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三呼

bookmark

四月初一,春夏之交,南陽常有驟雨,換了往常,農夫黔首都得扶着農具,裂開豁了牙的嘴,爲雨水滋潤萬物而欣喜。

但均水之畔的析縣(河南西峽縣),奉王賁之命,代其爲將的司馬鞅卻憂慮地擡起頭,看着天上密佈的烏雲皺眉。

在他身後,北軍拉成長蛇,沿着馳道緩緩向西進發,在析縣休憩,再跨越浮橋到對岸的丹陽地區,進而返回武關。

鄧林之西,乃楚之右壤,皆廣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交通道路本就不好,這場雨若是下來,道路泥濘不堪,三軍向武關撤離的進度,恐怕又要慢上幾分了。

南陽十五萬之衆,現在大半已撤至丹陽、析縣,還剩下的,便是在穰縣、新野斷後,以及在宛城善後燒糧的那部分了。

從司馬鞅身邊陸續走過的部隊,軍官和士卒精神氣明顯不同,將尉們得知要撤兵至武關,皆滿腹狐疑,此刻目光不斷在大旗下搜尋,司馬鞅知道他,他們在找通武侯,君侯已逝的消息,他們依然對中下層軍官三緘其口。

士兵倒是高興,休息時說說笑笑,憧憬入關後的日子——本來就沒人想打這場仗,半年多下來,衆人都乏了,皆欲歸家。

武關就在西面兩百里外,快的話五日可至,但壞消息依然連續不斷:

前日,司馬鞅安排在析縣南邊的車騎來報,說叛軍斥候出沒頻繁,恐已察覺北軍撤兵之事,雖然北軍車騎精良,已將其擊退,但那兩三千叛軍騎從仍不死心,在丹均之交渡河,去了丹陽。

而昨日,丹水縣又匆匆來稟:原本退回丹陰的叛軍東門豹部,再次悍然渡水,至司馬鞅接到消息時,丹水已陷。司馬鞅知道,東門豹定會猛攻馳道,竭盡全力阻攔他們入關。

更糟的是,今日早些時候,穰縣方面來報,說叛軍集結了四五萬人,兵臨鄧林,他們已難以抵擋,請求支援!

司馬鞅並沒有打算去援,他知道自己有多少斤兩,黑夫那塊硬骨頭,連王賁都沒啃下來,何況是他?此刻返回去,非但救不了穰縣,連已撤離危地的部隊也要搭進去。

司馬鞅讓人回覆穰縣的三名都尉:“放棄穰縣後撤,能撤多少,是多少罷……”

他留在這裡,只爲等最後一批從宛城撤離的軍隊,長史甘棠也在其中。

天更陰了,一羣燕子從低空飛過,黑色的翅膀,帶來黑色的消息。

司馬鞅等來的,是一羣狼狽的殘兵敗卒,以及神情沮喪的甘棠,身上滿是菸灰塵土,臉也擦了一大塊皮,馬還沒停下,甘棠就摔了下來。

“長史,出了何事?”司馬鞅上前扶起甘棠。

“宛城叛了!”

甘棠紅着眼道:“呂齮,降黑了!”

……

王賁畢竟不是諸葛,沒法算無遺策,更不能留一錦囊給司馬鞅、甘棠說:“我死之後,XX必反。待其反時,汝與臨陣,方開此囊……”

自然,也更不可能有人忽然跳出來,斬呂齮之首。

倒是司馬黑夫,此時已將大軍五萬,旌旗招展,大出江漢,兵臨穰縣(河南鄧州市)——自從江陵之戰後,黑夫慫了大半年,好久沒這麼意氣風發過了。

爲人主君的好處就是,你自己其實不必事事皆知,每當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自然有文士謀臣站出來,爲你科普。

此刻,隨何便指着遠處被北伐軍重兵包圍的穰縣侃侃而談:

“穰縣本是古鄧國之都,鄧國曼姓也,公女鄧曼嫁與楚武王,生楚文王,魯莊公六年(前688年),楚文王伐申經過鄧國,受到了鄧侯的招待,鄧國大夫曰,亡鄧國者,必此人也,何不早圖?鄧侯不聽,以爲楚文王乃妹子,不會對鄧國不利。但第二年,楚文王已滅申,遂伐鄧,將其滅亡。”

這是南方版的假虞伐虢,不過鄧國滅亡不冤,這裡是宛城與襄陽的中點,又是前往武關的捷徑,楚國當然要奪取了。

黑夫立於戎車之上,眺望穰縣西方,能瞧見隱隱約約的山丘,那便是所謂的“鄧林之險”。

於是漸漸地,到百年前,汝穎以爲險,江漢以爲池,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再加上宛城的優良鐵器,就成了楚國北方防線。

“而如今,隨着宛城投降,共敖繞後,助我包圍穰縣,鄧林也唾手可得,昔日全楚時的北方五地,除了汝穎外,都已握於我手了……”

黑夫沒有驕傲,旁邊那大半年前就曾勸黑夫“稱楚王”的老儒隨何,卻莫名其妙感慨起來。

“此地確實是南北必爭之地,但並不富庶,賦稅遠不及涇陽、新城,當年穰侯封食邑於此,是想要爲國守要害之地麼?”

穰侯便是魏冉,秦昭襄王時秦相。

黑夫漫不經心地回答道:“或許,那時候的穰侯尚且忠誠吧。”

“但到了晚年,就只想着爲自己廣陶丘之封了。”

隨何卻不依不饒,嘆息道:“但老臣以爲,魏冉援立秦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爲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使天下稽首而事秦,魏冉之功也。其功,遠高於范雎,不亞於商鞅!”

“故以魏冉之勳,一個陶丘,何足道哉。然秦昭襄王而竟逐之,兩弟涇陽君、華陽君無罪而再奪之國,這下場,着實有些不公平。”

隨何笑道:“老朽曾聞,夫擅國之謂王,能專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

“秦昭襄王未曾親政時,可以這麼說,穰侯一家,便是秦國真正的王!無怪天下人聞秦之有太后、穰侯,不聞其有王。”

“然縱然穰侯立有大功,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身爲王舅尚且如此,何況是普通的羈旅之臣呢?”

黑夫瞥了他一眼:“你想說什麼?”

“老朽只是以爲,縱位極人臣,擅國、專利害、制殺生之威,但只要不是王,便名不正言不順,總有勢衰的一天,到那時退有不能,如穰侯般悲憤而死,已是幸運,更多的是,實是落了崔杼、春申的下場。”

隨何道:“我在想,當年穰侯若能自立爲王,效仿三晉、田恆,取秦而代之,會如何呢?”

好吧,這老逼崽子,又開始瘋狂暗示了,黑夫卻只一笑:

“我不知道穰侯下場會是被國人憤怒殺死的子之,還是順利完成代齊事業的田恆。”

“我只知道,就算穰侯等四貴順利代秦,他們也走不遠。”

“魏冉腦子裡,還是親戚幫持,門客政治那一套,他能發掘一個白起,卻忽略了范雎,能戰勝一時,卻難以維持兩代人。更別提像商君那樣,樹立一項持之以恆的制度。”

“而秦昭王,他對百姓法不容情,對親信卻大肆縱容,他有英明的時候,也有昏庸的時候。但縱然殺了白起,鑄成讓秦人遺恨的大錯,秦仍能力敵六國。”

“何也?”

“因爲制度的基石已落成,兵家天才雖亡,卻有成百上千個秦吏秦尉,他們像一顆顆釘子,一根根楔子,默不作聲地維持大秦的運轉,是他們,爲秦昭王守住山河,等待下一位雄主:秦始皇帝出現!”

隨何是有心再度勸進,但卻沒想到黑夫竟如此回答,這裡面信息量有點大,他一時間未能消化,愣在當場。

黑夫卻止住了話題,指着前方道:“不過話說回來,如若,制度已盡數踐踏,而能強撐大局的英才已死,又會怎樣呢?”

