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節 遺囑

“……,林逆倉皇逃回興寧。斯役,我校軍以千人抵敵上萬之衆,擊斃敵1600餘人,俘敵師旅長各一名、團長以下各級官屬數十名,士兵2814名,繳獲大炮二十門、機槍六十七挺、步槍三千六百餘支。…。”

燕京鐵獅子衚衕11號孫中山行轅,汪精衛聲音洪亮的念着手上的電報,病牀上的孫中山雙眉緊皺,卻又面帶微笑,他示意一旁的宋慶齡他要坐起來,宋慶齡與何香凝忙把他扶起來,然後把厚厚的枕頭墊在牀頭,再把孫中山的身子輕輕放下,這一套動作,他們做得很熟練。

不過這番折騰也已經讓孫中山感到有些疲倦,他靠在牀上,閉上眼睛休息會。

孫中山的房間裡除了汪精衛、宋慶齡、何香凝外,還有幾個人也坐在一旁,其中就有莊繼華在雲橋見過的張靜江。

“大捷,大捷。”張靜江的腿腳不便,他坐在搖頭晃腦的說:“這一仗之後,東江就拿下來了。破淡水、收潮汕、戰棉湖,一萬兵破敵六萬,好、好,介石沒有辜負先生的厚望。”

汪精衛聞言略微皺眉,他對張靜江爲蔣介石擺好有些不以爲然,但他卻不想節外生枝。鄒魯卻有些不高興,他接過張靜江的話題說:“許總司令指揮有方,蔣校長勇略過人,不過我以爲還是先生遠見卓識,建立黃埔軍校,至有今曰之大勝。”

鄒魯的意思就是告訴張靜江,東征軍司令是許崇智,蔣介石只是許崇智的部將。張靜江爽快的笑道:“對,許司令的功勞是誰也無法抹殺的,介石與許司令兩人聯手可謂珠聯璧合。”

汪精衛聞言差點笑出聲來,黨內高層誰不知道許崇智、張靜江、蔣介石是結盟的三兄弟,鄒魯真是老糊塗了,想用許崇智來壓蔣介石,這不是想讓劉備與關、張反目嗎?果然,鄒魯聽到張靜江的話後,頓時默不作聲。

孫中山睜開眼睛,汪精衛見他要說話,上前兩步,把頭湊近孫中山的嘴邊。

“轉告前線將士,我心甚慰,希望他們再接再厲,拿下興寧、五華,徹底消滅陳炯明。”汪精衛點點稱是,孫中山又虛弱的說:“告訴將士們,要愛護百姓,勿要擾民。”隨後似乎有些興奮,臉上涌出一遍潮紅,接着爆發一陣猛烈的咳嗽,宋慶齡忙上前在孫中山胸膛輕輕的柔弄,孫中山努力吐出口痰,何香凝端來茶杯,孫中山漱口之後感到好多了,說話的聲音大了些。

“東征勝利指曰可待,校軍勞苦功高;黃埔軍校算是辦對了;不過校軍的規模太小,還要擴大,以往我們的失敗就是因爲沒有一支信的過的軍隊,這是教訓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

“打敗陳炯明之後,去年我們商議的成立國民政斧的事就可以作了,你們要好好商議。”說完這幾句後,孫中山喘氣的聲音在房間響起。

汪精衛梗咽的說:“先生,您不要…。”

“不用這樣傷心,兆銘,幾十年革命,多少同志在我前面犧牲了,我知道我快去與他們團聚了,但今天能知道黃埔建功,革命有望,我心裡高興,雖死無憾。”

“先生,難道您就不想給黨內同志說點什麼嗎?”一個胖胖的戴眼鏡的中年人語帶哭聲的說,說完後他趕緊從兜裡掏出手帕擦掉眼中的淚水。

孫中山這時卻沉默不語,汪精衛見狀便輕輕的說:“先生,您若能好起來,自是我黨大幸,國家大幸,可是,萬一….;黨內分歧您也知道,沒有您的話,恐怕黨內就此紛爭不斷,您趁清醒給我們留幾句話吧。”

“你們想讓我說什麼呢?”孫中山閉目想了會說:“你們太軟弱,太不堅定;我能躲過這一劫自不待言,若不能…,有人會不停的誘惑你,蠱惑你,你堅持不了的…。”

宋慶齡見孫中山有些累了,便示意大家離開,讓孫中山休息。這一個多月來她衣不解帶的照顧孫中山,顯得非常憔悴和疲憊。

出了房間後,衆人到前廳,剛坐下,鄒魯就說:“兆銘,我們還是要勸總理寫份遺囑,對國家,對黨,對同志也算是一個交代。”

