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官家趙構

卻說康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以黃潛善爲中書門下平章事,汪伯彥爲同知樞密院事,劉延慶爲中軍都統制,又詔李綱爲尚書右僕射,同時詔宗澤爲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自己卻是死活不肯再回東京。另外還任命張所爲河北路招撫使,傅亮爲河東路招撫使,打着收復河北、河東的旗號,讓兩人去北方招募義軍。

宗澤所統帥的大元帥府北路軍在開德府與完顏撻懶交戰數回,引起了金人的重視。其後在韋州被完顏闍母和完顏奔睹所統帥的一萬五千精騎殺得大敗,不得以退回濮州。宗澤收攏殘兵,三萬餘人馬只剩下了八千餘人。

康王命令宗澤不得再挑釁金軍,在金軍撤退時,宗澤所部一直滯留在興仁府,並未有什麼動作。其時有魏王一脈的宗室趙叔向在汴梁城外青城招募了數千義軍,已經先行佔據了東京。康王在登基前聽說此事後,密詔殿前副都統制劉光世統兵入汴梁,以謀反罪斬趙叔向,在維持東京秩序。

宗澤在接到命令後,帶病統帥着一萬五千餘人馬從韋州入東京,與劉光世交接了防務,自是開始整頓汴梁城內及周邊的秩序,一面開始修整在戰爭中被破壞的城池和皇宮,以備迎接皇帝迴歸。

此時康王在南京稱制已經有將近一個月,卻一直滯留在應天府,怎麼也不肯回東京還朝。他下密詔除掉了宗室趙叔向,另外以有違祖制的緣由將另一個募集義軍的宗室趙子崧貶爲單州團練室,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只不過在躊躇滿志之餘,從東京逃到長安去的太子趙諶和太上皇一直是他心頭的兩塊心病,一直不知怎麼處置才爲妥當。他對自己不救父兄急難,多少有一種心虛的感覺,知道自己在東平府擁兵自保,與太上皇之間也是心生嫌隙,難以彌補。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察顏觀色,知道趙構所擔憂之事,於是黃潛善出言謀劃道:“陛下英武睿智,萬民擁戴,大宋中興有望,如今太上皇遠在京兆,當派出一宗室爲使,迎太上皇和太子回宮,以盡土孝道。”

趙構點了點頭說道:“愛卿所言甚是,只不過派誰去好呢?”

黃潛善正要張口,卻聽那汪伯彥搶先說道:“光山軍節度使趙士雋身爲皇叔,又有擁戴之功,可使陝西。”

趙構聞言道:“如此甚好,此事交由兩位愛卿去辦。”

黃潛善和汪伯彥正準備告退,卻見內侍馮益急匆匆地進到瑞和殿來,將一封加急的密信放在了官家的御案前,並附身小聲說了幾句。

只見趙構連忙拆開那封密信,還沒看完,臉色已經變得慘白,也不知是因爲慍怒還是驚懼,手指也在不停地顫抖起來。黃潛善和汪伯彥也不知發生了什麼嚴重的事情,頓時面面相覷,也是大氣不敢喘一下。

趙構沉默了良久,這才壓抑着自己滿腔的憤懣和怨氣,看着下面的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指着手裡的那份摺子沉聲說道:“你們看看,太上皇親筆發出的諭告,由朕暫代皇位,須等太子成年後還政於我那皇侄,呵呵,太上皇還真是偏心吶……”

陛階下的黃、汪兩人大吃一驚,頓時覺得天都要塌了下來,還是黃潛善機靈,連忙說道:“此時矯諭,定是有人模仿太上皇的筆跡所發,聽說原來宮中許多上諭都是出自樑師成、李彥等人之手,奸臣禍國,不外如此。或着是太上皇受人挾持,被迫所書,此上諭決非太上皇本意,陛下決不可奉召而行!”

趙構用欣賞地眼光瞅了一眼黃潛善:“愛卿所言甚是,朕剛纔憂思父兄處境,竟然是有些亂了方寸。此事還需召衆臣進宮,詳細說個明白。”

黃潛善和汪伯彥兩人躬身告退,正準備出殿,卻聽趙構又發問道:“先前派人去招翟進和楊可世兩人入覲,可有音信?”

