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

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

正統三十一年七月初一。

欽天監算過的黃道吉日。

中軍大軍入城,封鎖了從皇宮到國子監的道理,每一個街道之上,都有將士頂盔貫甲,甲冑鮮明之極。

朱祁鎮帶在文武大臣,還有太子一併去了國子監。

一路上的儀仗自然不用多說了。

朱祁鎮在國子監大街上下了玉輅,前面有無數密密麻麻的白頭老翁,已經等在國子監門前了。

能在這裡有一系之地的,都是地方上某府的大儒。

這些人能齊聚一堂,在這個時代,已經是難得的幸事了。

于謙親自將南吳北薛介紹給朱祁鎮。朱祁鎮笑道:“吳先生,雖然是初見,卻是聞名已久。”

吳與弼說道:“草民多謝陛下掛念。”

朱祁鎮說道:“朕記得,朕已經賜先生散官了,先生雖在鄉野之中,卻也是有功於天下的。”

吳與弼說道:“老臣多謝陛下隆恩。”

朱祁鎮又看向薛瑄。

薛瑄行禮說道:“老臣參加陛下。”

朱祁鎮說道:“薛先生,卻是好久不見了。”

薛瑄說道:“老臣不敢當,唯願陛下尊崇聖教,便是社稷之福。”

一句話,讓朱祁鎮微微有些不悅。

可見這位薛老先生,最近氣的不清。

畢竟尚書這一件事情上,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雖然證明《尚書》做僞這一件事情,還力有不逮,但是最近的論戰之中,卻發掘出尚書之中很多破綻。

讓薛瑄大落下風。

很多明眼人心中已經有傾向了。

不是薛瑄的學問不如幾個後生小輩,而是古文尚書的確有站不住腳的地方。薛瑄只是死鴨子嘴硬而已。

畢竟《古文尚書》與理學之間關係太過深了一點,等於理學這一座大廈的基石崩壞了一塊。這影響也就太大了。

朱祁鎮雖然心中不舒服,但面子上卻沒有什麼表示,因爲他知道,這一場大會,只是希望這位老爺子身體能撐得住。

反而微微一笑,說道:“書到今生讀已遲。朕深悔少年讀書太少,今日來就是聽諸位先生的高見的。”

說實話,朱祁鎮要知道自己會穿越了,什麼都不用說了,他定然在後世就奮力讀書,纔不會而今弄得很多東西都搞不出來。

這纔是真正的“書到今生讀已遲。”

薛瑄說道:“陛下知錯能改,善之善矣。”

這話于謙聽了都皺眉。

如果之前還是失言,而今已經是赤裸裸的說朱祁鎮不對了。

不過於謙也不願意在這種衆目睽睽之下,弄出事情來,立即將朱祁鎮引入大道之上。撇開兩人。

朱祁鎮也知道,薛瑄聲望很隆,弟子遍佈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是不能輕易動的人。也就當沒有聽見。

朱祁鎮走了之後。

吳與弼對薛瑄說道:“先生又是何必?”

吳與弼與薛瑄這一段時間來往雖然不多,但是也知道這位老先生在品格上端莊方正,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卻也是知道,不是那種一點世俗都不通的人。

如果薛瑄真是一點人情世故都不通的人,怎麼可能做到六部侍郎。放在現代也最少是部級幹部。

所以,薛瑄這一番言論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有意爲之。

薛瑄對吳與弼說道:“陛下的用意,你還不清楚嗎?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去做。”

吳與弼一時間有些慚愧。

朱祁鎮的用意,真正的聰明人都看出來了。

看似一場光明正大的辟雍之會,但是實際上,這辟雍堂之中的言辭交鋒,真能改變什麼嗎?

