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

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

朱祁鎮其實也知道,這未必是也先的做法,或者說也先未必想那麼多。

與大明朝貢貿易,是瓦刺相當大一筆財源,也先自然想要擴大的貿易。而他征服了東北,糧食什麼的收穫並不多,至於女真馬匹也是與大明朝貢之中,另外一項拳頭產品。

但是很抱歉,瓦刺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馬。

所以瓦刺從女真獲得最多的就是皮毛了。

其實瓦刺的皮毛產出也不少,往年朝貢,也有大量的皮毛。雖然明代棉花開始普及了,但是皮毛的保暖能力,還是在棉衣之上。大明境內對皮毛的需求也是相當大的。

但是貂皮,特別是紫貂皮。瓦刺也是不多了,而且瓦刺達官貴人也是有這種需要的,所以這並不在朝貢之列。

而今瓦刺一口氣拿出來這麼多。自然是瓦刺從東北而來的。

朱祁鎮對丟失奴兒干的控制權,一直是耿耿於懷。

雖然有三道關大捷挽回局面,在無知百姓看來,這一次海西鎮是立了大功了,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朝廷還有這樣一個邊鎮。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

大明失去了長白山以西的控制與影響力。而在也先在重建遼陽行省之後,大明在奴兒干都司幾乎所有衛所,都有兩面招牌。

一面是大明某某衛,一面是大元某萬戶。

除卻海西鎮附近幾十個衛所,尚且忠於大明之外,太宗皇帝所設立的奴兒干名存實亡。

這個現實,朱祁鎮怎麼能高興起來。哈密是鞭長莫及,木蘭河衛也是鞭長莫及,似乎大明十萬鐵騎,離開了邊牆,就不能打仗了。

這也罷了。

國內又是水患,又是造反的。

爲了避免人心惶惶,朱祁鎮必須粉飾太平。擴大三道關大捷,而將木蘭河衛之戰給遮掩住。

很多朝廷低級官員,也都是知道三道關大捷,而不知道還有木蘭河衛之戰。

正因爲朱祁鎮這樣的心理,一看貂皮,他下意思感覺,這是也先諷刺他的。

楊溥一時間也沒有想到,皇帝會這樣想。微微一頓,說道:“陛下,區區邊患,不必憂心,北虜其興也勃,其滅也忽,朝廷謹守邊牆,待其自滅,豈不正好。”

朱祁鎮說道:“瓦刺縱橫數萬裡,帶甲數十萬,如此大國,待其自滅?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楊溥的觀點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北方少數民族在蒙古之前,還真是你上臺我下臺,幾十年之間,就夠一個極盛的草原民族煙消雲散了。

不說別的,當年阿魯臺可以壓着瓦刺打,殺了脫歡的父親,馬哈木。

而今阿魯臺何在。

而瓦刺內部並非沒有矛盾的,脫脫不花與也先之間的矛盾,就是不可調和的,寶座只有一個?綽羅斯家族與孛兒只斤家族,誰也不肯放棄。

所以堅壁以待,觀其生變,未必不是一個辦法。畢竟大明在草原上屯兵消耗太大了。即便佔據了整個草原,也不過是有了一塊源源不斷流血的傷口。

但是朱祁鎮是決計不肯的。

不平定北方邊患,朱祁鎮哪裡有精力做別的。

大部分文官從骨子裡並不喜歡大打的。支持對外強硬,那是政治態度,但是真要支持一場持續幾年的大戰,那就是腦殘了。

朱祁鎮這幾年對軍事的傾向越來越明顯了。

即便知道九邊不乾淨,從朝廷撥下去的錢,中間絕對被過了一道守。一百萬兩能發揮出八十萬兩的效果,就算不錯了。

但是朱祁鎮依然往軍費之中砸錢。

在正統初年,朝廷向九邊的協餉還沒有固定制度,最多一次沒有五十萬兩,更多是希望九邊士卒屯田自足,還有開中發的接濟。

而今朝廷對九邊的撥款重視已經超過二百萬兩,糧食也有近二百萬石之多。

至於糧食,這是因爲廢除開中法。周忱填補的窟窿。而在此之外,戶部還費了近五十萬兩,修建從北京到宣府,從北京到大同的馳道。

而今還沒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經在運輸糧食上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戶部周忱已經提出了九邊馳道工程了。

