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徵收個人所得稅

?在經濟政策的重心漸漸往南、西轉移的同時,衛朔也拉開了徵收個人所得稅的風暴。

這些年隨着海貿不斷髮展,遼東出現了越來越多家資巨厚的世家、商賈。

雖然遼東憑藉着‘士紳一體納糧’之策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財富向少數人羣集中,但是靠這種政策徵收的稅賦對各大世家、巨賈而言,不過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爲了進一步防止財富兩極分化,衛朔打算將徵收個人所得稅提上日程。

“什麼是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作用又是什麼?”

“個人所得稅是一種用來重新劃分社會財富的方式,可以用來對社會財富進行調控,防止貧富差距擴大,造成兩極分化,以免引起社會內部發生激烈衝突,從而引發政權動盪。”

“像秦末、漢末爆發的民亂從某種意義來說亦是由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的,每一個王朝末期,總是會出現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全天下大多數百姓卻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如此人家不造反纔怪呢!”

聽了衛朔的話,在場衆人除了像溫、高、裴、莫四位心腹重臣事先得到些風聲外,其他尤其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僚紛紛臉色大變。

眼下衆人心思亂轉,他們想不明白衛朔突然提出要徵收各人所得稅到底有何意圖。他們可不相信什麼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之類的說辭,如果不是衛朔一向表現得有原則、有底線,衆人都忍不住要懷疑衛朔是不是打算打劫各家財富。

衛朔看着底下神色亂變衆人,心中充滿了無奈。他當然清楚衆人心中擔憂所在,在古代這種毫無安全感的年代裡,別說個人財富了,有時連個人身家性命亦無法保全。

因此,衛朔突然提出徵收個人所得稅,衆人心中難免會多想。

想到這兒,衛朔覺得有必要跟衆人多交代一些,他斟酌了一下道:“各位,爾等心中之顧慮,某已知之。然朔要鄭重向衆人承諾:無論現在或者將來,我不會也決不允許我的後代以任何名義搶奪臣屬、百姓們的個人合法財富。”

“你們家中的財富只要是通過合法手段所得,就不用有任何擔心。不論是官府,亦或者其他任何人都無權掠奪爾合法所得。而且即便你犯了罪,官府也無權沒收你的合法所得,除非你的財富都是非法所得,那將不受法律保護。”

“今後在遼東我們要着力要求衆人遵循一條原則,即個人合法所得,神聖不可侵犯!”

這下剛剛還苦着臉的衆人一下子又變得春光燦爛起來,甚至有些人自動將徵收個人所得稅看做是向大司馬繳納‘保護費’。也就是說只有繳納了個人所得稅,大司馬纔會不遺餘力保護所謂的個人財富神聖不可侵犯。

雖然大部分都曲解了個人所得稅的真正意義,但衛朔也不忙着去糾正,他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這項政策的益處早晚會被衆人理解。

“敢問主公,這個人所得稅以什麼標準去徵收?又徵收多少合適呢?”

後世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原則就是多徵收中高收入羣體的稅賦,而中低收入者也得交稅,一般不交或者交得極少,主要作用是控制貧富差距的水平。

這種繳納方式是建立在現代社會中極爲複雜且明確的社會分工上,在古代這種界定模糊年代裡,想要憑藉收入多寡來徵收個人所得稅有些不太現實。

爲此經過與莫含、裴嶷等人協商,衛朔打算以家資多寡爲徵收標準。

“經過與稅曹列爲臣屬商議,牧府初步拿出了一個方案,即家資在百萬錢即一千貫以下普通百姓將免徵個人所得稅;一千貫以上至五萬貫的以下者,需每年繳納家資百分之一;五萬貫以上至十萬貫以下者,每年需繳納家資的百分之五;”

“家資在十萬貫以上至三十萬貫以下者,每年需繳納家資的百分之十;家資在三十萬貫以上至五十萬貫以下者,每年需繳納家資的百分之十五;家資在五十萬貫以上者,每年需繳納家資的百分之二十。”

這個人所得稅收得夠狠的!聽了衛朔的介紹,在場衆人除了少數家資達百萬貫的百年世家以及巨賈覺得徵收額度太高外,大多數人覺得牧府制定的標準基本上都在衆人心理承受範圍內。