真正聰明的人,都知道不可能的。

吳與弼是明白這一點,他纔不衝在最前面,他要看看皇帝的本意到底是什麼,然後再想辦法改變皇帝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以柔克剛。

臣子對付皇帝意志最好的辦法,絕對不是與皇帝硬頂。

只是薛瑄的意思,卻是固執的很,他明知道這一次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卻依舊準備一頭撞上去,言語之間,而今死諫的心思都有了。

所以與皇帝言語之間,纔有這麼多不客氣。頗有夫子,“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薛瑄說過之後,大袖一甩就大步向辟雍堂而去了。

吳與弼嘆息一聲,說道:“薛公之道,吾不如也。”

陳獻章在身側說道:“夫子,卻非如此。薛公是太固執了。弟子也以爲,理學太過偏向禪釋,不如漢學樸實,在治國之道上,少有建樹,否則陛下也不會茫然無所從,纔有今日之會,如果薛公有大發明,可以補宋學之失,也就罷了,反而拘泥於理學之道,卻是有些過了,尚書之僞,幾乎可以斷定了。他還是咬着不鬆口,實在是-------”

吳與弼說道:“住口,這是你能說的。”

陳獻章只能老老實實閉嘴。

吳與弼倒不是對陳獻章說的有什麼意見。吳與弼教授學生,從來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所以口言少,而實事多。而吳與弼的學問雖然繼承理學一脈,更多是自己自悟的,所以他並不拘泥於理學。也沒有拘束弟子。

所以吳與弼的弟子們,傑出的幾個都自立門戶了。

只是這裡是什麼地方?

而今這裡人羣密密麻麻的,不是隔牆有耳了,而是隔身就有耳了,陳獻章多年科舉失利,這一次今年終於中了。

這纔有資格跟隨吳與弼來這裡。

否則他也只能在國子監外面聽了傳出來隻言片語了。這話傳到有心耳朵之中。有陳獻章的好果子吃。

這邊吳與弼教訓弟子不提。

薛瑄的舉動,也讓這一場大會開始之前,就有一絲絲的火藥味。

朱祁鎮帶着太子,進入國子監之後,並不是直接進入辟雍堂準備開始大會,而是先去祭拜孔子。

在祭拜孔子的空隙之間,薛瑄吳與弼等人談話也都傳了過來。

這樣的場面,錦衣衛與東廠可是出動了大批人手。要知道這裡雖然有大量侍衛護持,但是仍然有這麼多人與皇帝處在一小片空間之中,錦衣衛自然要派不少人進入。

國子監其實不算小。

但是你要看什麼時候了。

而今各地大儒士子,已經今年入京科舉的舉人們,不管是中舉沒有中舉都往這邊來,百官幾乎都放假了,除卻必要值班的人之外,幾乎都過來了。

以國子監爲中心,急得密密麻麻的,如果不是親軍衛好幾個衛所,再加上順天府幾千吏員都在維持秩序。

不知道國子監這裡會擠成什麼樣子的。

這樣的人員聚集,本身就有危險性。

特別是國子監裡面錦衣衛更不敢怠慢了。圍攻有人大逆不道,即便不行刺皇帝,單單是放一把火,燒死幾個老頭子,也不得了了。

而且朱祁鎮對自己的敵人監視也很密集,而薛瑄更是被列爲重點關注之中。

朱祁鎮看了手中一張紙條,遞給了太子,說道:“太子,你怎麼看。”

太子看了之後,微微一愣,說道:“父皇,您說過,皇者當有皇者的氣度,有容人之量。薛先生畢竟是天下敬仰的大儒。還請父皇放過他。”

朱祁鎮輕輕一笑說道:“你以爲我會殺他?不會,以文殺人,這種事情,不是我家要做的事情。不過,你將來也會遇見這樣的事情,即便不要動手殺人,要誅心。”

朱祁鎮言語之間倒是輕描淡寫,但是該對薛瑄的手段一樣不會少,當然了,朱祁鎮不是要殺薛瑄,而是要在今日終結理學官學地位。

而對於薛瑄這樣的人來,這樣的事情,要比殺了他還能難受。

這就是殺人誅心。

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章 年關
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百章 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七十章 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