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

第六十六章解決問題

所以沒有了這種緊迫性,官僚們都不想有大的變更。

其次,即便是張居正當時推行,也是有了鐵腕,否則張居正也不會在死後遇見那樣反撲。

利益之爭從來是你死我活的。

想想就知道,之前大戶人家在鄉里大部分勞役都可以推掉,實在不能推掉,出幾個大子,去請一兩個窮漢,代他去就行了。

甚至不用出一兩個大子,直接派自己家的佃戶去就行了。

如果變法之後,就要根基自己有多少土地,加徵錢糧,這一進一出,對於一般地主,就是十幾兩銀子的出入,對於土地越多的人,這個出入就越多。

善財難捨,有人反對,再正常不過了。

總體算起來,是朱祁鎮推出的太過草率了一點。

不過,朱祁鎮並不後悔。

如果將這一件事情完全鋪墊好,然後水到渠成,安穩倒是安穩了,但是在朱祁鎮計算之中,少說要七八年,甚至十幾年,才能完全成功。

這倒是潤物細無聲。

只是朱祁鎮有這個時間嗎?

朱祁鎮自己不知道。

不過,而今雖然阻力有些大。朱祁鎮依然不能停下推行的腳步。

原因很簡單。今日一點點事情,就讓朱祁鎮停下腳步,將來朱祁鎮再推行別的政策,遇見的阻力只會更大。

說起來,朱祁鎮剛剛下的三道變法令,兩道類似務虛,一道之前已經有過鋪墊了,也就這一條鞭法,是完完全全的新東西。

這就好像是兩軍交鋒,前鋒剛剛接觸一下,朱祁鎮如果讓了,後面的戰事就不用打了。

而韓雍的主意再好不過了。

面對這個局面,朱祁鎮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發起一場政爭,將這些反對的大臣,全部給掀翻,並踩上一腳。

這倒是挺解氣的。

只是這並不是一個政治家的做法,畢竟朱祁鎮在皇帝這個位置上,並不是僅僅顧着自己出氣的。

殺人,很簡單。

朱祁鎮一聲令下,殺多少人都沒有問題。但是殺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將矛盾激化。

而韓雍這個辦法就很好。

幾個縣令而已。朱祁鎮這一點權力還是有的。

只是如此一來,真正衝突,就放在幾個縣推行一條鞭法之後了。

這些事情,夠朱祁鎮做很多事情了,比如將這些反對的人,想辦法一個個搞掉,或者將他們拉攏過來。

畢竟,朱祁鎮相信。一條鞭法總是比之前的稅法要好多了。不管是對官還是對民。但凡有一點爲民之心的人,就能看出其中區別。

朱祁鎮既然說好了。

大臣們誰敢說不好。

自然是一起說道:“聖明無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這些奏疏之中,其實有一些說的也對,百姓種的是糧食,要徵收的銀子,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江南等地,民間富庶,倒是也能將糧食賣些銀子,但是在西北之地,百姓又從什麼地方搞銀子,這個問題,朝廷也是要解決的。”

朱祁鎮說道:“劉卿,你久在戶部。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劉定之說道:“陛下,此事臣下去之後,也細細思考過了,以臣之見莫過恢復國初預備倉。”

朱祁鎮說道:“說來聽聽。”

劉定之說道:“預備倉,就是民倉義倉之屬,在國初每縣都有數座預備倉,儲備少則數千石,多則數萬石。以備不時之需。而今各地倉庫,形同虛設。”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暗道:“太宗皇帝花錢太厲害了。”

這個預備倉,劉定之不說,朱祁鎮想不起來,但是劉定之一說,朱祁鎮就想起來了。

可不是嗎?

朱祁鎮還記得太宗皇帝批閱的奏疏裡面,有地方上奏,那就是當地的倉庫不足以裝糧食了。

問太宗皇帝怎麼辦?