雖然極少數鉅商富賈和百年世家對這個標準頗有異議,但在衛朔的鎮壓下,對推行個人所得稅並無影響。而且經過衛朔再三整治,如今留在遼東的世家已不復魏晉時的囂張,目前衛朔完全能鎮住他們,不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上,他都占主導地位。

確如衛朔所料,數日後當遼東牧府對外公佈了個人所得稅徵收方案之後,雖然引起巨大波瀾,但並沒有出現資本外逃等嚴重問題。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就算有些鉅商富賈、世家大族想跑,他也沒地方跑啊!除了遼東能公開承諾保護個人財富神聖不可侵犯外,無論跑到哪個地方,像他們這樣的人都是上位者眼中的肥羊。

至少在遼東,大司馬行事做人皆有原則,不會像某些上位者那樣直接下手搶奪。繳納了鉅額個人所得稅固然心疼,但與家破人亡相比,這點損失根本不算什麼。

再者遼東雖然對世家沒什麼免稅特權,但也給了衆人不少發財的機會,其中光是從海貿上獲利就不下數十萬貫,足以繳納所謂的個人所得稅。再加上遍及各地的作坊等等,即便徵收了個人所得稅,世家財富每年依然在增加中,只不過增幅不像以前那麼多。

除此之外,一部分眼光卓著之輩,反而認爲繳納個人所得稅是保證家族財富安全的重要保證。正如大司馬所言,繳納了這樣一大筆稅款,遼東推行的個人合法所得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很快就被衆人接受。

即便未來衛朔百年之後,其繼任者也絕不敢推翻這項事關衆人利益的原則。這就避免了再次出現像石崇那樣的悲劇發生,對家族延續而言十分重要。

抵制徵收個人所得稅都是些乍富之家,一般的百姓因不再受徵範圍,反而出於某些仇富心理,紛紛爲之吶喊、叫好。

各地報館趁機採訪了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對個人所得稅的看法,一時間遼東各界爲此事議論紛紛,經過統計,大部分民衆都是很支持的。

雖然推出了個人所得稅,但爲了防止有人偷稅漏稅,爲此衛朔會同稅曹、監察署,共同制定了對偷稅漏稅者的懲罰措施。按照相關規定,偷稅達到一萬貫者抄沒家產,這個處罰主要是針對家資較大者。

如果偷稅達到十萬貫以上者,不但要被抄沒家產,還將面臨牢獄之災!

之所以制定如此嚴格的處罰力度,自然是爲了能夠確保個人所得稅的順利徵收。

當然了衛朔也不是一味的靠嚴刑峻法保證稅賦徵收,他還發動輿論宣傳,讓官府咽喉報館紛紛發表文章,深度剖析徵收個人所得稅的好處,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爲此衛朔還親自在報紙上撰文闡述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意義。

“八州之父老,牧府之所以要徵收個人所得稅,是爲了進一步擴大財政收入,儘快讓遼東強大起來,同時爲了防止貧富差距拉大,如此遼東才能儘快完成驅除胡虜、實現民族復興之偉大歷史使命!”(。)