汪伯彥暫代樞相,正管調兵,於是連忙回答:“那兩人以軍務緊急爲由,推脫說暫時離不開身。”

趙構哼了一聲,開口說道:“兩人不聽調遣,似有不臣之心,亂世用重典,可密詔劉光世和王淵兩人,密謀除之。”

汪伯彥嚇了一跳,連忙阻止道:“方今亂世,統兵大將當以優撫爲先,這兩人不似趙叔向,身邊本就防範甚嚴,須先招王淵過來,細仔細商議一番。”

康履得了官家的口諭,匆匆出宮將御前營都指揮王淵召進宮來。

王淵在聽了官家和黃潛善、汪伯彥兩人的圖謀後差點給嚇暈過去,呆立了半晌這纔開口說道:“這翟進、楊可世都是西軍驍將,手下的軍卒也是悍勇異常,這翟進在洛陽殲來數千金軍,又守衛洛陽不失,連那金國的四太子都拿他沒什麼辦法。而楊可世本有萬夫不擋之勇,本就是一員猛將,此次太子和太上皇能夠逃出京城,這楊可世率萬數精騎夜襲金營,從中牽制最大。整個西軍裡,能與金人相較者,唯有此二人而已,況且這兩人桀驁難馴,陛下若是圖謀此二人,切不可操之過急,逼反了他們。”

趙構眯着眼睛看向王淵:“若是朕下令你與劉光世兩人一同討伐其中一人也沒把握?”

王淵很想鼓足勇氣,但最終還是嘆了口氣,搖頭說道:“沒有。”

趙構頓時煩躁了起來,一把扔出手中的硃筆,怒叱道:“一幫蠢材!”

王淵只得跪伏在地,叩頭說道:“微臣無能,還請陛下責罰。”這廝真的都快哭了,楊可世那頭人熊哪是自己能招惹的,還去謀害對方,只怕搞不好會讓那二貨給生撕了!

趙構仰天嘆息了一聲:“祖宗家法說得不錯,這天下一亂,這武人就恃武犯禁,這唐末藩鎮之禍,不得不防啊!”

黃潛善和汪伯彥很難得的識趣了一回,沒有敢見風使舵地跟着官家說話。

十幾艘從漢中運送軍械和補給物資的河船緊靠在鄧州的河口碼頭,負責押送的裨將劉江帶着幾個手下,站在碼頭旁搭建的涼棚外,殷勤地將專程前來接收物資的荊襄路安撫使王襄和京西南路軍馬都統制楊可世迎到了棚中。

涼棚裡早已經準備好了茶水和點心,甚至還有幾樣水果,王襄也顧不上先查驗物資,先進了涼棚裡,坐下來喝了大半杯茶水。他年紀大了,又騎在馬上走了大半天,早就覺得腰痠腿疼,口乾舌燥,渾身上下疲累不堪。自從離開洛陽前,他發覺在逃跑時騎馬要比坐車方便得多,就從李峴手上討要了幾匹洛陽皇宮裡訓練出來的老實走馬,從此出行時就再也不肯坐車,從文臣改作了武將。

楊可世倒還精神的很,命人搬過了幾捆包裝好的長短兵器和弓弩,在興致勃勃地在棚內抽驗了起來。只見這廝拿着一把外形有些奇特的鋼弩,在手裡來回擺弄着。

李氏鐵坊最新生產的踏弩與宋軍的制式神臂弩最大的不同是握把很寬大,不再是筆直的一根方木,而是做成了後世的槍托狀,另外就是加裝了距離表尺和瞄準環,更有利於普通的軍卒擊中目標。

“嗯,這鎖齒在上弦很方便,可以看得出匠人們是用心了。”楊可世一邊親手給鋼弩上着弦,一邊對站在身邊的劉江說道,隨後又斜着眼看了劉江一下:“你是大老劉家的還是小老劉家的?特麼的,這倆老傢伙的孫子輩怎麼全是帶三點水的。”

劉江也不敢反駁,只得乖乖地回答道:“家父劉鋪。”

“哦,你是劉家老三家的老二,老子想起來了,在你小時候還見過兩回,現在都長這麼高了?可惜了,你爹卻是死在了西夏人的手裡,記得以後多殺幾個夏人給他報仇。”楊可世這廝沒心沒肺地說道,也不看在提起陣亡的劉鋪後劉江的眼圈頓時都紅了。

王襄又喝了一杯茶水,這才感覺好了一些,他斜靠在椅背上,看着楊可世在手裡擺弄着的鋼弩,忍不住開口說道:“這擅改制式兵器,合適麼?”

楊可世單手抓着握把,眯着一隻眼從板機上方的瞄準表尺豁口瞄向碼頭上的一根立柱,頭也不回地說道:“有什麼合適不合適的,兵器就是拿來用來,又不是擺設,這玩意不錯,比原來趁手多了。”

王襄又看了楊可世一眼,不禁長嘆了一聲:“你們現在這個樣子,只怕老夫的一世清名,都要毀在了你們的手裡!”

