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

黃埔六期要九月才招生,戴笠雖然已經拿到入學通行證,可這半年還是不好辦,莊繼華建議他留在廣州,找份工作,報酬少點沒關係,他的前途不在那裡,主要是不要讓自己太閒,多看書,研究一下目前的時局,戴笠聽從了莊繼華的建議,去中山大學找他的朋友去了。

辦妥了這件事後三天假期就要結束了,莊繼華拎着行李在劉殷淑依依不捨的目光中搭船去石龍。

而在另一個碼頭,國民政斧大員雲集,一艘掛着蘇俄國旗的輪船緩緩靠岸,碼頭上鼓樂齊鳴,十來個高鼻子的俄國人走下旋梯,他們是布勃諾夫代表團成員,這個代表團實際是共產國際的考察團。

自25年底在中國出現的情況讓共產國際的領導們極爲興奮,曰本帝國主義的代表張作霖已經被趕出山海關,燕京政權落到了親蘇的馮玉祥手中,而南方的國共合作發展迅速,兩廣實現統一,革命力量空前高漲。爲了更確切的掌握中國的實際情況,共產國際決定派出一個高規格代表團來中國考察,團長由蘇聯紅軍政治部主任、蘇共政治局成員布勃諾夫擔任,成員中有蘇共遠東局書記庫比雅克、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列普賽等重要領導人,他們在二月抵達中國,先後訪問了燕京上海等地,考察了當地的工人運動、政治經濟形勢以及蘇俄顧問在華的工作活動,廣東是他們的最後一站。

派出這個代表團也是蘇俄內部分歧加劇的結果,1925年爲了緩和蘇聯緊張的國際關係斯大林提出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根據這個理論,蘇俄必然放棄輸出革命的策略,對蘇聯是有利的;但斯大林的主張遭到季諾維也夫和托洛茨基的反對,季諾維也夫根據世界革命理論,提出加強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促進世界革命的到來,並且特別指出中國是打破帝國主義鎖鏈的關鍵一環,爲了證明自己的正確,季諾維也夫以共產國際的名義向派出考察團,但斯大林是不肯認輸,他把自己的親信布勃諾夫派到考察團中並擔任考察團團長。

當然在碼頭歡迎的國共要員門是不知道其中奧秘的,不過熱鬧的歡迎儀式卻不能掩蓋廣州政壇中的涌動的暗流。

這幾天廣州城內流言四起,一會傳你就是要做吳佩孚那樣的軍閥,一會又是一軍要繳四軍的械;街頭不時有人在散發反蔣傳單,在這些流言中最厲害的是蔣介石要發動叛亂驅逐汪精衛和蘇俄顧問。

這些流言傳到蔣介石耳中,鄧演達和劉峙又先後拿來反蔣傳單,其中鄧演達的態度尤其曖昧,他一方面拿來傳單,認爲傳單中的內容純屬造謠;另一方面卻又建議蔣介石與蘇俄顧問和解,不要鬧得太僵。蔣介石接受了鄧演達的建議,他打算找個時間再好好與季嘉山談談,可隨後又放棄了,他實在不想看到季嘉山那張臉。

思前想後蔣介石還是想不明白那些人到底要做什麼,但他本能的感到危險在逼近。蔣介石沒有與任何商量就再次向汪精衛提出辭職,請求辭去軍事委員會委員、辭去衛戍司令部司令、辭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等一切職務,出國考察學習。

汪精衛拿着這封辭職書有些生氣了,從二大到現在蔣介石鬧意見已經鬧了三個月了,每次見面都要數落季嘉山一頓,現在又要辭職,上次這樣,上次辭職時自己曾經告訴他,要再提出這樣的要求,一定要先與他商量,言尤在耳,卻又再度重犯。

“這個蔣介石,他到底要作什麼?”汪精衛把蔣介石的辭職書扔在桌上,生氣的站了起來。

正在小心插花的陳壁君,一邊精心修剪花枝一邊問:“他又怎麼啦?”

“他又要辭職。”汪精衛沒好氣的說。

“又要辭職?爲什麼呀?”陳壁君問。

“還不是與季嘉山鬧意見。他想北伐,季嘉山不同意;後來季嘉山同意了,他又不贊成季嘉山的北伐路線。他要我爲他籌集北伐軍費和物資,可宋子文死活不肯答應超預算,而大部分物資又控制在顧問手中,我有什麼辦法。”汪精衛沒想到當家怎麼這麼難,左右都不討好。

“那裡給他說清楚不就行了。”陳壁君仍然擺弄着花瓶,左右看看,似乎總是不滿意。

“我給他說過了,目前時機不到,黨內同志意見不統一,顧問和[***]方面都不贊成,可他就是不接受。”提起這個汪精衛就更加氣惱了,當他這樣說時,蔣介石差點當場翻臉,他還記得蔣介石當即就說蘇俄反對我們就撇開他們自己北伐,宋子文不出錢就撤換他。這讓汪精衛當然不可能接受。

