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初戰(四)

曼德勒,緬中重鎮,德亞河在他的西側匯入伊洛瓦底江,而後向印度洋奔騰涌去,城東的曼德勒山扼全城制高點,山上廟宇林立,爲緬甸著名佛教聖地,早晚課間廟宇的鐘聲,吟唱即傳遍全城,漫步期間,方佛沐浴在佛的光輝下。

然而1942年3月這裡雲集的不是釋迦牟尼的信徒而是一羣羣來自異國的軍人,一車又一車的中國士兵從火車或被卡車載來,在最初的部分已經向南開去,可隨後涌來更多的軍人,他們卻沒有離開的意思。

他們在當地華人的協助下,挨家挨戶的全城居民勸離家園,然後登上曼德勒山,將寺廟的和尚勸出廟門。而後就在山上,城外,城內大興土木。

曼德勒山的側後,有一處莊園,這是當地富豪兼華僑領袖陳老太爺的別院,可自從中[***]隊在這裡出現後,這所別院陳家人就再也沒出現過了,在這裡進出的全是穿軍裝的軍人,這段時間白皮膚的洋人也逐漸多起來了。

從別院裡開出幾輛吉普車,沿途的士兵看到紛紛停下動作,向吉普車敬禮,很顯然車上的軍官非同小可。

“莊將軍,爲何讓部隊在這裡停下?你是不是不打算反攻仰光?”現在問話的不是西蒙斯,他正坐在另一輛車上。

“史迪威將軍,中國的國力比不上美國,但論對戰爭的認識,我們卻比你們深刻得多,”莊繼華的眉宇間流露出些許輕鬆,112軍的兩個主力師在夏陽林和陳明仁的率領下,已經抵達曼德勒,剩下的一個師在兩天內趕到;五十八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國門畹町,剩下的部隊在盧漢率領下正沿滇緬入疾進;更重要的是新八軍的三個師已經在鐵路沿線展開,戴安瀾從同古報告,全師抵達同古,還沒有與曰軍接戰。這些消息讓莊繼華感到少許寬慰,他至少贏得一週的備戰時間。

史迪威是今天到的曼德勒,他很幸運,在仰光陷落前一天他達仰光,而後飛到卑謬與亞歷山大見面,商談緬甸作戰,今天才飛到曼德勒。

史迪威聳聳肩,他有些生硬的說:“莊將軍,我是奉參謀長聯席會議命令在中國戰區擔任參謀長的,挽救緬甸是我的使命。亞歷山大將軍已經同意我的作戰計劃,我希望你能支持我。”

莊繼華聞言,微微搖頭,史迪威一見面就兜售他的作戰計劃,在他擬定的作戰計劃中,中[***]隊要向同古集結,英軍向卑謬集結,分兩路向曰軍展開反攻,收復仰光。

對這個計劃,莊繼華很是無語,不說還散在滇緬線上的中[***]隊,就說英軍,戴安瀾在電報中專門介紹了英軍的狀況,曼德勒也有些英軍散兵,他們的狀況讓莊繼華堅信,自己當初的判斷英軍靠不住。緬甸這一仗,只能靠中[***]隊自己。

“將軍,還記得我們打的賭嗎?”莊繼華沒有直接回答,卻提起當初在徐州打的賭:“您打算什麼時候履行賭約。”

史迪威一愣,他完全忘記此事了,當初在徐州,莊繼華認爲曰軍會南下,他認爲不會,兩人因此打賭。可莊繼華在這個時候提起賭約,這讓史迪威心裡有些不痛快,他明白莊繼華這是在提醒他,自己曾在戰略戰術上輸過一次,並不比誰高明。

“現在不是打賭,”史迪威沒管什麼賭約,他到這裡的目的是殺曰本人,不能還沒上陣就失敗了:“我非常欣賞您指揮的南京保衛戰和棗陽反擊戰,如果您有什麼計劃,我們可以共同討論。”

對史迪威來說,這已經非常委婉了,莊繼華扭頭對他微微一笑表示領情,然後才說:“我會告訴您,我會怎麼教訓小鬼子,不過在此之前,我希望您能更充分了解緬甸的實際情況。”

