然大同不可速就,臣以爲先爲小康,後爲大同。”

“倉稟足而識禮儀,欲求大同,先求百姓無飢寒之禍,養生送死無憾,此爲小康之世。然後求大同之世。”

朱祁鎮心中也感嘆,其實同樣是小康兩個字,大明的小康與後世所求的小康,其實是兩個概念。

大明即便是最激進的理論家,也不過想讓百姓,能夠吃飽穿暖,不會餓死,不會凍死而已。

如果有人能夠統計一下,大明正統年間最多的死法,朱祁鎮敢肯定,最多的決計不是戰死,不是病死,而是餓死與凍死。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有人都覺得,這是用了誇張的手法,但是實際上,這是最寫實的白描。

朱祁鎮目光掃過很多人。

這是他想豎立的大明治國思想,也就是而今的五世說。

但是能不能在這裡立得住陣腳。卻是一個問題。

吳與弼此刻陷入沉吟之中,他如何能看不到,丘浚與王恕所言,不過是一內一外,彼此是一個體系之中的。

吳與弼暗道:“這是公羊派的。”

公羊派乃是儒家各派之中,最激進的一派,當初王莽篡漢,公羊一派其實也是出了大力了,這直接導致了公羊一派的衰落。

吳與弼對這個學說感覺並不大舒服。

原因,這與理學根本不是一個路子。

真要細細說,理學是內聖而外王,五世說是外王而內聖。

內聖就是內在的道德修養,外王就是治行,實在的作爲。

儒家本來就強調內聖而外王,內有仁心,才能行仁政。這是一個前後的過程。在理學之中更是如此。

格物致知誠心正意,這都是內聖,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外王。

從這個邏輯來理解,就明白,爲什麼儒家治國第一看重的是教化,因爲儒家認爲,只有一個人稱爲一個好人,他才能做好事。

這個邏輯,依舊深深的影響着中國人,很多時候,人們評價一些人一些事,依舊要從他是不是一個好人這個角度來理解。

而今所謂的五世說,從根本上,是讓百姓處於衣食無憂的處境之中,然後再追求他們的道德水平,豈不是外王而內聖。

不要小看,這前後差別。

在儒家之中,完全是兩個天地。

吳與弼雖然圓滑而今卻也先起身說話了。

只是有人比吳與弼更早一步。不是別人,乃是薛瑄。

不過,薛瑄說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上古之治的問題。薛瑄說道:“欲求大同之治,必求之三王五帝之治,欲求三王五帝之心,而不是求之外物,上古亦有天災,然百姓無怨,而今天下之事,不在於百姓足與不足,而在人心之不足,不在於,田地之廣,而在於人心之不治,臣以爲陛下必大興教化,使民知理守禮,則-民足以治,大同之世亦可得之。”

“而陛下之所爲,卻是南轅北轍,欲求大同之治,豈可得乎?”

三王五帝,就是堯舜禹三王,五帝的說法就多了。這裡就不說了。

朱祁鎮心中目光掃過全場,他也看出很多大臣是贊同這一點的。

教化百姓,從來是儒家大臣第一要務,誰治理國家治理地方的第一辦法。

而朱祁鎮提出的理論,卻是一系列解決飢寒問題,解決生計問題,這些與教化並沒有什麼關係。

倒不是說,這些大臣都是何不食肉糜之輩。而是習慣了這樣的生活。

雖然在朱祁鎮看來,幾乎每年冬天北京街頭都要餓死幾個乃是幾十個,多的時候上百個餓殍,這樣的事情,雖然是一件悽慘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在他們看來,而今的大明已經是近一兩百年以來,最好的日子了。

雖然遍地還有不少土匪,雖然很多地方,法律僅僅能在縣城之中執行。但是之前漢唐盛世的時候,難道就與而今有什麼不一樣嗎?

哪裡有完全不餓死人的世界。

所以,不論大同還是小康,在他們看來,本質上都是目標,是畫餅。不是用來實現的。如此一來,更關注皇帝具體的行政手段,更好一些。

從丘濬與王恕的話裡面。他們聽到了很多事情,南征南洋什麼,移民等等,這還罷了。如果確定大明以這個思想作爲治國綱領。

今後十幾年,他們的工作量會大大增加了。

皇帝本身就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但是百官不是。

人都是有惰性的。

對官僚尤其是這樣,官僚本身最害怕變化了。薛瑄也是說出了他們願意說的話,大家在地面興興教化不好嗎?

培養出擊個秀才舉人,或者聯合建立一個兩個書院,不就是有政績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教化這一項,我必須考慮進去,只是我要的教化,與他們的不同。”

朱祁鎮準備推一步,將教化這一件事情,也列入之後的重心。但是並不意味着他而今對薛瑄退讓,薛瑄直接將大同之世與上古之世劃上了等號。

如此一來就大大限制了朱祁鎮。

朱祁鎮建設大同之世,就必須按照儒生虛構的上古三王五帝的作爲來做。這怎麼可能?

朱祁鎮淡淡一笑,說道:“卿也承認《尚書》之中,或有繆誤,這上古三王之治到底是怎麼樣?”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章 內閣增補
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六十四章 鳳凰衛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十五章 禮樂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二章 舉步維艱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九章 內閣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