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

第一百四十五章李賢思路

面對朱祁鎮的問題,李賢熬了整整一夜,所思量的就是破局之法。

朱祁鎮或許覺得自己很英明神武。但是對下面的人來說,朱祁鎮是一個相當不好糊弄的皇帝。

當然了,這或許是所有精明上司的通病。

特別是朱祁鎮的主意很正,很多時候,誰也不可能改變他的心思。

就好像是與瓦刺大戰,如果沒有朱祁鎮在背後的支持,大明與瓦刺或許還會有一場大戰,但是決計不會打到這個地步,也不會打到這個地步,還沒有結束的跡象。

看見的不過是休戰幾年而已。

所以,想要正面將朱祁鎮想要改變的想法給壓回去,是決計不可能的。

牛頭尚且不能硬按,何況龍頭?

所以只能順着朱祁鎮的想法來。

而且李賢從政以來,大部分時間都在吏部,更是主持過京察大計,對大明官場也是非常瞭解的。在李賢眼中,大明官場之中,一些事情也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但是這種改變,必須是適當的,有分寸的,是遵循大明一慣祖制的情況之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是對大明這個機器,敲敲打打,再上一點潤滑油,而決計不能大刀闊斧,一夜之間,還不足以讓李賢推敲出朱祁鎮的心中方案。

但是足夠李賢心中提出一套方案了。

李賢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國朝百年以來,積弊深重,百姓深受其苦。是時候清理朝綱,刷新政治的時候了。”

“故臣有本上奏。”

朱祁鎮眉頭微微一挑,範弘立即上前將李賢的奏本接過來了。

朱祁鎮打開一看,李賢的政治主張有這麼幾條。

首先,京察大計。治國先治吏,吏治不行,就算有無上之妙法,也會變成害民之法。

朱祁鎮對此也是明白的。

吏治這東西,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朱祁鎮登基以來,過上幾年,就非要搞一次類似運動式的清理吏治,但是不出數年,下面的人總是會舊態復萌。讓朱祁鎮也是很煩惱。

其次就是遷移衛所,並將內地衛所改衛爲縣。

這個政策,是朱祁鎮一直在做的事情,李賢提出來,不過是迎合朱祁鎮的意思而已。

在此之前,朱祁鎮都是用別的藉口來,比如將內地衛所遷徙到朝鮮,遷徙到海西,而今漠北,松花江一帶,都必須用人口填充,衛所畢竟是軍隊,用來填滿再合適不過了。

如此遷徙衛所,廢除衛所,將衛所所剩下的土地歸爲府縣體系之中,朱祁鎮可以看見大明各地的賦稅,就要有一次遷躍了。

至於會高出之前定額二千三百萬石多少,就看具體該怎麼執行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這一點還欠上一點,那就是內地的鎮戍部隊的安排。”

雖然內地衛所早就不堪爲用了吧,但是他還是大明在各地地方經制之軍,沒有了這些軍隊,各地總是要有一點駐兵的。

總不能大明內地這麼大的地盤,沒有一點軍隊吧,一旦出了事情該怎麼辦?

這一點李賢沒有說,他大概是放心各地方官員,因爲各地方官員在緊急的時候,有權力征召民壯民兵。

但是朱祁鎮還不放心。

再往下看。在廢衛爲縣這一條之中,更是有廢除清軍之法,該招募之法。重新釐定衛所名額等等。

清軍之害,之前也說過了。

但是這個制度是維繫大明衛所軍隊的必然之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

而今李賢已經清楚一點,那就是而今大明骨幹武力,還是衛所軍嗎?

不是了,京營都是募兵。

既然衛所軍隊已經不是大明最重要的武力,甚至皇帝也有廢除衛所的想法,這依附在衛所制度上的惡法,也到了廢除的時候了。

如果說衛所上面的改革,李賢不過是代朱祁鎮落筆,將朱祁鎮之前的改革思路,形成文字,昭告天下而已。

畢竟,在燕然大捷之後,以朱祁鎮的威望,在很多事情上,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而且衛所之中但凡能打的,朝廷也給了出路。京營之中大小將領衛所出身的人,簡直是不可計數。即便平庸的將領,也可以申請到北邊各地的新建的衛所之中。

在朱祁鎮權威大增的時候,又是拉一派。中立一派,再打一派,打的就是那中完全腐朽,不堪爲士卒的衛所將領。

而且圈定了範圍,就在內地,具體的說,應該是河北,河南,山西南部,陝西東南部,湖廣,江西,南直隸,浙江北部一帶。

沿海,西南,西北,四川,兩廣,九邊舊地,都還沒有動。

朱祁鎮看到這裡,微微擡頭看了一眼李賢,心中暗道:“李賢,見事明快,此事做這一件事情,的確是合適之極。”

隨即朱祁鎮繼續看下去。

下面就是一個大題目,乃是丈量土地,重造黃冊。

說起來大明從洪武以來十年一造黃冊的任務從來沒有變過,但是造出來的都是一些什麼東西,誰都知道。

根本都是一片胡言,連騙鬼都騙不了。

大明各地黃冊唯一比較靠譜的還是直隸一省的黃冊,因爲這是當初于謙治水開田安置流民的時候,才重新造好的黃冊。

距離而今才十幾年而已。

這一件事情,也是朱祁鎮一直想做,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因爲牽扯太大了。

官場士紳百姓士林,大明各方面的方方面面都牽扯進去,決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朱祁鎮看來,未必比與瓦刺決戰容易。

而且這一件事情,朱祁鎮變法的時候,也是準備要做的。

因爲大明的根本在土地之上,不將土地方面的事情處置好,朱祁鎮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事倍功半。

只是朱祁鎮想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重新清丈土地,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大明的編戶有關係,他想趁着這個機會,將大明戶口簡化成兩個,或者三個體系。

如果是兩個,那就是民戶與軍戶。

如果是三個,那就是民戶與軍戶,附郭戶。

至於什麼竈戶,茶戶,樂戶,陰陽戶,匠戶,賤籍,士籍等等等,都一視同仁。

分成民戶與軍戶,是現有情況的繼承,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大明衛所只能更替革新改革,不可能廢除的。

一來大明不可能養那麼多兵,單單是京營幾十萬大軍,朝廷軍費每年都要到一千萬兩之多,如果將大明三百萬大軍全部變成募兵,不用別人打,大明財政就要破產。

二來,很多偏遠的地方,的確需要屯田兵,就是後世也是生產建設兵團的。

今後募兵制度的京營作爲大明主力,皇帝的軍刀,各地衛所軍隊作爲輔助力量,陛下的城牆。這種分工不會改變的。

所以軍戶體制或許有些變動,但是軍戶是不會消失的。

而民戶更是大明最主體的百姓,除卻軍戶都要列爲民戶之中,甚至朱祁鎮要動一動讀書人的特權。

一般來說,讀書人都隸屬於士籍。

就是所謂功名中人,宋朝所謂官戶。是大明免稅的對象,朱祁鎮準備再次給大明官員一次加薪,雖然在周忱改革財政的事情,給過一次實質上的加薪了。

只是那不過是,將大明百官的俸祿恢復到洪武年間。

都說大明俸祿低,其實太祖皇帝從民間出身,深知民間疾苦,他給出的俸祿是不高,但是決計不會讓人養家餬口都難,這更多後面一連串的折現的問題。

不過,總體上來,還是有很多上升空間的。朱祁鎮有時候都在想,這是不是太祖皇帝留給後世皇帝施恩的空間?

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
第十六章 經筵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九十章 貝琳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