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

第二十六章誰對誰錯?

韓雍的準備很充分。

經過兩個多月的五路入山清剿,非常順利。

就好像是果熟蒂落一般。

五路共計斬首一萬三千多級,俘獲瑤民十三萬老弱婦孺,自然好有不少瑤民散落在大藤峽羣山之中,大抵會有不少人飢餓之中死去。

但是更會有人如侯大苟一般,抱着仇恨。如野獸一般生存下去,等大藤峽山中瑤民再一次繁衍出足夠的人口,就會再一次出山,是生存所迫,也是報仇雪恨。

這是讓朱見濬一想明白,就晝夜不安的。

或許不管是文官武將都不會在乎幾十年之後的事情。就好像是顧興祖一般,如果沒有貓兒莊之戰顧興祖的所做所爲。難道真因爲幾十年前的一樁舊事來除服這一員老將不成?

而今他們也是一樣。

只要而今功勞有了。將來的事情,又關他們什麼事情。

只是朱見濬卻不一樣,他是太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大明未來的皇帝。這些隱憂,別人不管,他是要管的。

故而當幾路人馬重新彙集在潯州的時候。

朱見濬就問起了善後事宜。

葉盛說道:“殿下,我等準備,將這些瑤民全部流放海西。封山鎖路,嚴禁百姓出入大藤峽。並在大藤峽附近,建立十七了百戶所,二十三個巡檢司,並準備建立一兩個縣治,將內地遷兩個衛所在這一帶,如此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

“縱然他日大藤峽中瑤民再次做亂,也無妨大局。”

朱見濬聽了,微微皺眉。

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是治標不治本。

其實一直到了清代廣西的地方的土客仇殺,都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到了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被殺絕戶了。

而今大明國力強盛,朱祁鎮有意改土歸流,所以是大規模將內地衛所遷徙到廣西,壓制大藤峽瑤民。

但是歷史韓雍的辦法卻是以夷治夷,用桂西土司來壓制大藤峽瑤民。

自然也是治標不治本。

大藤峽瑤民之亂,一直持續到了王陽明的時代,王陽明臨終之前一段時間,就是在廣西平地土司之亂,同時也準備着手再次平定大藤峽。

所以,治標不治本。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以你之見,這大藤峽多少年之後,還會再次亂起?”

葉盛聽朱見濬這樣問,眼睛之中閃過一絲佩服,說道:“不過三十年間而已。”

朱見濬說道:“可有治本之策。”

葉盛說道:“沒有。”

朱見濬說道:“豈能沒有治本之策?”

朱見濬或許還年輕,有太多理想主義了。所以在他想來,有治標之策,就有治本之策。但是很抱歉,在這個世界之上,很多時候,都是沒有治本之策的。

每一個問題都會因爲時間因素的轉變而轉變,衍生出更多的問題來。

想要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根本是不大可能的。

葉盛說道:“臣無能,不能解殿下之憂。”說着就要下跪行禮。

朱見濬說道:“葉巡撫請起。”

葉盛這才就勢起身。朱見濬說道:“葉巡撫,瑤民也是朝廷赤子,如此對待,恐怕有傷朝廷之德,而今朝廷也不少那麼多米糧鹽錢,何不招撫他們,在山中設土司,爲朝廷守大藤峽,如此一來,朝廷也得安堵,瑤民也得安居,豈不是一舉而兩得?”

葉盛早就預料朱祁鎮會這麼樣說道:“殿下英明,只是此事卻要三思而後行,瑤民向來桀驁不馴,廣西入本朝版圖,近百年了,但是大藤峽卻有百姓向來不從王化。視朝廷旨意,置若罔聞。”

“之前不是沒有人想過招撫瑤民,但是瑤民屢叛,當時主持招撫的官員,沒有一個好下場。”

“而今賊人勢窮而投,如果不除惡務盡,恐怕此輩乃中山之狼,待日後復叛。到時候廣西再興刀兵,就不是殿下所想見到的。”

朱見濬聽葉盛所言,與侯大苟所說的版本完全不一樣。

在侯大苟版本之中,乃是顧興祖誘降而後殺之,才讓瑤民一定要與官府對抗到底的。但是葉盛口中所言,卻是瑤民屢降屢叛,才讓廣西地方官員對收降大藤峽瑤民失去了興趣,這才下殺手。

甚至有主張招撫的官員,因此丟了官職。如此一來 ,就再也沒有人敢輕易提招降了,即便提招降,本身的誠意就沒有多少。

而且招降叛逆,這是要承擔責任的,如果你招降的人,降而復叛,這個招降的官員天然有擔保的責任。

他們承受不起。

但是圍剿不用,那麼幾十年後復起,也不過是有漏網之魚,大方面卻是沒有問題的。

朱見濬心中恍惚閃過不知道多少念頭。很快就想明白了,他暗道:“恐怕兩方所說的都是真的,但卻並不是全部是真的。”

首先都是真的。

只是因爲角度不同。

或許在很多大明官員招降之後,如此雙方就可以安享太平了,但是並不是這樣的。

瑤民不是在山裡沒有事了,要殺出來搶劫的,而是他們在山中的生產生活結構,在人口增多的情況之下,他們是完全不能承擔起這麼多人口的。

也就是爲了活下去,他們必須向山外發展,而向山外發展,被種種歧視之下,他們比如用武器來解決問題。

畢竟以他們瑤民的社會地位,他們是沒有別的辦法來解決問題的。

至於讓官府解決瑤民的生活問題。

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各級官府招撫瑤民的本質,就是怕瑤民作亂太麻煩。他們既然已經答應下來,那麼雙方相安無事就行了,至於更多的官府纔不會辦的。

不說官府有沒有錢,即便是有錢,這錢是隨隨便便給瑤民的嗎?

瑤民在大明的社會體系之中,就是蠻夷,連大明戶口都沒有,要官府補貼他們,可能嗎?

但是瑤民這邊,也是爲了生活。

爲了活下去,信用什麼的,根本沒有一點用處。

而且大藤峽之中的瑤民,從來是以家族爲基礎,各自爲戰的,也是顧興祖一次大屠殺,將他們逼迫的團結起來了。

也就是說,在官府看來,他們是一個整體,任何一部的背信棄義,就會被視爲大藤峽瑤民的集體行爲。

我大明官員,纔沒有心思分辨,這些人是藍家寨,那一些人是黃家寨的。

這纔有了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可信,既然沒有了基礎的信用,剩下的只有用殺戮來溝通了。

“不對。”朱見濬心中暗道。他忽然想起了什麼,細細品味一方,看着葉盛問道:“葉巡撫,如果這一件事情孤擔着,你敢不敢招撫瑤民。”

朱見濬覺得不對,就是他剛剛品味出葉盛的弦外之音,那就是對這些事情,很多官員不敢承擔的,但是這些對於朱見濬來說,卻根本不是一回事。

無他,朱見濬是太子,是儲君。

在大明的祖宗家法之中,太子副君的權力規定無疑。

同樣的事情,葉盛身爲廣西巡撫,代爲主持兩廣總督府,也算是方面大員了,但是有些他不敢做的事情,太子做去是沒有問題的。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
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十章 真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