“城中三萬北兵,是繼續爲二世而戰,抵抗到死,還是稍加編個故事遊說一番,便土崩瓦解?”

隨何向前望去,卻見黑夫安排的那位神秘人物,正在季嬰等人的陪同下騎行向前。

那人四十許,走到兩箭距離外,上百名體型壯大的軍漢一字排開,在那人到來前,他們已經喊了好一會:

“宛城已降,汝等已被司馬鞅、甘棠所棄,奈何不降!?”

那人下馬停住,數人持盾擋在他前面,仔細護住,他深吸一口氣,醞釀許久後,大聲道:

“吾乃通武侯之從弟,騎司馬王翳!”

……

這人,卻是在一年前江陵之戰裡,被黑夫俘虜的騎司馬王翳!

王翳本是馮毋擇部將,當時辛夷倒戈,老馮戰死,楊熊遭戮,黑夫見王翳求死的態度沒那麼堅決,又知他是王翦之侄,遂留其一條性命,在江陵好生招待着。

被軟禁大半年後,天下形勢已發生了巨大逆轉,南方漸漸佔據上風,如今連王賁也亡故了……

當黑夫讓人將王翳帶道前線勸降,看中的就是他“王賁從弟”的身份。

“關於王賁的事,他說出來,更容易取信普通士卒。”

站在穰縣城下,被身前身後數萬雙眼睛盯着,王翳臉色有些難看,心中暗道:

“兄長,千萬別怪我,我只是想讓頻陽王氏,不至於絕了血食。”

於是他閉了眼,大聲喊道:“今日王翳至此,是要告訴二三子一件事。”

“是關於,我從兄,通武侯的死訊!”

“大秦的太尉,通武侯,王氏的家主,吾兄王賁,已經不在了!”

上百名大漢將複述此言,聲音震天,傳入城內。

“什麼!?”

在穰縣城頭堅守的北軍小卒們一時間石化了,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他們奉命留守穰縣,就是相信通武侯,相信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更不會拋棄麾下兵卒。

可現在,若通武侯真的沒了,他們哪來的勇氣,在此抵禦兩倍於己的叛軍呢?

衆人回過頭看向都尉,三名都尉面面相覷,讓放箭,但箭射程不夠,就算一二支順風飛過去,也被擋住了。

最後最年長的那位一咬牙,對自己的親衛下令:

“喊回去,大罵叛軍,定要將那些胡言亂語蓋住!”

但很可惜,圍城的有七萬,真喊起來,遠比城內要大……

不多時,更讓人心亂如麻的聲音再度傳入。

“通武侯最初爲奸臣逆子所誤,不知武忠侯乃奉遺詔,北伐靖難,故帶着汝等,在南陽與義兵爲敵。”

“但近來,通武侯見咸陽殺馮去疾,戮公子高,此皆僞帝胡亥,奸臣趙高殘害忠良。”

“通武侯上書請誅趙高,反被趙賊所讒,胡亥發十二道金牌,召通武侯還朝,欲以莫須有罪名,殺害王氏全族。”

“通武侯方知義在南方,然爲時已晚,他舊傷復發,竟氣極而亡,死前只來得及留書與南陽郡守。”

“今南陽守已奉通武侯之命反正,宛城已降,王翳方知,從兄在臨死前,無一語及家事,只說‘吾錯與武忠爲敵,積憤至此,汝等若能反正,則我死無恨’……”

“薨前,通武侯更瞠目怒指着西方,大聲三呼……”

三呼何事?

縱然三名都尉讓親衛勒令衆人不可聽信,但士卒們仍忍不住擡起頭,凝神以待。

隨着北伐軍三軍齊呼,一卷白絹也在城下展開,上面寫着六個斗大的墨字!

“入關!”

“入關!”

“入關!”