“他還要出國考察學習。”陳壁君沒有,她皺着眉頭看着插好的鮮花,汪精衛又補充道。

“那正好,我也想去蘇俄看看,我和他一起去。”陳壁君說着給一枝花換了位置,然後才滿意的笑了。

“說什麼呢?”汪精衛不高興了:“介石現在還不能走,軍隊還少不了他。”

“你以爲我開玩笑呀。”陳壁君擺好花瓶後,轉身對汪精衛說:“什麼少不了他,我看少了誰都行;他是什麼,一個暴發戶,打了兩仗就自以爲了不起,天下第一了,什麼東西。”

汪精衛嘆息着搖頭,陳壁君一向看不起蔣介石,認爲他就是一個赳赳武夫,毫無政治能力。

“四哥,我看你對他太遷就了,他辭職就是想算準了你不會讓他走的,所以他就用這招來壓你,逼你讓步,可這個步你能讓嗎?是解除季嘉山的職務還是解除宋子文的職務?”陳壁君尖刻的問。

陳壁君的話雖然尖刻,但判斷卻是準確的,這個步汪精衛讓不起;解除季嘉山的職務,汪精衛想都沒想,解除宋子文的職務,他可以辦,但辦了以後呢?汪精衛的政治聲望無疑一落千丈,以後汪精衛再想坐穩這個位置就不可能了。

“我看蔣介石這時借題發揮,他最終還是想對付你。”陳壁君提醒汪精衛:“他現在在黨內是二號人物,若能把你排擠出去,他就可以當家作主了。”

“那他爲什麼要辭職?”汪精衛疑惑的問,他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可是蔣介石是拿辭職做文章,如果他想再進一步的話,不應該拿辭職做文章呀,要是自己真接受,他不就全落空了嗎?

“這還不簡單,辭了職還可以復職,你若準了,就落得個殺功臣的名聲;過幾天他再復職,這樣既落了好名聲,又什麼都不丟,他的算盤打得好精。”陳壁君輕蔑的說。

“還是夫人厲害,我就沒想到這層。”良久汪精衛才感嘆的說,他只是在爲難的事情上才與陳壁君商量,陳壁君往往能給他好主意,但在公衆場合兩人都很注意,汪精衛絕不問她,陳壁君也輕易不敢插話。汪精衛是怕落個老婆干政的名聲,而陳壁君是怕人言汪精衛的國家大政出自閨房的議論。

“就算他蔣介石是孫猴子,也翻不出我這如來佛的五指山。”陳壁君得意洋洋的說。

“我說四哥,既然他不仁,就別怪我不義了,乾脆他的辭職書你來個既不接受也不批准,給他壓下來。”陳壁君坐到汪精衛對面的沙發上,端起自己的茶,輕輕吹了吹又說:“如果他是個有臉的,就會自己出走,如果是個沒臉的…,我們再找個機會把他的辭職書透露出去,那時他就沒臉再在廣州待下去了。”

“那不行,介石走了誰來掌軍?”汪精衛感到不妥,原來他比較信任的王懋功被蔣介石遣送走了後,黨軍系統他一時還沒找到代替的人選,原來選定的莊繼華一時還沒拉過來,現在連他也被蔣介石派下部隊了。

“先把何應欽扶起來,反正現在他纔是軍長,部隊實際上是控制在他手中的,蔣介石能控制的也只有二師,等蔣介石一走再把王東城叫回來,讓他重掌二師,這不就結了。”陳壁君慢慢替汪精衛分析道,汪精衛不住點頭。

蔣介石的心思確如陳壁君分析的那樣是在逼汪精衛讓步,汪精衛既不接受也不批准這手挺高明,讓蔣介石渾身難受,也尷尬異常。

馮詭得知蔣介石辭職的消息是第二天的下午,他當即大怒,差點唾了蔣介石一臉唾沫。現在面對蔣介石爲難的垂詢,馮詭冷冷的說:“你不是要辭職嗎?幹嘛還要他批准,走了不就行了。”

“那不行,官職是國家給的,要走也得國家批准了才能走。”蔣介石一本正經的說,他心裡也後悔了,張靜江臨走前曾經對他說過無論如何不能一走了之,如果那樣的話,別人就是想幫他也幫不上了。

馮詭發出一陣冷笑:“他們的意思就是讓你走,自己走,自己既不但殺功臣的惡名,又得了實惠;你呢,既丟了軍權,又擔了不負責任的惡名。”

蔣介石沉思後點頭承認:“那我該怎麼辦呢?”

