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

第二十六章誰對誰錯?

韓雍的準備很充分。

經過兩個多月的五路入山清剿,非常順利。

就好像是果熟蒂落一般。

五路共計斬首一萬三千多級,俘獲瑤民十三萬老弱婦孺,自然好有不少瑤民散落在大藤峽羣山之中,大抵會有不少人飢餓之中死去。

但是更會有人如侯大苟一般,抱着仇恨。如野獸一般生存下去,等大藤峽山中瑤民再一次繁衍出足夠的人口,就會再一次出山,是生存所迫,也是報仇雪恨。

這是讓朱見濬一想明白,就晝夜不安的。

或許不管是文官武將都不會在乎幾十年之後的事情。就好像是顧興祖一般,如果沒有貓兒莊之戰顧興祖的所做所爲。難道真因爲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來除服這一員老將不成?

而今他們也是一樣。

只要而今功勞有了。將來的事情,又關他們什麼事情。

只是朱見濬卻不一樣,他是太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大明未來的皇帝。這些隱憂,別人不管,他是要管的。

故而當幾路人馬重新彙集在潯州的時候。

朱見濬就問起了善後事宜。

葉盛說道:“殿下,我等準備,將這些瑤民全部流放海西。封山鎖路,嚴禁百姓出入大藤峽。並在大藤峽附近,建立十七了百戶所,二十三個巡檢司,並準備建立一兩個縣治,將內地遷兩個衛所在這一帶,如此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縱然他日大藤峽中瑤民再次做亂,也無妨大局。”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

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

其實一直到了清代廣西的地方的土客仇殺,都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到了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被殺絕戶了。

而今大明國力強盛,朱祁鎮有意改土歸流,所以是大規模將內地衛所遷徙到廣西,壓制大藤峽瑤民。

但是歷史韓雍的辦法卻是以夷治夷,用桂西土司來壓制大藤峽瑤民。

自然也是治標不治本。

大藤峽瑤民之亂,一直持續到了王陽明的時代,王陽明臨終之前一段時間,就是在廣西平地土司之亂,同時也準備着手再次平定大藤峽。

所以,治標不治本。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以你之見,這大藤峽多少年之後,還會再次亂起?”

葉盛聽朱見濬這樣問,眼睛之中閃過一絲佩服,說道:“不過三十年間而已。”

朱見濬說道:“可有治本之策。”

葉盛說道:“沒有。”

朱見濬說道:“豈能沒有治本之策?”

朱見濬或許還年輕,有太多理想主義了。所以在他想來,有治標之策,就有治本之策。但是很抱歉,在這個世界之上,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治本之策的。

每一個問題都會因爲時間因素的轉變而轉變,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來。

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根本是不大可能的。

葉盛說道:“臣無能,不能解殿下之憂。”說着就要下跪行禮。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請起。”

葉盛這才就勢起身。朱見濬說道:“葉巡撫,瑤民也是朝廷赤子,如此對待,恐怕有傷朝廷之德,而今朝廷也不少那麼多米糧鹽錢,何不招撫他們,在山中設土司,爲朝廷守大藤峽,如此一來,朝廷也得安堵,瑤民也得安居,豈不是一舉而兩得?”

葉盛早就預料朱祁鎮會這麼樣說道:“殿下英明,只是此事卻要三思而後行,瑤民向來桀驁不馴,廣西入本朝版圖,近百年了,但是大藤峽卻有百姓向來不從王化。視朝廷旨意,置若罔聞。”

“之前不是沒有人想過招撫瑤民,但是瑤民屢叛,當時主持招撫的官員,沒有一個好下場。”

“而今賊人勢窮而投,如果不除惡務盡,恐怕此輩乃中山之狼,待日後復叛。到時候廣西再興刀兵,就不是殿下所想見到的。”

朱見濬聽葉盛所言,與侯大苟所說的版本完全不一樣。

在侯大苟版本之中,乃是顧興祖誘降而後殺之,才讓瑤民一定要與官府對抗到底的。但是葉盛口中所言,卻是瑤民屢降屢叛,才讓廣西地方官員對收降大藤峽瑤民失去了興趣,這才下殺手。

甚至有主張招撫的官員,因此丟了官職。如此一來 ,就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提招降了,即便提招降,本身的誠意就沒有多少。

而且招降叛逆,這是要承擔責任的,如果你招降的人,降而復叛,這個招降的官員天然有擔保的責任。

他們承受不起。

但是圍剿不用,那麼幾十年後復起,也不過是有漏網之魚,大方面卻是沒有問題的。

朱見濬心中恍惚閃過不知道多少念頭。很快就想明白了,他暗道:“恐怕兩方所說的都是真的,但卻並不是全部是真的。”

首先都是真的。

只是因爲角度不同。

或許在很多大明官員招降之後,如此雙方就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

瑤民不是在山裡沒有事了,要殺出來搶劫的,而是他們在山中的生產生活結構,在人口增多的情況之下,他們是完全不能承擔起這麼多人口的。

也就是爲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向山外發展,而向山外發展,被種種歧視之下,他們比如用武器來解決問題。

畢竟以他們瑤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

至於讓官府解決瑤民的生活問題。

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各級官府招撫瑤民的本質,就是怕瑤民作亂太麻煩。他們既然已經答應下來,那麼雙方相安無事就行了,至於更多的官府纔不會辦的。

不說官府有沒有錢,即便是有錢,這錢是隨隨便便給瑤民的嗎?

瑤民在大明的社會體系之中,就是蠻夷,連大明戶口都沒有,要官府補貼他們,可能嗎?

但是瑤民這邊,也是爲了生活。

爲了活下去,信用什麼的,根本沒有一點用處。

而且大藤峽之中的瑤民,從來是以家族爲基礎,各自爲戰的,也是顧興祖一次大屠殺,將他們逼迫的團結起來了。

也就是說,在官府看來,他們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的背信棄義,就會被視爲大藤峽瑤民的集體行爲。

我大明官員,纔沒有心思分辨,這些人是藍家寨,那一些人是黃家寨的。

這纔有了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可信,既然沒有了基礎的信用,剩下的只有用殺戮來溝通了。

“不對。”朱見濬心中暗道。他忽然想起了什麼,細細品味一方,看着葉盛問道:“葉巡撫,如果這一件事情孤擔着,你敢不敢招撫瑤民。”

朱見濬覺得不對,就是他剛剛品味出葉盛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對這些事情,很多官員不敢承擔的,但是這些對於朱見濬來說,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無他,朱見濬是太子,是儲君。

在大明的祖宗家法之中,太子副君的權力規定無疑。

同樣的事情,葉盛身爲廣西巡撫,代爲主持兩廣總督府,也算是方面大員了,但是有些他不敢做的事情,太子做去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
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