史迪威滿頭霧水,在他看來,緬甸的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了,曰軍投入了五個師團,正在節節勝利,盟軍一遍混亂,英國人正在步步後退,中國人卻不願與曰軍交戰,而他正在失去緬甸。

吉普車飛快的穿過城區向南方開去,公路漸漸空曠起來,北上的汽車稀少,更多的是步行向北的難民,他們來自勃固、仰光,同樣裡面夾雜着不少英軍士兵,他們大都空着手,步履沉重的向曼德勒挪動。

在皮尤河大橋前,吉普車停了下來,守橋的是榮譽十師下屬的一個連,連長遠遠的就看到一隊車隊過來,早就集合好部隊,等車一停穩,他便跑過來。

“司令。”

“董一刀。”莊繼華準確叫出他的名字,別看這僅僅是個連長,卻是大名鼎鼎,他是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和兩次津浦路保衛戰的老兵,立過兩次二等功,一次一等功,在第二次津浦路保衛戰中堅守運河西岸,在連隊只剩下他一人,身負兩創的情況下,依舊堅守陣地,力戰不休,直到援軍到達,戰後被授予國光勳章。在渝城養傷後,被莊繼華網進了112軍。

董一刀憨厚的笑笑:“司令,你朗格到這點來了,你放心,橋上已經放了炸彈,小鬼子肯定過不來。”

“嗯,別大意,”莊繼華邁步向橋頭走去:“小鬼子擅長偷襲,你忘了,淞滬撤退時,小鬼子化妝成咱們的人,到處偷襲。”

“嘿嘿,放心吧,不是咱們的人不準靠近工事。”董一刀指指橋邊壘好的沙包,還有一連串射擊掩體,然後悄悄靠近莊繼華:“司令,擺在外面的都是假的,真的導火索在另外一面,埋在地下呢。我在那邊還隱藏着三個火力點。”

“哦,”莊繼華扭頭看看他那張黝黑憨厚的臉,忍不住樂了:“呵呵,學會動腦筋了,好,好,幾個月的學沒白上,你們一個連的火力不低於曰軍一箇中隊,不過武器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是指揮官,是士兵的戰鬥意志,這座橋是通往城裡的必經之路,曰軍必定會採取各種方法,奪取這座橋。”

“我明白,司令,不管他是裝成緬甸人還是裝成緬甸猴子,都不準靠近這座橋。”董一刀大聲答道。

莊繼華拍拍他的肩,然後走到火力點前,伸出手,伍子牛立刻把望遠鏡放在他手上,莊繼華拿起望遠鏡向對岸望去。旱季的皮尤河,平靜而安詳,大遍河牀裸露在地面,幾隻野鴨在河水裡嬉戲,田地裡,綠油油的水稻正瘋狂的生長,遠處的山丘上,茂密的樹林中露出一角紅色的瓦,隱約傳來和尚的吟唱。

“史迪威將軍,我記得您曾經說過,中國士兵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士兵之一,”莊繼華扭頭對史迪威說,後者有些莫名其妙的看着他,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

“可您對中[***]人如何指揮作戰卻不懂,東方的指揮藝術與西方的有很大不同,別看曰本人拿着西方的武器,實際上他們的作戰方式,還是東方的。”

“莊,你這是什麼意思?”史迪威沒聽懂,他疑惑的盯着莊繼華。

莊繼華心中微微搖頭,卻輕輕拍拍他的肩頭,雖然史迪威比他高不少,然後順着堤壩慢慢走,史迪威不得不跟在他身後。

“從見面起,你就在談論反攻仰光,並且提出了一個作戰計劃,我一直沒表態,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你的計劃行不通。”莊繼華的語氣緩慢,他一直在想,該怎麼與史迪威談,從與他接觸開始,他就直到這是個極其頑固的傢伙。

“Why?爲什麼?爲什麼行不通?”史迪威稍微楞了下,忍不住大聲叫道:“你們有三個軍,還有一個軍正在路上,英軍有三個師,半個月後,又有兩個師從印度趕來,這樣我們就有二十四五萬,曰軍五個師團,其中三個常備師團,兩個乙種師團,加上配屬部隊也只有十二三萬,我們有絕對優勢的兵力,這仗怎麼不能打?”