太宗皇帝令他們將糧食運到九邊。

也就是說,太宗皇帝將洪武一朝的底子給打空了。以至於仁宗宣宗十年恢復,都沒有恢復舊觀。

甚至即便而今,朱祁鎮也很難說,他所能調用的國力,與洪武一朝的國力相比,誰上誰下。

或許,洪武一朝徵收的賦稅並不多,但是洪武一朝養兵的錢糧也不多啊。

哪裡是朱祁鎮將一朝收入近一半,都投入軍隊之中。

朱祁鎮說道:“劉卿的意思是常平倉?”

劉定之說道:“正是,朝廷應該在大多數府縣設立常平倉,價格低則收入糧食,價格高在賣出糧食,以平抑糧價。”

朱祁鎮心中暗道:“不錯。”

在糧食上面,中國古人玩過太多的花樣了。

畢竟很多時候穩定糧價,就是穩定民心。百姓必須將糧食賣出之後,纔有銀子。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糧價的穩定,不能麥收的時候一個價,農閒的時候,又是另外一個價。

因爲很多百姓都沒有積蓄,他們根本不可能等上一兩月再賣出糧食,必須一收穫就要賣出,換成銀子,去交稅。或者說還高利貸。

朱祁鎮說道:“京倉侍郎是誰?”

劉定之說道:“楊鼎。”

朱祁鎮說道:“是楊榜眼。”聽到了是楊鼎,朱祁鎮就放心多了。

楊鼎乃是正統四年榜眼。說起來資歷也不淺了。

當然了,讓朱祁鎮放心的並不是楊鼎是榜眼,而是楊鼎家境貧寒,但是品行高傑,但是也是陝西坳老頭。

脾氣很倔。對人對事不留情面,這也就爲什麼,楊鼎科名不低,資歷不淺,但依舊沒有混到六部高官。

僅僅是一個侍郎。

當然了,這個侍郎也是很重要的。

這個侍郎雖然掛名戶部,但實際上負責北京,通州,天津的糧食倉儲。大明儲備的兩千萬石糧食,都歸他管。

在這上面,也算是人盡其用。

劉定之說道:“正是宗器。”

朱祁鎮說道:“擬詔,令楊鼎管理天下糧倉,讓他將京倉交給副手,準備好立即出京,視察天下各種糧倉,回來之後,給朕一分章程,朕不管之前是怎麼回事?但是之後,大明倉儲一定要賬目一致,而且要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這一點,你親自去叮囑。”

劉定之立即說道:“臣明白。”

其實這也是朱祁鎮一個變通辦法。

朱祁鎮發現了,如果朱祁鎮想在六部之外,再加一部,很是困難。但是如果朱祁鎮增加一個侍郎管一攤子事情。卻很容易。

其實這已經有先例了,比如京倉侍郎,他的任務雖然與戶部有關係,但是很多時候有自己的衙門。

今後可以將京倉侍郎看成糧食局,是一個單獨的衙門了,唯一不同的是主官不過是掛了一個副部級而已。

比如而今管理大明大學中學教育的人,也是禮部一個侍郎而已。

估計將來事情越來越多,每一個尚書下面都有好幾個單獨建衙的侍郎。中央體制就不變而變了。

朱祁鎮說道:“還有火耗一事,劉卿以爲該怎麼辦?”

並不是朱祁鎮逮着劉定之不放,而是劉定之的專長就是在財政之上,可以說是得了周忱的真傳了。

這種關於錢糧之上的事情,除卻劉定之很難有人給出一個具體辦法。

劉定之說道:“陛下,周文莊公在位的時候,已經鑄造銀幣,而今十幾年之間,鑄造了四千餘萬枚。一半在官一半在民。”

“以臣之見,當從今日大力鑄錢,並規定市面之上,不許通行銀兩,只能通行銀幣。用銀幣納稅,也就不用繳納火耗了。”

朱祁鎮點點頭,火耗這一件事情,並沒有人提,但是朱祁鎮卻知道火耗在明末清朝是一大弊政。他先提出來了。而且這個解決辦法,他也是知道。他不過是引出來而已。

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
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