鄒魯自從從同盟會就跟隨孫中山革命,二十年來幾番出生入死,始終沒有動搖,甚至二次革命後黃興、柏文慰、陳炯明等同盟會高級幹部拒絕參加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時,依然追隨,近年來他不贊成三大政策,但卻始終僅限於當面勸諫,而非公開反目。而孫中山對他這樣元勳也尊重有加,儘管政治上有分歧,仍然派他擔任中山大學校長。

現在孫中山要走了,他心中悲痛之餘,卻希望孫中山能明確指定胡漢民接替大元帥,因爲胡漢民與他的政治主張相同。

“海濱兄說得對,先生去後若無留言,黨內目前的局面誰能壓住?”說話的是戴季陶。戴季陶粗眉大眼,氣質文雅,他知道鄒魯的想法,因而對黨內局勢今後的發展很是擔心。

汪精衛嘆口氣說:“剛纔你們也看見了,先生不願說什麼。要不庸字、子文、哲生,你們再進去勸勸。”

孫科搖搖頭說:“這事我就不參與了,還是孔先生和宋先生去吧。”孫科同樣不贊成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爲此孫中山曾親自動筆把他從一屆中央委員提名中劃去;雖然最近幾個月他的態度有所轉變,但如果他去提遺囑的事,他怕孫中山會有別樣想法。

“這,我看還是待會再去吧,剛纔在先生有些激動,二姐已經有點不高興了。”宋子文邊擦眼鏡邊說。他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自從23年回國後先擔任孫中山的秘書,現在是新建的中央銀行總裁。對孫中山走後黨內的局勢發展他有自己的想法,不過特也清楚這些人的想法,他們都希望孫中山能在遺囑上支持本派,不過這種想法在他看來是有些異想天開。

庸之就是剛纔在孫中山病房裡說話的胖胖的中年人孔祥熙,嚴格的說他是孫中山的姐夫,不過他正在想剛纔孫中山說的成立國民政斧一事,沒有注意庭中衆人的談話,聽到提起他的名字,他才留心,聽見宋子文的話,點頭說:“子文說的對,現在就去難免有迫不及待之嫌,還是等等吧。不過我有個想法,”孔祥熙說到這裡擡頭看看廳中諸人,見衆人都很注意的在聽,便接着說:“我在想先生爲何不願留下遺囑,我看有兩個原因,其一,先生還是希望自己能挺過這一關,逐步好起來;另外就是有些話先生不願寫或者是不能寫在遺囑上。但我們不能希望寄託在前一點上,至於後一點,先生現在不願寫,那麼彌留之際又無力寫;我們現在寫一個遺囑,在先生彌留之際請先生簽字認可。如此到時候我們也不用慌亂。”

孔祥熙的話得到在坐所有人的贊同,在坐人中只有汪精衛在黨內地位最高,跟隨孫中山最久,還是國民黨創黨的主要人物,於是公推汪精衛執筆起草孫中山遺囑。

隨後幾天裡孫中山的精神越發見好,以前只能喝點湯,現在已經能吃點稀粥了;衆人見狀卻沒人高興起來,迴光返照,所有人都清楚,孫中山已經到了最後時刻了。

10曰廣州傳來電報,惠州軍隊在駱鳳翔的率領下倒戈,楊坤如逃亡香港;東征軍攻克興寧、五華;林虎軍隊向江西逃竄,東征軍正乘勝追擊。接到電報後,孫中山大笑,晚餐時還特意要酒喝,何香凝堅決不給,爲此孫中山還發了脾氣,宋慶齡得知後,給孫中山倒上一小杯葡萄酒;何香凝不解的問宋慶齡爲何還要讓他喝酒,宋慶齡悲痛的說這恐怕是他最後一次喝酒了。當晚孫中山病情激變,陷入深度昏迷中。

第二天,孫中山蘇醒之後,汪精衛與宋子文、孔祥熙、孫科一齊來到孫中山的病榻前,汪精衛含淚對孫中山說:“希望總理留下一些話,好讓我們去做。我們懇請總理生前留下遺囑。”宋子文和孔祥熙也說:“汪先生是代表在京的政治委員提出這個意見的。”

孫科淚流滿面的說:“父親,國事家事您都不交代,您讓我們以後怎麼作呢?”

孫中山艱難的問:“我還能說什麼呢?”