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305章 番陽令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第285章 秦王(中)第280章 國之將亡第482章 私學第568章 開始與結束的地方第132章 不更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853章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第393章 大買賣第463章 大生產第347章 法術勢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675章 按圖索驥第361章 奸生子第962章 仇恨之輪第255章 行矣第823章 煮酒第420章 鳴鼓逢逢促獵圍第595章 牽星第222章 抄個屁!第412章 拍案叫絕第117章 大時代第982章 去留第250章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92章 贈馬第380章 秦頌第66章 監守自盜第150章 陳屍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642章 法吏第823章 煮酒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523章 挖坑第838章 北有強胡第520章 存韓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256章 王翦第32章 伯兄第374章 血淚之路第760章 不許笑第409章 胡馬追隨出蹛林第961章 猗氏第270章 世易時移第182章 鮦陽第299章 吳芮第1015章 統一哈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441章 凡事預則立第537章 推廣普通話要從娃娃抓起第315章 入關第36章 可願爲吏?第951章 沒有皇帝的帝國第858章 三呼第679章 閩在海中第229章 外有必救之師第469章 海大魚第28章 旬日演兵第516章 擇世所需第943章 思蜀第132章 不更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948章 一生功過第540章 學以致用第615章 南方不可以止些第312章 水深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398章 匈奴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799章 江漢湯湯第97章 足跡學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375章 烏氏倮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593章 海圖第635章 薪火(上)第745章 戰長沙第643章 長街第748章 灌水第650章 藥(下)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902章 男兒何不覓封侯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803章 漢東之國隨爲大第662章 梅鋗第146章 沸鼎第708章 罰天子之劍抱歉啊晚上的一章鴿了,今天趕不及了emmm第620章 黃石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898章 驅傳渭橋上第365章 薑還是老的辣
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129章 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第305章 番陽令第782章 門泊東吳萬里船第285章 秦王(中)第280章 國之將亡第482章 私學第568章 開始與結束的地方第132章 不更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853章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第393章 大買賣第463章 大生產第347章 法術勢第145章 錢文異形第675章 按圖索驥第361章 奸生子第962章 仇恨之輪第255章 行矣第823章 煮酒第420章 鳴鼓逢逢促獵圍第595章 牽星第222章 抄個屁!第412章 拍案叫絕第117章 大時代第982章 去留第250章 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第368章 雄心壯志第92章 贈馬第380章 秦頌第66章 監守自盜第150章 陳屍第547章 別墅靠大海第642章 法吏第823章 煮酒第904章 布衣將相之局第523章 挖坑第838章 北有強胡第520章 存韓第428章 先知稼穡之艱難第256章 王翦第32章 伯兄第374章 血淚之路第760章 不許笑第409章 胡馬追隨出蹛林第961章 猗氏第270章 世易時移第182章 鮦陽第299章 吳芮第1015章 統一哈第327章 封建與郡縣第796章 一紙婚約第441章 凡事預則立第537章 推廣普通話要從娃娃抓起第315章 入關第36章 可願爲吏?第951章 沒有皇帝的帝國第858章 三呼第679章 閩在海中第229章 外有必救之師第469章 海大魚第28章 旬日演兵第516章 擇世所需第943章 思蜀第132章 不更第267章 棺槨三百第948章 一生功過第540章 學以致用第615章 南方不可以止些第312章 水深第532章 不問蒼生問鬼神第835章 世無忠臣第147章 軍令如山律如鐵第398章 匈奴第870章 “天之驕子”第799章 江漢湯湯第97章 足跡學第795章 奇貨可居第375章 烏氏倮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593章 海圖第635章 薪火(上)第745章 戰長沙第643章 長街第748章 灌水第650章 藥(下)第283章 伍奢有二子第922章 名不正則言不順第902章 男兒何不覓封侯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213章 利於人謂之巧第803章 漢東之國隨爲大第662章 梅鋗第146章 沸鼎第708章 罰天子之劍抱歉啊晚上的一章鴿了,今天趕不及了emmm第620章 黃石發書一週年總結,順便求月票!(有劇透)第898章 驅傳渭橋上第365章 薑還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