也就是沿着邊牆,從遼東到甘肅,鋪設一條馳道。朝廷就可完成坐鎮北京,控制九邊。當然這一道馳道,應該還有很多支線通向內地。

只要完成之後,周忱估計能節省大半以上的用費。

但是造價,卻是楊溥看了都頭疼的數目。

更不要說,兵部徐晞主持的九邊修繕工程。雖然而今僅僅在宣府,大同,還有北京周邊,但是徐晞已經報上了八十多萬兩了。

楊溥一瞬間有一個種感覺,那就是當今這位皇帝,根本不知道繼積蓄嗎,鹽稅固然徵收了不少。但是按朱祁鎮這個花法。

恐怕一點結餘都不會有。

這或許就是財政觀念的問題了。

在朱祁鎮看來,內庫之中躺着一千萬兩,而北京與天津糧倉雖然頻頻被調用,但是總數沒有低於一千萬石上。

有這麼多儲備已經足夠了。

在財政之上,只需平衡,小有結餘,就是非常健康的財政了。

但是楊溥卻是受不了這種花錢的辦法,幾乎要將河北治水工程之中省下來的錢財,全部砸在九邊之上。

楊溥更是明白,朝廷這樣的財政傾向代表了什麼?

代表了當今這一位想打的,並不是太宗皇帝一般掃北之戰,規模恐怕要比掃北之戰更大。

原因無他,單單已經砸進去的錢糧,已經足夠太宗皇帝走一趟漠北了。

這些錢糧也並不是沒有成果的,成國公已經上奏了,在上陽河再建一座城堡,這一座城堡在宣府與大同之間,也在邊牆之外。

也就是在皇帝壓力,還有財政支持之下,軍方已經開始着手一步步將當初放棄的地方,重新納入大明的統治之下。

而在皇帝的眼中,這還沒有終結。

但是楊溥一想起其中的花費,就覺得頭皮發麻。如果不是在漠南駐兵消耗實在太大,宣宗皇帝會宣宗大踏步的放棄。

所以楊溥這一次來,提起瓦刺,就是想委婉的勸導一下皇帝。

楊溥說道:“自然不待其自滅,勉仁公在的時候,不就是勸諫陛下,離間蒙古君臣。”

朱祁鎮嘆息一聲,說道:“錦衣衛無能,一直沒有成果。”

其實也很正常,大家都是成熟的政治家,大哥不說二哥。對利弊權衡都有自己的一套,朱祁鎮想離間也先與脫脫不花,脫脫不花還想讓也先在徵明之中,碰一個頭破血流。他好黃雀在後。

而也先卻想借助打敗明朝的光環加身,然後做出最後一步,廢立。

雖然大家各懷心思,但是與明朝大戰一場,卻是免不了了。

楊溥說道:“臣剛剛接到消息,阿魯臺之子投奔朝廷了。”

響雷不用重鼓。朱祁鎮一聽就明白了。

阿魯臺雖然已經死了好些年了。

但是阿魯臺的影響力卻沒有消散,或者說並非阿魯臺的影響力沒有消散,而是大元怯薛軍的影響力還沒有消散。

沒錯。阿魯臺所部的前身,就是大元朝廷的禁衛軍,成吉思汗的近衛軍,乃是黃金家族的死忠,他們的的封地都在東蒙古。

這些蒙古貴族向上數,都能算到成吉思汗當初的部下,所謂四傑,四勇之流。

所以,他們一直以爲他們纔是蒙古黃金家族最正統的傳承。所以阿魯臺這個兒子,不管是真的假的,倒是是怎麼想的。

這都不重要。

此刻落到朱祁鎮的手中,都是一枚上好的棋子。

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
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十六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一章 錦衣衛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