“單從數字上看這仗可打,可具體分析下,”莊繼華鄭重的說:“我們有四個軍不假,但有一個軍要守禦臘戌和東線,如此我們投入到前線的部隊就只有三個軍,總兵力大約在十四萬左右,但這些部隊沒有到齊,至少還要等一週才能全部抵達曼德勒。而這一週時間裡,曰軍不會傻呆呆的呆在仰光不動。”

“其次,就是英軍的情況,你說英軍有五個師,那我告訴你,英軍的戰鬥力只能算三個師,甚至不到,根據我掌握的情況,英緬第一師和英印十七師,英澳第七師均被打垮,士兵建制徹底混亂,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部隊,至少需要整訓兩個月,他們纔有勇氣重新走上戰場,而新調來的兩個師,戰鬥力如何,我們都不知道,其實最關鍵的是,英軍從上到下,都沒有守衛緬甸的決心,他們的目的是利用我軍吸引曰軍注意,而後自己逃回印度。”

“莊將軍,您應該對英國盟友有信心。”史迪威很是失望的搖頭反對:“亞歷山大將軍告訴過我,他支持反攻仰光,爲此他說服了丘吉爾先生,向緬甸增援了兩個師,如果他們只想回到印度,爲何不把這兩個師留在印度?”

“這很好理解,英國人也是要臉的,”莊繼華輕蔑的說:“我得到的情報表明,英國人根本沒有反攻計劃,只有撤退計劃,將軍,您被亞歷山大騙了。”

史迪威疑惑的瞧瞧莊繼華,要換個人,他肯定懷疑對方的戰鬥意志,但對莊繼華,他不會,他見過徐州保衛戰時的莊繼華,見過棗陽反擊時的莊繼華,他的鬥志超過了他見過的任何人。

“莊,您對英國盟友有偏見。”史迪威遺憾之極,他感到有些後悔,在接受任務時應該向馬歇爾要一個師的美[***]隊,不該孤身就任。

“不是偏見,作爲軍人,必須考慮各種情況,”莊繼華耐心的解釋:“您可能知道,北伐的時候,我曾經率領三千弟兄守牛行,正是這一戰,給我一個終身難忘的教訓,永遠不要與不信任的人合作,出賣你的,往往是他們。”

“亞歷山大將軍是個紳士,”史迪威還在做出努力:“他絕不會拋棄友軍的。”

“我很想跟您打個賭,可惜我不能,因爲這關係到數萬中[***]人的生死。”莊繼華彷彿在爲沒能再次贏史迪威一局而惋惜。

“將軍,我告訴您我的打法。”莊繼華淡淡的說:“我在仰曼鐵路沿線佈置了三個師,這三個師將消耗曰軍實力,掩護全軍在曼德勒集結,更重要的是,必須把曼德勒的物資全部運走,胡敦將軍在緬甸做出最好的決策就是銷燬了仰光的物資,這是他作的唯一正確的決定。”

“英軍現在正在向西撤退,如果他們不能守住仁安羌,那麼對不起,我會繼續向北撤退,一直退到臘戌,我會在臘戌建立一道防線,吸引曰軍來攻,消耗其實力,另外,我在撤退前,會留下部分部隊,利用緬甸的叢林打游擊戰,在曰軍的後方襲擊曰軍交通線。”

“我估計曰軍追到臘戌的部隊有三個師團左右的兵力,這時候,我軍全部五個軍集結在臘戌,二十萬人對付六七萬曰軍,我們至少可以殲滅其中一半曰軍,然後我們就可以展開反攻。”

“我們一旦展開反攻,追擊英軍的曰軍就會被吸引到我軍正面,另外,曰軍也可能從馬來亞和新加坡或菲律賓抽調部隊,如此我們很可能會在緬中與曰軍形成對峙,這樣我們就保證了緬北和緬西北的安全。”

“史迪威將軍,我們雖然丟了半個緬甸,可我們也保住了半個緬甸,另外將部分曰軍從南洋吸引過來,爲太平洋上的美軍減小了壓力。”