第657章 諸佛有難第642章 平定蜀地第191章 王浚稱帝,天下震動!第636章 江東新政第20章 徐福島上會海盜第211章 西征廣寧第542章 石勒的雄心第653章 高昌被圍第220章 逼降段匹磾!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427章 名動薊城第227章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第466章 陣斬拓跋鬱律第604章 頂風作案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66章 坑殺羯胡!第294章 高調入長安第198章 入主薊城第379章 南洋新秩序第610章 成漢反應第461章 有點兒不對勁!第631章 江東之變第197章 石勒的轉變第405章 西北氐族反第345章 薛氏強兵第587章 勸進風起第57章 大捷後的影響第412章 中原變局第13章 安撫流民第389章 徐兗變局第533章 江左風起第301章 西晉第一武技高手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511章 開春視察第388章 羅馬人的震驚第193章 幽州鉅變,各地反應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391章 羣豪聚薊城第489章 廣固之戰(上)第259章 關中?昌黎?第600章 陳郡謝氏第296章 朝堂交鋒第426章 宋禕初啼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48章 祖逖來了第87章 雷霆萬鈞!第392章 祖、劉再會第169章 說服劉琨第441章 擒獲李琀、李稚第291章 各方反應第564章 羯胡崩潰第540章 誰是獵物?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108章 烏丸人的選擇第572章 襄國之亂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229章 出使拓跋第28章 好消息?壞消息?第272章 昌黎大捷!第658章 又見高僧第536章 風雲驟起第277章 戰前動員第521章 決戰張掖第313章 蠢蠢欲動第348章 欲徵南洋第509章 姑臧爭鋒第112章 騎兵拉練第142章 全取遼東第229章 出使拓跋第568章 人心惶惶的襄國城第359章 扶南的麻煩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572章 襄國之亂第530章 西海大捷第382章 刁協獻計第520章 又添強敵第344章 弄巧成拙第122 章 遼東對第369章 扶南欲圖夷州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532章 襄國的變化第143章 高瞻出山第50章 王桑、趙固犯徐州第435章 出巡之調查第373章 扶南偷襲第88章 蘇峻的打算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404章 襲取華陰第576章 曹家的尷尬第124章 四下串聯第409章 榆眉會戰之背城而戰第221章 先攻段氏,再滅慕容第264章 段氏末路第493章 召見呼延謨第593章 世家欲北返第130章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538章 王敦佔上風
第657章 諸佛有難第642章 平定蜀地第191章 王浚稱帝,天下震動!第636章 江東新政第20章 徐福島上會海盜第211章 西征廣寧第542章 石勒的雄心第653章 高昌被圍第220章 逼降段匹磾!第307章 三襲陽曲第418章 隱士獻策第427章 名動薊城第227章 涼州大馬,橫行天下第466章 陣斬拓跋鬱律第604章 頂風作案第627章 百年河患第566章 坑殺羯胡!第294章 高調入長安第198章 入主薊城第379章 南洋新秩序第610章 成漢反應第461章 有點兒不對勁!第631章 江東之變第197章 石勒的轉變第405章 西北氐族反第345章 薛氏強兵第587章 勸進風起第57章 大捷後的影響第412章 中原變局第13章 安撫流民第389章 徐兗變局第533章 江左風起第301章 西晉第一武技高手第646章 西征之前第511章 開春視察第388章 羅馬人的震驚第193章 幽州鉅變,各地反應第166章 “嶗山號”揚帆起航第391章 羣豪聚薊城第489章 廣固之戰(上)第259章 關中?昌黎?第600章 陳郡謝氏第296章 朝堂交鋒第426章 宋禕初啼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48章 祖逖來了第87章 雷霆萬鈞!第392章 祖、劉再會第169章 說服劉琨第441章 擒獲李琀、李稚第291章 各方反應第564章 羯胡崩潰第540章 誰是獵物?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108章 烏丸人的選擇第572章 襄國之亂第611章 東北劃界第229章 出使拓跋第28章 好消息?壞消息?第272章 昌黎大捷!第658章 又見高僧第536章 風雲驟起第277章 戰前動員第521章 決戰張掖第313章 蠢蠢欲動第348章 欲徵南洋第509章 姑臧爭鋒第112章 騎兵拉練第142章 全取遼東第229章 出使拓跋第568章 人心惶惶的襄國城第359章 扶南的麻煩第361章 水師前出第238章 會盟雁門關第650章 高車與嚈噠第572章 襄國之亂第530章 西海大捷第382章 刁協獻計第520章 又添強敵第344章 弄巧成拙第122 章 遼東對第369章 扶南欲圖夷州第189章 公私分開第532章 襄國的變化第143章 高瞻出山第50章 王桑、趙固犯徐州第435章 出巡之調查第373章 扶南偷襲第88章 蘇峻的打算第592章 王敦‘入朝’第404章 襲取華陰第576章 曹家的尷尬第124章 四下串聯第409章 榆眉會戰之背城而戰第221章 先攻段氏,再滅慕容第264章 段氏末路第493章 召見呼延謨第593章 世家欲北返第130章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第538章 王敦佔上風