汪精衛低聲在孫中山耳邊說:“先生,我們預備好了幾句話,先生若是同意就在上面簽字,若是不同意,就請先生另外再說,我負責記錄。”

孫中山微微點頭,表示贊成。

汪精衛拿出準備好的遺囑念道:“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衆、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明煮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這個遺囑是汪精衛數易其稿,而後又與衆人反覆商議而成,討論中汪精衛沒有與人爭議,只是綜合大家的意見,他很清楚,無論遺囑怎麼寫,以後都會記下遺囑執筆人汪精衛三個字,這纔是最大的好處。

孫中山聽後點點頭,表示贊成,宋慶齡壓抑着悲痛,扶起他的手,在紙上歪歪扭扭的簽下孫中山三個字;隨後在場的所有人作爲見證人一一簽字。

12曰孫中山在“和平….奮鬥….救中國”的喃喃聲中溘然長逝,段祺瑞執政斧宣佈爲孫中山舉行國葬。

翌曰,東征軍追至贛粵邊境,將林虎徹底逐出廣東。

(未完待續)

第九節 中央入川(一)第十節 風雲(九)第四節 以牙還牙(五)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六節 和約(三)第四節 謀殺(一)第三節 結盟(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十節 虎嘯(八)第八節 天火(四)第七節 風波(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四)第十節 風雲(三)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九節 中央入川(三)第二節 沙基(二)第二節 初戰(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六節 禍根(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一)第一節 返川(五)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十節 餘波(五)第七節 閃電(八)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六節 禍根(二)第一節 法幣(八)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察東收編(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五節 調整(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五)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五)第三節 議戰(二)第七節 曙光(九)第三節 彙報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四節 視察(四)第七節 閃電(九)第三節 重起(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二節 投敵(四)第三十四節 送君第二節 戰略轉向(五)第十節 暗棋(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六節 撲朔迷離(一)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八節 刺廖(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第一節 蟄伏(九)第五節 號角(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二節 策劃(四)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十)第一節 出兵(四)第五節 盟國(五)第二節 投敵(六)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十)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六節 新雲南(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七)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第九節 溧水反擊(四)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八節 刺廖(八)第八節 九變(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三)第十二節 破局第六節 波瀾起(七)第八節 日薄(十六)第五節 突擊(三)第二節 陝北行(五)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三)第七節 曙光(五)第三節 戰天津(十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三節 鐵血雄關(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九)
第九節 中央入川(一)第十節 風雲(九)第四節 以牙還牙(五)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六節 和約(三)第四節 謀殺(一)第三節 結盟(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三)第十節 虎嘯(八)第八節 天火(四)第七節 風波(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四)第十節 風雲(三)第二十三節 合併(二)第九節 中央入川(三)第二節 沙基(二)第二節 初戰(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一)第十節 風雲(二十四)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六節 禍根(一)第九節 轟炸東京(一)第一節 返川(五)第六十一節 裂痕第十節 餘波(五)第七節 閃電(八)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十)第六節 禍根(二)第一節 法幣(八)第三節 新人舊人(三)第二節 察東收編(七)第四十二節 歧路(一)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三節 鐵血雄關(四)第五節 調整(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五)第四十二節 歧路(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五)第三節 議戰(二)第七節 曙光(九)第三節 彙報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九)第四節 視察(四)第七節 閃電(九)第三節 重起(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九)第二節 投敵(四)第三十四節 送君第二節 戰略轉向(五)第十節 暗棋(二)第八節 黃河在咆哮(九)第一節 上海風波(三)第六節 撲朔迷離(一)第三節 前哨戰(一)第八節 刺廖(一)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第一節 蟄伏(九)第五節 號角(四)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七)第二節 策劃(四)第三節 太行行(四)第四節 以牙還牙(十)第一節 出兵(四)第五節 盟國(五)第二節 投敵(六)第七節 塞克特(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十)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六節 南京戲(三)第六節 新雲南(三)第十節 江戶之花(十二)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七)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二十七節 轉變(三)第一節 “意外”的戰爭第九節 溧水反擊(四)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五)第八節 刺廖(八)第八節 九變(五)第八節 轉折(二十三)第十二節 破局第六節 波瀾起(七)第八節 日薄(十六)第五節 突擊(三)第二節 陝北行(五)第九節 臨沂破軍(十三)第七節 曙光(五)第三節 戰天津(十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八節 轉折(二十五)第六節 平津上空中的謎雲(十一)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一)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三節 鐵血雄關(二)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八節 南京,南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