“什麼也不幹,等。”馮詭露出決然的神色:“不過軍權你必須牢牢把住,所有帶兵主官都必須是信得過的人。”

蔣介石明白他的意思,他想了想,站起身回到辦公桌前,拿起電話。

“給我接汕頭一軍軍部,找何軍長。”

不一會電話通了。

“敬之,”蔣介石沉凝片刻才沉重的說:“我可能會被免職,一軍你要帶好,不要委屈了弟兄們。”

“爲什麼?校長,這是爲什麼?他們憑什麼免您的職。”何應欽大驚失色,連聲發問。

“這你不要管,有人要害我,你就把一軍帶好,不要跟我走,我一個人走就行了。”蔣介石婉轉的說。

“校長,您要走了,我再幹下去也沒意思了,我也回家,我們流血打下的江山他們坐,居然連您都容不下,這還有沒有天理了。”何應欽氣極了,衝口而出。

“如果,我說如果的話,假如…,你能支持我嗎?”蔣介石吞吞吐吐的問。

何應欽頓時明白了,蔣介石這是在問他如果他進行反擊的話,一軍會不會聽他的。何應欽毫不猶豫的說:“校長,一軍是您的,全軍將士保證聽從您的命令,絕無二心。”

何應欽深深的知道他已經與黃埔綁在一起了,黃埔興,則他何應欽興;黃埔衰,則他何應欽也衰。而黃埔系內蔣介石的地位目前無人可代。

放下電話,蔣介石看看馮詭,馮詭點點頭:“何敬之是靠得住的,靠不住得失那些[***]員。你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黨內的敵人,還有蘇俄。”

蔣介石想想後說:“暫時還不能動他們,要動他們也容易,只要一道命令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扣押。”

聚賢德飯莊內,伍朝樞正在招待俄國顧問,酒桌上杯盤狼藉,他的秘書忽然進來,給他使個眼色,伍朝樞會意的點點頭,過了會他站起來,裝作出恭的樣子出了包間的門,他的秘書隨後跟着出來,兩人沒有說話,沿着過道轉了兩圈,拐進另一個包房,馮詭正坐在桌前自樽自飲。

(未完待續)

第三節 會戰(十一)第二節 投敵(九)第七十七節 平叛(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四)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一)第十八節 血戰惠州(一)第六節 救亡(四)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五節 曙光(十三)第三節 會戰(八)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六節 救亡(四)第八節 刺廖(九)第二節 陝北行(七)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第八節 刺廖(一)第二十四節 後備役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五節 突擊(五)第八節 特使(十三)第一節 奪軍(一)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四節 陰雲(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七節 風波惡(七)第六節 波瀾起(三)第三節 暗戰(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一節 突破(九)第六節 救亡(五)第十節 撤退(一)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九節 魅影(十四)第一節 遏制(七)第二節 初戰(一)第五節 反擊(四)第二節 初戰(六)第十節 虎嘯(六)第一節 挽弓(十六)第十節 暗棋(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七)第七節 風波(三)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四十九節 破竹第二節 投敵(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九)第一節 出兵(六)第八節 天火(九)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一節 挽弓(五)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三節 戰鼓(八)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六節 救亡(五)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九節 豪賭(三)第四節 謀殺(七)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十一節 重振(二)第五節 反攻(八)第一節 奪軍(十五)第三節 太行行(十二)第五節 友人(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十)第二節 空軍(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五節 突擊(九)第一節 出兵(五)第五節 積聚(一)第八節 天火(十)第五節 試探第九節 文革第四節 戰爭(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二)第三節 會戰(九)第一節 突破(六)第十節 虎嘯(十)
第三節 會戰(十一)第二節 投敵(九)第七十七節 平叛(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四)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一)第十八節 血戰惠州(一)第六節 救亡(四)第三十五節 各懷心思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九)第五節 曙光(十三)第三節 會戰(八)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八)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九節 臨沂破軍(一)第六節 救亡(四)第八節 刺廖(九)第二節 陝北行(七)第三十節 中山艦(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八)第三節 會戰(二十)第八節 刺廖(一)第二十四節 後備役第十節 風雲(十四)第五節 突擊(五)第八節 特使(十三)第一節 奪軍(一)第七節 後起之秀第十節 風雲(二十六)第四節 陰雲(六)第二十五節 雲聚(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三)第六節 攻略山東(六)第十一節 大捷(五)第五節 受罰與訛詐第七節 風波惡(七)第六節 波瀾起(三)第三節 暗戰(三)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一)第四十節 戰東莞(六)第一節 突破(九)第六節 救亡(五)第十節 撤退(一)第十節 風雲(十三)第九節 魅影(十四)第一節 遏制(七)第二節 初戰(一)第五節 反擊(四)第二節 初戰(六)第十節 虎嘯(六)第一節 挽弓(十六)第十節 暗棋(一)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七)第七節 風波(三)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四十九節 破竹第二節 投敵(一)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二)第一節 上海風波(九)第一節 出兵(六)第八節 天火(九)第四節 決戰前奏(六)第一節 挽弓(五)第一節 挽弓(十三)第三節 戰鼓(八)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六節 救亡(五)第四節 以牙還牙(三)第二十七節 轉變(五)第九節 豪賭(三)第四節 謀殺(七)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十一節 重振(二)第五節 反攻(八)第一節 奪軍(十五)第三節 太行行(十二)第五節 友人(一)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節 會戰(十五)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十)第二節 空軍(一)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五節 突擊(九)第一節 出兵(五)第五節 積聚(一)第八節 天火(十)第五節 試探第九節 文革第四節 戰爭(一)第二節 察東收編(五)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第十六節 新兵連(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五)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七節 後撤國防線(二)第三節 會戰(九)第一節 突破(六)第十節 虎嘯(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