史迪威倒吸口冷氣,難怪莊繼華始終不同意他的計劃,原來彼此間計劃差距是如此的大。

沉默一會後,他斷然說道:“莊將軍,我絕不同意你的計劃,我是中國戰區參謀長,盟軍緬甸戰區最高司令,你應該服從我的命令。”

(未完待續)

第八節 十問(修改)第十節 風雲(三)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四節 對策(一)第五節 曙光(九)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七)第五節 突擊(四)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三節 狙擊(七)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六節 攻略山東(三)第七節 閃電(十九)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奪軍(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五節 曙光(十五)第十六節 招生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七)第六節 懲韓(一)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九節 魅影(九)第六節 突破(六)第六節 波瀾起(九)第一節 遏制(二)第三節 別動隊(一)第四十五節 遷都(三)第四節 戰鼓(一)第三節 聚才(四)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七節 風波(八)第三節 魅影(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四)第一節 諜影(四)第一節 亂起(一)第二節 策劃(九)第六節 救亡(八)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二節 重建(二)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一節 蟄伏(五)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二)第十八節 新兵連(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七節 閃電(十六)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四節 九天之上(十)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二)第二節 投敵(六)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三節 結盟(二)第五節 號角(十)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八)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四節 戰爭(一)第三節 魅影(四)第九節 號角(三)第一節 突破(二)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一節 黨爭(二)第二節 陝北行(一)第八節 天火(十一)第八節 天火(八)第四節 謀殺(四)第三節 戰鼓(六)第十六節 招生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四節 再戰津浦(六)第八節 轉折(十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三)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四節 戰爭(二)第二節 投敵(一)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五節 調整(三)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九節 魅影(七)第五節 反擊(五)第五節 號角(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再編川軍(三)第六節 和約(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四節 九天之上(六)第二節 起航(七)
第八節 十問(修改)第十節 風雲(三)第五節 戰雲密佈(三)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四節 對策(一)第五節 曙光(九)第十節 風雲(十一)第四節 魚非魚,網非網(三)第二節 戰後之戰(十七)第五節 突擊(四)第三節 戰天津(十一)第三節 狙擊(七)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六節 攻略山東(三)第七節 閃電(十九)第二節 反擊之反擊(二)第一節 奪軍(七)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五節 曙光(十五)第十六節 招生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七)第一節 一個美國記者的目光(七)第六節 懲韓(一)第六節 攻略山東(九)第九節 魅影(九)第六節 突破(六)第六節 波瀾起(九)第一節 遏制(二)第三節 別動隊(一)第四十五節 遷都(三)第四節 戰鼓(一)第三節 聚才(四)第七節 風波惡(九)第七節 風波(八)第三節 魅影(五)第一節 德黑蘭(十四)第一節 諜影(四)第一節 亂起(一)第二節 策劃(九)第六節 救亡(八)第五節 反攻(七) 2009第二節 重建(二)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一節 上海陰謀(一)第八節 光復武漢(十)第一節 蟄伏(五)第六十五節 說和第四節 盤尼西林戰爭(二)第十八節 新兵連(三)第十節 拉薩風雲(四)第四十九節 別離(四)第八節 光復武漢(二)第四十六節 旁觀(三)第七節 閃電(十六)第三十一節 請戰第四節 九天之上(十)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二)第二節 投敵(六)第五十一節 遭遇戰(一)第三節 結盟(二)第五節 號角(十)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八)第九節 溧水反擊(三)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二)第四節 戰爭(一)第三節 魅影(四)第九節 號角(三)第一節 突破(二)第三節 縱論天下事第一節 黨爭(二)第二節 陝北行(一)第八節 天火(十一)第八節 天火(八)第四節 謀殺(四)第三節 戰鼓(六)第十六節 招生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第四節 再戰津浦(六)第八節 轉折(十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三)第二節 資源委員會(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四)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十二)第四節 戰爭(二)第二節 投敵(一)第九節 魅影(十五)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戰後之戰(八)第五節 調整(三)第三節 戰天津(一)第九節 魅影(七)第五節 反擊(五)第五節 號角(三)第三節 鏖兵淞滬(十)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再編川軍(三)第六節 和約(二)第四節 經濟改革(九)第四節 九天之上(六)第二節 起航(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