楊可世有些奇怪地轉過身來,看向王襄:“我們做事,與你何干?”

王襄只得以袖掩面大聲哀嘆道:“老夫是文臣,你知道不,你們現在就食的鄧州歸某家這個京西南路兼荊襄安撫使管,所有的糧草供應都是由老夫來籌集。按理你們也應該是歸老夫節制,可你在行事時來問過某家一句麼?”

前一階段金人圍了東京,整個中原戰火不斷,宋軍是屢戰屢敗,他這個京西路兵馬總管好不容易招募鄉勇,拼湊出了五、六萬人,哪裡真的敢與金人接陣。若不是李峴到了洛陽,只怕他早已經棄城而逃了。

這是他心底最痛悔的地方,所以對算是救了他的楊可世可以說百般縱容,現在倒好,這廝居然拒絕了官家的詔旨,這是準備連自己也一起拉下水啊,所以在看到這些人居然還敢肆無忌憚地私改制式軍器,不由得便想發作一下。

8、易水河50、西夏人來了29、河東65、有關信仰66、騷動56、火藥38、文明的起點3、 施恩28、收復疏勒(二)68、康王4、 進山10、灰燼61、農業時代27、收復疏勒(一)15、太子的危機64、冬日32、沁河口保衛戰(一)72、穎昌之戰(六)70、易幟23、軍情33、沁河口保衛戰(二)70、大勢74、救昭州64、天兵天將37、子弟兵83、進北庭74、北上12、使幽州(四)76、殲敵81、平方臘(四)28、京西46、大撤退52、整訓42、青瑪寨62、暗流(三)83、少年從軍38、學琴82、六分儀51、平靜29、河東49、雲中馬場84、屯田39、何灌之死(一)35、南侵73、入川66、突襲河陽(二)79、橫掃38、文明的起點73、入川4、 進山47、文明的散播63、光明之始14、康王登基63、光明之始44、西風起50、汜水關(二)70、穎昌之戰(四)65、練軍(二)74、救昭州12、茫崖城34、沁河口保衛戰(三)57、蜀地70、大勢16、北地66、不臣70、大勢46、古浪寨22、回紇26、太行義軍2、請柬21、準備65、有關信仰57、都作院23、軍情6、豈曰無衣63、奸細們2、 血夜(二)十、河清驛56、勳貴73、安南四、呼倫之戰48、突襲臨潢府39、西域屯田19、南陽軍56、勳貴41、道法琉璃?78、濁浪(二)50、西夏人來了56、宗弼渡江21、見聞67、穎昌之戰(一)82、返鄉44、收復河東(二)39、何灌之死(一)27、牧場71、文官們25、雁門關前6、劇本不對啊5、种師道36、猛將劉法(二)
8、易水河50、西夏人來了29、河東65、有關信仰66、騷動56、火藥38、文明的起點3、 施恩28、收復疏勒(二)68、康王4、 進山10、灰燼61、農業時代27、收復疏勒(一)15、太子的危機64、冬日32、沁河口保衛戰(一)72、穎昌之戰(六)70、易幟23、軍情33、沁河口保衛戰(二)70、大勢74、救昭州64、天兵天將37、子弟兵83、進北庭74、北上12、使幽州(四)76、殲敵81、平方臘(四)28、京西46、大撤退52、整訓42、青瑪寨62、暗流(三)83、少年從軍38、學琴82、六分儀51、平靜29、河東49、雲中馬場84、屯田39、何灌之死(一)35、南侵73、入川66、突襲河陽(二)79、橫掃38、文明的起點73、入川4、 進山47、文明的散播63、光明之始14、康王登基63、光明之始44、西風起50、汜水關(二)70、穎昌之戰(四)65、練軍(二)74、救昭州12、茫崖城34、沁河口保衛戰(三)57、蜀地70、大勢16、北地66、不臣70、大勢46、古浪寨22、回紇26、太行義軍2、請柬21、準備65、有關信仰57、都作院23、軍情6、豈曰無衣63、奸細們2、 血夜(二)十、河清驛56、勳貴73、安南四、呼倫之戰48、突襲臨潢府39、西域屯田19、南陽軍56、勳貴41、道法琉璃?78、濁浪(二)50、西夏人來了56、宗弼渡江21、見聞67、穎昌之戰(一)82、返鄉44、收復河東(二)39、何灌之死(一)27、牧場71、文官們25、雁門關前6、劇本不對啊5、种師道36、猛將劉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